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合集下载

话剧学习课件课件

话剧学习课件课件

话剧学习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话剧学习课件》。

本课主要介绍了话剧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如何欣赏话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话剧的基本知识,提高欣赏话剧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话剧的基本概念、特点,学会如何欣赏话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话剧片段、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欣赏话剧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话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话剧的基本概念、特点,如何欣赏话剧。

难点:话剧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话剧视频片段、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一段话剧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话剧艺术。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话剧的基本概念、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话剧的基本知识,如剧情、角色、对白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话剧作品及原因。

5.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话剧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分析话剧的特点。

6.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话剧知识填空题。

8.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观看一部话剧作品,完成观后感。

六、板书设计话剧概念、特点剧情、角色、对白话剧欣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观看一部话剧作品,了解其剧情、角色、对白等基本要素。

2. 写一篇观后感,分享自己对话剧艺术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看话剧片段、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了话剧的基本知识,提高了欣赏话剧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看话剧作品,深入了解话剧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话剧学习课件》。

本课主要介绍了话剧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如何欣赏话剧。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授课教师第一章早期话剧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

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

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

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

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

主要领导人洪深。

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话剧史本 第三讲.ppt

中国话剧史本 第三讲.ppt

田汉的婚姻:
与易漱瑜(从1921年1月至1925年1月易病逝)生一子海 男(田申)
与黄大琳(1927年2月19日结婚至1929年冬黄赴日学习 婚姻终止)
与林维中(又名林素斐,1900-1985。1930年结婚,1946年 离婚)生一女玛琍(田野)、一子海云(早逝)
与安娥(原名张式沅,1905-1976)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田大畏
毁灭/爱情悲剧 ;C. 纯朴的青春时代的影像 氛围:浪漫而感伤 一 个 传 奇 性 与 审 美 性 融 合 、 诗 意 /抒情性 与 戏 剧
性的统一的剧本。
(五)《古潭的声音》,独幕剧
《古潭的声音》是一部带神秘主义色彩的象征剧 ,将西方的唯美主义与东方的老庄及禅学的悟道 融为一体。
田汉对中国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戏 剧活动三个方面均有巨大贡献。
一、“南国社”之前的田汉
1898年3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日),出 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以东花果园田家塅的 茅坪。
原名寿昌。乳名“和儿”。田汉是他上中 学后自己取的名字。
母亲易克勤;父亲田禹卿1907年去世。 有两个弟弟田洪(寿康)、田沅(寿麟)。
《获虎之夜》与《咖啡店一夜》一样,有一种经 过“悲哀的洗礼”的美。这种美,叫人于寂寞、 失落、痛苦、哀伤之中,窥见爱情的炽烈。表现 这种美的人物,就是剧中人黄大傻。
黄大傻 一个充满诗意的山野少年 魏莲姑 猎户的女儿
冲突:“获虎”(明)——“伤人”(暗) 主题:A. 反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B. 爱与美的
1912年考入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1916 年秋毕业后,田汉随时任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员 的舅父易象(梅臣、梅园)东渡日本留学,就读 于东京高等师范人文科,学习英文。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

戏曲话剧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戏曲的知识点总结1. 戏曲的起源和发展戏曲起源较早,据考证主要源于先秦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歌舞。

它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等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一种戏剧形式。

戏曲通过不断的改变和创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

2. 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元素。

其中“唱”是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它是通过唱歌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情感的。

而“念”则是通过念白来表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而“做”则是通过身段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最后,“打”则是通过武术或舞蹈来表达剧情和人物形象。

3. 戏曲的角色类型戏曲的角色类型主要包括净角、生角、丑角、旦角、末角等。

其中净角是正面的英雄人物,生角是贤良淑德的人物,丑角是幽默可爱的人物,旦角则是女性的角色,末角则是临近太监的角色。

4. 戏曲的服装和化妆戏曲的服装和化妆也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色。

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服饰和精致繁复的化妆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和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和鲜明。

5. 戏曲的剧目和流派中国的戏曲剧目广泛丰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剧种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流派。

如京剧的《红楼梦》、昆曲的《牡丹亭》、越剧的《红娘》等,都是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

二、话剧的知识点总结1. 话剧的起源和发展话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是一种现代戏剧形式。

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脱离了古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表现。

2. 话剧的表演形式话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肢体来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它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表现。

3. 话剧的剧情和人物话剧的剧情和人物主要是以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的描写。

4. 话剧的舞台和布景话剧的舞台和布景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简洁而真实的布景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环境。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成为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成为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成为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

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

话剧,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挚爱的文化选择。

一、话剧的起源二、萌芽期的话剧三、文明戏的脚印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五、话剧的确立六、田汉及南国社七、渐渐走向成熟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九、职业剧团的出现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十三、新时期话剧十四、开放的戏剧世界十五、享誉世界的剧院十六、话剧的奖项十七、中国话剧的风貌注:本篇是“十至十七”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

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

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

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

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

(2024年)话剧课件ppt完整版

(2024年)话剧课件ppt完整版
一系列悲剧。
2024/3/26
8
《茶馆》风格、结构与内涵
01
02
03
风格
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小茶 馆反映大社会。
2024/3/26
结构
以茶馆为舞台,采用人像 展览式的结构,展现了清 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
内涵
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 朽,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 洞察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
9
《日出》主题、意象及创新
人性的多面性。
10
CHAPTER 03
表演技巧与舞台呈现
2024/3/26
11
角色塑造与情感表达
2024/3/26
角色背景与性格分析
01
深入研究角色背景,理解性格特点,为塑造鲜活人物打下基础

情感层次与内心变化
02
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角色情感层次,体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表情、肢体语言运用
03
运用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增强角色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
2024/3/26
6
CHAPTER 02
经典话剧作品赏析
2024/3/26
7
《雷雨》背景、人物与情节
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变革 与家庭伦理的冲突。
人物
周朴园、鲁侍萍、繁漪等,塑造 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
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情节
以周、鲁两个家庭、三十年恩怨 为线索,叙述了旧中国的一个中 产家庭,在封建家长周朴园的专 制统治下,家庭、社会所发生的
话剧是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 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通过演员 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
和人物形象。
话剧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受到古希腊戏剧和古罗马喜剧的 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

编导基础知识——中国话剧史略

编导基础知识——中国话剧史略
曹禺仿佛是为话剧而生,从看戏、演戏、导戏到写 戏,终其一生,无怨无悔。以话剧文学名世,构 筑起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话剧帝国”
二、曹禺创作的三个阶段
1、从《雷雨》《日出》到《原野》 是第一阶段。 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在三个剧作 中不断发展和深化。揭露中国社会的封 建性和黑暗性。显示出曹禺独特的戏剧 风格与悲剧艺术才华。
(左):欧阳予倩1925年《打鱼杀家》剧照 (右):欧阳予倩30年代在上海
(左):最早提出“话剧”一词的洪深20年代归国前 (右):30年代洪深在上海戏剧协社

南国社 1927年 田汉创办 欧阳予倩、洪深
等大师参与 发展小剧场话剧 作品往往带有感伤成分和浪漫色彩 不少成员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
影视传媒类艺考专业基础课
中国戏剧史(新剧)

第一个十年

中国的话剧从无到有,在不断的革新中,完成了 由写意之旧戏曲到写实之现代话剧的转变。 第一个十年的话剧,关注时局、人生和社会现实,

也不断尝试丰富其艺术手段;

既引进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也引进了现代主义 手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演出机制,建立了新的 戏剧美学原则和表演体系、模式。


1、精湛巧妙的戏剧结构(时间、场景、人物集中) 2、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八个人物) 3、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 (戏剧性、偶然性) 4、简练精确的个性化语言
八个个性化人物:

周朴园:荒唐狂妄、专横伪善 周蘩漪:任性孤独、强悍抗争 梅侍萍:忍痛挣扎、苦里求生 周 萍:荒淫放荡、懦弱颓唐 周 冲:纯真质朴、幻想憧憬 四 风:天真纯洁、诚挚善良 鲁大海:勇敢无私、爽朗粗犷 鲁 贵:奴性下贱、堕落卑鄙
《三块钱国币》 剧照

中国话剧史4

中国话剧史4

陈白露:梦醒方达生: 陈白露 我一个人闯出来,自从离开了家乡,不用亲戚朋友 一点帮忙,走了就走,走不了就死去。到了现在,你看我不 是 好好活着,我为什么不自负? 方达生 可是你以为你这样弄来的钱是名誉的么? 陈白露 可怜,达生,你真是个书呆子。你以为这些名誉的 人物弄来的钱就名誉么?我这里很有几个场面上的人物,你 可以瞧瞧,种种色色: 银行家,实业家,做小官的都有。假 若你认为他们的职业是名誉的,那我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 还名誉得多。 陈白露 … …你跟我有些不同。我没故意害过人,我没有 把 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同他们一样爱钱,想法子 弄钱,但我弄来的钱是我牺牲过我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我 没有费着脑子 骗过人,我没有用着方法抢过人,我的生活是 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 因为我牺牲过我自己。我对男人尽过 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我享着女人应该享的权利!

曾皓—— (1)老一代北京人,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 治的代表 (2)看似满怀忧虑、烦恼、委屈和同情,实 则在‚仁义道德‛的之下掩盖着自私虚伪的心, 以苦难和哀怜遮蔽自私与虚弱。 (3)封建家庭的衰落与精神幻灭

愫芳—— (1)理想中的‚北京人‛ (2)沉默忧伤、处处忍让 (3)逆来顺受外观之下的坚毅和勇敢和善良 (4)作者的审美理想 (5)最后的出走: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
最后一条路:继续做交际花。 但是年老色衰时,会和翠喜一样,用芦席一 卷,往野地里一埋完事。

四条路的结果都看清楚了,都堵死

——自杀
《原野》(3幕)
时间:20世纪初 军阀混战 地点:农村 人物: 仇 虎——一个逃犯 焦大星——焦阎王的儿子 花金子——焦大星的媳妇 焦母——大星之母,瞎子 主题:复仇

第二幕:人物处境与相互关系 江泰大闹曾府 曾思懿逼曾皓‚交老底‛ 曾文清再次染上鸦片 曾皓气极成病 曾文清离家出走 矛盾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授课教师第一章早期话剧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

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

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

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

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

主要领导人洪深。

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场争论有三点值得肯定:1、批判了没落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2、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兴话剧发展中的指导意义;3、在现实主义观念指导下,强调了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外国戏剧的译介与“爱美剧”运动当时,国内大量翻译出版了外国戏剧名著。

《新青年》杂志出了“易卜生专号”,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娜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

宋春舫发表了《近代名戏百种》,推荐了十三个国家五十八位作家的作品。

五四时期出版外国戏剧集6种、剧本115部。

“爱美的”戏剧,是英文的音译,原意是爱艺术而不借以糊口的人,引伸为业余的、非专业的戏剧、戏剧人。

这一概念由汪优游、陈大悲等提出。

爱美剧,即脱离资本家束缚、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的戏剧。

上海民众戏剧社成立于1921年5月,由汪优游、沈雁冰、陈大悲、熊佛西、欧阳予倩等组成,是第一个爱美剧团体。

三、戏剧教育与南国社因爱美剧存在业余化与专业化的矛盾这一局限,蒲伯英与陈大悲联合成立私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并建立新民剧场,专供学生实习演出。

1925年5月,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发起“国剧运动”,成立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

反对一味学习西方,主张“根本上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专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

”(余上沅)南国社。

田汉与其妻易濑瑜在1924年创办《南国半月刊》,192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任校长。

他将这个文科改组为南国社。

1928年,田汉与欧阳予倩、周信芳、高百岁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盛大戏剧公演,称为艺术鱼龙会。

1928年2月,田汉组织南国社学生在杭州、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地公演。

所演剧目(《生之意志》、《江村小景》、《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大多是田汉的作品,浪温情调,清新风格,产生很大影响。

在1928年4月,加盟南国社的洪深提出将所演的新剧称为“话剧”,得到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一致赞同。

从此,“话剧”这种名称就正式固定了下来。

四、戏剧创作的活跃。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这一时期戏剧才算真正获得了文学的价值。

1919年—1929年间,中国创作、改编话剧剧本有400多部。

代表作家作品有:胡适(《终身大事》)、田汉(《梵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一夜》、《获虎之夜》等)、丁西林(《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等)欧阳予倩、(《泼妇》)、余上沅(《兵变》)、熊佛西(《一片爱国心》)。

第三章三十年代的话剧30年代是中国话剧逐渐壮大并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也是话剧艺术逐渐为民众所接受、投身于时代、植根于现实的历史时期。

一、左翼戏剧的发展1929年6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以郑伯奇、夏衍为首,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率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成为左翼戏剧的代表和标志。

1930年1月,上海艺术剧社公演了话剧《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炭坑夫》等。

同年4月29日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左翼剧联成立。

30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

不久,改组为以个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6年解散。

左翼戏剧主要作品:田汉的《梅雨》、《回春之曲》,洪深的《五奎桥》、《香稻米》,于伶的《太平年》左明的《活路》、袁殊的《工厂夜景》等。

左翼戏剧的成绩与问题:1、发扬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话剧的传统,关注民众命运和社会现实,创作演出了大量多幕剧、独幕剧,造就了一批新人。

2、对戏剧与政治的关系理解片面,视戏剧为政治的辅助工具,创作上存在概念化、公式化倾向,组织上存在关门主义问题。

二、“国防戏剧”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1936年初,左翼剧联提出“国防戏剧”口号。

上海剧作者协会讨论并制定了“国防戏剧”的纲领。

“国防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夏衍、田汉、洪深、于伶、陈白尘。

《走私》、《咸鱼主义》、《汉奸的子孙》、《我们的家乡》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夏衍和他创作的多幕剧《上海屋檐下》(这个戏写于1937年,由于抗战爆发,直到1939年1月才在重庆首演)。

三、抗战初期的戏剧活动(1937年7月—1939年12月)1、上海时期—“七七”事变后,第一部抗战话剧《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诞生。

这个戏是集体创作,近百人参加演出。

它标志着抗战戏剧的产生。

“8·13”淞沪战争期间,中国剧作者协会在上海卡尔登剧场召开紧急会议,动员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救亡演剧队”,共组成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地和留在上海进行抗日宣传。

话剧创作空前活跃。

独幕剧、活极剧、时事煽动剧、街头剧、茶馆剧等短小的戏剧作品大量涌现。

代表作有:《芦沟桥》(田汉)、《芦沟桥》(陈白尘)、《血洒芦沟桥》(张季纯)等。

其中,《最后一计》(洪深等)、《三江好》(吕复等)》、《放下你的鞭子》(田汉、陈鲤庭、崔嵬等根据歌德的《威廉·迈斯特》改编),合称为“好一计鞭子”,在各地演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上海,租界之外的地区沦入敌手,租界区成为“孤岛”。

2、武汉时期——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38年2月,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政治部,周恩来任副部长、负责第三厅。

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田汉任艺术处长,洪深任戏剧科长。

三厅对原有的抗日演剧队进行收编和改建,38年8月在武汉进行短训后,宣布成立10个抗敌战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纷纷赶赴前线各战区。

38年10月,武汉沦陷。

在此期间,代表性的作品有:《李秀成之死》、《塞上风云》(阳翰笙)、《米》、《飞将军》、《包得行》(洪深)《黑字二十八》(曹禺、宋之的)、《蜕变》(曹禺)、《一年间》(夏衍)等。

3、重庆时期——1938年10月1日和1939年10月10日,在重庆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戏剧节。

第一届戏剧节为期25天,共有25个剧团参加演出。

第二届戏剧节为期6天,共有14个剧团参加演出。

总之,抗战的爆发,将中国话剧推进了一个黄金时代。

四、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成熟的标志:1、20年代以创作独幕剧为主,30年代多幕剧大量产生,杰出作品相继涌现;2、职业剧团活跃,导演制普遍实施,一大批表导演专业人才出现,表导演水平迅速提高;3、戏剧文学成熟的标志曹禺——的优秀剧作的产生。

曹禺的生平。

《雷雨》、《日出》、《原野》三部作品的简要分析。

2、这时期著名话剧导演:洪深、欧阳予倩、应云卫、唐槐秋、马彦祥、史东山、章泯、陈鲤庭等。

著名话剧演员:袁牧之、郑君里、金山、赵丹、王莹、唐若青、金焰等。

第四章四十年代的话剧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殊历史环境,四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共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和三个不同地域形成的三个部分。

即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和大后方(又称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

一、大后方(国统区)的史剧与喜剧。

抗战后,中国话剧如何大众化成为了抗战戏剧的重点。

40年10月皖南事变之后,第三厅被强行改组。

在41到45年期间,重庆先后举办了四届“雾季公演”,演出剧目100多部。

44年2月到5月,在桂林举办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有30多艺术团体近千人参加,其中,21个话剧团演出了20多部大型话剧。

当时,历史剧与喜剧成就特别突出。

历史剧主要有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阳翰笙的《天国春秋》、《草莽英雄》等。

喜剧主要有陈白尘的《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恭喜发财》、《禁止小便》、《升官图》等。

二、现实主义戏剧的新成就。

这种新成就主要体现在曹禺、夏衍、宋之的、吴祖光等人的创作中。

包括曹禺的《北京人》、《家》,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水乡吟》、《风雨归舟》、《离离草》,宋之的的《雾重庆》,吴祖光的《正气歌》、《凤凰城》、《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少年游》、《嫦娥奔月》、《捉鬼传》等。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戏剧活动抗战中,整个上海分为“孤岛”时期(1937—1941)和沦陷区时期(1942—1945)。

“孤岛”指尚未落入日军之手的英、法、美租界。

上海剧艺社。

演出了:《梁红玉》、《金花》、《明末遗恨》、《大明英烈传》等。

中国旅行剧团、苦干剧团。

这一时期的代表剧作家和作品:阿英和他的《碧血花》即《明末遗恨》、《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杨娥传》等。

于伶和他的《夜上海》、《长夜行》、《杏花春雨江南》等。

李健吾和他的《黄花》、《贩马记》、《青春》等。

杨绛和她的《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45年抗战胜利之后,话剧中心东移,回到发源地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