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

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

历法部分:

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正”即“正月”,岁首之月。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

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同姓者不可通婚。到春秋战国时期,依旧只有贵族有姓而平民,因此姓也成为了区分阶级的一个标志。

氏的确立:以受封的邑为氏,例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例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史墨;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庄骄。

女子出嫁的称呼:未出嫁时,一般都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孟姬、仲姜、季姒之类。或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如秦嬴、齐姜、褒姒之类。出嫁之后,则在姓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孔姬、棠姜、息妫之类。死后,加配偶或者自己的谥号,如文姜、武姜、穆姜、齐姜之类。

名、字:名是“生孩三月,择吉命名“,就是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男二十,女十五要取字。

名、字的联系:同义: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

张辽字文远,陆游字务观

反义:曾皙字点,韩愈字退之,

许退字进之

连义:司马牛字耕,赵云字子龙,

苏轼字子瞻,

类统:孔鲤字伯鱼,周鼎字伯器

萧珪字君玉,郑樵字渔仲。

男子的称呼:男子的称呼第一个字表长序;第二个表字,第三个表性别,用父、甫或子。如:仲尼父。一般用简称:如伯禽、叔向。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再称名。汉代以后,则往往先名后字。

号:号是自取的。可以根据1、身份:杜甫号少陵布衣2、居处:朱熹号晦庵;杨

万里号诚斋。对人称字或号都表示尊敬。

二、训诂部分

1、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

(2)谓

“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3)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4)犹、犹言

用“犹”、“犹言”注释时,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2.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2)之犹言

“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

3.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2)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三、音韵部分

1、叶音说: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2、上古音声母:(一)古無輕唇音: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非敷奉微”的字上古聲母爲重唇音“幫滂並明”。這一結論是錢大昕得出的。

(二)古无舌上音:指中古“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知彻澄娘”的字上古声母为舌头音“端透定泥”。这一结论是钱大昕得出的。

(三)娘日归泥:指三十六母中的娘、日二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读娘、日二母的字上古声母为泥母。这一结论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

(四)喻三归匣:“喻三”即云母。“喻三归匣”是指中古声母喻三在上古读作匣母。这一结论是近人曾运乾得出的。

(五)喻四归定:“喻四”即“以”母。“喻四归定”是指喻四在上古读作定母。这一结论也是曾运干提出来

(六)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附:上古声母表:1. 唇音:幫(非)滂(敷)並(奉)明(微)

2.舌音:端(知)透(徹)定(澄)喻〔甲〕

泥(娘)來照〔甲〕穿〔甲〕床〔甲〕

審〔甲〕禪日

3.齒音:精清從心邪

照〔乙〕穿〔乙〕床〔乙〕審〔乙〕

4.牙喉音:見溪群疑曉匣〔喻乙〕

3、上古韵母: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分古韵为十部;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分古韵十七部。其它:江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汉语音韵学》:三十部

附王力三十韵部:

阴声入声阳声

一之[ ? ] 职[ ?k ] 蒸[ ?? ]

二幽[ u ] 觉[ uk ] 冬[ u? ]

三宵[ o ] 药[ ok ]

四侯[ っ] 屋[っk ] 东[ っ? ]

五鱼[ a ] 铎[ ak ] 阳[ a? ]

六支[ e ] 锡[ ek ] 耕[ e? ]

七歌[ ai ] 月[ at ] 元[ an ]

八脂[ ei ] 质[et ] 真[ en ]

九微[ ?i ] 物[ ?t ] 文[ ?n ]

十缉[ ?p ] 侵[ ?m ]

十一葉[ ap ] 谈[am ]

3、上古声调: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4、中古声母:见宋人36字表(记得背诵每个字的发音特征)

5、双声叠韵:看教材的例子和课后习题,主要主义古今变化的双声叠韵字。

附:课后习题双声叠韵词:

蒹葭,双声联绵词

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黾勉,双声联绵词

匍匐,双声联绵词觱发,双声联绵词

栗烈,双声联绵词郁邑,双声联绵词

侘傺,双声联绵词荒忽,双声联绵词

萧条,叠韵联绵词憯凄,双声联绵词

惏栗,双声联绵词怫郁,叠韵联绵词

潺湲,叠韵联绵词流洒,双声联绵词

三、修辞部分(记得记忆例子):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1.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境清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五文体部分

1、赋体演变: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古赋、俳(pái)赋(骈赋)、

文赋四种(律赋只算是一种变体),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赋体演变的结果。

骚赋指的是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如扬雄的《甘泉赋》,在形式上同楚辞没有多大区别,也以兮字入剧。内容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汉代的赋是古赋。古赋又叫辞赋。汉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方。汉赋的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又有所变革,不仅有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还有许多长句。

六朝赋是俳赋。俳赋又叫骈赋。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大的差别。这时期的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大赋是很少的。六朝赋除用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用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方。由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一些对句。但是汉赋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又不限於四字对和六字对。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而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用典是六朝赋不同於汉赋的又一特色。因为汉赋或者是很少用典,

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科举考试,特别讲究程式,因此律赋近乎一种文字游戏。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唐以后,古文家所作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形式与六朝赋差别很大,与汉赋倒很接近。因此有人把唐宋以后的赋和汉赋合在一起,也叫古赋。其实唐宋时代的文赋和汉赋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形式上,都是有区别的。在形式上,文赋不像汉赋那样一味重视铺排和藻饰,而是用写散文的方法写赋,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六、格律部分(多实际操作,词律部分比较简约,还请看书)

1、近体诗的四大特征(与古体诗区别)①句数固定;②押韵固定;③讲究平仄;④讲究对仗

2、近体诗押韵: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1)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2)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3)近体诗不能出韵(出韵:即用了不是这个韵部中的字)

3、近体诗平仄:(1)在诗律中,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指平声(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属平声,但是其中部分字是从入声演变来的),仄指仄声(古汉语的上、去、入都是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上、去属仄声,古代的入声字已分化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近体诗利用平仄的变化、相配而构成诗句的韵律、节奏,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平仄”,也叫“声律”。

粘指律诗中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一二两字的平仄要相同(主要看第二个字)。

对指律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个字)。拗指律诗中出现的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地方。救是对拗的补救。

(2)三平调和犯孤平都是律诗创作中出现的违反平仄格式的毛病。一句的收尾三个音节全是平声就叫三平调;全句之中除末尾一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在律诗创作中不允许出现三平调,而犯孤平在有补救的前提下是可以出现的。

(3)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推演为七言律诗的格式只要求“戴帽”,即在五言格式的句首之前加上与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音节:(甲)加“平平”;(乙)加“仄仄”;(丙)加“仄仄”;(丁)加“平平”;即成:(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推演之后的主要变化是:①仄起变平起,平起变仄起;②五言变七言。

(4)根据首句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主要依据粘对的原则,同时注意押韵的要求。(5)分析近体诗的平仄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

①根据首联读音确定该诗使用的是哪种平仄格式;

②根据首句平仄,推演出该诗的平仄格式;

③读诗句,把诗句的实际读音与平仄格式相对照,在不一致的地方打圈;

④检查打圈之处,看是否有出格(即失粘、失对、犯狐平等)的地方。

4、近体诗对仗:律诗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还有四联都对仗的。不过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5、词律内容(与近体诗的区别)①近体诗用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而词的用韵不仅可以同部平仄互押,还可以平仄换韵。

②词单元部平、上、去三声可在同一个韵部,而近体诗单元部平、上、去三声不在同一韵部。

③近体诗用韵固定在双句(或首句入韵),而词可押双句韵,也可以句句押韵。

词的平仄和近体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①词的平仄要求比近体诗更严。近体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

②近体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而词除用律句外,还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词的对仗与近体诗有三点不同:

①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近体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要求。

②近体诗的对仗必须平仄相对,而词既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③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则不避同字相对。

3.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①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名称,反之,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

②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别体。

4.令、近、引、慢等加在词牌上面与本调没关系;偷、声、减字、摊破等加在词牌上则与本调有关系。

附:经过本人筛选的与本次考试有关的课后习题答案(尤其是修辞部分和诗词律部分一定要多做题,题目不够了请联系段思羽)

练习三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

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

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

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

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

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

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

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

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五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

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

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

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

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

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

要道。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

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

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

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

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

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

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标点: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标点: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练习五

一解释下列名词: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代称:?白首?代年老。

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

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

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

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

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

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

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

译文:

如今像太子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记忆力强的人,乘着机会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放纵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

九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离骚序王逸

标点: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

译文:

《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进谗言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

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离骚》的行文,依照《诗》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伤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

练习六

一?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三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泮,通?畔?,边界的意思。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

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的本义。破读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因边界上的险要处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塞义。

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

壶,通?瓠?。毛传:?壶,瓠也。?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瓠子。一说为葫芦。

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

食,破读为sì,动词,义为?给……东西吃?。其本音读作shí,动词兼名词,意思是吃,也指吃的东西。动词?食?用为使动,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的?给……吃?义。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

常,通?棠?,棠梨树。

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其本音读作cáng,动词,义为把东西储存起来。由本音的动词义?储存?引申出破读音的?储存的东西?义。

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分,破读为fan,用作名词,义为情分。其本音读fēn,动词,义为分开,分配。破读音的?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新闻写作教案

新闻写作教案 在正式讲解新闻的写作之前,我想先向大家明确一下新闻的作用,新闻:传播信息—使大家信息共享,彼此了解;沟通理解—及时沟通,信息透明,部门和谐,校内和谐;树立形象—在校内有效传递城市学院的声音,进行系统内的交流。 定义 那什么是新闻呢,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或即将发生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抓住定义的关键字:新、事实。 例如:以下两条都满足新闻的定义,哪条是真正的新闻? 某同学今天中午将去三餐厅吃饭 教工餐厅今起装修一个月师生将集中在三餐厅用餐 从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新近发生的事实都是新闻,这里就简单讲一下新闻和新闻的价值。 新闻价值:客观事实中所存在的、能够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新闻属性。 这种新闻属性,越能够强烈、普遍地满足社会主体的需要,它的新闻价值就越大。西方新闻界有这么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上面的例子中,某同学去哪儿吃饭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不能普遍瞒住社会主体的需要,所以,不算是新闻。 怎样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1、时效性,要求新闻要“快”和“新”。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事实、最新出 现的信息的报道,应选择最迅速、最及时、最新鲜的信息。新闻信息量要大。 例如:唐茜教授赴湖北、广东两省考察茶树资源圃并引进茶树新品种 汪志辉副教授一行参加阿坝州藏区(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建设会议 2、接近性。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 闻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在地理上与受众靠近;二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心理贴近,能唤起读者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例如,我们在院网上挂一篇某外省发生的换届选举之类的事情,就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但是我们挂出的我们第四届学生会的换届选举、举行的一些专业方面的讲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些事情会直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报道写作通论背诵版笔记

一、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原理 (一)新闻报道要真实: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 1、新闻报道真实的基本内容 ①新闻报道的五要素必须真实。②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必须真实。③新闻报道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④新闻报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必须真实。⑤新闻报道的真实必须是全面的。 2、虚假报道出现的社会原因 ⑴有意制造虚假新闻报道。①政治运动的需要;②名利的诱惑;③认为新闻可以虚构。 ⑵无意采写出的失实新闻报道。 这种失实被称为“软性假新闻”。“软性假新闻”是指那些有一定的新闻事实,五个W中有三至四个符合事实,有一两个存在问题的假新闻。①业务不熟悉;②采访不深入;③材料处理不当;④看问题较片面;⑤偏听偏信,先入为主。 (二)新闻报道要讲时效: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 1、增强新闻报道时效的几个环节 ①转变观念和作风;②分工不宜过细,审稿不宜过繁;③改进终结式的报道模式。 2、网络传播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播更新了我们的新闻时效观。①网络新闻的最大特性:即时滚动。即可在任何一个时间内更新新闻报道文本,其反映事实的速度十分快捷。②即时滚动式报道引发了新的一轮新闻“快速”战。 (三)新闻报道写作要关注受众兴趣: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受众兴趣的满足与引导。 1、受众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信息 ⑴真实的新闻信息。真实的新闻信息满足了受众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受众对真实的新闻信息的兴趣还体现在更深的一个层面上:要求新闻信息实在、有用。 ⑵新鲜的新闻信息。必须注意三点:①寻求新鲜事物和富有个性的事实;②寻求罕见、奇异的事实;③寻求事物新鲜的角度。 ⑶益智的新闻信息。益智的新闻信息就是能使受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修养的新闻信息。主要有两类内容:知识性的和情趣性的。 ⑷有情感的新闻信息。 ⑸有审美作用的新闻信息。应具备以下特征:①内容美;②自然美;③形式美。 ⑹多样化的新闻信息。主要是指:①多样化的内容;②多层次的内容;③多样的形式。 2、受众兴趣的满足与引导 对受众的兴趣的处理方式主要由两个:满足和引导。 ⑴极大地满足受众兴趣。 策略:①关注受众兴趣的系统性;②关注受众兴趣的集中性;③关注受众兴趣的层次性;④关注受众兴趣的运动性。 ⑵积极地引导受众兴趣。 途径:①树立样板;②设置议题;③因势利导 (四)新闻报道与记者的倾向性:用事实说话的内容,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1、用事实说话的内容 ①对政治事件和现象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②对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进行指导。这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新闻的指导性。 ③赞许美好心灵,斥责丑恶现象。④对受众的情趣进行引导。 2、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记者在新闻中是通过选择事实和事实的不同侧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趣的。 ①选择事实。选取这个事实而不选取那个事实就体现了记者想说特定的话。②选取事实中有利于自己的侧面。③解释和评价事实。 ④采用联系对比方式。有时候单个事实无“话”可“说”,这时可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将另一个事实拿来与新闻事实进行联系对比,就可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二、新闻报道写作的基本程式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构件:消息头的作用;导语的作用和类型;主体的类型和写作要求;结尾的形式;背景材料的作用和类型。 1、消息头的作用 ①消息头首先标明了一种文体;②表明消息的来源及方式,增加时效感和真实上的权威性;③表明身份区别,让读者选择和评价; ④表明稿件的重要性。 2、导语的作用和类型 作用: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反映出新闻的要点和轮廓;②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③引起读者的注意,最大限度的激发读者读完全篇报道。 类型:按是否直接交代主要新闻事实来分,可分为直接导语和延缓式导语。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考研

2008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业务课代码:714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用) 业务课名称:古代汉语 一、指出下面字的“六书” 类型,说明字形结构表示的本义(20分) 燕朱秉函厶元歸執斬誣 二、用楷书写出下面小篆字体写的字(5分) 蠢乘羞羅發收威疽話弛 三、术语解释(25分) 1.古今字2.偏义复词3.互文4.古无轻唇音5.义界 四、简答(30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2.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3.近体诗与古体诗在用韵方面有何不同。 4.中古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关系。 五、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所有内容都要翻译,包括小字部分)(60分) 1.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

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当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归,如字,一作馈。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好、亟、知,并去声。宝怀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过之迷乱。亟,数也。失时,谓不及事几之会。将者,且然而未必之辞。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仕。孔子固未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若不谕其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

新闻写作复习整理

新闻写作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新闻传播过 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2.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 新闻写作(先有采访,后有写作;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3.功夫在笔外:a.加强政治修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强烈的正义感) b.加强知识修养(新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专业报道领域知识;实用生活知识) c.加强思维修养(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 的思维能力) 4.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对真实性的要求:a.浅层次:具体事实 必须真实准确;b.深层次: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5.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a.体制性失实: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 发生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b.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造成的失实;c.故意失实:与报道者的思想意识不端正和职业道德有偏差有关(明知故犯);d. 非故意失实:业务性失实,并非故意造成失实,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失实。 6.如何避免失实:a.在确认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b.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c.在写情节细节时要严禁想当然;

d.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材料; e.描写要有分寸感; f.要 注明新闻来源;g.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7.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新闻的内容是具体的事实; 通过客观的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8.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 符合受众的需要。 9.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鲜活的、受众未知的 事实,重要的、具体的事实,接近性,有的放矢);学会用背景材料说话;学会用再现场景说话\展现场景和细节(具体描述某些现场情景);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10.新闻背景:指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之外的对新闻事实或新闻 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11.借助直接引语的作用: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 有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有助于提高新闻的权威性;这样的报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增加了说服力。 12.新闻做的十项原则:a.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b.知道自己想要说 什么再写;c.要展现,不要讲述;d.把好的引进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e.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f.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g.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h.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让事实说话;i.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j. 质朴、诚实并迅速的写作。

新闻编辑笔记整理

第一章: 1、新闻专业学生日常要读的报纸:人民日报;所在省市党委机关报;有影响的晚报、都市类报纸;青年类的报纸;有利于培养自己业务专长的专业报纸。 2、报纸编辑工作定义:报社编辑部门出版一张报纸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3、编辑工作的特性: (1)、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A、新闻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媒介整体形象的设计师 B、新闻编辑是每一个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C、新闻编辑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 (2)、对新闻素材的再创作: A、对新闻素材的重新选择和组合 B、对新闻表现形式的再创造 (3)、公共论坛主持人与新闻话题引导者: 新闻编辑需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新闻编辑需要更多地承担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话题进行引导、解释与评析的任务,而不只是简单地决定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 (4)、对各项采编业务的集大成与总把关 4、报纸编辑工作由多道工序组成,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1)、广义报纸编辑工作流程:将报纸由创刊伊始至报纸出版问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编辑在这一周期中各项工序的安排程序。 (2)、狭义报纸编辑工作流程:出版某一期报纸作为周期 (3)、具体流程: 确定报纸编辑方针 设计报纸方案 策划组织新闻报道 分析、筛选稿件 修改稿件 制作标题 配置稿件 设计版面 校对、签发 5、编辑工作与记者工作的异同 共同点:共同的宗旨和目标 不同点: 工作对象不同 工作性质不同 工作任务不同 工作方式不同 采编工作的矛盾 编辑策划没线索,记者写稿没把握 解决对策: 编辑要成为编辑方针的坚定执行者; 树立编辑的个人权威; 做好记者的业务导师;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新闻写作考试试题及答案

1.广义上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写作)和(新闻评论写作),狭义上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方面的各种体裁的写作)。 2.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包括新闻报道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知识。 3.新闻文体的功能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舆论引导),以及(传播知识)和(监督社会)。 4.新闻事业的功能有(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5.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有(信息性)、(知识性)、(可读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等。 6.新闻报道的基本写作程序有(发现)、(采集)、(制作)以及(传播)四个阶段。 7.新闻语言要求新闻记者做到准确、(简洁)、(鲜明)、(生动)、要有(时代感),而(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8.新闻导语的类型有(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以及(橱窗式导语)四种类型。 9.新闻背景的两个层面有(宏观)以及(狭义)。 10.通讯选材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围绕主题选材)以及(选材忌重复)。1.简要谈谈新闻写作有哪些重要性。 (1)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3)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2.简要谈谈采写人物通讯因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人物通讯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在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一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该就事论事,而要“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的形神皆备,以“形”传“神”。 (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到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的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俩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关系。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3.简要叙述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1)政治修养。 表现在俩方面:一是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二是强烈的正义感。 (2)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所以一个记者处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知识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3)思想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4.简要谈谈新闻写作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2)事实胜于雄辩。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淮阴师范学院(淮师)汉语言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隶变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省为“书”,,是一次重要的简化。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2.异体字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凭—凭,岳—岳,叹—叹;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时—旹,哲—喆,野—野。 3.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

字。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搜集了大量古今字,并强调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如:“暮”字本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大和太,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花和华,早生华发)。两个来源,四种情况夹9 5.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 qu),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评价)。 6.《尔雅》《尔雅》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尔雅》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 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说文解字》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

新闻写作笔记整理

新闻写作初期把握:(没事的时候多学习学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事实是新闻的根本 (3)时效是新闻的魅力(4)舆论导向是新闻的灵魂 新闻如何做到真实性? 要准确(1)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必须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2)引用的各种资料,包括背景资料、数字、史实、引语典故等必须是无讹的。(3)新闻中引用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环境细节、思想认识也必须要准确 要客观用事实说话,对事实的分析、解释必须是科学的,更没有任何曲解、夸张或缩小。要全面()要树立两点论,反对片面化。()在分析问题时,不要形而上学与绝对化()注意具体事实真实和整体事实真实的统一。 在形式上要做到()少用形容词、副词()同一新闻事实要有多方材料论证()要有明确的新闻源,站在客观的立场()少出现“可能”“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词。 简述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 ()要真实的、最重要的、有政治价值的事实。 ()最新鲜的,昨天或者今天发生的事实,不能是陈旧的事实。 ()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最精炼的,本质的而不是表面的现场。 ()富有形象的,生动有趣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事实。 什么是新闻主题?如何表现好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是贯穿一篇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 表现的方法有: 选择提炼好的主题:(选择政治上重要的,为受众所注意的问题,涉及最迫切的问题) ()选取巧妙的角度展现主题:1,对某方面工作具有全面性影响的或者有重要意义的角度2,选择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角度3,选择适应读者心理的角度。同时,还要在变化中寻找新角度,要从比较中发现新角度,要从人们的思想动向中发觉新角度,要从相同中寻找不同,抓住有个性特点的新角度。 3.围绕主题,展开新闻传播的组织和策划。 简述消息的构成要素与分类,以及消息的基本结构。 构成:标题消息头导语主题结尾新闻背景。 分类:事实性消息:动态消息非事实性消息:结构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资料整理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