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在本土环境中的嵌入性发展过程。

嵌入性发展,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强调社会工作在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适应性和内生性增长。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专业实践以及与国际社会工作的互动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揭示中国社会工作在嵌入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挑战和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优化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路径,以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是传统的慈善救济阶段。

在中国古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集中在贫困、灾害等方面。

因此,传统的社会工作主要表现为慈善救济的形式,如寺庙、善堂等机构的设立,以及各种形式的慈善捐赠和救济活动。

这些慈善救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初步形态。

是近代的社会服务阶段。

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开始接触并引进西方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方法。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的内容开始从单一的慈善救济向更为广泛的社会服务转变。

例如,在民国时期,一些社会团体和机构开始从事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这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再次,是改革开放后的专业化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社会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开始引进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逐渐从传统的慈善救济和社会服务中脱胎换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职业。

社会工作者开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服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In the October, 2006, the party's sixth plenary of sixteen session passed the "decision" that"build a proposed the grand social work of talent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work . Facing the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work, we should discuss the localization and aboriginality.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western social work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concept - ethics human being-theoretical pattern-research metho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reflection on natur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its studies in China practice to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最新资料推荐------------------------------------------------------ [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演进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却相对迟,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实践理论(为何介入)/实务理论(如何介入)的区分基变社会工作理论;性别与发展理论;妇女赋权理论;妇女参与式发展理论第一节基变社会工作理论(radical social work)一、基变社会工作理论的起源1、19世纪末20世纪初“睦邻运动”●(1)人的问题是社会功能不健全的产物●(2)了解居民的需要,透过社会行动达到社会与政治的改变2、20世纪30年代,基变社工的理论进一步发展●(1)经济危机,导致社工参与左派聚会●(2)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的批判观点,促使社会运动兴起,推动社会改革3、60年代,基变社工理论得到持续发展●(1)在福利扩张中,讨论少年犯罪的结构性问题,向贫穷宣战●(2)“福利权利运动”兴起,基变社工攻击有限的福利国家方案,福利圈扩大4、80-90年代,基变社工的成熟发展期●(1)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本质上是对利的,但又离开福利国家●(2)社工对自己是“社会控制者”的角色产生警觉与反思二、基变社会工作的核心主张1、社会工作与政治不可分离●(1)人的问题源于社会政治结构●(2)要改变不合理压迫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3)意识到社工者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以及照顾与使能者的角色控制力量,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觉醒,组织反压迫团体2、女性主义在社工领域的影响●(1)女性主义社工认识论的出发点-以女性经验与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与经历,避免男子中心主义-重新定义社会工作:融入女性的参与和想法●(2)女性主义社工实践-聚焦于性别/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与社会议题、促进女性赋权等-经由赋权,将个人体验与社会政治结构相联系,实施行动促进改变三、基变社会工作的原则与干预方法1、基变社会工作的原则●(1)集体行动(参与式民主式的团队工作,可影响社会改革成功)●(2)提升自尊与自信(了解造成案主与社会疏离的原因)2、干预方法(个人的就是政治的)●(1)对不合理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改变-教育(个人意识醒觉),培养大众的批判意识-人与系统(团体意识醒觉)的联结-建立对立系统(付诸行动),目的是促进制度或结构的根本改变●(2)对已存在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批判—个人对结构的反应:-对话:个人意识醒觉提升-对已存在的制度与结构进行批判第二节性别与发展理论(GAD)(社会性别关系在发展中/在制度中的含义)一、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内涵1、起源●(1)产生于对70年代初妇女参与发展(WID)理论批判:WID着重使妇女更好融入当下经济发展中,没关注妇女地位低下及受压迫根源●(2)产生于对70年代妇女与发展(WAD)理论批判:妇女是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不是单纯把妇女引入发展战略,妇女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经济角色,且经济收入增强妇女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未对男权意识形态作细微分析●(3)80年代产生了性别与发展理论(GAD):深受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影响,把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建构作为妇女受压迫的基础,关注社会性别的社会关系,并对两性角色进行批判2、内涵:性别与发展的核心思想●(1)关注性别关系:即在不同条件之下男性与女性的关系●(2)把妇女视为积极参与者(不是被动接受者)●(3)具有整体观:从社会组织/经济/政治生活的整体性去理解●(4)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复杂过程●(5)认为福利与反贫困是平等的前提(三个概念不是对立的)●(6)战略选择:WID关注经济收益;GAD关注自组织与政治权力-不仅关注妇女本身,也关注社会性别及两性关系的特定角色、责任、期望是如何建构的,以发出妇女的政治声音-某种程度的结构性改革及权力转移的承诺-妇女的自我组织及提高她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政治权力二、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的实践框架—社会性别(项目)计划1、社会性别计划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分工(社会性别角色分析):低收入妇女承担三种角色是生育与扶育/生产/社区管理(义工);男性承担生产/社区政治活动的角色。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 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 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 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 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 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 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 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 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 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 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 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 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 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和行为。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 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
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务本身,而是因为他 们对事务的看法,人们的烦恼是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 事和他们的看法、情感与行动带来的
——Eills,2001:16
行为治疗本质是一个学习过程 ——Cooper,Lesser,2005:168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历史渊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 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 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劳 动 保 障 世 界45现代服务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与发展李怡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社会工作理论无疑是关于社会工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

任何形态的助人过程都暗含了某种知识, 最终形成整体的知识架构,以帮助我们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之前能对案主的行为和存在问题做出合理预判,顺利完成助人过程。

所以进一步学习了解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工作者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理论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作为文章三大部分来具体阐述社会工作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发展阶段;案主1.精神分析观点时期20世纪50年代精神分析观点出现。

当时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美国社会需要心理卫生与情绪协助者增加,因此精神医学是当时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的一项较佳的选择。

不过当时盛行的精神医学是欧洲发展五十年的现代精神医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被精神医学界采纳。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人格发展理论,另一为心理治疗理论;这个理论包括两个中心观点;精神决定论与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任何经验、感受、思想、幻想,与梦都可有其原由,而其影响根源储存于潜意识之内涵,接着也通过对潜意识作用的分析进而阐述了人格发展过程,精神分析观点的处理符合社会工作个别化的原则,也严格遵守倾听和同理心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学的研究开启新的一页。

但精神分析理论整体上是以病态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并且认为人格发展是从孩童时期就已经决定的,这是相当决定论与化约论的,这项理论观点持续影响社会工作直到1950年,社会工作主要局限在个人的修护与治疗领域。

2.社会观点与人本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是对于精神分析观点反动的开始,二战后国家经济各方面都一片繁荣,社会工作重新找回“社会”方面,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焦点加入社会环境层面,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心理暨社会派、认知行为理论、危机介入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是指社会工作从社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方面出发,借助社工的专业技能和异质资源,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

一、理论发展历程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社会学家Meadows和Murrell在1995年的文章《优势视角和社区精神》。

后来,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制定了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由哈佛大学社会工作教授Rapp和Goscha在2006年提出的“优势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框架”。

二、理论内涵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发掘和利用客户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借助社会工作者的技能和社会资源,协同解决客户面临的问题。

这一理论认为,客户在面对困境时有着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而社工的角色就是发现和利用这些优势,实现可持续和长期的改善。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在于:1. 强调客户资源。

优势视角强调客户的独特资源和潜力,并将他们视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来源。

2. 建立助力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社工与客户之间应建立平等、合作和信任的关系。

这样,社工才能真正发掘和利用客户的优势,促进问题的解决。

3. 多种方法。

优势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如具体行动、家庭会议、社区会议等,以帮助解决问题。

使用多种方法有利于发掘客户资源,并且协助客户解决问题。

三、应用示例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1. 青少年家庭暴力案件调解:社工帮助受害者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如亲友的支持、法律保护等。

同时,协助加害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造成的危害,并寻求支持帮助。

2. 社区发展项目计划:社工通过调查研究,发掘并利用社区内存在的资源,如青年组织、商业团体和志愿组织,共同推动社区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社会工作的理论

社会工作的理论

强调社区居民的权力和行动,通 过组织和动员居民来争取权益和 改变现状。
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个体的问题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虑。
优势视角理论
强调个体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来 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
整合性实践理论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服务计划,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工作反思技巧
自我反思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 行为,确保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团队反思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反思社会 工作服务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督导反思
社会工作督导者需要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定 期评估和反思,提供指导和支持。
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的理论
$number {01}
目 录
•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 •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社会工作 实践的反思等。
预测和解释
社会工作理论可以预测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结果,解释社 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推动学科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成熟和完善, 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社会工作理论的 本土化、专业化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未来,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学科的整合, 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社会工作中,以促进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二是多元化的服务对象,不仅要个体和群体的问题,还要考 虑社区、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三是推动实践和研究的本土化,结合本土的 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作实践,
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四是注重效果评估和证据积累,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检验社会工作的效果,并不断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为理 论的完善提供实证支持。
总之,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未来的 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以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不断完 善和发展,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内容
引言
社会工作理论是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 解决健康问题的框架。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社会工作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 应用,通过深入分析其在疾病康复、照顾者支持及卫生服务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为社会工作理论在医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社会工作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实 务中的应用
理论概述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它们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等方 面的问题。而微观层面则包括心理动力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它们侧重于个体或小群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 不断演进,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整合理论具有以下应用价值和优势:
1、强调整体性:整合理论注重个人、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和互动,有助于从 整体上理解问题,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治疗
Beck:Cognitive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1989)
寻解取向
de Shazer: KeystoSolution in Brief Therapy(1985)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Domineli & Mcleod: Feminist Social Work(1989)
社会发展视角
Midgley:Social Development(1995)
Ok
Thompson:Existentialism and Social Work(1992)
反压迫实践
Dalrymple & Burke:Anti—oppression Practice:Social Care and the Law(1995)
个人——环境实践
Kemp,Whittaker,& Tracy:Person—Environment Practice(1997)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时间
理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主要人物及代表著作
主要的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过渡期
生态系统理论
Gitterman & Germain: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1980)
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自体心理学
Elson: Self Psychology in Social Work(1986)
灵性视角
Cand & Furman: Spirituality Diversity in Social Work Practice(1990)
结构社会工作
Mullaly:Structural Social Work(1993)
激进的个案工作
Fook:RadicalCasework(1993)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期
优势视角
Saleebey: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1992)
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
折中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马克思主义
叙事治疗
White & Epston: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