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中国海洋大学实验报告

2011年11月5日姓名:刘玉姣专业年级:2009级生物技术学号:040012009065

同组者:魏惠惠马丽斐题目: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一、目的要求

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心脏各部分活动顺序及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二、基本原理

心脏活动具有自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其每次兴奋依次激动心房、心室。引起心脏各部分的顺序活动。正常生理情况下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细胞称为潜在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受阻时,潜在起搏点可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活动。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称静脉窦。

三、动物与器材

蟾蜍或蛙、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蛙心夹、滴管、细线、秒表、任氏液。

四、方法与步骤

1.破坏蟾蜍脑和脊髓后,仰卧于蛙板上。用眼科剪刀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

2.识别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半月形白线,即窦房沟。

3.观察项目

(1) 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顺序及频率。

(2)沿窦房沟进行结扎(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静脉窦活动情况。

(3)待心房、心室恢复跳动后,在心房、心室的交界处(房室沟)做斯氏第二结扎,观察心房、心室活动变化情况。

五、注意事项

1.复习心脏兴奋的发生与传播等理论知识。

2.手术过程要小心,避免出血。结扎应迅速扎紧。

3.实验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保持湿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次结扎后,由于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故仍能进行正常搏动;由于窦房沟处被结扎,兴奋传导受抑制,心房心室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不能立即恢复,而频率降低。须经一定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的状态中恢复其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

第二次结扎处为房室沟,此时从静脉窦到心房的兴奋传导正常,故心房跳动频率恢复。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受阻,心室跳动停止。一段时间后,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使心室开始跳动。

七、思考题

第一斯氏结扎后和第二斯氏结扎后的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第一斯氏结扎后心室的搏动是受心房激动,搏动频率与心房的搏动频率相同。第二次斯氏结扎后,是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作用,使其开始搏动,不受心房控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指征与术后管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指征与术后管理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病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死亡率高,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难题。近年来已经证明,心力衰竭的预后与心脏的不同步收缩相关,心电图QRS越宽,患者预后越差。使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即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三腔起搏器,改善房室之间和心室之间的同步性收缩,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也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因此近年来CRT 的使用越来越多。但在CRT的使用指征掌握上和植入以后的随访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即选择最适合的患者,做更好的随访管理,使得患者最大获益。 一、CRT指征掌握 既往的不同的临床试验选择的人群QRS波群宽度不同,试验结论也不完全一致,最具有说服力的临床试验有COMPANION(Comparison of Medical TheraPY,Pacing,a n d Defibfill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研究:即心力衰竭患者药物、双心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除颤器(CRT —D)治疗对比研究,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128个美国医学中心参加。CARE—HF(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Heart Failure Trial)研究:即心脏再同步一心力衰竭研究。该研究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共有82个欧洲医学中心参加。上述研究肯定了CRT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 CRT的指征掌握也在不断变化,各国指南也略有不同,根据2016年欧洲心力衰竭指南推荐CRT指征掌握如下: 1.对于优化了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窦性心律患者,QRS 波间期≥150 ms、QRS 波呈LBBB 图形、LVEF≤35%,推荐使用CRT,以改善症状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IA)。 2.对于优化了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窦性心律患者,QRS 波间期≥150 ms、QRS 波呈非-LBBB 图形、LVEF≤35%,可以考虑使用CRT,以改善症状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IIa)。 3.对于优化了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窦性心律患者,QRS 波间期130-149ms、QRS 波呈LBBB 图形、LVEF≤35%,推荐使用CRT,以改善症状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IB)

心脏起搏器适应症

哪些人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主要是“症状型心动过缓”。所谓症状型心动过缓是指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重要器官及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特别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发作,近似晕厥,黑蒙等,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疲乏,体力活动耐量下降及频发室性早搏。以下情况是心脏起搏器的适应征: 1、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 2、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3、症状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4、永久性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伴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6、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7、虽无症状但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秒者。 8、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秒的心室停搏者。 9、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 10、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Ⅱ度Ⅱ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11、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12、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13、原位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14、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的心脏抑制型反应具有临床症状起搏有效。但对血管抑制型引 起的症状起搏治疗无效。

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

心脏起搏器最新进展 磁共振与远程监测 真实世界中,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MRI检查的真实需求,然而心脏起搏器患者是MRI的绝对禁忌症。现有的兼容MRI起搏系统,如Accent起搏系统,拥有完备的MRI兼容电极,具备安全、方便的MRI检查条件,提供了临床治疗和疾病管理的一体化全面解决方案;不仅起搏器可以兼容核磁,ICD、CRTD也相继推出可以兼容核磁的型号。但实践中能否安全、有效、顺利的进行MRI检查,需要心内科和影像科的共同协作。 有研究表明远程检测可以降低全因住院率及因住院而产生的卫生服务费用。尽管在各种植入式心脏装置中RM 都有这种作用,但是它在CRT-D 植入患者中的效果却最明显。另一项研究表明远程检测降低心衰患者总死亡率的61%,ESC指南也将具有远程监测的植入器械作为IIa类推荐。总的来说,ICD以及三腔起搏器患者安装远程检测有很大收益。 植入式心电监护仪

植入式心脏检测仪其实由来已久,之前主要用于发作不频繁但伴随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其能连续检测心电活动1~2年。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这项心律失常的检测技术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心电监测及记录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植入式心脏检测装置逐渐向微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 植入式心脏检测仪埋藏在患者皮下,长期监测患者在各种情形下的心电图。监测的时间长,医生可通过遥测技术对其记录的心电图进行复制和分析,提高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由于该装置为侵入式检查、费用较高,目前临床上仅用于少数晕厥原因不详、怀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临床研究证据的增多,植入式心脏检测装置定会给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无导线起搏器 传统起搏电极导线可能磨损断裂等问题,这种情况下,一个无需静脉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囊袋的心脏起搏系统相比传统起搏系统有很多优势。无导线起搏技术避免了导线的静脉植入与存留,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无导线起搏器均为单腔起搏,无法提供双腔

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蛙心起搏点 3.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蛙类手术的操作过程 2.观察蛙心起搏点及各部分自律性的高低 4.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节律性高低不同,以节律性最高。蛙类及其它两栖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时,蛙静脉窦的起搏细胞发出的冲动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依次传入心房和心室。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蟾蜍 ⑵.实验器械:蛙类手术器械、记时器 ⑶.实验药品:任氏液 6.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取蟾蜍一只,用探针捣毁其大脑脊髓,将其仰卧于蛙板上。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 剪一小口,之后向两侧锁骨剪开并剪去皮肤,使成为一个倒三角形,剪开肌肉、胸骨及心包膜,暴露心脏。 2.识别静脉窦,心室及心房,并观察各自的收缩顺序,并记录各部分搏动频率。 3.在主动脉下穿一线备用,然后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然后将主动脉干下 的线结扎,以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次为斯丹尼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心室及静脉窦的搏动情况,并记录各自节律。 4.待心房、心室及静脉窦搏动恢复正常后,再取一线在房室沟作第二次结扎,阻断心 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分别记录单位时间内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 7.实验结果与分析 ⑴.实验结果 ⑵.分析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和细胞,称为自律组织和自律细胞。 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位,即起搏点。两栖动物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然后依次为心房肌、房室结,即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

国产心脏起搏器研制工作进展_金捷

国产心脏起搏器研制工作进展 金 捷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西安 710061)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电子工程研究所近年来在国产心脏起搏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 整体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至2003年,为预研阶段,通过典型电路和动物试验样机的研制,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第二阶段从2004至2006年,和国内厂家合作,研制出SSI单腔起搏器,并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审评。第三阶段从2007年至今,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研制出包括DDDR在内的国产起搏器完整系列产品,同时初步建立起研发队伍和平台,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学;心脏起搏;起搏器;频率响应 The Developing of Homemade Cardiac Pacemaker JIN Jie (Institute of Medical Electronics in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re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homemade cardiac pacemaker by Institute of Medical Electronics in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whole wor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is from 2001 to 2003. The prototype of cardiac pacemaker was developed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s were verified.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 2004 to 2006. The formal product of single chamber pacemaker was developed and passed through the medical device registration of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 R. China. The third period is from 2007 till now. A series of pacemaker products, include DDDR, was developed. The third period work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High-tech R&D Program (“863”Program). Key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ardiac Pacing, Pacemaker, rate response 1 前言 心脏起搏器是有源植入式治疗装置的典型代表,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按美国商业周刊2005年的估计,全球每年起搏器的营业额在100亿美元以上[1]。我国目前每年植入数约3万只,价值约7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递增15%以上。按东南亚人均需要量计算,我国每年约需起搏器40万只,市场份额约100亿人民币。同时,心脏起搏器的制造技术又是发展各类有源植入式治疗装置的基础。掌握了心脏起搏器的制造技术,就不难研发出用于心脏和神经治疗的各类有源植入物。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和国外同步研制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但仅存的一家国产起搏器制造商,其产品还是采用进口起搏器专用电路组装的。由于进口电路价格昂贵、技术相对落后,这种组装的起搏器在性能和价格上都不具竞争力。厂家也曾寻求从国外购买较新的电路技术,但长期努力的结果也只是能用 作者简介:金捷,男,博士,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科协个人会员登记号:M087100252S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 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 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EHRA-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

EHRA/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 2014-10-17 22:38来源:丁香园作者:郭继鸿昃峰 随着临床诊疗的不断进展,心脏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2013年欧洲心律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会(EHRA/ESC)公布了新的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部步化治疗指南 [1]。该指南的公布标志着国际领域对心脏起搏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念的进一步更新。 与既往指南相比,新指南中关于起搏的适应证削减,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适应证放宽。新指南共包括 65条推荐意见,其中,Ⅰ类推荐意见约占 35%,Ⅱa和Ⅱb类推荐意见各约占 32%和 17%,Ⅲ类推荐意见约占 15%。在证据等级方面,只有 9%为 A级证据。 一、心脏起搏器治疗 (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症状及诊断 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新指南关注的重点在于,患者的心律失常是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有心电图记录,而不同于既往指南将患者按照病因 (例如,窦房结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或束支传导阻滞 )进行分类 指南根据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分为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病变的部位分为窦房结功能不全和房室传导阻滞两大类,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则根据有无明确的心电图记录分为两类 (图 1)。

图 1需要起搏治疗患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分类 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可以由多种机制引发,最常见的机制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导致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常见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乏力等 (表 1)。症状性的心动过缓则是起搏器治疗的重要指征,因此判断症状与心动过缓的关系十分的重要。另外,在诊断方面持续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通常可以根据心电图表现作出诊断,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通常需要根据长程的监测才能做出相应的诊断。记录到一次事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反复发生的事件可造成患者伤害,甚至死亡。表 2列出了相关症状发作频率及建议使用的心电监测技术。 表 1心动过缓 (SB和 AV传导阻滞 )的典型症状

最新心脏起搏治疗

心脏起搏治疗

心脏起搏治疗 一、概述 心脏起搏器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式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动能障碍。 二、起搏器治疗目的 正常的心脏节律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如果心率过慢,可导致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各主要脏器的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起搏器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起搏方式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以及左右心室的协调收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三、起搏治疗的适应症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为:①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束支一分支水平阻滞,间歇性发生二度Ⅱ型房室阻滞,有症状者;③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经常低于50次/分,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或间歇发生心室率<40次/分,或有长达3秒的R-R间隔,虽无症状,也应考虑植入起搏器;④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及(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因其他情况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率的药物治疗时,为了保证适当的心室率,应植入起搏器。 近年来,随着起搏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开发,起搏器治疗的应用从单纯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多种疾病的治疗,如预防心房颤动、预防和治疗长QT间期综合征的恶性心律失常。除此,起搏器还用于辅助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脏病、扩张型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和神经介导性晕厥。有些患者如急性心

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某些室速的转复、心肺复苏的抢救可能需要临时起搏器。 四、起搏器的功能及类型 NBG起搏器代码 了解和记忆起搏器代码的含义十分重要,例如VVI起搏器代表该起搏器起搏的是心室,感知的是自身心室信号,自身心室信号被感知后抑制起搏器发生一次脉冲。DDD起搏器起搏的是心房和心室,感知的是自身的心房及心室信号,自身心房和心室信号被感知后抑制或触发起搏器在不应期内发放一次脉冲。AAIR起搏器起搏的是心房,感知的是自身心房信号,自身心房信号被感知后抑制起搏器发放一次脉冲,并且起搏频率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即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 临床工作中根据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分为:①单腔起搏器:常见的有VVI起搏器(电极导线放置在右室心尖部)和AAI起搏器(电极导线放置在右心耳)。根据室率或房率的需要进行心室或心房适时的起搏;②双腔起搏器:植入两支电极导线分别放置在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③三腔起搏器:分为双房+右室三腔心脏起搏器和右房+双室三腔起搏器。前者应用于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临床护理分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临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 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14例患者资料,患者临床治疗围手术期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 预后患者的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射血分数(LVEF) 均明显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 应用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对于治疗效果就有明显价值。 [关键词]三腔起搏器;心脏治疗;护理干预 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治疗是困扰内科医生常见难题,具有发病率高以及死亡 率低特点,需要积极开展治疗。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一般 采取心脏同步化治疗(CRT),但也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此时需要加入三 腔起搏器进行干预。而加入三腔起搏器会增加手术难度系数,患者心理承受压力 也增加,需加大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14例患者。患者纳入标准:心功能分级(NY-HA)处于Ⅲ-Ⅳ级;LVDd≥55mm;LVEF≤35%;QRS波时限≥0.12ms;具有结构性心脏疾病患者;不能耐受本次治疗患者。本次 1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55-80岁,平均(67.8±5.6)岁,心功能分级中,Ⅲ级患者7例,Ⅳ级患者7例。 1.2方法 (1)术前心理干预。由于患者缺乏对于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容易出现焦虑以 及恐慌等不良心理,而不良心理对于降低治疗依从性具有影响。术前应做好健康 教育以及心理辅导,向患者说明该种治疗模式治疗方式以及注意事项,说明虽然 为一种新型技术,但是手术安全性较高,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问题,降低恐慌心理。(2)术前准备。术前1天洗澡、做好术区皮肤备皮,并且备皮时注意损伤 皮肤。(3)术中护理。做好手术准备,协助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在并不影响手 术操作情况下尽量减少患者皮肤暴露,采取相应保暖措施,预防感冒等。(4) 术后护理。术后48h内给予心电监护,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以及起搏信号异常等,电极移位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内,因需要加强护理。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要 长时间卧床,需要定期协助其翻身,并注意预防压疮发生。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防止囊袋出血时需要使用沙袋压迫6-8h;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颜色、伤口有无 压痛并保持干燥,术后连续给予患者7d抗生素,预防感染。做好饮食干预,患 者术后长期卧床可能会出现腹胀以及胃部不适等,清淡饮食,并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促进伤口愈合。 1.3观察项目 记录护理前后患者QRS波宽度LVDd、LVEF,并记录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等不 良情况。 1.4数据分析 相关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2.0中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取t 检验,检验后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持续干预后痊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

实验六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七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目的】 学习在体蟾蜍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观察心脏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原理】 心肌有效不应期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刺激均不会产生兴奋。在心室舒张中、晚期电刺激心室肌,则可在正常节律性收缩之前发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并在其后往往有一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刺激电极,蛙心夹,张力换能器,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1、标本制备 (1)破坏脑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并将其仰位固定在蛙板上。 (2)暴露内脏用粗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的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3)打开心包用眼科镊夹起心包膜,用眼科剪沿纵轴方向剪开心包膜。 2、仪器装置连接(如下图所示) 输入 刺激

蛙心与记录仪、换能器的连接装置 (1)打开主机张力换能器及刺激电极与主机相连接。 (2)在心脏舒张时用系有丝线的蛙心夹夹住心尖,心脏经蛙心夹和换能器连接。将刺激电极固定在铁架台上,使其两极和心室紧密接触。(3)选择张力,调节适宜的放大倍数和刺激参数。 3、观察项目 (1)描记正常心搏曲线,辨认收缩期和舒张期。 (2)在收缩期和舒张早、中、晚期分别电刺激心肌,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注意事项】 1、蟾蜍毁髓要彻底,否则肢体扭动将影响心跳曲线的记录。 2、刺激电极与心室肌接触要良好,一般将电极紧靠心底部一侧为宜。 3、用蛙心夹夹心室肌时,应在心舒时夹住心尖,不可夹得过多戳破心脏而漏血或夹得过少而脱落。 4、实验过程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表面保持湿润。 5、刺激心脏前,先检查电刺激是否有效,强度是否适宜。 【思考题】 1、如何证实心肌有较长的不应期?心肌的较长不应期有何生理意义? 2、期前收缩后一定出现代偿间歇吗?为什么? 3、为何心肌有期前收缩而骨骼肌不会出现?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大全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大全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友勇介绍说,所谓的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由一个慢脉冲发生器和与之相连的金属导线组成,能按一定形式的人工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有节律的收缩。胡友勇说到我们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过缓型心律失常的心脏疾病。病人安装上一个质量可靠的心脏起搏器后,生活质量能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胡友勇主任特别强调,不过,由于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精细的电子设备,其工作性能可受强磁场或电流的干扰而影响正常功能,有些情况下必须提高警惕,决不能掉以轻心。下面胡主任就简单介绍下心脏起搏器的各种注意事项。 1.安装后避免接近大磁场,一般电器不用担心,接听手机要放在安装部位的对侧耳朵。按医嘱定期检查起博器功能和电池情况。 2.如果没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限制,埋植起搏器后可恢复正常工作。 3.刚植入起搏器的第一周,植入侧的手臂不要高举过头或剧烈活动。 4.植入后的三个月内,植入侧的手臂避免作剧烈活动。 5.以后的生活中,避免用起搏器植入侧的手臂负重。 6.如果开车,避免安全带撞击或压迫起搏器,可垫一个垫子以分散压力。 7.避免打开引擎盖修理汽车发动机。 8.如果起搏器是植入在腹部,则需要保护的部位相应的在腹部。 9.洗桑拿或热水浴原则上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如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脏病(如冠心病严重,血管病变没有干预),

水温过高可能对您不利,请您在出院时或以后复查时征求医生的建议。 10.性生活原则上不影响起搏器,而与原发病有关,请征求负责医生的意见。 11.适度饮酒不影响起搏器。起搏器本身不受饮食的影响。 12.如乘飞机,出示起搏器卡可免除安全检查。 13.避免使磁铁靠近起搏器,包括所有的磁疗健身器械。 14.保证所有的常用电器接地,避免接触漏电的设备。 15.使用手机时保证距离起搏器30厘米以上,使用无绳电话的原则同手机。 16.驾驶摩托车或乘坐剧烈颠簸的汽车时,可能对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有影响,具体听从医生的建议。 胡友勇主任特别强调如果万一起搏器受到干扰不能正常工作时,您可能会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甚至晕厥,或者脉搏规律突然改变,或者您觉得又出现了植入起搏器之前的症状。脱离干扰后,这些症状通常很快消失。 如果在确信脱离干扰后症状仍然存在,请尽快通知您的医生!或者拨打120立刻去心脏专科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安装起搏器后需注意些什么? 1.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 2.术后7日拆线,如发现切口处有发热、流液及明显疼痛时,请及时就诊。 3.术后1-2周限制装入起搏器一侧的手臂活动,三个月内避免上肢剧烈运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改善心脏做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病人舒适感和降低发病率和减少死亡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经成为了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的治疗与有效预防心衰恶化进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就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进行相关的概述。 1.概论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药物、心脏再同步化及心脏移植是临床治疗心衰的三大主要序贯策略。而CRT通过改善心脏做功、缓解症状、提高舒适感并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死亡率,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选策略。因此对心衰评估患者进行CRT评估变得非常重要。CRT 有利反应的主要预测指标究竟是QRS 波时限还是QRS 波形态目前还存着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应指南更新要点对CRT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2.CRT/CRT-D主要适应症

心衰患者心电图上有QRS波时限延长>120 ms提示可能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CRT治疗可恢复正常的左右心室及心室内的同步激动,改善心功能。在我国,可进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必须符合窦性心律、经标准和优化的药物治疗至少3 -6个月仍持续有症状、LVEF降低、根据临床状况评估预期生存超过1年且状态良好,并满足以下条件: 2.1 NYHA III或IV级的心衰患者,LVEF≤35%伴LBBB及QRS≥150ms,推荐置入CRT或CRT-D (I类,A级),或LVEF≤35%伴以下情况之一:①伴LBBB且120ms≤QRS<150 ms,可置入CRT或CRT -D(IIa类,B级);②非LBBB但QRS>150ms,可置入CRT/CRT-D (IIa类,A级);有常规起搏治疗但无CRT适应证的患者,如LVEF≤35%,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 %,无论QRS时限,预期生存超过1年且状态良好,可置入CRT(II a类,C级)。 2.2 NYHA II级患者:①LVEF≤30%,伴LBBB及QRS≥150 ms,推荐置入CRT,最好是CRT-D ( I类,A级);②LVEF≤30%,伴LBBB 且130 ms≤QRS<150 ms,可置入CRT或CRT-D( II a类,B级);③LVEF≤30%,非LBBB但QRS> 150 ms,可置入CRT或CRT-D(II b 类,B级);④非LBBB且QRS<150 ms,不推荐(III类,B级)。

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

植入型心律转复治疗建议 I类建议 ICD治疗是适应症* 证据水平:A ·心肌梗死所致LVEF<35%,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心功能II级或III级 ·心肌梗死所致左心室功能不全,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LVEF<30%,NYHA心功能I级 ·非可逆性原因导致的室颤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所致的心脏性骤停 证据水平:B ·NYHA心功能II或III级,L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心肌梗死所致非持续性室速,LVEF<40%且心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性室速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流动力学显著临床表现的持续室速或室颤*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已经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且生存状态良好,预期寿命超过1年 IIa类建议 ICD治疗是合理的* 证据水平:B 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出现晕厥和(或)室速的长QT综合征 证据水平:C ·原因不明的晕厥,伴有明显左室功能障碍和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 ·心室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持续性室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仍出现晕厥和(或)室速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有一项以上主要SCD危险因素患者的SCD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有一项以上主要SCD危险因素 ·有晕厥史或有明确室速记录但没有引起心脏骤停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 ·心脏结节病,巨细胞性心肌炎或Chagas病 ·在院外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 *患者疾病是慢性的,已经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且生存状态良好,预期寿命超过1年 严重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建议 I类建议 有或没有ICD功能的CRT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伴以下条件的治疗适应证* ·NYHA心功能III级或非卧床IV级心衰症状 ·LVEF≤35% ·QRS≥0.12s

蟾蜍实验1

双毁髓技术剑突取材、染色、观察 朱琪璋 12114008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双毁髓技术的意义 2.观察软骨组织的形态 3.观察蟾蜍的泌尿及生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活的蟾蜍一只/每人 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 3.实验器械: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 四、方法与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测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制成装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效果更好),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的形态。 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作好记录,并绘制好模拟图。 5.将蟾蜍处理掉,仪器清洁干净,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 1.剑突软骨组织细胞图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 2011年4月1日 学院生命科学 学院 班别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实验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组别第四组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 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1.材料:青蛙、任氏液。 2.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王超雄131140009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双毁髓”手术技术 2)熟练使用解剖器械 3)游离蟾蜍心脏,辨别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双穿线备用 4)分析心脏传导系和起搏点;学习斯氏结扎1,斯氏结扎2 二:实验原理 1) 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组成;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幼体期只有一心房和一心室。成体心脏的位置后移,由紧挨头部腹面后移至胸腔,外包围心膜。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右心房,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窦房间、房室间、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都有孔和瓣膜。 2)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用结扎不同部位的方法,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三:实验动物与器械 实验动物:蟾蜍(每人一只)

实验器械: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大头针、丝线、任氏液 四:实验过程 1)取蟾蜍一只,用双毁髓法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仰躺在解剖盘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 2)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剪刀小心剪开,用剪刀剪开体腔,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 3)用眼科剪依心轴方向小心剪开心包膜,完全暴露心脏。仔细辨认心脏结构和主要血管。 4)观察并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并观察静窦脉、心房和心室三者收缩的时间顺序。 5)斯氏第一结扎:用眼科镊经主动脉下方穿一丝线,提起蟾蜍心尖,在心脏背面认准窦房结沟结扎以阻断窦房兴奋传播。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6)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之间用一丝线将房室沟结扎,阻断房室兴奋传导。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7)观察完毕后,处理蟾蜍,清洗实验器械。 五:实验结论

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邹建刚 对于中重度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失同步收缩的患者,目前有充分的依据支持常规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从机制研究、观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来看: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和Ⅳ级心衰患者中,积极采用CRT能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1-3]。CRT被证实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衰恶化的危险[1,2]。2001年,第一个心脏再同步化装置在美国市场上出现,随后一年,另两个装置即双心室起搏(BIV-Pacing)和埋入式心脏除颤器(ICDs)经美国FDA批准使用。最近,更新的ACC/AHA/NASPE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指南推荐心衰患者采用起搏治疗成为II a 级指征[4]。另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初步报告显示:进展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CRT,能明显减少联合终点死亡率和住院率[5]。本文简概CRT应用于心衰治疗的基本原理、机制,以及它的适应征和局限,并讨论各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基本原理 近1/3 收缩性心衰患者的QRS时限超过120ms,常见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6,7]。在LBBB时,从右室(RV)传导到室间隔、再到左室(LV)的激动被延迟;前间隔的激动早于室间隔中、下部,最后传导到左室下壁和侧壁,这就导致了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室间隔的矛盾运动以及LV的整体协调性收缩丧失[8,9]。LBBB也使主动脉延迟开放,主动脉瓣关闭、二尖瓣开放延迟,但并不影响右心室。主动脉瓣关闭时间延迟,导致LV充盈时间缩短;另外心室延迟除极和非正常的复极,使部分心室收缩转为早期舒张,从而导致二尖瓣开放延迟,后者进一步缩短了LV充盈时间[8]。 LBBB患者常常伴有室间隔运动异常,这与心室失同步收缩相关,并造成了左右心室之间压力梯度的异常[8]。因为室间隔矛盾运动,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增大,局部间隔EF下降。LBBB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平均主动脉压力和心室压力阶差dP/dt均下降[8,10,11]。由于心室失同步收缩,可能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

2013+EHRA-ESC+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中文版)

———————————————————————————— 2013 EHRA/ESC 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 (中文版) ———————————————————————————— 随着临床诊疗的不断进展,心脏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2013 年欧洲心律学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EHRA/ESC)公布了新的心脏起搏器和心脏再同部步化治疗指南[1]。该指南的公布标志着国际领域对心脏起搏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念的进一步更新。 与既往指南相比,新指南中关于起搏的适应证削减,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适应证放宽。新指南共包括65 条推荐意见,其中,Ⅰ类推荐意见约占 35%,Ⅱa 和Ⅱb 类推荐意见各约占 32% 和 17%,Ⅲ类推荐意见约占15%。在证据等级方面,只有 9% 为 A 级证据。 一、心脏起搏器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症状及诊断 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新指南关注的重点在于,患者的心律失常是持续性还是非持续性、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有心电图记录,而不同于既往指南将患者按照病因 ( 例如,窦房结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或束支传导阻滞 )进行分类 指南根据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分为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持续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病变的部位分为窦房结功能不全和房室传导阻滞两大类,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则根据有无明确的心电图记录分为两类 ( 图 1)。

图 1 需要起搏治疗患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分类 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症状可以由多种机制引发,最常见的机制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导致的脑血流灌注不足,常见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乏力等 ( 表 1)。症状性的心动过缓则是起搏器治疗的重要指征,因此判断症状与心动过缓的关系十分的重要。另外,在诊断方面持续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通常可以根据心电图表现作出诊断,而间歇性缓慢型心律失常通常需要根据长程的监测才能做出相应的诊断。记录到一次事件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反复发生的事件可造成患者伤害,甚至死亡。表 2 列出了相关症状发作频率及建议使用的心电监测技术。 表 1 心动过缓 (SB 和 AV 传导阻滞 ) 的典型症状

实验六 蟾蜍心起搏点观察实验

实验六蟾蜍心起搏点观察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的心脏结构; 2.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3.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关系; 5.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 6.了解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代偿间歇的发生机理。 二.基本原理 1.两栖类动物有两心房,一心室,心脏起搏点为静脉窦。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静脉窦>心房>心室。正常情况下,心脏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节律,按传导性传导,活 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2.心肌的机能特征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几乎占整个收缩期。在心室收缩期给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 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 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就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 发生收缩反应。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 偿间歇。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蛙心夹,小试管,电极,张力换能器。 3.实验试剂:任氏液,制冰。 四.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将蟾蜍腹面向上固定于蜡盘上; 2.用大剪刀在剑突下缘剪一横切口,然后将剪刀口向上挑起,沿胸骨一直向上剪开至下颌骨,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 3.将心室向上翻起,分离静脉窦及相应的前、后腔静脉; 4.自己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颌频率,分别记录正常情况下、40℃情况下、0℃情况下及斯氏第一结扎(沿窦房沟作一结扎)和斯氏第二结扎(沿房室沟 作一结扎)情况下三者的变化,填附表。 5.重新制作一个标本,但只需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用蛙心夹夹住心尖部,用棉线将蛙心夹连接张力换能器,调节长度,调整仪器,观察波形; 6.用刺激器刺激心室,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同时记录刺激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