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与现代物理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相对论

中国古代的相对论

中国古代的相对论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古代也存在着一种与相对论相关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有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提出了一些与相对论类似的观点,虽然与现代相对论存在差异,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了“君子动而不变,朋友动而不离”的观点。

这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这种观点暗示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人际关系的相对性,即人们的关系并不取决于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另一个与相对论相关的思想来自于古代中国的道家学派。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达到和谐与平衡。

这与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有些相似,即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取决于其相对于其他事物的状态。

道家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非强行改变和干涉。

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相对性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也与相对论有一定的联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互相关联的因素组成的。

阴阳的变化和互动决定了万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一观点与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有些相似,即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取决于其相对于其他事物的状态。

阴阳学说中的阴阳相互转化的观点也与相对论中的质能转化、质量和能量守恒的原理相呼应。

在中国古代,还存在一种与相对论类似的思想,即“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这一观点与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有些相似,即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人的行为和思维也受到宇宙的影响。

尽管中国古代的相对论与现代相对论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相对论观点强调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之间的相对性,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相对于其他事物的状态而言的。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

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

”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

道家思想的精髓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

「寂」静、悄。

「寥」空、无。

「不殆」永恒。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

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

「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

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

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

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

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

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

“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在物理教学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物理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 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内容,比如古代中国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等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的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在他的水利工程中融入了不少物理知识。

再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中也有不少物理知识的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故事和成就,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解释物理现象,比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理论来阐释物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1.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物理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 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1. 通过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完善物理教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让传统文化成为物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2.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比如通过故事讲解、实验演示、美术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比如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文化修养。

道家守恒定律

道家守恒定律

道家守恒定律
道家守恒定律是指在道家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宇宙和谐的原则,即万物皆为一体,守恒不灭。

这个观念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但在道家思想中更为综合和深远。

根据道家观点,宇宙是由一个无极的道所构成的,道是包含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而道本身是无形无象的。

道家认为,万物存在于无为而治的状态下,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

在道家守恒定律中,表达了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道的守恒:道是永恒不灭的,它存在于万物之中,但不受万物的影响。

即使万物的形式和状态发生变化,道依然存在且保持不变。

德的守恒:德是指道德、美德、善行等正面的道德品质。

根据道家观点,德在世界中也是守恒的,善行会得到回报,恶行会受到惩罚。

自然的守恒:道家认为自然界也遵循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守恒规律。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能量都会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平衡与和谐:道家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在平衡和和谐的状态下,个体和整体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

总的来说,道家守恒定律表达了宇宙和谐、道德守恒和
自然平衡的哲学观念。

它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德行和善行,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

浅谈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浅谈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浅谈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结合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物理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与物理学科研究自然规律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关于自然的哲学思想引入物理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经典故事和典籍的引用,引导学生培养正直、勇敢、诚实等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1.2 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崇德修身,注重修养内在气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感受到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诚信待人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美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传统文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倡导仁爱之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自己和他人。

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得到提升,锤炼自己的品格,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根基,汲取力量,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水平,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将永远贯穿在学生心灵深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人生选择。

【以上内容共计208字】2. 正文2.1 中华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来解释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11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11

亚里士多德
本体论
知识观
方法论
运动论
运运13)本123、 、知1是2知、 、 、动动方1的2体、、实数识最识、、事四潜论就法规论知知体量观崇又为收物因能是论则:识识性上:高分正集的:与能:和是分的的的为确、本目实运工有为变变)物严分源的现动具等理化化理谨类:因:物-级论逻学地、质、潜24潜的知、 、辑、得解料质能能。识性位学数到剖、料就的感、质置学知等形因是实觉实上上、识生式、具现、践的的第而物形有。记知变变一制学式实有忆识化化哲定方因现四、和(学了法、其种经创自获带动本运验制然得入力质动、知运知哲因目:技识动识学的术(和的、本受潜智原迫在慧)运力(。动哲理学论 运动量的。条是件现:实时已间经、实地现点了自己本质的事物。
灵气、灵魂灵气)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四元素说、
四因说) 炼金术的化学(物质的贵贱序列)
所有的科学都是以《圣经》 为基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 论为理论依据
四、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到牛顿
1、文艺复兴的背景
基督教世界解体,北欧各国纷纷脱离罗马教会统治, 建立起了王权专制,虽然后来经过改革,但是奠定了 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格局
2、技术传统
约一千万年前,一批树上上生活的猿猴下到地面,形成了直立 行走的类人猿,并且学会了使用树枝和石头,并在200万年前,进化成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大河文明的中国、海洋文明的埃及、巴比伦、 印度出现。
元谋人在170万年前就已经能使用和利用火
古代的埃及人能利用神奇的技术建造了金字塔和神庙
阿基米德(前287-212)说:给我一个撬杠,我可以撬动地球。这 是人类通过对自然规律的准确把握,向宇宙提出的大胆挑战。是技术主 义、工具主义的启蒙。
2、亚里士多德(前384-322)

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和科技发展都是在中国文化的教化、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中不断产生和演变的。

中国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之一。

毫无疑问,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先秦哲学对中国科技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规范和道德,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重视尊师重教,注重人的灵魂和精神的修养,这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为科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福利,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孟子曾经说过:“万物皆有以生,而民至贫而不能自存者,未之有也。

”简而言之,这句话表达了孟子的思想,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道家思想则强调天人合一,提倡自然,注重物质的运作和宇宙的系统性,道家学说融合了我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并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在古代的科技领域中,中国的制丝、制瓷、铸铁等行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道家在科技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注重实践创新、推崇和谐与平衡等方面。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哲学在古代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实属深刻。

唐宋时期哲学思想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唐宋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时时代,主要有唐太宗时期的玄宗之治,盛唐时期的唐朝文学和唐朝文化发展,以及唐朝的贞观之治等;宋代有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北宋时期的张载思想与儒家学派之争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技发展互为促进和提高,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宋代的科技成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其基石是考虑到自然规律,承认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实践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哲学与现代物理学吴东好(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210096)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值得借鉴和探究。

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的灵魂还在以各种不同方式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本文探讨的是道家思想对现代物理学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道家哲学、现代物理学、思维方式、宇宙大爆炸模型Taoism Philosophy and Modern PhysicsWu dong hao(Humanities Institut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Abstract: China ancient times in philosophy many valuable thought were worth profiting from and inquiring into. In each domai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LAOZI and the Taoism thought soul also have functions in each different way, the seepage in each life domain and the sphere of learning has the important social valu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aoism though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physics .Kerword: Taoism philosophy; Modern physics; Thinking mode; The big bang model一、道家哲学哲学思想对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意义自然科学从古代自然哲学中发展并分离出来,物理学可谓是自然科学的典范,可以说是科学最完备模式的代表,但是现代物理学现在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危机,现代物理学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普通人靠经验知识已经无去把握了。

而道家思想,其思想体系是如此的深邃、博大、精微,作者简介:吴东好,1971年,男,硕士研究生, wudonghao55555@ 以至于它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不仅超越当时人们认识的水平,而且就其预见性和洞彻性,甚至超越了我们现代人的想象,所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

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人文的关怀,尤其是对哲学的关怀。

老子的道德经与现代物理学具有许多的相似性,它包含有许多对现代物理学基本规律的天才预见。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中,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被科学人文主义者重新发现。

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人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向道家思想归复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建构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而这些树根今天却仍然生机勃勃。

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大至包含大千世界的鸿蒙宇宙,小至毫端微末的微观世界的认识都有了飞跃的进步,各种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一种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向日益加强。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须知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创立以来,就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奔腾而来:新学科不断涌现、旧学科不断分化,整个科学领域纷纷扰扰,一片专门化、细化的景象,宛如粗大的古树不断长出新枝。

但是到了20世纪的中叶,特别是接近20世纪的末叶,潮流倒转了,这迫使400年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认识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

突然之间人们痛切地感到,长时间以来主宰科学世界的演绎、分析的方法不足以应付所面临的复杂纷繁的客观世界。

科学史专家萨顿早在1930年的演讲《东方和西方》中断言:“新的启示可能会,并且一定会来自东方。

”一大批哲学家、科学家走向了久以忘却的东方的神秘世界。

他们发现在那个世界统治多年的归纳、综合的思维方式,灵感、顿悟的认识模式,原来并非“保守”“愚昧”“落后”的同义语。

恰恰相反,它们是认识客观世界、发展科学的强大利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神秘的东方世界里,老子的“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因此道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物理学家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在这些所谓的新道家中有著名的哲学家萨顿,著名的化学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更有一大批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如汤川秀树、波尔、奥本海默、盖尔曼等等。

尤其是高能物理专家F.卡普拉(F.Capra),他在1976年出版专著了《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立刻风靡欧美,影响甚大。

本书精彩地阐述了道家思想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可以说是西方“新道家”的奠基之作。

道家哲学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启示意义,从中可以“温故而知新”。

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道教的原始科学主义可以与当代科学相接通,从而建构新的科学殿堂。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当代自然科学家在道教中发现了与最新科学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解释当代科学所面临的新问题。

在当代科技的理论危机中,一些著名科学家都借用“道”的理念重新建构科学理论模式。

日本的汤川秀树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不断更新了“道”的观念,在探索最新的物理学概念的过程中,老子的“道”会获得非凡的新意。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道”与现代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十分相似。

可以说,“道”对于当代化学、物理学、宇宙学、人体生命科学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道教对于老庄之“道”的诠释作了许多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道”的内容。

可惜的是,当代科学家只注意到道家之道,而道教所演化发展的“道”尚未被当代科学所开发运用。

相信从中可以探到宝藏,带给当代科学新的财富。

所以,道家哲学与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思想、文化、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前进的必然结果。

二、道家思想与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的比较·道家认为作为精神世界的普遍规律是与物质世界的基本法则相通的,或者说两者具有一致性,老子语言的极端简约、表达形式的古朴和朦胧,造成了对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深刻和智慧的自然宇宙观的认识的困难和误解,老子的自然宇宙观远远超过了现代许多哲人和科学家,居然与最新的科学发展,主要是与现代宇宙学和物理学所给出的宇宙本源、宇宙创生的基本图像不谋而合。

二十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流的现代物理学迅猛发展,彻底地改变了旧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按照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物质的基本形态分为实物粒子和场。

实物粒子的主要特征是分立性。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

类似于中子、质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叫强子,目前发现的强子约八百余种。

所有的强子均由夸克构成,目前发现有六种夸克。

类似于电子但质量较大的,还有两种粒子:μ子和τ子。

电子、μ子和τ子都有一种对应的伙伴,即电子型中微子、νe、νμ,这六种粒子统称轻子。

夸克和轻子实际上构造了所有的实物粒子,也就是我们说看到的周围世界的一切,山、水、空气、人、动物、地球以及所有的星系等等。

而场则是一种连续形态的物质,其特征是具有连续性。

所有的实物粒子均对应一种场,例如电子对应电子场等等。

物质具有无限可分的层次结构。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中“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反映的也是物质无限可分性,所谓“至小无内,至大无外”,与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相似之极。

从表面看来具有分立性的实物粒子对应具有连续性的场,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好反应了微观世界中的特殊规律,即波的二象性(Duality)。

电子和电子场是对立统一的一个实体,在一些物理条件下,这个实体行为表现为具有分立性;而在另外的一些物理条件下,其行为则可能表现为波动性,即连续性。

粒子和场都是具有自旋(Spin)的物理量,自旋取值只可能为0,1,2,……。

自旋就是角动量,换言之,就是表示粒子和场转动(涡旋)特征的物理量(当然这里不要过于拘泥转动的经典涵义)。

可以说,任何场都具有某种涡旋运动的特征。

量子场论告诉我们,在微观世界物质(粒子或场)的运动不再用决定论(如经典力学)描写,而表现为统计规律。

换言之在微观世界,我们无法准确地指出电子在某一时刻出现在什么地方,只能确定电子在某一时刻出现在空间某一点的概率是多大。

这样从传统的或经典的观点来看,物质的运动的确有些古怪,有些“恍恍惚惚”,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什么是真空?按照量子场论的观点来看,“真空为系统的最低能量态”,又称为基态。

有趣的是由于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真空中的能量并不是等于零的,而是等于某一个常量。

真空不空,真空中充满了无数倏忽产生又倏忽消失的“虚粒子对”,如“虚电子对”就是一个虚的电子加上一个虚的正电子。

所谓“虚”是指这些粒子生成的时间非常短暂,受到海森堡测不准关系的限制,因此原则上不可能用任何精密的仪器直接探知它们的存在。

但是这些虚粒子对构成的“虚粒子对海洋”是有可能产生可以探测的物理效应的。

如果高能光子的能量足够高,就有可能从真空中打出一对正负电子。

也可以说真空中的虚粒子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比如高能光子的打击,极强的电场和磁场的激发等等,都可能“实化”——变成可以观测的粒子对,一个粒子加上一个对应的反粒子。

我们回忆真空概念的演化,在古希腊时代“真空”(Vacuum)就是“虚空”(Void)的意思。

上述物理效应不正好就是人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吗?不正是老子所说的“无”生“有”吗?在量子场论中真空还有许多可以观测的效应,例如真空极化效应(兰姆能级位移和德勃鲁克散射)和真空磁极化效应。

尤其是1997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拉莫里雅斯以极高的精度观察到真空的卡什米尔(Casmir)效应,一种由于真空中虚粒子能导致真空零点能变化的效应。

更是以确凿的事实证明真空确实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导致许多影响我们观察世界的效应。

奇妙的是我们现有的所有物理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等“似乎并未为宇宙从无创生(或者复归于无)造成什么影响”。

量子宇宙学是对大爆炸的起点给予科学解说的具有非凡价值的首次尝试,用巴顿的话来说:“量子宇宙学事业对许多神学家来说似乎并不很有吸引力,因为它试图用科学定律来描述创生过程本身,或是证明在某种意义上它乃是不可避免的。

”一言以蔽之,量子宇宙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观测宇宙就是通过大爆炸来自于真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