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获取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和主要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
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爆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课堂练习
1.列出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其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3.比较辛亥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的不同之处,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哪些?
b.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
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d.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影响?
3.主题探讨法: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4.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氛围,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5.课后拓展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辛亥革命相关论文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向家人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家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4.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等,让学生在视觉影像中进一步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视野,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回顾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生:1894年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创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在这一政党的指引下,1895-1911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多起武装起义,但1911年10月之前的革命大多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但对革命志士来说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1911年10月将革命推向高潮。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讲述新课: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一个多世纪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师解释课题: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是指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师展示材料:内忧外患,帝制飘摇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
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
教学设计3: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资料,结合本课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引导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学习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反映的是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英勇杀敌、勇往直前的场景。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
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同样以失败告终。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能成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讲授(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展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示意图》。
提出要求:结合教材第42—43页文字,表格归纳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名称时间革命党人地点影响萍浏醴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以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浙皖起义1907年秋瑾、徐锡麟安徽安庆、浙江绍兴—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广西镇南关—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广东广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2.教师讲解:1911年4月27日,由于情况变化,在起义尚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