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学案

合集下载

《词七首》课堂教案

《词七首》课堂教案

《词七首》课堂教案。

一、课程目标
《词七首》课堂教案是面向中学初中语文课堂的一份教学设计,其主要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识别和欣赏古诗的特点、理解和感知李清照的文化追求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
此课堂教案内容包含李清照的《词七首》全文解析、历史文化对于诗歌的影响、学习如何识别和欣赏古诗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分析李清照的诗歌语言特点等。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通过《词七首》的全文解析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探究古诗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世界观。

四、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如利用多媒体和画面展示技术进行课前预热,开展课堂讨论、朗诵、合唱等互动性较强
的教学活动。

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通过课后作业或课上小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环节。

通过课堂测试、小作业、听课笔记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同时,开展学生互评或者教师评价等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掌握自评能力和提升语文表现能力。

《词七首》课堂教案是一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针对性、吸引人、能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教学平台,展现诗歌之美,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理解、欣赏及创作诗歌。

词七首高中语文教案

词七首高中语文教案

词七首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定义和特点;2.理解七首词的创作背景及语言风格;3.分析七首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4.掌握词的欣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七首词的创作背景及语言风格;2.分析七首词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掌握词的欣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课文《白日依山尽》的知识,回顾如何通过诗词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

2.新课呈现(1)讲解词的定义和特点。

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体裁,结构紧凑、内容精练,常常以描写微小片断的景物、描述出一种典型的情感体验或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以简练的语言准确有力地表现出主题思想。

(3)分析七首词的语言风格:词的语言风格各异,苏轼词悲愤壮怀,语言简洁明快,辛弃疾词情意丰沛,遣词造句独特,共同特点是意境优美,化境高妙。

3.课文解读逐首分析七首词的主题、艺术特色和表达方式。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主题是英雄气概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通过描写出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辽朝陷入战乱的现实。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主题是对流亡生活的思考。

通过描写辛弃疾归途中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不甘。

(3)《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主题是对流亡生活的悲苦。

通过描写异地流亡的苦楚实现表达流亡者凄美的情感。

(4)《定风波·北国风光》:主题是愤怒和追求正义。

通过描写性格迥异的两位主人公,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现象。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题是对士人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士人生活的琐碎,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主题是对人生的空虚和追求。

通过描写精美的画面,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幻化和非凡的憧憬。

(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主题是对世情的憎恶和追求真理。

通过描写世间的恶劣现象,表达了对人生的失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4.词的欣赏方法(2)欣赏词时要注重表达方式和意境的营造,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

《词七首》教案

《词七首》教案

《词七首》(教案)示范教案二:《词七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章法和句法上的特点。

2.认识两大流派,即婉约和豪放词风的不同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代表词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其风格。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3.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最好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2.问答法。

在疏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讨论法。

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4.点拨法。

对自读的词教师只作点拨,如对思路、名句品析等的点拨。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设计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自学《一剪梅》,了解李清照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

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游子吟》等等。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腌)中包含的至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赏析《雨霖铃》1.柳永简介出示投影: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

初中语文课程《词七首》教案分享教案分享一、教学目标:本教学以初中语文《词七首》教学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词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与理解;2、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1、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2、对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从关于词语的小故事或是词语的普及知识等方面的入手,激发学生对于词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呈现通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整篇诗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注意判断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情况。

第三步:学习通过具体案例的学习,给学生做一些语言练习,涉及到用词规范、词语的搭配与使用等方面,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使用技巧。

第四步:演练通过词语的使用演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修辞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归纳通过举例归纳,让学生总结修辞分析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展示:以下是《词七首》中的一处诗文,供大家进行欣赏和学习: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向来一笑平生事,没事搔头向翠微。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词,写的是描绘了一个淮左名都竹西的美景,然后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竹西佳处:竹西是当地地名,这里指的是竹西地区的一些风景名胜。

解鞍:解鞍即是指放下鞍,驻马停步。

搔头向翠微:这里的翠微指的是一座名胜古迹,还可以理解为“公园”之类的地方。

这句话意为:没事做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里,搔着头发向着附近的翠微行走。

这首词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深意还是非常的丰富和深刻,对于我们学习中华文化也是很有好处的。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大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词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修辞方法和手法。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

高二语文《词七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词七首》中的名篇。

2.分析并欣赏词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词七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奴娇·赤壁怀古》、《武陵春·春晚》。

2.相关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和背诵《词七首》中的名篇,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导入(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明月几时有”这个主题。

2.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背诵与练习(1)集体背诵诗词。

(2)个别学生背诵,检查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青玉案·元夕》1.导入(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元夕”这个节日。

2.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背诵与练习(1)集体背诵诗词。

(2)个别学生背诵,检查记忆情况。

第三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导入(1)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怀古”这个主题。

2.诗词解析(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背诵与练习(1)集体背诵诗词。

(2)个别学生背诵,检查记忆情况。

第四课时:《声声慢·寻寻觅觅》1.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词七首》备课资料、教案、说课、和相关练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词七首》备课资料、教案、说课、和相关练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词七首》备课资料、教案、说课、和相关练习《词七首》备课资料一、课文悟读《虞美人》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

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酌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雨霖铃》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也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时间)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写“离情”。

(空间)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词中处处写“别”,但词里只出现了一个“别”字,实在高明。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与和尚往来亲密,精通禅学。

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因此,在苏轼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但是,苏轼的感伤是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不是一般的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同样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这正是这首词的理趣之所在,我们不应低调处理。

《鹊桥仙》这首词的内容本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题材较老,所谓“咏七夕”是也。

但我们理解时要看到作者不与前人雷同,一洗嗟叹悲泣之态,着重寻觅词作淡雅而有情韵、语言平易而耐人寻味的幽趣。

《一剪梅》词中写的是“闲愁”,不能理解为“闺怨”,因为这种“愁”是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所致。

相思不得相见,“相思”之情应是首位,“愁”次之,否则,恐不合词人本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语文:2.8《词七首》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doc

语文:2.8《词七首》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doc

词七首●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词这种文学体式。

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词的韵律美。

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感受、品味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情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自身人格,陶冶自己情操。

●重点、难点:把握词的章法,鉴赏词的意境。

●解决办法1.强化背诵。

学生课前熟读成诵,教师课上可作范读范背,课后要求学生熟背熟默。

2.从词的章法人手领会内容;从词的句法人手领会句意。

品味层次之美、语言之美。

3.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

精读课在篇中讲析名句;自读课重点讲析名句带动全篇。

●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1)熟读7首词。

(2)标出词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讨论相结合。

(2)自读课在教师引导下,抓住词作的重点或难点,以名句为主兼及全篇。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鉴赏柳永《雨霖铃》。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诗宋词,宋代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词。

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须依照曲调的节拍,韵脚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

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柳永《雨霖铃》属婉约派作品。

二、诵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诵读。

三、诵读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诵读指导。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读这首词除了应注意它的基调外,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师用版)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师用版)

词七首(师用版)教学用时:七课时设计者:龚子龙审核人:池芳审批人:《虞美人》第一课时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感受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诵读。

2、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重点:感受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1、了解文常。

(1)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因作《虞美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等。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①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大多分段,“一段”一般叫“一片”,就是一遍,表示音乐已奏过一遍。

音乐奏一遍又叫一阙,所以片又叫“阕”。

分两段的词,通常称上段为上片或上阕,称下段为下片或下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词七首》学案《虞美人》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 1.感受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诵读。

2.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重点:感受生动的语言,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自译本词,注意加点字的理解。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2.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3. “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4.分析“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体会其中的感情。

(1)“问君”“君”为谁?(2)自问问何事?(3)愁从何来?《雨霖铃》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什么?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写景还是写情?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句,那它好在哪?《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2.上片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3.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的句子?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鹊桥仙》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齐读本词的上阕,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本词的千古名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爱情观?《声声慢》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想象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2.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提示:“眼”,传神之所。

“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为何?4.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

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提示:寻找词中景物意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典故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流露出的豪放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该词以巧妙构思,丰富典故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请你说说下文五个典故中作者寄予的感情。

①孙仲谋——②寄奴——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④佛狸祠——⑤廉颇——2.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总结全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扬州慢》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理解诗中重难点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

二、思考与讨论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其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哪句?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如今站在扬州城的词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又是什么呢?试用一个词语概括此时的扬州。

其心情又如何?(用词中的话回答)3.他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听到了什么?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明确:见到——听到——联想——《词七首》同步练习班级考号姓名得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纶.巾()(2)惊涛.()(3)无觅.()(4)酹.江月()(5)狼居胥.()(6)巷陌.()(7)佛狸..祠()() (8)舞榭.()(9)樯橹..()()(10)故垒.()(11)暮霭.()(12)夜雪初霁.()(13)自胡马窥.江去后()(14)余怀怆.然()2.判断题。

(1)词兴起于隋唐而盛于赵宋。

据说隋朝开凿汴河即创作“水调歌”,所谓“水调歌头”就是其“序歌”。

()(2)世上留存的最早的文人创作的词要推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

()(3)就广义而言,词也属诗的范畴。

词的别称很多,有称为“乐府”的,如白乐天的新乐府;有称为“长短句”的,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也有称为“诗余”的。

()(4)词有词牌和题目,例如《蝶恋花•答李淑一》,“蝶恋花”就是词牌,答“李淑一”则是题目。

()(5)每首词的字数多少不等。

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间的为“中调”,九十一字(含九十一字)以上的为“长调”。

《念奴娇》正好一百字,故又称之为“百字令”。

()(6)按词的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等。

“双调”分“上下片”,也可称“上下阙”。

()3、下列句子都是用开头一字统领全句的一项()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①③⑤B.③⑤⑦C.②④⑥D.①④⑦4、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三国时英雄来抒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5、课文默写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词句描绘赤壁壮丽的景色。

《扬州慢》中,与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相关的著名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A.“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说杏花尽谢、青杏才结,点明时节在春去夏来。

B.“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此地景色不佳,但烦恼大可不必,因为天下之大,定有美景佳处。

C.“墙外行人”,是如作者一样的羁旅失意之人。

D.“多情却被无情恼”,“行人”有意多听一会姑娘的嘻笑,但姑娘们却未发现墙外的“行人”。

7、对下面辛弃疾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头,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A.开头两句是回忆金人在秋天入侵南来。

B.“汉家……佛狸愁”五句是说南宋军队击溃了那次入侵的金军。

C.“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句是说自己倦于宦游,而想到江湖间隐居。

D.“尝试与君谋”三句是说作者与二位朋友商定:我们不要再抗击敌人,还是去隐居,过闲适富裕的生活。

阅读诗词,回答8-9题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①去。

[注]①:三山:神话渤海三仙山,有方丈、瀛洲、蓬莱。

8、这首词是词的哪一个流派?试从文中找句子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采用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诗词,回答10-12题红窗迥【宋】柳永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

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①,忙忙走②。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③。

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①成阵价:成群成片。

②忙忙走:飞来飞去。

③拖逗:宋元口语,惹引、勾引。

吃:被。

10、这首词所写景物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这首词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这首词语言上很有特点,请作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