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选题.ppt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三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和标题
选题:确定评论对象。 标题:在更具体更直接的事物或问题上 确定写作内容。
例:
• 选题:圣元奶粉事件 • 评论标题: ·“圣元”脱身 卫生部哪能完事 ·圣元奶粉"激素门" 到底是谁误解了谁 ·“没事”的奶粉何以成为公共事件主角 ·婴儿性早熟奶粉是不是元凶 ·懒政是催生问题奶粉的“激素” ·奶粉疑致性早熟续:进口奶粉不一定安全
课堂练习
• 就“国庆节”为选题,从不同角度拟两则 标题
二、选题的类型
• 选题来源:事件性(事评,选事) 非事件性(选问题)
公共资源不应过度“VIP”
• 这几年,VIP服务忽然时兴起来。在一些人流密集的 公共场所,各式名头的贵宾厅屡见不鲜。在医院,普通诊 室是病人等医生,VIP病房却是医生等病人。几乎但凡提 供公共服务的地方,就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怎么看怎么让 人不舒服。 VIP服务本来是个好东西,大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 体,实行差别化服务,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一些企业纷 纷进军医院、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掏些赞助费,设立 所谓“贵宾厅”,霸占公共资源,过度VIP,不仅带来浪 费,更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 对公共服务机构来说,公立、公益是基本性质,理应 为全民平等服务,而不应经济利益至上,只对大客户服务 使出浑身解数,冷落一般客户。

不求好吃,但求好看,这是浮躁社会的 典型功利心态。诚然,礼尚往来,我们的文 化传统里有物化的人情元素,但也有礼轻情 意重的一面,心里有就是真的有,未必送礼 越多越豪华就表示情谊分量越重。当人情来 往被豪华礼盒放大之后,我们的亲情、友情 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注水,豪华礼盒演变为 虚假的秀场。尤其是礼盒豪华背后,月饼反 而越来越难吃,节日成为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的黑色幽默,何苦来哉! • 很多豪装礼盒的价格要高于月饼本身, 寓言里的买椟还珠竟然出现在礼仪之邦。人 们乐颠颠地提着豪华纸盒里并不好吃的月饼 送来送去,商家却在背后乐颠颠地数钱。

第十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第十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第十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新闻评论的选题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处于
非常重要的地位,选题好,评论产生的 社会效果就大。 所以,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在新 闻评论的创作过程中,“评论好写,选 题难得”。
一是政府执政。《冰点时评》对政府在制定、 执行政策中出现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对政 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吏治水平、政府职能转变 等问题有经常性的探讨,涉及面极广,包括违法 行政(如《质疑“逼企业上网》)、地方保护主 义(如《有没有“地方的公正”》)、形式主义 (如《献礼工程在等什么》)、贪污腐败(如 《岂容“奸民治善民”》)等。 二是法制建设。这主要是一些涉及立法和司法 的问题,尤其是司法正义问题,具体包括执法机 关的效能、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程序的公正等, 如《“刑讯有功”论》、《执法机关怎样挽回“影 响”》等。
但并不是每一则新闻都值得配评论,值得配 评论的只是少数新闻,只有具备“评论价值” 的新闻才值得配发评论。因此新闻评论选题 的价值判断尺度,要比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 尺度还要严格。 《国旗为谁而降》来自一封者来信。1998年 洪水之后。德国铁路特大事故100多人死亡
来自新闻报道(三)
根据新闻报道写评论,常常是“配评”
质。
针对在拨乱反正的初期,某些人持犹疑、
摇摆、观望态度,项南同志针砭时弊。 既是对有关单位领导提出的思考题,也 使广大公众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文 章很短,言简意赅,却很有说服力。
像这样的评论,完全是有针对性地从实
际生活中的矛盾和思想认识中提出论题, 恰如其分地、合情合理地把道理讲明白, 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努力选择一些富有新意的论题 要思想敏锐,善于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 现象,研究一些新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 站到新闻评论的思想前沿。尤其要注意选 择那些尚未引起人们注意,但确实对未来 的社会发展可能带来重大影响的问题。

新闻评论课件PPT

新闻评论课件PPT
跨领域融合
新闻评论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与其他领域 如科技、文化、娱乐等相互融合,为读者提供更 全面的视角。
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真实性问题
01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受到挑战,虚假信息和
谣言的传播给评论的真实性带来威胁。
主观倾向性
02
由于个人立场和价值观的影响,新闻评论容易存在主观倾向性
导性的信息。
客观
新闻评论应当以客观的 态度分析问题,不带有
个人主观情感色彩。
负责任
新闻评论应当对社会和 公众负责任,避免引发 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新闻评论的法律法规
01
02
03
04
宪法
新闻评论应当遵守宪法规定, 不得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隐
私权等基本权利。
广告法
新闻评论中的广告内容应当符 合广告法的规定,不得虚假宣
发掘独特的新闻视角和观 点,避免与他人雷同,增 加评论的创新性和吸引力 。
观点阐述巧
明确性
在阐述观点时,要开门见山,直 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避免
含糊不清或绕弯子。
逻辑性
遵循逻辑推理原则,从事实出发, 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使观点更具 说服力。
客观性
在阐述观点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 态度,不偏不倚,避免主观臆断和 偏见。
文化类新闻评论案例
总结词
关注文化现象,探讨价值观念
详细描述
选取文化事件、作品或人物作为评论对象,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文化传承问题。
04
新闻评论的伦理与法规
新闻评论的伦理原则
公正
新闻评论应当公正地对 待所有涉及的利益方,
不偏袒任何一方。
真实
新闻评论应当基于事实 ,不能有任何虚假或误

第二章 新闻评论选题

第二章  新闻评论选题

二、选题的性质

选题就是选择论题
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 人们的选择本质上是价值判断
因此,选题本质上是对论题的价值判断。

这个作为你第一篇社论或专栏评论的议题怎么样:展望未来。 科学家们说,再过约几十年,地球将变冷,所有生命都将灭绝。 你可以提醒读者,最好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或者,这个议题也成:反观过去。12个月前的市长选举投票人 数不足,于是你就可以责问其原委。


作者──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 契合
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类认识是面向关联的 认识,即只对那些与自己充分相关的信息予以 关注、表达和理解。 ——英国语言学家D.Sperber
国旗为谁而降
郭光东 东北的灾民早已在雪前住进了温暖的地窨子;九江大堤决口 封堵处也于近日开始拆除重筑。洪灾过后,诸多善后事宜有条 不紊地进行,但现在 回想起来,有件事被忽略了:按照《国旗 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九八特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 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 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今年我国发生洪水的河湖之多, 时间之长,水位之高,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更为《国旗法》 颁布以来所仅有,当属“严重自然灾害”;洪灾中,人员死亡 达3656人,当属“造成重大伤亡”。
尽管《国旗法》对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 下半旗规定的只是“可以”,不是“应当”、“必须”。 但如果一次灾害死亡3656人还不能适用这一法条的话, 不知这一规定几时才能派上一回用场。 事实上,国旗不仅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 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而下半旗正是一种 由中央政府以全体国民的名义举行的哀悼仪式。它不但 能给予死难者的亲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再次体现抗洪 斗争中全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且更有助于增强每个公 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祖 国大家庭的一员,从而激发为国奋斗的热情。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选题PPT课件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选题PPT课件

2021/7/22
4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三、选题的类型(评论对象的类型): 1、事件性选题——针对事件性新闻 优点:时效性强,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 不足:易“一窝蜂”式同题写作、浅层次的重复表达。 要求:作者的判断力、反应能力、写作能力较高。 案例:
爱国首先是爱国人 /c/2012/09/18/2753009.htm “乌坎转机”提示我们什么
10
第二节 如何抓选题?
--------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抓选题
一、从现实生活中抓选题(丁法章,P.121-132)
(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讲话精神--舆论引导。 (2)现实生活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新人新事新风尚--宣传倡导。 (3)当前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
正面疏导。 (4)人们共同关注又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澄清。 (5)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违反科学又习以为常的言行——唯物
❖B.选题与立论的关系: ❖ 选题与立论不是同一回事,选题确定的是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立论则是确定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去分析这个问 题,进而确定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 选题与立论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环节,一般说来,选题大体规定了立 论的出发点,立论则赋予选题以灵魂。在评论写作实践中,人们在确定选 题时,往往就同时思考立论了。当然,选题方向一致,立论方向不一致的 情况是常有的。如:对同一新闻事件,有持肯定评价的,也有持否定评价 的;评论着重点也会各有差异。
2021/7/22
8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五、确定新闻评论选题的根据
1、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最近中央发布 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2、实际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貌,以及 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二节

选题的类型
一、事件性选题: 以突发性新闻事件或记者新近采集的新闻 事实为分析议论对象的选题。
事件性选题的优点

事件性选题的评论能紧跟新闻事件,时效性 强,能够及时满足读者的期待。它对作者的 判断力、迅速反应和写作的能力都有较高的 要求。
事件性选题的缺点

由于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缩短与新闻本 身的时间距离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评论 者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时效敏感”之中。


这种契合比较典型地体现在著名评论人郭光东写作 《国旗为谁而降》的过程中。对于这个选题的产生 过程,郭光东后来回忆道: “1998年的九十月间,我作为华东政法学院 的一名三年级法学硕士生,为挣点零用钱,正利用 课余时间为自考生讲授宪法学课程,有节课就专门 讲国旗,国徽,国歌。那节课,当我讲到‘对于严 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可以下半旗致哀’ 的一瞬间,脑子里突然联想到当时最大的新闻事 件——抗洪救灾,对呀,九八洪灾死了几千人,国 家难道不该按照国旗法的规定为他们下半旗吗?”


另外,评论选题也要受新闻运作规律和媒 体操作节奏的影响. 比如传统的党报、机关报更多地选择具有 宣传和指导功能的非事件选题,不十分注 意选题的时效性;而当代新闻运作频率较 快的新兴媒体和都市报纸,则基本选择时 效性较强的事件性选题。


同时,不同媒体的定位和传播对象不同,评论的 选题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范围和倾向,而且具有 一定的稳定性。这不是观点的不同,而是评什么 的不同。 如《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选题不同

第三节 选题的标准

(一)触及现实,富有新意 (讲究时效,把握时机,老题新做) 触及现实:新闻评论的选题要讲究时效,把 握时机。

第3章 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及确定论题的方法

第3章 新闻评论选题的意义及确定论题的方法
❖ 这些时候最宜抓选题,因为这时对这些新东西大家大都 不了解,最关心也最困惑,媒体如能及时抓住时机,撰写刊 播评论,帮助大家释疑解惑,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很受欢 迎。
❖ 也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现象出现了,别人还没有敏 感发现其中的问题,别人还没有看出事件的实质,你发现了, 你想透了,立即选题、成文,抢先说出来,这也符合“第一 时间”发评论的要求。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率先发 出第一声,开打第一枪,在第一时间、在别人未言之时发声, 是最难能可贵、最有价值的。
❖ 5、对新近发表的评论做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评论选题 ❖ 《经济观察报》每周社论的选题 ❖ “评论价值不等于新闻价值。确切地讲,评论价值是由新
闻价值转移而来的价值和评论活动重新创造的价值构成的。 评论价值包含着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评论价值的基础。”
“评论价值产生于评论过程。因为新闻中蕴含的值得阐 发的、对读者有教育意义(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重要或 新闻的思想观点,无论是记者的主观倾向,还是指新闻本身 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只有通过评论的阐发,才能变成重要的、 新鲜的、对人民群众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念
❖ 麦克•罗依科曾经是报业辛迪加报 系《芝加哥论坛报》的专栏作家。当 谈及撰写评论的挑战时,他说:
“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 定要评论什么。”
首先——有话要说
Editorial and Persuasive Writing: Opinion Functions of the News Media.. 1979
其次——有所选择,并且理 性地认识这种选择
胡适:
《这一周》(1922年7月
17日至23日)
“这一周中国的大事,并 不是董康(当时的财政总长) 的被打,也不是内阁的总辞 职、也不是四川的大战,乃 是十七日北京地质调查所的 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开幕。”

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

案 例
——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
案 例
——作者的发现
《中国记者》 “言论”版
案 例
——作者的发现
《 中 国 记 者 》 言 论 版 (
“ 2010-01 期 )
案 例
《新京报》“时事评论” 2010年4月16日A04版
——媒介的报道
2010年4月8日,辽宁省抚顺市高湾区住建委主 任王广良在组织强制拆迁过程中,被36岁的被 拆迁户杨义刺死。而就在四年前,那里曾经发 生过一起拆迁死亡事件:被拆迁户李春文的儿 子、24岁的李玉亮被一群“逼迁者”活活打死。
2007年5月1日《人民日报》
周期性选题
思考:周期性选题如何做到新颖? 如:清明节
3、选题的标准
(1)新鲜:新近发生、新的视角、新的 方法、新的理论、新的材料、新的事 实
(2)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国旗为谁而降
郭光东 东北的灾民早已在雪前住进了温暖的地窨子;九江 大堤决口封堵处也于近日开始拆除重筑。洪灾过后,诸 多善后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在回想起来,有件事 被忽略了:按照《国旗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九八特 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 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 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今年我 国发生洪水的河湖之多,时间之长,水位之高,损失之 大,为历史罕见,更为《国旗法》颁布以来所仅有,当 属“严重自然灾害”;洪灾中,人员死亡达3656人,当 属“造成重大伤亡”。


遗憾的是,我国还从未有过为一般民众下半旗的先例。 古代的礼制,其实质是正名分,巩固等级制度。《礼记 · 曲礼》曰:“礼不下庶人”,一直是西周以来的一条 重要原则。及至现代民主政体确立,“礼”理所应当下 及“庶人”,因此我国现行《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 重要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 ,以及因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 应或也可下半旗致哀。这项立法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 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从目前实践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 逝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 视。比如,在洪灾刚过的9月21日,我国依法为不幸因 病逝世的杨尚昆同志下半旗致哀;而3656名普通民众在 洪灾中死难则几乎与此同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