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的论文
西方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西方传统文化英语作文Title: Exploring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rich tapestry woven from centuries of history, beliefs, values, and customs. From literature and art to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the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 permeates through various facets of human expression. In this essay, we delve into the depth and diversity of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examining its key componen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Literature stands as a cornerstone of Western culture, with a vast array of literary works spanning different genres, periods, and styles. From the epics of Homer to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aspiration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orks like "The Divine Comedy" by Dante Alighieri and "Don Quixote" by Miguel de Cervantes offer profound insightsinto human nature and the existential dilemmas faced byindividuals.Moreover, Western literature has birthed iconic characters who have transcended time and space to become archetypes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Whether it's the tragic figure of Hamlet or the adventurous spirit of Odysseus, these characters continue to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worldwide, serving as mirrors to our own struggles and triumphs.Art, another pillar of Western culture, embodies the creativity and ingenuity of human expression. From the meticulous brushstrokes of the Renaissance masters to the bold experimentation of modern artists, Western art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over the centuries. The works of Leonardo da Vinci, Michelangelo, and Vincent van Gogh are celebrated not only for their technical brilliance but also for their ability to evoke emotion and provoke thought.Furthermore, Western art encompasses various movements and styles, each influenced b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of its time. From the romanticism of the 19th century tothe surrealism of the 20th century, artists have continuously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norms and perceptions.Religion has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Western culture, providing moral guidance, spiritual nourishment,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to millions of people. Christianity, in particular,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shaping Western values and ethics, influencing everything from governance and law to social norms and familial structures.The Judeo-Christian tradition, with its emphasis on love, compassion, and redemption, has left an indeliblemark on Western civilization, inspiring countless works of art,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cathedrals of Europe, with their towering spires and intricate stained glass windows, stand as testaments to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Christian faith and devotion.Philosophy, too,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Western culture,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knowledge, and morality. From the ancient wisdom of Plato and Aristotle to the moderninsights of Descartes and Kant, Western philosophy has grappled with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Moreover, Western philosophy has laid the groundworkfor scientific inquir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stering a spirit of curios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at continues to drive progress and advanc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17th century, spearheaded by figures like Galileo, Newton, and Kepler,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human history, paving the way for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dawn of the modern era.In conclusion,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encompasses a rich tapestry of literature, ar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that has shape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and continues to influence our lives today. From the timeless wisdom of ancient texts to th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of modern science, the legacy of Western culture is a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power of human creativity, imagination, and intellect. As we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modern world, we would do well to draw inspiration from th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has come before us, enriching our lives and enrich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西方文明史论文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希腊化”(Hellenistic)一词意即“希腊似的”,主要是指希腊文明随着希腊统治的扩张而传播到东方各地,东方被希腊化了。
开启希腊化时代的主角是马其顿人。
马其顿地处希腊的东北边缍,这个偏辟落后的小国是怎样崛起、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的呢?亚历山大又是怎样在他的帝国内传播希腊文化的呢?亚历山大又对希腊化时代做出什么养的贡献呢?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
正当希腊腹地发展了200年的城邦政治制度日趋衰微之时,腓力二世领导下的马其顿王国即蓬勃崛起、一技独秀。
腓力选择借鉴了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经验,对马其顿的政治制度和币制进行了改革。
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克罗尼亚战役,进一步挫败了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迫使几乎全希腊都承认了他的霸权。
此后,腓力又拟订了进一步开疆拓土的战略方针,他在希腊的拥护者号召把战争引向亚洲,把财富夺回希腊,并举行了向波斯宣战的集会。
公元前336年,壮志未酬的腓力遇刺身亡。
“亚力山大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该国的王子,他实际上是杀死他父亲之后登上王位的,接着便开始了他惊人的征服之旅,很大程度上是受波斯人在公元前五世纪入侵希腊、洗劫雅典的启发,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大约是波斯战争一百多年后,他随后开始了惩罚波斯帝国的征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士丹·坡茨)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所向披靡、横扫欧亚非的军事天才。
“公元前334年,以亚历山大为首的希腊东征军跨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在格拉尼库斯河畔首战告捷,第二年又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十万波斯军,俘虏了波斯国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米辰峰)然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迅速攻占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了埃及。
“厚颜无耻的埃及法老神庙祭司立刻尊奉亚历山大为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继承人。
在平定了埃及以后,亚历山大又挥师北上,在公元前331年,在亚述古都尼尼微的附近高加美拉与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展开了决战,开战不久,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又一次弃阵逃跑、全军溃散。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2)

英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2)英国文化论文篇3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1848年,东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他将茶树种子放入一个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携式保温箱中,偷偷地带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度的轮船,由此千万株以上的茶树苗在印度生根发芽,继而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园。
茶叶传入欧洲后,并没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样受到过多的欢迎,直到它进入远离欧洲大陆的英伦三岛,竟然奇迹地掀起了饮茶的风尚,并由此产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国的茶文化[1]。
一、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l/3生命的饮茶时间。
英式红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内容丰富闻名于世,其主要的内容包括:1.英式早茶英国人在晨起时要饮“早茶”,又名“开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会有“床头茶”,即清晨一睁眼靠在床头就能享受的茶。
而早茶主要是以红茶为主要饮料,是英国当家招牌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集浓郁和清新于一体,色泽和口感都相当出色。
正统的早茶要精选阿萨姆、锡兰、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来自锡兰、浓度来自阿萨姆、色泽来自肯尼亚[2],可见英国人的早茶还是相当讲究的,最适合早上起床后饮用。
2.英式上午茶这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英国饮茶习惯,又称为“公休茶”,大约持续20分钟。
英国人在上午1l点(亚洲时间上午10点左右),无论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贵族还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这一时间休息一会儿,喝一杯茶,他们称之为elevens,即早上十一点时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国人工作间隙的一种很好的调剂方式[3]。
总体说来,上午茶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不可能很繁杂,所以成为英国茶中最简单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英文名称Afternoon Tea,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茶正是凭借其内涵丰富、形式优雅的“英式下午茶”——红茶文化享誉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
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宴会礼仪(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
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
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面对文化不同差异的议论文作文800字【精选4篇】

面对文化不同差异的议论文作文1当今世界,众多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就如古老的中华文化,庄重的欧洲文化,浪漫的希腊文化,神秘的非洲文化……它们或许不尽相同,但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因此,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
历史上,因为尊重彼此文化差异而留下千古佳话的例子并不鲜见。
忘不了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一路上与多少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真是强我大汉。
忘不了大唐时期,唐太宗威仪满天下,少数民族纷纷来朝。
唐朝文化开放而包容,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唐朝人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造出一个盛世。
忘不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忘不了三教共栖……正是因为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才使中华文化保持勃勃生机,才在开放和包容中广纳文化精华,丰富中华文化,强我华夏。
由此看来,尊重文化差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风度。
但当一个国家妄自尊大,不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时,往往会有不好的后果。
正如清朝时,皇帝偏要让英国来访的使臣跪下,为了展示自己是“天朝上国”,竟全然不顾英国的礼仪文化是单膝跪地以表尊重。
就这样,中英友好交往之路被生生切断,中国也切断了追赶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机会。
一百年后,英国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可笑,可悲!可见不懂得尊重文化差异的国家就会落后于世界潮流。
如果国家之间相互不懂得尊重,不仅对国家有害,对世界也是悲剧。
就如冷战时期的美苏有过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
双方都想把自己的价值观普及全世界,因此冲突不断。
诸多小国纷纷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遭殃,经济全球化也只能是“半球化”……不懂得尊重文化差异,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大家知道,新中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是因为我们懂得尊重文化差异。
周恩来曾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
七十年过去了,中国始终践行着这条道路。
领导人在出席国际会议时,经常穿着主办国的传统服饰,当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时,我们也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添些学校
《xxx》结课论文
题目: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姓名:黄文泽
性别:男
专业: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欧洲文化之哥特式建筑
欧洲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无论是其人文艺术方面的发展还是其自然科学的严谨都吸引了广大的研究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经过本学期老师对欧州文化的讲解,我对本来就很感兴趣的欧洲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从其起源、建筑特点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简述下我眼中的欧洲建筑的代表——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超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是地位。
其特点主要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的感觉.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线线条,宏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的空间, 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里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是基本的拉丁十字型,但是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哥特式建筑结构也十分多样,主要有尖肋拱顶,飞扶壁,花窗玻璃等,下面就各国建筑代表为例来介绍哥特式结构在建筑上的体现。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十二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型,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装饰风格,所以在意大利很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建筑.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很多的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认为是中世纪的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
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的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行的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德国的教堂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形制和风格,如德国的马尔堡的圣伊莉莎白教堂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德国教堂建筑的最早特点:屋顶平缓,陡坡屋面罩在拱顶上,高度相等的教堂中厅和侧厅,教堂内部采光是依靠端体墙上高窄普通的窗户,全然去除尖顶、高侧窗、飞扶壁等等之类的样式,可谓一大创新。
以挺拔、动感、飞扬而著称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在欧洲各地流行了近四个世纪之久,虽然走向了落寞,并曾经一度被文艺复兴时期的的艺术家们评为是野蛮的象征,但哥特式建筑艺术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那一座座哥特式教堂以及具有哥特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塑便是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探讨哥特式建筑建筑艺术不仅仅是对建筑,建筑艺术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宗教,历史,人文背景。
对于我们更好的解读中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进程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由于哥特式建筑艺术本身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存在语言方面的差距,再加上所学知识有限使得本文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对于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也较肤浅。
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论证还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我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哥特式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