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与地方戏曲
汉语方言教学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有一问题是“你认为自己家乡话说得怎样? ”回答的结果如 下图所示。 “完全能说一口地道的方言”的学生占55.61%,“基 本能用方言交流”的学生占38.9%,这个数据表明,当下汉语的 确是大学生已经掌握的重要的学习资源。 因此,在教学现代汉 语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启用学生的方言资源,从而 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效果。 下面从现代 汉语绪论、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加以说明。
在现代汉语“绪论”这一章,大多数教材都涉及“汉语方 言”,主要内容是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方言的分区及各区方 言的代表点和特点简介等。 “绪论”是现代汉语课程“伊始”,教 学时一定注意要激发学生对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兴趣。 我们 就是通过重视汉语方言教学达到这一目的的。 具体来说,我 们通过以下教学活动和步骤完成。 首先,统计各位学生的家 乡的详细地址,讲完汉语方言分区,要求学生明确家乡方言 属于哪一种方言或次方言,这种方言的代表点及家乡方言最 有特色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其次,我们在课后举行一个“家乡 方言和地域文化汇报”的竞赛活动。 把班上方言或次方言相 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一小组的学生通过PPT的形式介 绍家乡方言中最有特色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介绍家乡最 有名的饮食文化(中间可能就含有方言词汇)和名胜古迹等。 丰富多彩的方言和地域文化,色香味俱全、极富地域特色的南 北风味,引起了学生极浓厚的 兴 趣 ,他 们 通 过 这 种 活 动 ,加 深 了认识,了解了形形色色、精彩纷呈的不同地方的方言和文 化,增长了见识,从而转变了对方言的认识,对方言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为方言保护、传承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们密切 联系现实,给学生介绍了当前中国语言保护、湖南汉语方言 保护的科研活动,尤其是汪涵先生的“响应”计划,更加开阔 了学生的眼界。
方言文化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价值——以川剧中的方言文化为例

方言文化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价值——以川剧中的方言文化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8T05:56:58.30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20期作者:廖旋[导读]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是基本,但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方言教学对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方言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四川方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四川文化,而能体现四川悠久文化内涵的不得不提到千百年来蕴含在川剧中的语言。
把川剧带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既提高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又让优秀的巴蜀文化传向世界,增强四川的文化竞争力。
廖旋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400074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是基本,但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方言教学对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方言区的第二语言学习者。
四川方言中蕴含了丰富的四川文化,而能体现四川悠久文化内涵的不得不提到千百年来蕴含在川剧中的语言。
把川剧带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既提高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又让优秀的巴蜀文化传向世界,增强四川的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川剧;方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方言文化教学一、方言让汉语学习者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一)普通话教学和方言教学共同发挥作用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大中国,在时间的沉淀下成就了她今天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从古至今传承了许多优秀的地域文化。
四川方言是具有四川地域色彩的语言,它蕴含了四川悠久的方言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还有性格特点。
普通话是主干,方言是枝干,他们之间总是在互相补充、相互灌输营养。
与认为普通话与方言相矛盾的观点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普通话与各种方言是一种共存关系,普通话教学与方言教学共同发挥作用。
普通话的学习为留学生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方言的学习可以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所使用。
汉语其中包括了众多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在这众多的方言中,有七大汉语方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吴语和湘语。
这些方言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七大汉语方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
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基于北京官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
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古典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已经成为文官和功臣之间日常交往的标准语言。
在清朝以后,北京话成为了民间的通用语言,并在现代汉语标准化的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建立了国语推广会等组织,用以推广普通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在1980年代,国家实施了普通话推广计划,普通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部广东省、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支的一种。
据考证,粤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粤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粤语在广东省和香港地区非常普遍,而且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也有着广泛的使用。
粤语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语言之一,与普通话不同,粤语在这些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粤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之一。
闽南语闽南语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
闽南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它集中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一带,并且广泛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社区。
闽南语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是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部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支的一种。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一、方言音与普通话的调值区别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宽泛,除了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之外,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字发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调值,调值是普通话发音的核心,声调发的是否标准,会直接影响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各地方言如下图:二、调值的由来“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弯,四声降”用这种方式发声会出现错误。
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称为“阴阳上去”,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戏曲”。
五度标记法三、调值与声带的关系——看松紧1、阴平:阴平调值是55,发音时声带始终是拉紧,声音又高又平,阴平有为其它三个声调定高低的作用,如果阴平调值掌握不了,会影响其他声调的发音。
2、阳平:阳平调值是35,发音时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拉紧,声音由不高不低升到最高。
3、上声:上声调值是214,发音时声带由较送慢慢到最松,再很快地拉紧。
声音由较低慢慢到最低,再快速升高。
4、去声:调值是51,发音时声带先拉紧,后放松,声音从最高降到最低。
四、变调1、上声变调(1)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214;(2)上声+上声,“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如:保险;(3)上声+非上声,前面的变成半上211(日常当中经常发成这样)。
上声+阴平(211+55) 如:首都上声+阳平(211+35) 如:古人上声+去声(211+51) 如:本质上声+轻声如:奶奶(4)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读的时候中间要停顿拆开来读。
2、去声变调(1)非去声前读本调;(2)去声前变53,如“秘(53)密(51)、暗(53)恋(51)、甚(53)至(51)”;3、“一”的变调(1)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例:一起);(2)去声音节前变阳平(例:一切);(3)夹在重叠词中间念轻声(例:数一数、看一看);(4)“一”单念或在序数词中仍读本调—阴平;(5)例子:一(51)帆一(51)桨一(35)叶舟,一(35)个渔翁一(35)钓钩,一(51)俯一(51)仰一(35)顿笑,一(51)江明月一(51)江秋。
方言影视作品的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92FILM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影视传播第35届金鸡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部方言电影《爱情神话》(邵艺辉,2021)备受业内与观众瞩目,尽管颁奖典礼早已落下帷幕,但关于其艺术含金量及其对于国内影视行业创作方向的指引意义的讨论依然延续至今。
虽无缘最热门故事片奖及男女演员奖,但该片荣获“最佳剪辑奖”代表了组委会从专业角度对这部电影的艺术造诣给予高度认可。
为这部聚焦上海市民生活的小众语言影片颁发“最佳编剧奖”的荣誉,无疑让人深思电影艺术中小众性的取材、语言之于大众审美的特殊意义。
本文以《爱情神话》为引,探讨方言影视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传播价值。
一、方言与影视剧的关系方言影视指以方言作为全部或部分人物对白的影视剧,广义包括“方言剧情片”和“地方戏曲片”两类,狭义仅指方言剧情片,本文主要就狭义上的方言影视进行论述。
中国幅员辽阔,山峦横亘、江海纵横的地貌特征,既创造宏伟秀丽的自然风光,也区隔出不同的居民集散,促进各地衍生出具有差异的地方语言,为我国方言影视的诞生和流行奠定了广大的受众基础。
与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不同,在影视中呈现方言元素,关乎演员的声台形表、取材的捉取拿捻、角色的嬉笑怒骂、氛围的起承转合。
当方言作为声音媒介出现在银幕时,需额外考量它的听感、戏剧性、可理解性等附加属性。
汉语主体分为七大方言体系,不同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一定程度左右着影视创作者对剧本、情节的考量。
如曾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的周磊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内涵,也更草根、更有趣。
但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懂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了广泛传播的能力。
”[1]当前国内得到大众熟知和喜爱的方言影视,多采用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也是因其语言与普通话较为相近的缘故。
譬如电影《疯狂的石头》(宁浩,2006)就基于故事设定,大量运用川渝、华北地区方言来丰富人物对白,为影片增加不少幽默亮点,体现方言元素自然参与影视剧情、角色塑造的特性。
秦腔戏曲大全

秦腔戏曲大全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陕西方言为基础语言,又兼收汉语、藏语、回语、蒙语等方言,具有独特的音韵特色。
秦腔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秦腔戏曲大全,是一部集合了秦腔戏曲各个剧种的精华和经典作品的文集。
其中包括了秦腔的各种剧目、曲牌、唱腔、表演技巧等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秦腔戏曲的重要参考资料。
秦腔戏曲大全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三岔口》、《白毛女》、《王昭君》等,这些剧目在秦腔戏曲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之处,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剧目,可以更好地了解秦腔戏曲的魅力所在。
除了经典剧目外,秦腔戏曲大全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曲牌和唱腔。
秦腔的曲牌多样丰富,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曲调,如“大鼓”、“二黄”、“琵琶”等,每一种曲牌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
而唱腔则是秦腔表演的灵魂所在,它既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唱功,又要求演员能够通过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是秦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秦腔戏曲大全中,还介绍了秦腔表演技巧和传统戏曲文化。
秦腔的表演形式独特,有很多精妙的表演技巧,如变脸、功夫、武术等,这些技巧都是秦腔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
而传统戏曲文化则是秦腔戏曲的根基,它包括了戏曲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剧种特色等内容,对于了解秦腔戏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秦腔戏曲大全是一部集秦腔戏曲精华之大成者,它不仅是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秦腔戏曲大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秦腔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秦腔戏曲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热爱秦腔戏曲,让这一瑰宝的文化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普通话与方言知识

普通话与方言知识普通话与方言知识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是最经典的语言艺术,她拥有最庞大的人群,而且音调圆润、动听,具有语调、节奏、韵律之美。
我们的汉字历史悠久,是世界文字之林中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普通话与方言知识,欢迎学习!一、普通话的定义1、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国务院于1956年2月6日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2、所谓“共同语”,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普通话就是汉民族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3、所谓“普通”,就是“普遍、共通”的意思。
4、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对普通话做了明确界定。
二、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一)是公民遵纪守法的必要推广普通话是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是法律赋于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二)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国际交往中使用国家统一的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需要。
(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推广普及普通活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五)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
中国戏曲的地域特色

中国戏曲的地域特色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以下是一些中国戏曲的地域特色的简要介绍:
京剧(Peking Opera):京剧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戏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剧种。
它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方式,以唱腔婉转、动作夸张和面谱化妆闻名。
京剧剧本常常取材于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豫剧(Henan Opera):豫剧源于河南省,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的特色在于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以幽默、夸张和抒情为主要表现手法,剧情多以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主题。
越剧(Yue Opera):越剧起源于浙江省的越城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
它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角色的塑造,剧情多以爱情和宫廷斗争为主题。
川剧(Sichuan Opera):川剧源于四川省,是中国四大戏曲剧
种之一。
川剧以其豪放的唱腔和独特的变脸技艺而著名。
它的表演
风格独特,动作夸张,善于运用川剧脸谱和道具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以上只是中国戏曲地域特色的简要介绍,每个地区还有更多特
色鲜明的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
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这春鬟今年已十七岁,颇知事体。(13回)
越剧介绍
1947年,袁雪芬为摆脱剧场老板的奴役和压迫,筹 款创建了自己的剧场和学校。组织了当时上海越剧 界著名演员尹桂芳、徐玉兰、吴小楼、竺水招、张 桂凤、范瑞娟、傅全香、徐天虹、筱丹桂等共十人, 联合义演了大型历史剧《山河恋》,“越剧十姐妹” 的尊称也由此而产生。这也标志着越剧作为一个独 立剧种在艺术上已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正 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 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二、方言与小说
在清末之前,纯粹用方言来写小说的作品并 不是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文康《儿女英雄传》(北京话) 石玉崑《七侠五义》(北京话) 邹必显《飞跎子传》(扬州话) 韩子云《海上花列传》(苏州话) 张春帆《九尾龟》(苏州话) 张南庄《何典》(北部吴语)
《红楼梦》中的方言因素
思考题
1.地方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平日里尝试 着培养自己对戏曲的兴趣,尤其是跟自己的 方言接近的戏曲,建议自己学那么几段试一 试。 2.考察一下你所在地区流行的地方戏,看看 在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3.前段时间,上海某个地方请了一个外国人, 教他用英语来唱京戏,你觉得这种做法是否 可取?说说你的理由。
欣赏
秦腔老腔“血泪仇”
其他地方戏欣赏
豫剧《花木兰》 河南坠子《老来难》 苏州评弹《庵堂认母》 沪剧《燕燕做媒》 湖南花鼓戏《补锅》 淮剧《马前泼水》 粤剧《ONLY YOU》
地方戏曲品种的区别
起初只是声腔的差别,因此声腔的名称就是“剧种” 的名称。这在戏曲史初期的单声腔时代是十分常见 的,所以戏曲史上有过昆腔、京腔、秦腔、罗罗腔、 二簧调的叫法。 随着时代的进展,出现了不同声腔在同一地同时演 出的现象,也出现了能演出两种以上声腔的演员班 子,他们所演的戏曲叫两下锅,三合一,是单声腔 的地方戏向多声腔转化。因此用声腔名字与戏曲品 种相背离。于是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剧种”这 个新名词,以戏曲的流布地域和所使用的语言,把 地方戏曲分为川剧、闽剧、婺剧等等。
欣赏
越剧《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越剧《红楼梦》选段“金玉良缘”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采茶歌在鄂、 皖、赣三省交界地区,结合当地的方言、民歌和舞 蹈,而形成黄梅戏的雏形。清代道光以后流入以怀 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结合当地的方言和民歌而形 成被称为怀腔的新支派。黄梅戏初入皖时,有艺人 (包括家属)在皖落户的,也有家在本土,人出去 演出的,所以跟湖北话尚有较多的联系。老演员严 凤英、董少堂演唱时都还有湖北方言的舌尖圆唇元 音,但是现在新演员舌尖圆唇元音已经罕见。今天 的黄梅戏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的。
(1)“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第四回) “薛”、“雪”两字不同调。在南京话中同调。 (2)“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 来……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第四十一回) 这里“牛”、“刘”在北方话里是分n、l的,但是黛玉是江淮人,所以n、 l部分,“牛”、“刘”同音。假若我们让黛玉来念一念“牛郎”、“刘 郎”,估计是一样的。 (3)黛玉《秋窗风雨夕》:“……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 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如伴离人泣……”(用的是扬州方音) (4)周瑞家的听了道:“……你且家去等我……”(第七回)“家去” 是回家的意思。这个“家去”在《红楼梦》里出现将近70次。如今扬州 话仍将“回家”说成“家去”。
欣赏
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女驸马》
梆子腔
北方的梆子腔在晋陕交界地带形成的时候被 称为山陕梆子,后来流入关中衍变为秦腔, 到河东形成蒲州梆子,到晋北成为北路梆子, 由晋北到河北变成河北梆子,再往东又变为 山东梆子。南下与河南原有地方戏交流,成 为河南梆子。各地方言的差异,造成同一声 腔内部出现许多不同流派。这些流派的分布 于方言分布在地域上自然存在重叠关系。
《水浒传》中的方言因素
《水浒传》一般认为是用山东方言写的,近来有人 指出现在所见到的《水浒传》中有不少的吴语成分。 比如:面汤、肩胛、下饭(菜肴) 比如:怎生都得他过。打那虔婆不过。(吴语经常 用的格式是“打伊勿过”、“捉得依牢”) 分析原因:水浒故事原型出现在南宋,当时临安说 书业很发达,为了适应听众的需要,说书的时候加 入一些当地吴语的成分是可以想见的。
戏曲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戏曲和方言的关系可谓大矣。甚至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地方戏的生命力就在于方言,或 者说戏曲先是地方的,而后才是全国的,有 如艺术先是民族的,而后才是国际的。 因此利用方言来研究戏曲史显然是重要的途 径。
相声《方言与戏曲》
各种地方戏曲的差别点
差别点主要体现在文学形式和舞台艺术各个方面, 但是主要表现为演唱腔调的不同。一种声腔当它流 布到地方时,为了吸引当地观众,就必须与当地的 方言和音乐相交融,而产生地域变异,这样就产生 了新的声腔派别。 所谓北曲和南曲的区别就是因为方言和地域性差别 而形成的南北两个音乐派别。 尽管北方方言的一致性很高,但是北曲仍然因“五 方言语不一”而有中州调、冀州调之分。虽然它也吸收书面语的 成分和某些别地的方言成分,但是它毕竟是以某一 地的方言为基础的,它的听众一般也只限于该方言 地区或跟该地方言相近的地区。 如果当地观众听不懂戏剧中的唱词和说白,那么这 种戏曲在该地自然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所以戏曲 的流行范围和方言地理有密切的关系。戏曲地理常 能为方言的可懂度和区划提供佐证和参考。
《金瓶梅》中的方言
一般认为《金瓶梅》是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但是这本小说中 也夹杂了少量吴语的词汇。例如: 面(脸)、掇(双手举物)、事体(事情)。 (1)须臾看着妇人梳了头,掇过妆台。(28回) (2)又是一坛金华酒,掇到李瓶儿房里。(25回) (3)不一时把浴盆掇到房里。(29回)
欣赏
马连良《甘露寺》选段 阿庆嫂《红灯记》选段
越剧介绍
在1852年前后,嵊县农民创立了落地唱书,这是越剧形成雏形前的最初 形式,到了1906年,落地唱书第一次登上农村舞台。
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至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 戏”,并在国际大都市——上海,站稳了脚跟。 当时,这种年轻的剧种 的名称还不统一,有“女子文戏”,“绍兴文戏”,“的笃班”等,称 谓不一。 1939年,在越剧史上第一位专职编导攀篱和当时“越剧皇后”姚水娟的 倡议下,正式将名定为“越剧”。 1924年,袁雪芬在上海倡导越剧改革,广泛吸收昆剧、话剧、电影等姐 妹艺术的营养,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大胆改革,使越剧逐渐成熟。 1946年改编演出了鲁迅名著《祥林嫂》,引起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广泛 关注和赞赏。《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越剧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 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一大 批优秀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被搬上银幕,成为我国第一部 彩色故事片。其凄美的故事被海内外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影响深远。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彩色故事片《红楼梦》在广大观众中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哭灵》等名 段俨然成为越剧的代名词。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历史翻开了一页 新篇章。随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古装戏《五女拜寿》的公演,历 经岁月沧桑的越剧也进入了一个百花争放艳的新时代。《汉宫怨》、 《唐伯虎落第》、《陆游与唐婉》、《孔乙已》、新版《红楼梦》、 《汉武兴邦》、《狸猫换太子》、《吴越悲歌》、《江南女巡警》等一 大批新剧目的涌现,越剧,这朵文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正绽放出更绚丽 夺目的光彩!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用,念、唱、做、打四功俱全。比较全 面地体现了我国戏剧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
京剧的角色分得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现在并为生、旦、净、丑四 行。各类角色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气质、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脸谱、 扮相和服饰。各行角色的舞台动作也有规范,象老生的甩发、髯口,小 生的扇子,旦角的水袖,武生的斤斗和武打套子等。 京剧形成初期,老生最受重视,出现了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 二奎),老生新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20年代出现四大名 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后,旦角的地位变得重要起 来。
方言和地方戏曲声腔的流派
我国地方戏曲四大类: 昆(曲)、高(腔)、梆(子)、(皮)簧 昆曲最保守,在各地的变异只是“声小变” 而“腔略同”。 高腔则最灵活:“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 随心入境”。又常“错用乡语”,“向无曲 谱,只沿土俗”,最与当地民间音乐发生交 融。
京剧的形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 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 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 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 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 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 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 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 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 的互 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同时 又根据北京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出观众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 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 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