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伊采克_一个小人物的悲剧_毕希纳戏剧_沃伊采克_评析

合集下载

歌剧《沃采克》的简要概述与分析

歌剧《沃采克》的简要概述与分析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 义者普林西普刺杀身亡。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 拉热窝事件向塞尔维亚发难,随后多国相继投入战争,拉开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为期四年的协 约国同盟国交战中,直接参战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1000多万人, 受战争波及人口约13亿以上,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700亿美元。这是 一场资本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全球霸权的野蛮战争。生灵涂 炭,经济受到重创,文化停滞不前。然而在艺术交融的维也纳,仍 孕育了一大批现代主义艺术家,如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创者阿道夫.卢 斯,现代心理学新阶段的开创者弗洛伊德和表现主义音乐代表贝尔 格等

一、影响贝尔格创作的因素 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1885年-1935年)生于奥地利维 也纳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是皇室珠宝商,父亲做外贸生意,母亲在 商店出售教会产品,夏天他们住在卡琳西亚家族的别墅 。受良好 家庭教育和艺术氛围影响,贝尔格在青少年时期便对音乐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1900年在创作钢琴曲和乐曲上崭露头角,1904年拜勋伯 格为师学习作曲[2]。勋伯格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自 学成才的他首创了无调性音乐的“十二音体系” 。 他对音乐上的严 格追求和大胆创新激励着后辈,与学生韦伯恩、贝尔格共同开创了 20世纪现代乐派中的“新维也纳乐派” 。 贝尔格的思路开阔,他很喜 欢讽刺作家卡尔.克劳斯(Die.Kraus)创办的期刊《火炬》(Die Fackel),此刊刊登了顶尖艺术家的文章和作者对精神分析学的观 点 [3]。他与绘画界表现主义先驱克里木特、康定斯基,第二维也纳 乐派先驱马勒,哲学界革新者维特根斯坦都保持着某种程度上的精 神共鸣[2]。贝尔格对人性、社会的感知以及文化艺术的敏锐度,集 中反映在他的作品上。1914年5月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贝尔格观 看了戏剧《沃伊采克》的最后演出,决心将其改编为歌剧。但由于 参军的原因,创作暂为搁浅。大战结束后,亲身经历战争的贝尔格 由主战者转为反战者,并将参战时的心理体会写入作品。1920年第 一部无调性歌剧《沃采克》诞生。 二、毕希纳与《沃采克》 《沃采克》(Wozzeck)取材自德国天才文学家毕希纳(Karl Georg Büchner,1813年10月17日-1837年2月19日)的话剧《沃伊 采克》(Woyzeck)。毕希纳擅长医学、历史和哲学,在经历了法 国“七月革命”之后,写下了戏剧《丹东之死》,招致杀身之祸。

西方戏剧史

西方戏剧史
二、哲学基础
17世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伪理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并存
强调理性和意志的力量,一切都要靠理性去判断
鼓吹以意识去克服情感
动摇了繁琐的哲学思维和宗教思维
三、演出条件
1、演出频繁,流动剧团
2、两类演出:a、集市广场的闹剧b、剧院内的正规戏剧
3、三面观众席的舞台
四、特征
1、政治性强
2、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
动人的故事情节,各种类型的人物和精心琢磨的语言。
主张安分守己,善有善报。
古罗马戏剧
起源:
节庆歌舞:宗教节日、国家大典、官员私典、百姓聚会
民间戏剧:ATELLA阿特拉笑剧――艺术戏剧,即兴戏剧,假面戏剧(P40)
MIME拟剧――有丰富的舞蹈和音乐,特别注重生动活泼的表演姿态和各种拟人的动作。
BC 240安德罗尼喀斯受命组织首次戏剧演出,标志了罗马文学戏剧的诞生
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基督教会仇视戏剧,扼杀戏剧,但是人类的艺术天性却无法泯灭。
戏剧的两大源头:1、宗教仪式2、民间表演(职业艺术P63)
宗教戏剧:
AC 5-9世纪祭祀剧,拉丁文讲耶稣P64
AC 9-12半祭祀剧语言通俗化,内容浅显化P65
AC 13-14走向世俗,走出教堂:
1、奇迹剧12世纪初产生P66
3、悲剧高,喜剧低
4、崇尚理性,贬抑情感
5、强调遵守各种清规戒律(三一律、合宜、真实)
五、高乃依P152
《熙德》的争论
1、主题宏大2、古代题材,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熙德的青年时代》3、英雄人物4、没有悲剧感的悲剧5、理性战胜情感
六、拉辛:(1639-1699)
《昂得洛马克》
特点:
1、严格遵守古典主义创作原则

西方戏剧史

西方戏剧史

西方戏剧史戏剧的起源——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酒神DIONYSOS 12主神掌管万物生机,季节更替和酿酒从神腿降生,半人半羊神作伴或与醉酒狂女为伍意义:生命力,创造力,自由,快乐酒神祭祀的演变:从小亚细亚传入,公元前盛行于雅典农村酒神颂――事迹表演和赞美公元前5世纪的祭祀情况:由酒神颂发展到悲剧TRAGEDY山羊之歌,故事内容不断丰富扩大悲剧的诞生:BC 560 国王庀士特拉忒将酒神祭祀引入雅典,每年四月举行活动,逐渐衍变成悲剧:BC 534 人类戏剧史上举行了首次戏剧比赛流浪艺人的改革:发明了面具和演员,以“应和人”取代祭司来扮演酒神,与歌队长应答,唱和,对驳逐渐由抒情向戏剧性过渡:规范诗句,歌队队形变化和舞蹈动作,将歌队人数固定在50人。

悲剧三大家:埃斯库罗斯bc525-456《被俘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带火者普罗米修斯》三部曲、《阿瑞斯忒亚》(《阿伽门农》《祭酒者》《报仇神》)三部曲他强调神是具体的存在,是人类生活的主宰,命运是两者的共同控制者。

人往往受神力支配。

索福克勒斯bc496-406《俄狄浦斯王》《安提哥涅》他认为神一定是正义的,命运观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人物比较接近现实的人,更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欧里庇得斯bc485-406《美狄亚》《希波吕托斯》《昂得洛马克》他对深化表示异议,把神表现为不道德和荒谬得东西。

人的命运不受神支配,而是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动。

古希腊喜剧创作:米南达bc342-292《恨世者》动人的故事情节,各种类型的人物和精心琢磨的语言。

主张安分守己,善有善报。

起源:节庆歌舞:宗教节日、国家大典、官员私典、百姓聚会民间戏剧:ATELLA阿特拉笑剧――艺术戏剧,即兴戏剧,假面戏剧(P40)MIME拟剧――有丰富的舞蹈和音乐,特别注重生动活泼的表演姿态和各种拟人的动作。

BC 240 安德罗尼喀斯受命组织首次戏剧演出,标志了罗马文学戏剧的诞生BC 270――BC 210 厄维厄斯开始写罗马题材的历史剧(紫袍剧)BC 1罗马悲剧达到最高水平,后衰落,成为案头剧塞内加BC5?-65哲学家,戏剧家,散文家。

安吉拉·卡特的颠覆之路——《马戏团之夜》和《沃伊采克》的互文性研究

安吉拉·卡特的颠覆之路——《马戏团之夜》和《沃伊采克》的互文性研究
Vo . 3 No. 13 1
第3 3卷
第 l 期
安吉 拉 ・ 特 的颠 覆 之路 卡
— —
《 马戏 团之夜》 沃伊 采克》 和《 的互文性研 究
吴 荔 ,田祥斌
( 三峡大学 外 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 30 ) 4 吉拉 ・ 卡特的《 马戏 团之夜》 和德 国剧作 家格奥 尔格 ・ 毕希 纳的《 沃伊采克》 进行
主义作 家 的 独 特 视 角 和 她 对 女 性 命 运 深 切 的 人 文
关怀 。
《 沃伊采 克》 毕 希 纳 从 一 起 发 生 在德 国莱 比锡 是 城 的刑 事案 件 中得 到灵 感 , 据真 人 真事 及 主 要情 节 根 创 作 的戏 剧 。沃伊 采 克 是 个 生 活 在 下 层 阶 级 备 受 压
2 1 年 1月 01
三峡 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 学版 ) 人
Ju a o C ia he ogsU i r t( u a ie & Sc l cecs or l f hn reG re nv sy H m nt s n T ei i oi i e) aS n
J n 01 a .2 1
收 稿 日期 :0 0— 5—1 21 0 3
基金项 目: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三峡 大学 ) 开放基金课题 (0 8 D 1 )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 目( 06 19 。 20 K Z 8 ; 20 y3 ) 作者简介 : 田祥 斌 , , 峡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教 授 。吴 荔 , , 峡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硕 士 生 。 男 三 女 三
关键词 : 安吉拉 - 卡特 ; 互文性 ; 女性主义 ; 《 沃伊 采克》 《 ; 马戏团之夜》
中 图分 类号 : 0 . I 6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 2—6 1 ( 0 1 0 04 0 2 9 2 1 ) 1— 0 7— 4

法德作家作品中英文

法德作家作品中英文

贵族时代法国傅华萨(Jean Froissart)《闻见录》(Chronicles)《罗兰之歌》(The Song Of Roland)维永(Francois Montaigne)《诗集》(Poems)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随笔集》(Essays)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玛格丽特·德·纳瓦尔(Marguerite de Navarre)《七日谈》(The Heptameron)《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悔恨集》(The Regrets)赛弗(Maurice Sceve)《德丽亚》(Delie)龙萨(Pierre de Ronsard)《颂诗》、《挽歌》、《十四行诗》(Odes ,Elegies,Sonnets)柯门斯(Philippe de Conmmynes)《回忆录》(Memoirs)欧比涅(Agrippa d’Aubigne)《悲歌集》(Les Tragiques)卡涅尔(Robert Garnier)《马克·安东尼》(Mark A ntony)《犹太姑娘》(The Jewesses)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熙德》(The Cid)《波利耶克特》(Polyeucte)《尼高梅德》(Nicomede)《贺拉斯》(Horace)《西拿》(Cinna)《罗多古娜》(Rodogune)拉罗什富科(Francois de La Rochefoucauld)《箴言录》(Maxims)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寓言诗》(Fables)莫里哀(Moliere)《恨世者》(The Misanthrope)《答尔丢夫》(Tartuffe)《太太学堂》(The School for Wives)《女博士》(The Learned Ladies)《唐璜》(Don Juan )《丈夫学堂》(School for Husbands)《可笑的女才子》(Ridiculous Precieuses)《贵人迷》(The Would Gentleman)《吝啬鬼》(The Miser)《没病找病》(The Iiser)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思想录》(Pensees)博叙埃(Jacques-Benigne Bossuet)《追悼词》(Funerary Orations)布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eaux)《诗艺》(The Art of Poetry)《经台吟》(Lutrin)拉辛(Jean Racine)《菲德拉》(Phaedra)《安德罗玛克》(Andromache)《布里塔尼居斯》(Britannicus)《阿达莉》(A thaliah)马里沃(Pierre Carlet de Marivaux)《喜剧七部》(Seven Comedies)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忏悔录》(The Confessions)《爱弥尔》(Emile)《新爱洛绮丝》(La Nouvelle Heloise)伏尔泰(Voltaire)《查第格》(Zadig)《老实人》(Candide)《英国书信》(Letters on England)《里斯本地震》(The Lisbon Earthquake)普雷沃(Abbe Prevost)《曼侬·莱斯戈》(Manon Lescaut)拉法耶特夫人(Madame de La Fayette)《克莱芙王妃》(The Princess of Cleves)塞巴斯蒂安-罗克·尼科拉斯(Sebastien-Roch Nicolas de Chamfort)《完美文明的产物》(Products of the Perfected Civilization)狄德罗(Denis Diderot)《拉摩的侄儿》(Rameau’s Nephew)拉克洛(Choderlos de Laclos)《危险的交往》(Dangerous Liaisons)德国伊拉斯漠(Erasmus)《愚人颂》(In Praise of Folly)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浮士德》(Faust)《诗与真》(Dichtung und Wahrheit)《埃格蒙特》(Egmont)《亲和力》(Elective Affinities)《少年维特之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诗集》(Poems)《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Wilhelm Meister’s Years of Wandering)《意大利游记》(Italian Journey)《诗剧》和《赫尔曼与窦绿苔》(Verse Plays and Hermann and Dorothea)《罗马哀歌》、《威尼斯铭语》、《西东合集》(Roman Elegies, Venetian Epigrams, West-Eastern Divan)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强盗》(The Robbers)《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华伦斯坦》(Wallenstein)《唐·卡洛斯》(Don Carlos)《论素朴诗和感伤诗》(On the Naive and Sentimental in Literature)莱辛(Gotthold Lessing)《拉奥孔》(Laocoon)《智者纳旦》(Nathan the Wise)荷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赞美诗与片段》(Hymns and Fragments)《诗选》(Selected Poems)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戏剧五部》(Five Plays)《故事集》(Stories)民主时代法国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阿道尔夫》(Adolphe)《红色笔记》(The Red Notebook)夏多布里昂(Francois-Auguste-Rene de Chateaubriand)《阿达拉》(Atala)《勒内》(Rene)《基督教真谛》(The Genius of Christianity)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沉思集》(Meditations)维尼(Alfred de Vigny)《查特顿》(Chatterton)《诗集》(Poems)雨果(Victor Hugo)《光与影:诗选集》(The Distance, The Shadows: Selected Poems)《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of Paris)《论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海上劳工》(The Toilers of Sea)《撒旦的末日》(The End of Satan)《上帝》(God)缪塞(Alfred de Musset)《诗集》(Poems)《罗朗札齐奥》(Lorenzaccio)奈瓦尔(Gerard de Nerval)《幻影》(The Chimeras)《西尔葳》( Sylvie)《奥蕾丽亚》(Aurelia)戈蒂耶(Theophile Gautier)《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珐琅与雕玉》(Enamels and Cameos)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金目少女》(The Girl with the Golden Eyes)《路易·朗裴》(Louis Lambert)《驴皮记》(The Wild Ass’s Skin )《高老头》(Old Goriot)《贝姨》(Cousin Bette)《娼妓的奢华与穷因》(A Harlot High and Low)《欧也妮·葛朗台》(Eugenie Grandet)《于许勒·弥鲁蔼》(Ursule Mirouet)司汤达(Stendhal)《论爱情》(On Love)《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nk)《巴马修道院》(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情感教育》(Sentimental Education)《萨朗波》(Salammbo)《淳朴的心》(A Sinple Soul)乔治·桑(George Sand)《魔沼》(The Haunted Pool)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恶之花》(Flowers of Evil)《巴黎的忧郁》(Paris Spleen)马拉梅(Stephane Mallarme)《诗与散文选集》(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魏尔兰(Paul Verlaine)《诗选》(Selected Poems)兰波(Arthur Rimbaud)《全集》(Complete Works)科尔比埃尔(Tristan Corbiere)《黄色的爱》(Les Amours jaunes)拉弗格(Jules Laforgue)《作品选》(Selected Poems)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短篇小说选集》(Selected Short Stories)左拉(Emile Zola)《萌芽》(Germinal)《小酒店》(L’Assommoir)《娜娜》(Nana)德国诺瓦利斯(Novalis [Friedrich von Hardenburg]《夜颂》(Hymns to the Night)《格言》(Aphorisms)雅可布与威廉·格林(Jacob and Wilhelm Grimm)《格林童话》(Fairy Tales)默里克(Eduard Morike)《诗选》(Selected Poems)《莫扎特在去布拉格途中》(Mozart on His Way to Pragug)施托姆(Theodor Storm)《茵梦湖》(Immensee)《诗集》(Poems)凯勒(Gottfried Keller)《绿衣亨利》(Green Henry)《故事集》(Tales)霍夫曼(E.T.W.Hoffmann)《魔鬼的长生不老药》(The Devil’s Elixir)《故事集》(Tales)戈特赫尔夫(Jeremias Gotthelf)《黑蜘蛛》(The Black Spider)施蒂弗特(Adalbert Stifter)《晚来的夏天》(Indian Summer)《故事集》(Tales)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批评》与《格言》(Criticism and Aphorisms)毕希纳(Georg Buchner)《丹东之死》(Danton’s Death)《沃伊采克》(Woyzeck)海涅(Heinrich Heine)《诗歌全集》(Complete Poems)瓦格纳(Richard Wagner)《尼伯龙根的指环》(The Ring of the Nibelung)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悲剧的诞生》(The Borth of Tragedy)《在善与恶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论道德的谱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冯塔纳(Theodor Fontane)《埃菲·布利斯特》(Effi Briest)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诗选》(Selected Poems)。

100部最佳德语文学作品

100部最佳德语文学作品

“20世纪10部最佳德语小说”(专家评选)第一位《没有个性的人》落到了第十八位, 畅销作品如《香水》排名靠前, 即可说明这一点。

但该名单仍然为我们选书读书提供了非常好的对照。

1 《审判》【奥】弗兰茨•卡夫卡2 《西线无战事》【德】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3 《浮士德》【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4 《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5 《魔山》【德】托马斯•曼6 《变形记》【奥】弗兰茨•卡夫卡7 《香水》【德】帕特里克•聚斯金德8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9 《短篇小说全集》【奥】弗兰茨•卡夫卡10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1 《铁皮鼓》【德】君特•格拉斯12 《席特哈尔塔》【德】赫尔曼•黑塞13 《朗读者》【德】本哈德•施林克14 《威尼斯之死》【德】托马斯•曼15 《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兄弟16 《无尽的故事》【德】米夏埃尔•恩德17 《浮士德博士》【德】托马斯•曼18 《没有个性的人》【奥】罗伯特•穆齐尔19 《玻璃球游戏》【德】赫尔曼•黑塞20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德】赫尔曼•黑塞21 《柏林, 亚历山大广场》【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22 《能干的法贝尔》【瑞】马克斯•弗里施23 《德米安》【德】赫尔曼•黑塞24 《尼伯龙根之歌》(民族史诗)佚名25 《小丑之见》【德】海因里希•伯尔26 《拉德茨基进行曲》【奥】约瑟夫•罗特27 《艾菲•布里斯特》【德】特奥多尔•冯塔纳28 《三分钱歌剧》【德】贝尔托德•布莱希特29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德】海因里希•伯尔30 《奥斯特利茨》【德】W.G.赛巴尔德31 《国际象棋的故事》【奥】斯特凡•茨威格32 《沃伊采克》【德】格奥尔格•毕希纳33 《美国》【奥】弗兰茨•卡夫卡34 《物理学家》【瑞】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35 《高加索灰阑记》【德】贝尔托德•布莱希特36 《威廉•退尔》【德】弗里德里希•席勒37 《伽利略传》【德】贝尔托德•布莱希特38 《杜伊诺哀歌》【奥】莱纳•马里亚•里尔克39 《亲和力》【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40 《梅菲斯托》【德】克劳斯•曼41 《城堡》【奥】弗兰茨•卡夫卡4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弗里德里希•尼采43 《墙》【奥】玛琳•豪斯霍弗44 《在大门外》【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45 《移民》【德】W.G.赛巴尔德46 《臣仆》【德】海因里希•曼47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德】贝尔托德•布莱希特48 《在轮下》【德】赫尔曼•黑塞49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奥】莱纳•马里亚•里尔克50 《第七个十字架》【德】安娜•西格斯51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瑞】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52 《马尔特手记》【奥】莱纳•马里亚•里尔克53 《伐木》【奥】托马斯•伯恩哈德54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德】托马斯•曼55 《梦幻故事》【奥】阿图尔•施尼茨勒56 《昨日的世界》【奥】斯特凡•茨威格57 《精神错乱》【奥】托马斯•伯恩哈德58 《马里奥与魔术师》【德】托马斯•曼59 《O侯爵夫人》【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60 《帕尔齐伐尔》【德】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61 《诗选》【德】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62 《睡魔》【德】E.T.A.霍夫曼63 《土星之环》【德】W.G.赛巴尔德64 《钢琴教师》【奥】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65 《发现缓慢》【德】史登•纳多尼66 《工作》【奥】约瑟夫•罗特67 《爱尔兰日记》【德】海因里希•伯尔68 《德语课》【德】西格弗里德•伦茨69 《丈量世界》【德】丹尼尔•凯尔曼70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71 《马利纳》【奥】英格博格•巴赫曼72 《青春觉醒》【德】弗兰克•魏德金德73 《歌集》【德】海因里希•海涅74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季》【德】赫尔曼•黑塞75 《白马骑手》【德】台奥多尔•施笃姆76 《施蒂勒》【瑞】马克斯•弗里施77 《每个人孤独地死去》【德】汉斯•法拉达78 《玛丽•斯图亚特》【德】弗里德里希•席勒79 《斯特鲁德霍夫梯道, 或梅尔策和年代的深度》【奥】海米托•冯•多德勒尔80 《安多拉》【瑞】马克斯•弗里施81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奥】托马斯•伯恩哈德82 《心灵的焦灼》【奥】斯特凡•茨威格83 《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德】E.T.A.霍夫曼84 《船》【德】洛塔尔-君特•布赫海姆85 《晕眩•感情》【德】W.G.赛巴尔德86 《四川好人》【德】贝尔托德•布莱希特87 《蟹行》【德】君特•格拉斯88 《约瑟夫与他的兄弟们》【德】托马斯•曼89 《副手:一部基督教悲剧》【德】罗尔夫•霍赫胡特90 《法比安》【德】埃里希•凯斯特纳91 《唐•卡洛斯》【德】弗里德里希•席勒92 《垃圾教授》【德】海因里希•曼93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奥】罗伯特•穆齐尔94 《金碗》【德】E.T.A.霍夫曼95 《老妇还乡》【瑞】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96 《钢铁风暴》【德】恩斯特•荣格尔97 《梦想书的城市》【德】瓦尔特•莫尔斯98 《比目鱼》【德】君特•格拉斯99 《狗年月》【德】君特•格拉斯100 《自传体五部曲》(《缘由》《地窖》《呼吸》《寒冷》《一个孩子》)【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真“互动”VS 假“沉浸”——以互动默剧和浸没式戏剧为例

真“互动”VS 假“沉浸”——以互动默剧和浸没式戏剧为例

2019年10月22日,互动默剧《也许,也许,也许》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实验剧场上演。

该剧于2010年在纽约首演,2017年8月登上了爱丁堡国际戏剧节的舞台,次年成为伦敦国际默剧节的封面剧目。

2019年是它第三次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等文化重镇演出,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好评如潮……这出60分钟左右的小戏由加布里艾拉·穆尼奥斯(Gabriela Muñoz)创作并演出。

当观众进入剧场,我们看到舞台上摆放着一个双人沙发、一个梳妆台和一个茶歇小桌。

一个胖胖的女人,脸上抹着厚厚的白粉,穿着白色的婚纱在舞台上或写信或吃甜食,时不时会与台下的观众有小小的互动。

她模拟着自己的婚礼,拿挂在衣架上的西装当新郎,把白色的卷纸铺在地上当地毯。

这样的“自娱自乐”大约持续了十三分钟。

正当我开始感到厌倦,新娘突然选中了一名观众上台“扮演”自己的新郎,接着又从观众席挑选了一名牧师、一名伴娘……自此,台下的观众成为了这场婚礼的参与者,无论是起哄还是欢笑,都刺激着台上的新娘和其他“演员”的“表演”。

在某些瞬间,我不禁发问:被请上台的观众难道是安排好的托儿?占全剧四分之三的互动表演,流畅生动,笑料层出不穷,“男演员”在新娘的引导下与她进行了一场温馨浪漫的婚礼。

在剧末,新娘“放”她的新郎回到了观众席,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她的新郎。

她和他深情拥抱,她望着他离开的背影向他一次次挥手告别。

当他回到观众席,台上的新娘忍不住地用双手擦去即将滑落的眼泪,重新整理好妆容,回到她的梳妆台前写信,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一个梦醒来,但是梦境的感受如此真实。

对于在场的观众、走上舞台参与表演的观众和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都在一出假戏的扮演中体验到了真情的流动。

戏剧演出中的观演互动式表演并不新奇,但更多情况下,“互动”只是作为一种调剂,经常出现在喜剧类型的演出中。

《也许,也许,也许》将观众与演员的即兴表演作为演出的主体内容,其良好的演出效果令人不禁联想起另一出由国外引进中国赚足了噱头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

戏文系必读的戏剧

戏文系必读的戏剧

戏文系必读的戏剧这只是三分之一1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2青鸟梅特林克3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皮兰德娄4北京人曹禺5关汉卿田汉6费加罗的婚姻博马舍7屈原郭沫若8罗朗萨丘缪塞9茶馆老舍10女仆让·日奈11西哈诺罗斯丹 12秃头歌女尤金·尤涅斯库13阴谋和爱情席勒14沉钟霍普特曼15大胆妈妈她的孩子们贝·布莱希特16老妇还乡迪伦马特17女店主哥尔多尼18伪君子莫里哀19雷雨曹禺20窦娥冤关汉卿21长生殿洪昇22饥饿海峡水上勉23女人的一生森本薰24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王尔德25华伦夫人的职业萧伯纳26熙德高乃依27野鸭易卜生28桑树坪纪事陈子度等29麦克白莎士比亚30樱桃园契诃夫31朱丽小姐斯特林堡32培尔·金特易卜生33西厢记王实甫34大荒野杨利民35洒满月光的荒原----李龙云36狗儿爷涅槃刘锦云37战斗里成长胡可38上海屋檐下夏衍39费德尔拉辛40打野鸭万比洛夫41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42夕鹤木下顺43欲望号街车田纳西·威廉斯44沙恭达罗迦梨陀娑45乐观的悲剧伏·维希涅夫斯基46万尼亚舅舅契诃夫47大雷雨奥斯特罗夫斯基48钦差大臣果戈理49底层高尔基50阿伽门农埃斯库罗斯51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52美狄亚欧里庇得斯53鸟阿里斯托芬54哈姆雷特莎士比亚55李尔王莎士比亚56第十二夜莎士比亚57桃花扇孔尚任58牡丹亭汤显祖外国独幕剧目录傍晚发生的小事瑞士弗·杜伦马特朱莉小姐瑞典奥·斯特林堡塔楼瑞典彼得·魏斯强盗华史拉夫塔·普尔什瓦尔斯基在茫茫大海上波兰斯拉沃米尔·、秋火丹麦古斯达夫·维德休息日丹麦雷克·费舍尔弗朗莎的运气法乔治·德·包妥·列虚情人西班牙格·马·洗艾拉一个晴朗的早晨西班牙甘代洛兄弟他的寡妇的丈夫西班牙耶珊妥·培那望德妙计西班牙马克思·奥勃克里斯托巴里先生的戏棚西班牙费·加·洛尔迦十五年前就死了西班牙希梅内斯·阿尔努普拉多画院的黑夜和战争西班牙拉斐尔·阿尔贝谛小鸦林苏亚历山大·万比洛夫契尔卡什苏高尔基长椅苏 A·盖利曼火山农场冰岛约翰·西古琼森莱欧尼达先生遇见“反动派”的时候罗马尼亚扬·卡拉迦列青蛙监督员罗马尼亚维克托尔·叶夫基米乌审婚罗马尼亚什·哈尔拉姆普仁爱之心俄安德烈夫列宁格勒之夜苏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瞬息间的幻影苏列奥尼德·连奇世界在我手中苏阿纳托利·沙伊克维奇吉普赛女巫苏罗·科尔涅夫车库苏埃·布拉金斯基埃·梁赞诺夫灵魂的权利意大利裘塞普·嘉戈沙西西里的酸橙意大利路易吉·毕朗代洛另一个儿子意大利路易吉·毕朗代洛马戏团员荷兰海尔曼·海裘曼审獾南斯拉夫彼达尔·柯契奇房租南斯拉夫勃兰尼斯拉夫·努希契赌徒俄果戈理熊俄安东·契诃夫摇啊摇联邦德国冈特·格拉斯家庭战役联邦德国马丁·瓦尔泽预言民主德国阿尔弗雷特·马图舍邻居奥地利哈拉尔特·苏默尔绿鹦鹉奥地利阿瑟·显尼志勒祖母匈牙利拉育思·皮洛魔椅匈牙利弗列基耶什·卡林蒂疑幻疑真匈牙利亚蒂拉·封·渥尔波克第一次圣餐西班牙弗尔南多·阿拉巴尔一条新闻西班牙拉罗·奥尔摩难言之隐西班牙阿图罗·沙斯特雷戴亚王德海尔曼·苏特曼男高音歌手德弗朗克·维特金德利他主义德卡尔·艾特林格明天的战争德汉斯·格罗斯例外与常规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夜景德沃尔夫甘·希尔特夏默见证捷克耶·荷尔赫列支基男爵卡普兰捷克雅·迪特尔圣安东尼显灵记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盲人比利时梅特林克死后阿尔巴尼亚恰尤比主角登场美戴丽莎·海尔朋街坊美曹娜·盖尔坦白美珀西瓦尔·淮尔德另一条出路美劳伦斯·兰纳永远在一起美丽达·威尔曼山屋苏格兰乔·柯利骑马下海的人爱尔兰约翰·沁孤月亮上升的时候爱尔兰格莱葛瑞夫人进步爱尔兰圣约翰·欧文伪币制造者爱尔兰伯纳德·杜菲莎乐美英王尔德和睦家庭法乔治·戈代林朗孛兰先生法乔治·安赛别墅出让法沙夏·纪特瑞一个绝望的人法嘉布里埃·迪莫瑞丽瑟法让·保尔·萨特椅子法尤金·尤涅斯库新房客法欧仁·尤涅斯库浴血美人法克洛德·普兰心心相印法居伊·富瓦锡禁闭法萨特显形法西蒙娜·贝缪萨阿杜安的手法热昂·萨尔泰纳塞西尔(或:父亲学校)法让·阿努伊安提戈涅法让·阿努伊别开生面法让·塔迪欧阿希特律克法罗贝尔·潘易沉船法埃里克·韦斯特法尔一幅画像法欧也纳·尤涅斯库烟幕英哈多德·布列好斯烟熏橡木英诺艾尔·柯华德丑小鸭英艾·亚·米尔恩医疗所英西安·奥卡西病人英阿加莎·克里斯蒂黑暗中的喜剧英彼得·谢弗尔送菜升降机英哈·品特故去的亲人英斯丹利·郝登十二镑钱的神情英詹·马·巴蕾石祠堂英乔治·卡尔特龙煤的代价英哈罗德·布列好斯童车英鲍斯华士·克洛寇上了锁的箱子英约翰·麦斯非尔德一个善良的女人英亚诺尔德·彭内特小酒店的一夜英邓珊奈爵士白杨路英凡尔农·薛尔汶可爱的奇迹英菲利浦·琼逊星期四晚上美克列斯妥弗·莫莱红色康乃馨美格伦·休斯伏流美费伊·埃勒特等待老左美克利福特·奥代茨阵亡士兵拒葬记美欧汶·萧日出颂美保尔·格林喂,那边的人美威廉·萨洛扬满满的二十七车棉花田纳西·威廉姆两个星斯一的回忆美阿瑟·密勒逝水华年美威廉·应琪逢场作戏美塔特·莫塞尔打字员美墨莱·希思格尔等车美雷蒙·德尔加多没有说破的事美坦尼西·威廉姆斯祭祀日美詹姆斯·薛汶晚安了,妈妈美玛沙·诺曼美国梦美爱德华·涡比蜡人加拿大玛丽·雷诺兹将军要谈谈神谱古巴何塞·特里亚纳乌拉圭弗洛伦西奥·桑切斯你在想什么?墨西哥哈维尔·维劳路蒂亚共度良宵墨西哥马鲁哈·维拉尔塔荒岛阿根廷罗伯特·阿莱特婴儿杀戮日山本有三国境之夜日秋田雨雀屋上的狂人日菊池宽父归同上冬天的烟火日太宰治顿洛区里的纽约市人菲律宾小马塞里诺·阿卡纳红夹竹桃印度泰戈尔宠坏了的达林澳埃德蒙·巴克利旱灾南非约翰·杜·普来西被遗忘的人犹太大卫·宾斯基外国多幕剧目录阿卡奈人古希腊阿里斯多芬安德洛玛刻古希腊欧里庇得斯孪生兄弟古罗马普劳图斯婆母古罗马泰伦提乌斯特洛亚妇女古罗马塞内加威尼斯商人,理查三世,仲夏夜之梦,驯悍记,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罗密欧与朱丽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德国杰出的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是第一部写小人物的现代社会悲剧,他用一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小人物在现代社会里被剥夺了自己的自由意志,最终走上这条犯罪道路后面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而开拓了现代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毕西纳沃伊采克现代社会悲剧在西方悲剧史上,悲剧的主人公都是那些有社会地位的人。

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表现的是神和英雄的悲壮故事,比如俄狄浦斯王、俄瑞斯特斯、美狄亚;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则是王公贵族、帝王将相,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安东尼与克里奥佩屈拉;到了19世纪初,悲剧主人公则是传奇英雄,如雨果笔下的欧纳尼;而到了19世纪中下叶,悲剧主人公的地位开始有所下降,资产阶级取代了以往悲剧中主人公的贵族身份,表现的是现当代中产阶级的悲剧性故事,例如,易卜生的《布朗德》、《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海达·高布勒》、《罗斯马庄》、《建筑师》;斯特林堡的《父亲》、《朱丽小姐》,《鬼魂奏鸣曲》等戏剧,主人公多是中产阶级或者没落贵族,他们的精神困境往往是剧作家所关注的。

易卜生和斯特林堡作为现代悲剧的先驱,他们的创作对现代悲剧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主题的开掘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德国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则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中最底层的人们,第一个开始创作了无产阶级小人物的悲剧,从而开拓了现代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小人物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人物,毕希纳的杰作《沃伊采克》是第一部写小人物的现代社会悲剧。

一、毕希纳简介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德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德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

1813年10月17日诞生于德国黑森州一个医生世家。

1834年受欧洲革命思潮影响,毕希纳加入秘密革命团体“人权协会”。

同年7月他起草第一份传单,即“黑森快报”,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号召农民拿起武器,推翻封建贵族统治,他的“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的口号传诵一时,开创了“传单文学”之先例。

结果有人告密,受到警方通缉,毕希纳不得不逃亡斯特拉斯堡。

1835年创作《丹东之死》,小说《棱茨》。

1836年9月因为他的学术论文《论鲤鱼的沃伊采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毕希纳戏剧《沃伊采克》评析○刘明厚戏剧戏曲学神经系统》,毕希纳被瑞士苏黎世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10月18日,毕希纳应聘前往苏黎世,1837年2月2日,就在他准备讲授“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的哲学史”的时候,得了伤寒而不幸去世,年仅24岁。

才华横溢的毕希纳短暂的一生总共写过三部戏剧: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剧《丹东之死》、政治讽刺剧《莱昂瑟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以及一部中篇小说《棱茨》。

这位不到24岁的作家在德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被奉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先驱;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以毕希纳命名,“毕希纳文学奖”在德国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格奥尔格·卢卡契(GeorgLukaes,1885-1971)评价毕希纳“在伟大的现实主义中,他是莎士比亚和歌德的后继者。

”德国著名诗人格奥尔格·赫尔威格说他“本应成为我们的指路明星”,可是过早的殒落了。

但是他的作品却“像一块宝石,里面闪耀着永恒的光芒”[1](P3)。

1921年毕希纳的《沃伊采克》被奥地利音乐家阿尔班·贝尔格(AlbanBerg,1885—1935)改编为歌剧《沃采克》,成为无调性歌剧的代表作品。

中国观众了解这部作品,最早由林兆华和尤尔根·弗里姆一起以片段的形式搬演于北京舞台,那是1989年的事情;2001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顾雷导演《沃伊采克》全本剧,成为当年校园戏剧最受瞩目的演出之一;2002年,该剧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连演四场,拉开了“2002年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的序幕。

2009年10月,《沃伊采克》由上海友缘剧社在徐汇区“下河迷仓”剧场公演;2009年夏天,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被搬上中国辽宁大剧院舞台,导演王延松。

二、现代社会小人物的悲剧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是第一部西方现代社会悲剧。

此剧写于1836-1837年,未完成。

1879年收入毕希纳著作的第一个版本弗兰佐斯版;1967年又运用现代照相技术出了文字上准确的版本汉堡版。

第一个版本的问世,立即引起德国著名戏剧家、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霍普特曼(1862-1946)的注意,认为此剧非同一般,在他的推动下,后来又在弗兰克·魏德金德(1864-1918)的影响下,《沃伊采克》于1913年首次被搬上德国舞台。

《沃伊采克》剧中的主人公沃伊采克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同姓,是一个杀人犯。

现实生活中的沃伊采克生于1780年,13岁成了孤儿,不得不到处流浪,靠给人打工养活自己。

为了生存,他当过理发师,制作过假发,当过兵,参加过各种军队。

25岁那年,沃伊采克在加入瑞典军队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与她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证明文件不足,未能去教堂结婚。

后来沃伊采克遗弃了她们母子,不过这件事让他非常后悔。

1818年沃伊采克回到莱比锡,38岁的他还是光棍一条,这时42岁的寡妇伍斯特太太走进了他寂寞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位太太又与别的士兵来往。

沃伊采克又嫉妒又愤恨,可他连自己都养不活,有的时候甚至到了乞讨的地步,他靠什么来挽回伍斯特太太的关系呢?生存困境中的沃伊采克最后把一腔怒气发泄在这个女人身上,当他得知伍斯特太太没有践约是因为她跟一个大兵出去时,他一怒之下,于1821年6月3日,在莱比锡桑德加斯的一家门厅用刀刺死了与他相好过的伍斯特太太。

毕希纳的剧本《沃伊采克》就是以德国1821年这一谋杀事件为蓝本,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现代社会悲剧。

沃伊采克从一开始就被社会边缘化了,尽管他想做一个有尊严的堂堂男子汉,他却是有钱人使唤、支配、嘲笑取乐的对象,他甚至连与自己的女人、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被剥夺了。

为了能养活他所爱的贫民女子玛丽和他们的一个孩子,沃伊采克一直在想方设法打工挣钱,他一面兼任军队里一个上尉的理发师,还要为他割荆条;同时,他又出卖自己的身体供一个医生作实验。

医生的实验十分苛刻,规定沃伊采克每天只准吃豌豆,不能吃粮食和其他任何食物。

这场人体实验的结果导致沃伊采克的身体日益虚弱,不时的头晕目眩,产生幻觉。

当他与士兵安德列斯一起在丛林里割荆条的时候,沃伊采克眼前充满了可怖的幻觉,一会儿看到地上长出了蘑菇,一会儿看到天上有火球在燃烧,一会儿又觉得有人在背后追他,还有骷髅头,沃伊采克显得极度的紧张,精神上都有点失常了。

而他的实验医生却毫无怜悯之心,反而很高兴地看到吃了三个多月豌豆之后沃伊采克在生理上、精神上的变化,让他赤身裸体站在学生们面前,当作有趣的病例向他的学生们展览。

这个时候沃伊采克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供医学实验用的“小白鼠”。

医生:您们来看,这个人,三个月来他一直在吃豌豆,除了豌豆别的什么都不吃,您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对他有没有影响,您们摸摸他的脉:他的脉跳得多么不均匀啊!还有这只、这两只眼睛!沃伊采克:大夫先生,我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医生:勇敢些!沃伊采克,还有几天实验就结束了。

先生们,您们来摸一摸,摸摸他的脉。

(大学生们过来摸沃伊采克的太阳穴、脉搏和胸部)沃伊采克,把你的耳朵动一动给这些先生们瞧瞧!先生们,我早就想让您们开开眼了,他身上有两块肌肉会动。

开始吧,打起精神来!沃伊采克:唉,大夫先生!医生:畜生,想让我来揪你的耳朵吗?你打算像那只猫似的溜走吗?看,先生们,人就是这样慢慢地变成愚蠢的驴子的,这往往是女人教育的结果。

你老娘为了留作纪念温柔地拔去了你多少根头发?这几天你的头发越来越稀了。

对了,先生们,这可能都是吃豌豆的结果[1](P250)。

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令人尊敬的,在造福人类的前提下他做科学的人体实验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从这位对学生们侃侃而谈的医生的言语中,分明看到了他是在当众侮辱沃伊采克,把他当作动物而不是一个人看待,毫无职业道德。

其中一个细节就是让沃伊采克动一动他的耳朵,逼他做与医学实验无关的事情,将他当猴耍,当众侮辱他。

而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医学院大学生们竟对此无动于衷,对穷人的鄙视,使他们变得麻木、冷酷无情。

作为一个小人物,沃伊采克同时还要受到来自上尉的嘲讽。

就因为沃伊采克和玛丽没有钱到教堂去登记结婚,他在上尉眼里就是个不道德的人,他的孩子因此成为被人耻笑的私生子。

他一边享受沃伊采克为他刮脸的服务,一边向他大谈关于时间的哲理,以及道德问题。

这就跟那位医生在街上碰见一时憋不住尿偶尔对墙撒尿的沃伊采克,结果对他大谈自由意志一样,肆意践踏穷人的尊严。

上尉:沃伊采克,你真缺德,你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你说什么血和肉吗?好,如果下过雨以后,我躺在窗前,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穿白色丝袜的女人,看着她们怎样跳过小巷———该死呀,沃伊采克———那时候我的心里也会产生爱情。

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是,沃伊采克,别忘了道德,道德!以后,我该怎样消磨时光呢?我总是对自己说:你是个有道德的人,(动感情地)一个好人,一个好人。

沃伊采克:是的,上尉先生,道德!我没听说过这样的道德。

您认为我们是下贱的人,干那种事是不道德的,而且这种人生来就是这样。

但是,假如我是一位先生,有一顶礼帽、一块怀表和一件大礼服;假如我还会说几句文绉绉的话,那我早就成为有道德的人啦。

在道德周围必须有些漂亮玩艺儿,上尉先生。

然而,我却是一个穷光蛋啊![1](P225)在这段对话里,毕希纳告诉我们,按照现代社会法则钱就是身份,钱就是道德,钱就是地位,钱能够拥有最高的话语权。

沃伊采克是个穷人,他一无所有,那么他在有钱人眼里就什么也不是了。

不过,沃伊采克告诉上尉他是缺钱但不缺尊严,他的反击是严肃的,认真的,激烈的,他严肃地向上尉指出体面的外表与内在的道德没有根本的联系。

这是全剧中沃伊采克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为维护人的尊严最质朴最铿锵有力的话。

当医生指责沃伊采克像狗一样随地撒尿,而尿也是他的实验品时,他也认为沃伊采克没有信誉没有道德。

然而,难道是沃伊采克自愿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吗?毕希纳对这个为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苦力的沃伊采克充满了同情,他在1834年2月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不藐视任何人,尤其不因为某人的智力和教育而藐视他,因为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成为一个傻瓜或者犯罪的因素,———因为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大家都将会一样;因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

现在,理智仅仅是我们的精神本质的一个极小的则面,而教育只不过是这种本质的很偶然的形式”[1](P272)。

生存的压力、难捱的饥饿和医学实验后身体的副作用,沃伊采克还能够忍受,但是,外部世界对他精神上的侵犯是他不能承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