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作品

合集下载

《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夏衍)

抒 情 、 议 论 ( 类 比 、
对 比 。)
31 | | 33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 工的苦难生活的?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 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 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 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 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 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 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
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
和烂菜叶)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理清文章思路。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整体感知
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工作环境: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11课 包身工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 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皮辊 (gǔn)
殴打 (ōu)
谄媚(chǎn mèi) 懒惰(duò)
巴结(jie)

夏衍《包身工》知识导学

夏衍《包身工》知识导学

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写作特点:在复杂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将常用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配合使用,熔于一炉,充分发挥各种表达方式的长处和综合使用的优点,共同完成对人物、事件、场面等的刻画、描述、渲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充实,更广阔,更具感染力。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好处很多。

从文章总体来看,几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相互配合,各显其能,充分、深入地为表现主旨服务。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是非常灵活的,有的部分是两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有的部分是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至于哪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怎么结合,可以视具体情况和实际可能来定。

同时,在互相结合运用中,总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其它为辅。

??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往往涉及到很多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这种文章的主旨,单靠一两种表达方式是很难奏效的。

这就需要调动起多种甚至全部的表达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从运用表达方式的目的方面看,叙述是为了交待人物、事件情况和过程的;描写是为了对人物、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说明则重在把事件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 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包身工》是我国著名作家夏衍所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反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包身工》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主题背景1.1 《包身工》简介《包身工》是夏衍先生于1989年出版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全书由七篇以包身工为主题的散文组成,通过对包身工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的揭露,展现了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困顿境地和无奈处境。

1.2 主题关键词:包身工包身工,是指在我国农村包产到户之后,因缺乏土地而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的人。

这一群体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挣扎在城乡之间。

1.3 主题重要性《包身工》这一主题不仅仅是对我国农村底层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反思。

通过阅读《包身工》,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和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深刻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困境和问题,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二、作品分析2.1 《包身工》的结构和格局夏衍在《包身工》中以包身工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我国农村底层人士的生存现状的真实揭露。

全书由七篇散文组成,每篇散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细致的观察,揭示了包身工的辛酸遭遇和无奈处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农村底层世界。

2.2 《包身工》的艺术特色在《包身工》中,夏衍以饱满的笔墨、真切的情感和深入的观察,将包身工的生存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自己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用真诚和温暖的笔调描绘了包身工的真实生存状态,让读者看到了农村底层人士的无奈和挣扎,感受到了他们的辛酸和坚强。

2.3 《包身工》的社会意义《包身工》不仅仅是对一种特殊群体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当时我国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包身工的真实揭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也引发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包身工--夏衍

包身工--夏衍

2、比喻、反语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等待它的滋养物了.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 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6.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 以 上.
思考题答案要点
2、日本厂家为何大量使用包身工? "芦柴棒" 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作用是什么? 答: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芦柴棒”出场三次。揭露包身工悲惨命运、 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帝国主义与中国封 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 。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 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 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 ,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 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 ,迎来黎明。
写作特点
1、在表达上,多种方式结合。 2、在修辞上,多用对比、比喻、反语。 3、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类比等。 4、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5、在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
数说 据明 。: 解 说 、 举 例 、
12——14
15——22

文章段落结构(三)
主 线 副 线
时 间
内容 要点
表达 起止 内容 要点 表 达 起止 方法 方法
五 点 钟
遭条 做 遇件 工 :: 三三 大大 罚威 规胁 。:
点记 上叙 写: 小面 福上 子写 。群 体 ,
包 身 工 制 度 的 膨 胀
Ø(1)对比
Ø(2)比喻、反语

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

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

夏衍的剧作及思想艺术特色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他是抗战前期影响较大的剧作家之一。

剧本创作开始于1934年,最早的独幕剧有《都会的一角》。

1936年4月写的讽喻史剧《赛金花》,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多幕剧。

作者自述此剧的创作意图是“想画一幅以瘐子事变为背景的奴才群像”,“以揭露汉奸丑态,唤起大众注意‘国境以内的国防’”。

剧本以妓女赛金花的活动为线索,对清政府上层统治者李鸿章、魏邦贤等之流的反动腐朽和卑鄙无耻进行了鞭打,借历史题材对现实作了讽喻,因而曾遭到国民党禁演。

1936年,夏衍创作的第二部多幕历史剧《秋瑾传》则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赛金花》有明显的进步。

剧本戏剧冲突比较集中,主人公性格刻划比较明朗突出。

作者后来形成的简洁、素淡的风格特色,在这部剧中也初露端倪。

1937年4、5月间,夏衍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三幕剧《上海屋檐下》。

当时正是西安事变之后不久,抗日统一战线处在酝酿之中,国民党政府被迫有条件释放一批长期关押的共产党人和其他政治犯。

一些革命者经营救陆续出狱,他们中间有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触动了作者,使他写出了这部一度名为《重逢》的剧作。

在这个剧本中,作者认真地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去写作,有意识地在人物性格刻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下功夫,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的一天经历,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

剧作布局新颖而严密,作者把一群各种各样的“小人物”巧妙地拉到一起,使他们的故事齐头并进,却没有一点紊乱的感觉,波澜起伏,紧凑自然,最后达到高潮——匡复出走。

能够写成功这样一出个个角色有戏的群戏,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他曾经在这种屋檐下生活了十年。

应该说《上海屋檐下》标志夏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战头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夏衍先后在广州写成《一年间》,在桂林写成《心防》和《愁城记》。

夏衍作品

夏衍作品

[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夏衍等著.长短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4]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5]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夏衍著.报告文学及其写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7]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夏衍著.夏衍近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9]夏衍著.生命之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0]夏衍著.夏衍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夏衍著.夏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夏衍,.夏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夏衍等撰.戏剧春秋[M].未林出版社.1943.[4]夏衍著.劫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5]夏衍著.蜗楼随笔[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6]夏衍著.夏衍杂文随笔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7](苏)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夏衍著;陈坚选编.夏衍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9]夏衍著;倪墨炎主编.风雨故人情[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10](苏)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夏衍著;姜德明主编;李子云,林缦选编.夏衍书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夏衍著.中国杂文夏衍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3]夏衍著.懒寻旧梦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夏衍.夏衍电影论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5]夏衍著.中国文库夏衍电影论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6]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第2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7]夏衍著.生命之光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8]夏衍著.生命之光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9]夏衍.生命之光上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10]夏衍著.生命之光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1]夏衍著.生命之光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2]夏衍编著.影评与剧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夏衍著.生命之光[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4]夏衍著.夏衍代表作·上海屋檐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夏衍著.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6]夏衍.中国文库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文学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7]夏衍著.生命之光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8]夏衍著.生命之光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9]夏衍著.生命之光2版[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10]夏衍.夏衍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夏衍著.夏衍全集13 译者中[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3]夏衍著.懒寻旧梦录增补木一中国文库文学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夏衍著.宣纸本连环画秋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夏衍著.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野草[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6]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夏衍.秋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9]夏衍著.夏衍选集第4卷杂文、散文[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0]夏衍著.夏衍选集.第1卷,小说、报告文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夏衍著.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2]夏衍著.天南海北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3]夏衍著.上海屋檐下三幕剧[M].国民书店.[4]夏衍编剧.电影文学剧本憩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夏衍著.动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6]夏衍著.上海屋檐下[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8.[7]夏衍著.九儒十丐[M].1947.[8]夏衍著.包身工[M].工人出版社.1959.[9]夏衍著.长途[M].集美书店.1942.[10]夏衍著.考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夏衍著.夏衍代表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夏衍著.边鼓集[M].美学出版社.1944.[3]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4]夏衍改编.祝福[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5]夏衍著.包身工[M].离骚出版社.1938.[6]夏衍译.高尔基作品集奸细[M].1936.[7]夏衍撰.上海屋檐下三幕剧[M].开明书店.1949.[8]夏衍著.都会的一角[M].天下书店.1940.[9]夏衍著.日本的悲剧[M].上海:大时代出版社.1937.[10]夏衍著.劫余随笔[M].海洋书屋.1948.[1]夏衍著.血写的故事[M].黎明书局.1938.[2]夏衍编剧.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3]夏衍等著.创作的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4]夏衍著.复活第2版[M].开明书店.1951.[5]夏衍著.春寒第2版[M].人间书屋.1949.[6]夏衍著.离离草[M].辽东建国书社.[7]夏衍译.母亲高尔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夏衍著.夏衍选集第2卷剧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9]夏衍著.夏衍选集第4卷小说、报告文学[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0]夏衍撰.复活六幕剧[M].开明书店.1949.[1]夏衍撰.离离草四幕剧[M].开明书店.1949.[2]夏衍撰.芳草天涯四幕剧[M].开明书店.1949.[3]夏衍著.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夏衍著.自由魂[M].生活书店.1937.[5]夏衍著.电影论文集第2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6]夏衍著.夏衍剧作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7]夏衍等著.儿子去开会去了[M].未明社.1942.[8]夏衍著.法西斯细菌[M].开明书店.1946.[9]夏衍著.电影剧作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0]夏衍著.夏衍选集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夏衍著.愁城记[M].开明书店.1946.[2]夏衍著.天下大变[M].野草出版社.1948.[3]夏衍著.法西斯细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夏衍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5]夏衍著.小市民[M].新知书店.1940.[6]夏衍著.愁城记[M].文献出版社.1942.[7]夏衍编.芳草天涯[M].开明书店.1949.[8]夏衍著.懒寻旧梦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9]夏衍,水华原著.革命家庭[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10]夏衍撰.春寒[M].人间书屋.1949.[1]夏衍著.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2]夏衍著.戏剧春秋五幕话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3]夏衍著.杂碎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夏衍编剧.电影文学剧本烈火中永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5]夏衍著.芳草天涯[M].美学出版社.[6]夏衍著.第七号风球一名,法西斯细菌[M].文聿出版社.1944.[7]夏衍著.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野草[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8]夏衍著.天上人间四幕剧[M].美学出版社.1944.[9]夏衍著.考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夏衍著.夏衍选集第1卷剧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夏衍(现代电影编剧)人物简介

《祝福》
• 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
•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部作
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和教育意义
《林家子》
• 以一个小商铺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现实
• 通过林老板的形象,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抉择 -这部作
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夏衍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如推动电影产业发展,提高电影剧本质量,培养电影人才等
• 他的贡献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衍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
• 如关注市场、关注创新、关注人才培养等
• 他的观点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5
夏衍的传承与纪念
夏衍的子女与孙子辈在电影产业中的传承
• 曾获得过多个电影奖项,如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
• 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杰出代表”
02
夏衍的电影作品及其特点
夏衍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介绍
《烈火中永生》
• 讲述了共产党员江姐在狱中坚持斗争的故事
• 通过江姐的形象,展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部
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 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 多次被捕入狱,但始终坚持信仰
夏衍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
• 最初以诗歌、散文为主,后转向戏剧创作
•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夏衍的跨足电影界的契机
20世纪30年代,夏衍开始关注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形式
• 认为电影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夏衍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 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席等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叙述了上海等地包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包身工。

我国现代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

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

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中文名,包身工。

作者, 夏衍。

创作时间,1935年。

作品简介。

《包身工》。

中国现代作家夏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

夏衍写于1935年。

《包身工》一文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

以及带工老板等人对他们残忍的压榨。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散文的一类。

是文艺通讯。

速写。

特写的总称。

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

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

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

可以写事。

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

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

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

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

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

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

但是这经后。

他就被工头盯住了。

从三月初到五月。

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

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在深入调查。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

便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1929年末。

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为了转嫁损失和渡过难关。

资本主义各国纷纷加强对外掠夺。

日本政府迅速法西斯化。

加紧了侵占我国的步伐。

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侵占了我国东北后。

又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战争。

战后。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随着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
领导者之一。

[1]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
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

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
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
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
剧家联盟。

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
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
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

话剧剧本有:《秋
瑾传》《上海屋檐下》。

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

报告文学:《包
身工》。

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

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
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
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
《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
《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