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合集下载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亲被杀而陷入深深的悲伤和迷茫之中。

然而,剧中的主角却常常拖延不决,导致剧情发展令人焦虑。

这种拖延行为成为了这部戏剧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首先,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

他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反思的人,常常对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感到困扰。

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不愿不加思索地行动。

他不希望轻易地对他人或事件下判断,而是需要获取足够的证据和信息来支持他的行动。

这种谨慎和犹豫使得他的行为往往拖延不决。

其次,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也是因为他对自己内心的纠葛和矛盾感。

他在剧中扮演了复仇者和思想家的角色,他对于自己是否有资格为父亲报仇感到犹豫。

他深受丹麦社会的道德约束,也对复仇这一行为产生了恐惧和犹豫。

他担心自己会践踏法律和伦理准则,却又无法抗拒对父亲复仇的需求。

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他陷入了迟疑不决的状态,拖延了复仇的行动。

此外,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还与他对真相的追求有关。

他一直试图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继父克劳迪斯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然而,在他努力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他也陷入了怀疑和不信任的境地。

他开始怀疑幽灵是否是真实的,是否可以相信幽灵所说的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智。

这种追求真相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矛盾,使得他的行动不可避免地被拖延。

最后,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也可能与他对死亡的恐惧有关。

他常常陷入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索中,对死亡的本质和意义有着无法解释的迷思。

他思考着死亡是否是一个永恒的黑暗,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命运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似乎无法采取行动来面对自己的处境,从而导致了行动的拖延。

总的来说,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的谨慎和犹豫、内心的矛盾、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对死亡的恐惧都使得他无法立即行动起来。

这种拖延行为使得剧情紧张度增加,也让观众对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

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

《欧美文学鉴赏》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很犹豫不决,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的原因,文学批评家向来是众说纷纭,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关于该问题学者们的看法先前众人的研究,不外乎有五个基本论点。

首先是剧情发展的需要,隐忍之后的爆发使剧情达到高潮、产生深层次的悲情效果。

第二种认为是社会政治原因导致哈姆雷特的延宕,社会已经认可了新国王克劳狄斯,挪威王子又妄图侵略丹麦,如果此时复仇杀叔,则有亡国的危险。

第三种原因则是从哲学方面考虑,哈姆雷特对人生、人性的问题的思考使他对存在本身是否有意义产生怀疑,进而否定了复仇的意义。

第四种则是宗教方面,复仇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这与西方宗教讲求赎罪相违背。

第五种则是精神分析方面,学者认为哈姆雷特有恋母情节,他和克劳狄斯都想独占乔特鲁德,如果他杀死叔父的话,实际上是杀死了另一个想独占乔特鲁德的哈姆雷特。

二、从精神分析说看复仇的延宕问题我比较倾向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寻找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但不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缺陷。

孤傲内向使他脱离群众,忧郁悲伤使他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敏感多疑使他顾此失彼,幼稚脆弱使他难担重任……父亲的突然辞世,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女友奥菲莉娅的背叛,这一连串的打击导致哈姆雷特精神恍惚,整天在计划如何复仇,而复仇过程中的孤立无助、势单力薄使他对人生和人性形成种种思考:思考活在世间的人,思考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思考人的生存死亡,思考社与人生,思考爱与恨······思考增加了内心的矛盾,决定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难怪乎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也正如某个人说的:“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的敏感而犹豫不决,因为思索而拖宕,经历全花费在做决定上,而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哈姆莱特延宕行为的缘由

哈姆莱特延宕行为的缘由

哈姆雷特延宕行为的缘由
在一定程度上,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是他性格发展的典型特征,由此可烛照哈姆雷特的深层心理结构。

关于哈姆雷特延宕的基本原因,各家解释不一。

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是因为他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耽于思考;叔本华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行为与他的厌世主义相关;弗洛伊德及其门徒厄内斯特·琼斯则以恋母情节解释哈姆雷特的延宕,如此等等。

上述原因虽然也能部分解释哈姆雷特的行为,但更好的做法应从文本内原因和非文本原因两方面来找,其中最关键的文本内原因是哈姆雷特的权欲与其道德考虑之间的冲突;文本外原因则是,莎士比亚有意用哈姆雷特的行为来影射伊丽莎白时代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在图谋推翻女王时犹豫不决的长期延宕。

传统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大多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

哈姆雷特身上确实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闪光,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是一个因失掉父亲和王位继承权之后悲愤交加而又无可奈何,处于进退两难的封建王子。

他身上也有较浓厚的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情绪,例如厌世情绪、宿命感、封建等级观念等。

他几乎憎恨一切,认为丹麦社会是一座监狱,认为“时代脱节”了,这固然可以解释为是哈姆雷特对奸王杀兄夺嫂行为深感悲愤的结果,但也未尝不与子承父位的封建传统被打破这一客观情况相关。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报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剧中体现的多种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

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

黑格尔正确地指出:“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哈姆雷特对复仇行动的回避归因于对世界透彻的了悟。

哈姆雷特认识到了人生不可摆脱的荒谬,因而相信任何活动“都不能对事物的永恒状况有所改变”;真正行动果敢的人,必定需要“一种幻象的帐幕”来欺骗自己延宕的原因之一:敌强我弱,敌在暗,我在明处----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他既是贤明的国王、英勇的战士,也是温柔的恋人和正直的父亲(1.2.143-46; 3.4.63-73),在他身上可以同时看到日神海披里安、战神马尔斯、甚至大神宙斯的影子。

对于哈姆雷特而言,这个形象(幻象)是与世界普遍的邪恶败坏相对立的另一极,支撑着自己的信仰大厦。

然而,鬼魂所揭示的另一个父亲形象却动摇了哈姆雷特的信仰,给他造成了比父亲之死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是鬼魂的开场白:“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判定有一个时期要夜游人世,/ 白天就只能空肚子受火焰燃烧,/ 直到我生前所犯的一切罪孽,/ 完全烧净了才罢”(1.5.15-19;卞之琳译)。

在叙述完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情节后,鬼魂又哀叹道:“我就这样在睡梦中由一个弟兄/ 一下子夺去了生命、王冠、王后!/ 就在罪孽深重里一命归天,/ 来不及举行圣餐礼、忏悔、涂膏,/ 来不及结一结清楚,就叫我算了帐,/ 不管我满头是未清未净的红尘”(1.5.82-87;卞之琳译)。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小议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一再拖延,主要原因:一、宗教意识浓烈。

哈姆雷特报仇的第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是他的叔父在祈祷的时候。

如果他抓住机会,便可十拿九稳地实现复仇愿望。

但是举刀之际却犹豫了。

理由是“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由此可见,他的思想认识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信奉人向上帝忏悔就能被饶恕,人死可以上天堂。

他不能让害死父亲的仇人洗清在人间的罪名,进入极乐世界。

他下意识认为如果不把叔父的罪恶向世人昭示,让他受到世人的唾弃,道义的谴责,那么,即使杀死了他,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仇。

正是这种思想里的宗教因素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机会。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延宕的重要原因。

他是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不屑于在一个罪人做祷告的时候复仇。

一要把叔父的罪恶昭告天下,让其受到应有的谴责,二当所有罪恶大白于天下,再把恶人除之而后快,是正义的勇士所为。

相反,如果在不为人知觉的情况下把叔父杀死了,除了宗教意识里认为这样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外,从另一角度看,这样是一种乘人之危的行为,是应该为人文主义理想者所不齿的。

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力。

哈姆雷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天性淳良、对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哈姆雷特闻悉父亲真正的死因后,感情冲击非常大,狂躁不安,精神亢奋。

这不仅仅是因为哀痛父亲惨死、愤恨叔父无良,还在于他听到的黑暗、罪恶事实粉碎了他眼中单纯、美好的世界。

鬼魂离开后,哈姆雷特对霍拉旭、马西勒斯说:“天地之间有很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这句话说的不只是他俩,更是哈姆雷特本人。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后,本应该马上就有所行动,开始谋划复仇事宜,因为在鬼魂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在《哈姆雷特》中,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叔叔是怎样杀死自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哈姆雷特自己的怀疑,但他并没有立即杀死叔叔,因为他不完全相信那鬼魂,认为那鬼魂也可能是恶魔,如果错杀叔叔,他会后悔。

于是,他就想其他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怀疑。

他利用一队演员,让他们来表演谋杀的情景。

如果确实是叔叔杀死了他父亲,他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后来事实证明了叔叔的罪行,但是哈姆雷特还是没有采取行动。

当哈姆雷特去母亲的房间时,看到了叔叔在祈祷,他认为如果在叔叔祈祷时杀死他,叔叔就会被送上天堂,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依然没有采取行动。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延宕非常明显。

除了哈姆雷特一直无法果断的为父报仇,剧中哈姆雷特所说的一些话也非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犹豫不决,例如他自言自语的说:“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戏剧中没有直接给出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但事实上有许多因素造就了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浅析其延宕的原因。

首先,哈姆雷特想要完美,害怕后悔。

在他看到鬼魂之前,他也怀疑他父亲的死亡,但是他也不确定。

当他看到了那鬼魂,鬼魂告诉他其父亲是被他叔叔谋杀的,即使这样依然不能说服他,他害怕那鬼魂或许是恶魔从而误杀了叔叔。

尤其是后来当他看到他叔叔在祈祷时,他依然犹豫,因为不想让叔叔有机会进入天堂,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其次,哈姆雷特拥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哈姆雷特复仇与疯狂的悲剧

哈姆雷特复仇与疯狂的悲剧

哈姆雷特复仇与疯狂的悲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讲述了一个继位王的复仇故事。

剧中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心理疯狂,反映了复仇所带来的摧毁和破坏。

本文将从复仇的动因、疯狂的表现以及悲剧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复仇的动因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其叔叔克劳迪斯谋杀,克劳迪斯篡位成为新国王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哈姆雷特得知真相后,决定为父亲复仇。

这个动因使得哈姆雷特的人生陷入了复杂而黑暗的泥沼。

复仇是人类内心的一种强大冲动,特别是当正义感受到侵犯时。

哈姆雷特意识到自己是复仇的工具,他陷入了矛盾与挣扎之中。

他觉得复仇是正当的,但却担心将自己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种内心的冲突导致了哈姆雷特的疯狂展现。

二、疯狂的表现在整个剧中,哈姆雷特不断表现出疯狂的行为和言语。

他穿着不整齐,满脸痛苦地咆哮和吼叫。

他的言语也变得不连贯,时而讽刺,时而怀疑。

这种疯狂的表现让人不禁怀疑哈姆雷特的理智。

然而,哈姆雷特的疯狂并非没有依据。

他处于极度的精神压力之下,不仅需要面对父亲的死亡和复仇的责任,还需要应对自己深爱的女人奥菲莉娅的死亡。

这些打击使得哈姆雷特的心理无法承受,最终导致了他的疯狂。

三、悲剧的意义哈姆雷特的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惨,更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警示。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个理智、善良的年轻人,但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被黑暗侵蚀。

他陷入了一个迷局,无法脱身。

这种无助和挣扎,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人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的矛盾和无奈。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所处的世界也充满了虚伪和权谋。

他的父亲被谋杀,国家被篡夺,宫廷中充斥着谎言和欺骗。

这种社会现实使得哈姆雷特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面对。

正是这种社会背景对哈姆雷特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他的复仇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兼具复仇与疯狂的悲剧。

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复仇的摧毁性和疯狂的危害。

悲剧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虚伪,更在于警示我们要远离复仇的陷阱,寻求和平与宽容。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三、宗教观念是延宕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又一帮凶二、敌人的强大势力是迫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莱特的杀父仇人是现任丹麦国王,与国王为敌意味着与整个丹麦的政权和军队为敌,而哈姆莱特的复仇势力又是如此此渺小,仅有一个与他并肩作战的朋友--霍拉旭,就连自己的母亲也在仇人的行列。

以哈姆莱特的微弱之势,如果公开直接地挑战国王无疑是飞蛾扑灯。

因此,不管是怯于敌人的势力,还是讲究复仇的策略,哈姆莱特只能身不由已地选择延宕。

哈姆莱特虽然有着刚强的品质和超人的武艺,但他也是凡人,面对强大地阴险地敌手,他也感到害怕、犹豫。

在每一个基-督教徒的心里,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悲惨城堡。

哈姆莱特也是这样认为的,他面对的敌手无比强大,但他却轻易放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举手之劳便可成功复仇的机会。

这并不是因为哈姆莱特一时的仁慈,而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在作祟,此时他的敌手正在祈祷、忏悔罪恶,这样杀死他便是送仇人进天堂,因此他说:#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可见,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观念中,简单的残杀肉体,使灵魂脱离肉体,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复仇是将敌手的灵魂送进地狱。

因为宗教力量的束缚,哈姆莱特开始怀疑自己复仇的动机和可行性,在一次跟霍拉旭的对话中,他这样质问自己:#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作恶?不管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虔诚的信徒,就算他是在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开脱,这个借口也是宗教观念,上帝给予他提供的,这使他在行动时迟疑不决,#最后带着宿命的观点向敌手发起冲击。

宿命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包括在基-督教教义之内的,在基-督教#上帝论中,上帝是#天地至高一神,掌握着人类的幸福、仇恨、灾难,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凡夫俗子摆脱不了宿命,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关于这个话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研究家,都试图给出一个最恰当的解释,可是几百年来,莫衷一是,于是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关于这个问题,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前人的理论成果,以达到深刻了解这本著作的目的。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从主观方面分析就是从哈姆雷特的自身性格分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或只单纯从剧中的哈姆雷特的个人性格方面分析,或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主观倾向来解释哈姆雷特性格中的人文主义倾向,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哈姆雷特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这里就不多加考证了;其二、从客观方面分析就是从哈姆雷特在剧中所处的客观环境去发掘,认为客观因素是他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以普劳曼,瑞特逊,克兰和魏尔德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外部条件对哈姆雷特不利导致他行动延宕;其三、综合论这种观点将哈姆雷特的主观性格与当时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哈姆雷特性格稳重,谨慎,内向,多疑,复杂矛盾,但是他并不是不善行动的人,他深知自己有责任改造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可是他性格中的软弱使他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来杀死克劳狄斯,从而接替他登上王位,治理国家,因此便一拖再拖,最终酿成悲剧。

有的学者将此观点升华,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时代局限性,更加深入的剖析了哈姆雷特复仇延宕之谜。

心理性格理论是哈姆雷特复仇延宕内因论的核心。

19世纪莎士比亚评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柯尔律治从自己的平衡理论(感官的事物的注意力与心灵作用的冥想之间的平衡)中提出了哈姆雷特的延宕源于“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经历全都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哈姆雷特主观上具有治理国家的愿望和理想,可是他性格里的懦弱与谨慎,使他成为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还有一种说法是结合莎翁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哈姆雷特,赋予他人文主义的光环,他之所以迟迟不肯复仇是因为他“不愿采取和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不相符合的步骤”。


还有一种内因论观点,一位学者就将延宕解释为一种“价值现象”⑵。

我们都清楚在第三幕第三场中,也就是戏中戏之后,克劳狄斯跪祷忏悔的时候,哈姆雷特其实是有机会杀死这个奸王的,因为他已经了然克劳狄斯就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可是他却因为不想“把这个恶汉送上天堂”⑶而放弃了这一机会,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复仇的价值要有所属,他要杀死的不仅仅是灵魂“清净”的生命,而是克劳迪斯身上的罪恶。

“严格的说,哈姆雷特的复仇要否定的是克劳迪斯身上所体现出的罪的价值”⑷,而并不是他祷告时纯洁的灵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内因论的另一个著名观点,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心理学分析,哈姆雷特患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因此他的心思并未放在复仇上,而这一观点被20世纪中叶心理分析家、批评家琼斯所认同,他1990年发表了作品《用俄狄浦斯情结解释哈姆雷特之谜》,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仇恨克劳迪斯是因为后者所作所为——杀死哈父,娶了哈母正是哈姆雷特潜意识里所想的,杀死克劳迪斯就等于自杀,因为克劳迪斯代表他所希望做的一切……而这种说法并不被一些学者认同,例如罗伯特·R·里德就在《哈姆雷特——假延宕者》一问中指出:“恋母情结之谈是最不明智的解释哈姆雷特心理的方法!”
⑸无独有偶,国内同样有学者指出“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企图以‘情欲’来解释哈姆雷特母子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仅是庸俗的,而且也抹杀了他们之间的不可调
和的矛盾。

”⑹关于这一点,笔者也同样不敢苟同现代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将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与恋母情结结合起来,这一点始终使我觉得毫无道理,甚至十分荒谬。

因为剧中的王子对于这位丧夫之后一个月之内便嫁给自己叔父的母亲,是存在着极大的愤恨的,在他眼里,葛特露德王后是一个懦弱而又不贞洁的女性,出卖灵魂,投靠邪恶势力,无疑成为自己敌人的帮凶,而哈姆雷特对于母亲的不满都清楚的呈现在剧情中,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很难解释的通。

除了以上几种内因论的观点外,还有结合宗教以及道德等因素来分析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与内因论对立的是外因论的解释,即“哈姆雷特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客观因素是他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⑺。

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几乎所有人都成了邪恶势力的帮凶,而他的敌人又是一个无比奸诈的国王,所以哈姆雷特在这部复仇剧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李博文和刘小玲就在《是延宕还是理性》中提出“哈姆雷特迟迟没有杀死奸王——克劳狄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敌我力量悬殊”。

⑻这使他不得不考虑周全,步步为营。

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哈姆雷特的母亲和朋友作为客观原因也影响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袁素华曾经认为哈姆雷特的朋友同胞,以及他的母亲都对克劳狄斯深信不疑,如此就给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造成障碍。


相比前两种观点,综合论更加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早在1795年,歌德就在他的作品中分析说:“一个秉性优美、纯洁、高尚而有道德的人物,却没有作为英雄所必具的魄力,垮倒在他既不能担当又不能抛弃的重负之下,一切责任在他都是神圣的,这太难了。

”哈姆雷特在第一幕第五场的结束语中说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说明了哈姆雷特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不足以肩负起如此伟大的使命,从这点看,如果仅仅从主观或者客观方面分析,难免有些偏颇。

查培德在分析了上述两种观点之后得出结论“要澄清哈姆雷特的延宕问题,我们必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⑽研究者雷霖也曾经指出“哈姆雷特自觉担负着按照人文主义理想来重整乾坤的任务,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去完成这一任务,时时感到自己无力去承担这样的任务。

”⑾更有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联系莎士比亚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当然是人文主义的化身,杨春燕在作品里提到“他的无奈迷茫正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受挫后困惑怀疑精神的写照。

”⑿当时文艺复兴运动已到后期,人文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显露端倪,莎士比亚以他超越时代的眼光敏锐地洞察了人文主义的先天不足和人文主义理想的难以实现,但他又无法寻求到走向秩序与理性的道路,而作为他的代言人的哈姆雷特“思想上的超越就悲剧性地成为其复仇行动上滞后的原因。

”⒀而叶舒宪也在作品中指出,哈姆雷特的行动延宕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人文主义理想及其弱点的矛盾,而在于人文主义思想同旧的封建意识,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之间的矛盾。

”⒁
当然,这三点并不能涵盖所有对哈姆雷特复仇延宕原因的研究者的观点,例如英国文学家陈·吉阿就认为,拖延复仇的情节是莎士比亚有意造成的,在剧中有意拖延时间,增加人物和情节,以便有更多的篇幅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另一位哈姆雷特研究者吉·克拉福德也持相同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也许真如一些研究者所说,莎士比亚并无意制造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情节,只是如果在一开始就安排他复仇成功,那这部戏剧就早早收场而没有它的精彩之处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相信以后关于这个问题还会有各种不同的结论,正是有了读者对作品的加工再创造,才能使得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闪耀着持久的光芒,从而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索。

注释:⑴乔建中等撰选自《文艺鉴赏大观》435页 1989年⑵莫云平著《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 203页 2007年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卞之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⑷同⑶⑸罗伯特·R·里德《哈姆雷特-假延宕者》(Hamlet The Pscudoorocrastinator)见《莎士比亚季刊》(Shakespeare Quarterly)第九卷第2期⑹叶根荫范岳著《谈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选自《辽宁大学学术论文选编》⑺李春元袁传伟施宣园赵长华编《千古之迹世界文化史500疑案》380页1996年版⑻李博文刘小玲著《是延宕还是理性》选自《时代文学》2009年第5期⑼袁素华《从故事母题看哈姆雷特的延宕》选自《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⑽查培德《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争论及其分析》选自《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86年第6期⑾雷霖著《论哈姆雷特之延宕》选自《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二卷第4期⑿杨春燕著《超越者的悲哀-也谈哈姆雷特的“延宕”》选自《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十七卷第3期⒀同⑿⒁叶舒宪著《从哈姆雷特的延宕看莎士比亚思想中的封建意识》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