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综合练习: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 ,帝然其说 ,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 ,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2.阅读材料 ,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市易法的主旨 ,是遇价贱增价买进 ,价贵那么低价卖出。
此价上下是与当时市价相比拟而言 ,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 ,既不亏蚀本钱 ,也不谋求赢利。
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 ,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 ,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
所谓“必也官无可买 ,官无可卖〞 ,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 ,商货通流、物价平稳 ,到达市易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
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 ,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 ,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 ,这样 ,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 ,从而扩大赊贷额 ,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 ,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摘自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1〕根据材料 ,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
【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 ,促进商品流通 ,抑制富商暴力掠夺。
手段:按市价 ,价低加价买进 ,价高降价卖出 ,实际为贱买贵卖 ,强行买卖。
〔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对市场的稳定有所作用。
消极: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
3.阅读材料 ,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 1043年 ,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 ,日削月侵。
官壅于下 ,民困于外 ,夷狄骄盛 ,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敕之。
然那么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微清其流 ,必澄其源。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 ,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

探究二 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内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低息贷款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 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3、育才:
措施 改革科举制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作用 使一批新进之士 取代反对改革的 旧官
《三经新义》
整顿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 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 泛传播
措施
富 国
目
的
内
容
作
用均输法、市易法、 发展生来自,改变 青苗法、农田水利 积贫局面。 法、免役法、方田 均税法。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 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B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 烈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直接 失败原因: 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根本 原因 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可见,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 问题。 (如: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高中历史课件-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 最新

•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项 目 目 的 措 施 均输法 内 容 作 用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 采购物资“徙贵 市场的局面,增加 就贱,用近易远” 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 在开封设“市易 和操纵市场,增加 务” 了政府收入 青黄不接之时,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 政府借钱或粮食 民的剥削,增加了 给农民 政府收入 有利于经济发展, 纳钱代役 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 鼓励兴修水利 展
育 培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提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政策的调 整主要是解决两对矛盾,即统治阶级内部 的利益协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协 调。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从改革措施上 看,既协调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 又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从措施中还 能体现出北宋时期,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 政权并立的特点。矛盾协调的好就有利于 长久统治,协调不好就会出现统治危机。
课时4
王安石变法
•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 1.社会危机 •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 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 严重危机。 •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 族矛盾尖锐。 •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 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 础。 •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 提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多数政权的统 治危机都是发生在统治的后期,而北宋统 治危机却发生在中期,其原因是北宋初期, 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 了“三冗”和“两积”问题。由此看出, 统治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求 适度的原则,过与不及都会威胁统治,并 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 •
•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 1.历史作用 • (1) 变法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 (2) 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 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 (3) 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斗争的精神,值 得肯定。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太祖
960-976
太宗
976-997
神宗
1068-85
英宗
1063-67
哲宗
1085-00
徽宗
1100-25
真宗
997-1022
仁宗
1022-63
钦宗
1125-27
二、富国之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容
目的 作用 局限性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低息贷款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改变积贫 抑制 局面, 兼并
调整国家、保障 地主与农 农业 民的关系,生产
按土地大小收税 发展生产 增加 政府
市易务
收入
强制 借贷, 利息 偏高
农民 负担 依然 沉重
合作探究1: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试结合变法的 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开 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节流。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 农田水利法——发展生产。
.
.
.
.
.
.
.
.
.
.
;https:// 新视觉
高二历史选修1 王安石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1 王安石变法【课标及教学要求】【知识结构】一、背景(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2.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3.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2.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四)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1068年,宋神宗即位。
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

保甲法、保马 法、将兵法、
巩固统治秩序。 设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 支;增加了武 器装备;提高 了军队战力。
取 关注人才的选拔、 改革科举制度、 培养人才,发
士 之
培养和使用;为
法 变法造舆论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挥其才干为变 法起了舆论作 用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影响
? 1、变法的结果:新法被废
史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种观点: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 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 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 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 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青苗法
①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② 积贫局面
② 有助于农业正常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 。有所改变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①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②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①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②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 社会矛盾有 所缓和
王安石变法作用之积极作用
强兵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2.枢密院有调兵权,统兵将领有统兵权无调兵 权,兵权互相牵制; 3.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 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防,防止武将专权; 4.军事布局方面:“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集中行政权: 1.中央:分割相权,皇权独揽。(参知政 事分相行政权、枢密院分相军事权、三司 (盐铁、度支、户部)使分相财权) 2.地方:派文臣作知州,在各州设通判, 监视地方。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一、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 2、起用的标志是什么? 3、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
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 原 1 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盾,巩固统治—宋神宗希望变法 因:
2 、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设 《言事书》中“变革天下之弊 想和决心; 法” ——王安石主张变法 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 有变法愿望。
废明经诸科,进 改革科举 士科不考诗赋, 专考经义和时务 制度 策,设明法科 重编教科书,优秀 整顿太学 学生可直接为官。 设武学、医学、律 学等专门学校 提拔有志于改革 惟才用人 的官员
三、变法的评价
1、进步性 (积极作用) :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相同点 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 背景: 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 庆—整顿吏治 改革程度不同: 王—理财、富国强兵 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
;
https:/// 日本房产网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问题大胆改革, 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消极作用): (1)变法是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 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神入历史: 假如你正在部队服役„„
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
为什么?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
3、取士之法
高二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高二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 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 可直接做官。
精心整理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 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 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 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 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 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双基梳理】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
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
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
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课后提高】
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2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
……故用度不得不屈。
(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
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
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材料四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
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 ——《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
(2)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
【参考答案】
【课堂巩固】
(1) 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课后提高1 】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
【课后提高2 】
(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任答两点2分)(3)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2分)
(4)反对。
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分)
(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分析比较】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①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
艰巨性。
②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