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四诊与八纲的辩证关系

中兽医四诊与八纲的辩证关系
中兽医四诊与八纲的辩证关系

“四诊”与“八纲”的辩证关系

由于动物体是一个表里相连,内外相应的有机整体。因此内脏的病变,也可以从五官九窍,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运用四诊,诊察动物在疾病过程中所显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法是获取病畜病史,症状和病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方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简称“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在临床运用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病症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纲领,在中医学上称为“八纲”,这是人们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的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

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诊断病症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纲领其实就是一个辩证的过程。通常会采用望法察口色,观察家畜的舌质,舌苔,口津,口气,尿液颜色,感觉脉象等等来判断其是否正常,同时可判断其是属于那种证候。

比如,通过观察,犬舌苔薄白,脉浮,被毛逆立,打寒战(恶风寒),可见其流清涕,咳嗽,可判断其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具有表证。

寒证的一般症状是口色淡白或清淡,口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而冷,四肢发凉等,有时还有恶寒,被毛逆立,肠鸣腹痛的症状。如病畜出现具有这些症状,则可判断其具有寒症。

热证的一般症状是口色红,口津减少或者干黏,舌苔黄,脉数,尿短赤,粪干或泻痢腥臭,呼出气热,身热,有时还有目赤,气促喘粗,贪饮,恶热等症状。如病畜出现具有这些症状,则可判断其具有热症。

虚症的一般症状主要表现是口色淡白,舌质如棉,无舌苔,脉虚无力,头低耳耷,体瘦毛焦,四肢无力。如病畜出现具有这些症状,则可判断其具有虚症。

实证的一般症状主要表现是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或淋漓不通,舌红苔厚,脉实有力等。如病畜出现具有这些症状,则可判断其具有实症。

阴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热,口流清涎,长鸣腹泻,尿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如病畜出现具有这些症状,则可判断其具有阴症。

阳证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是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口渴贪饮,耳鼻肢热,口舌生疮,尿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腹痛起卧,气急喘促,粪便秘结。如病畜出现具有这些症状,则可判断其具有阳症。在外科疮痈方面,凡红,肿,热,痛明显,脓液粘稠粘稠发臭者,均系阳证的表现。

其余三诊法辅助望诊所掌握的病症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纲领进行整体辨证,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总的来讲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获得患病动物的所有症状,然后进行整体综合辨证,从而判断出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为论治提供合理地依据。

病案2

四、辨证 ㈠八纲辨证 6101 张某,男,54岁,干部,1975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咽痛、身痛不适四天 病情:患者于8月9日晚起,周身疼痛,发热,咳嗽,10日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11日晚再次发烧。今日上午诊见: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浮数。 思考讨论题: 1、本案应诊断为何证?为什么? 2、患者经治疗后体温降而复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摘自《中基教学病案精选》) 6102 许某,男,71岁 主诉:反复发作痰喘气急,甚则冷汗、呓语。 病情:患者素有宿痰,每遇冬令则上气喘急,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喘迫甚则冷汗出,口渴思饮,小便频数,合目则呓语喃喃,形神困惫,脉虚大无力,舌干少苔。 思考讨论题: 1、从表里辨证,本案属何证?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2、本病证的成因是什么? (摘自《李聪甫医案》) 6103 姚某,男,成人,1955年2月6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泛恶,泄泻五天 病情:病起五日,寒热高亢,得汗不解,头痛,胸闷,泛恶,腹鸣泄泻,苔腻,口苦,脉浮滑濡数。 思考讨论题: 1、此为表里同病证,请指出属于表证和里证的病症。 2、上述表里证各是什么病因所导致的? (摘自《程门雪医案》)

6104吴某,男,34岁 主诉:振寒卷卧,气促,浮肿,便溏半月余。 病情:病发振寒卷卧,头重胸痞,呼吸短促,目合神衰,形态呆木,面色晦滞暗黄,遍身浮肿,尿短,便溏,脉沉迟微,舌淡边有齿痕,苔滑。 思考讨论题: 1、患者当辨为何证?是如何发生的? 2、试分析上述各病症的发生机理。 (摘自《李聪甫医案》) 6105舍某,男,成人。 主诉:高热,神迷,便秘三天 病情:原患风湿病,因误服辛温药物,以致病情恶化。高热,神迷,谵语,鼾睡,不饮不食,小便涩赤,大便三日未解,脉洪而数,舌尖红绛,苔黄厚腻而干。 思考讨论题: 1、此属何证?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本案的成因是什么?患者大便秘结,能否使用大承气汤?为什么? (摘自《李继昌医案》)6106 李某,女,51岁,干部,1988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发热恶寒二天。 病情:患者发热、恶寒二天。初按普通感冒治疗,经服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A、P、C等不但无效,病情反而不断加重,体温高达39℃。接诊时,患者体温虽高,但欲近衣被,腰痛身痛,背恶寒明显,倦怠乏力,咽喉疼痛,尿黄赤,舌淡苔薄黄,脉沉。 思考讨论题: 1、此案为寒热错杂证的何种情况?指出热证与寒证的临床表现。 2、患者有发热但欲近衣被,背恶寒等类似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证象,为什么不诊断为阴盛格阳证? (摘自《中基试题精选》)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作者/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八纲辨证题(汇编)

八纲 275.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是( ) A.表里B.寒热C.虚实 D.阴阳E.气血 277.热证临床表现不包括( ) A.恶热喜冷B.口渴欲饮C.小便清长D.舌红苔黄E.脉数 278.虚证的形成不包括( ) A.外邪直中B.饮食失调C.思虑太过D.悲哀卒恐E.过度劳倦 279.半表半里证可见( ) A.恶寒发热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表寒里热E.表热里寒 28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 A.汗冷味淡B.汗冷味咸C.汗热而粘D.汗出如油E.汗出恶风 281.根据汗出辨别亡阴亡阳的特点是( ) A.汗之冷热B.汗量多少C.汗出原因D.汗出时间E.汗出部位 282.亡阴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 A.汗热味咸B.汗出如油C.神情淡漠

D.虚烦躁扰E.口渴欲饮 283.下列对“辨证”的认识哪项不对() A.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的认识B.是通过现象对疾病本质的认识C.是医生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 D.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的认识E.是对病因.病性与病位的认识 284.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 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 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285.下列类似于半表半里证概念的是() A.肝胆病证B.少阳病证C.气分病证 D.中焦病证E.厥阴病证 287.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A.便溏臭秽B.口干口苦C.面红尿清 D.舌苔黄腻E.脉细而数 28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主要含义是() A.营血相对亏虚B.正气必定亏虚C.正气相对亏虚D.阴液必定亏虚E.经络相对亏虚 290.下述哪项最应归属于阳证() A.表实寒证B.里虚寒证C.肾阴虚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对四诊收集的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 ●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病以心主血脉的功能紊乱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异 常为主要病理变化。

●故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 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一)心气虚证 含义: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 病因: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失血过度。 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面白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加剧,加上一般气虚证的表现。 证候分析 ●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心动失常——心悸、怔忡 ●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 气短 ●心神失养——神疲乏力 ●动则气耗——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 ●汗为心液,心气虚,卫表不固——自汗 气虚运血无力,气血不充——面色淡白、舌淡苔白(二)心阳虚证 含义:指心阳衰,温煦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因: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来

证候:心气虚的症状, 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苔白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心痛,加上一般阳虚证表现。(心气虚证+阳虚寒象+心脉瘀阻表现) (三)心血虚证 含义: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思虑劳神耗血太过,久病伤血,慢性出血,或脾虚生血不足 证候: 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心神不宁;头晕眼花,面淡白无华或萎黄,唇爪色淡,舌淡嫩——血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加一般血虚证的表现 (四)心阴虚证 含义: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病因:热病、久病耗伤阴液;劳心太过,心阴暗耗。证候: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心神被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咽干,盗汗,舌红少苔少津,——阴虚证。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加一般阴虚证的表现。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论六经与八纲 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八纲辨证总结 八纲辨证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2、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病邪由表入里,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完整word版)中医病案分析

病例分析题 八纲辨证 1.张××,男,34岁,职员。0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咳嗽日久,久治不愈。入秋来咳势加剧,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午后开始,自觉热从骨髓蒸腾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遗精,语言嘶哑,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要求:⑴做出八纲辨证的结论; ⑵症状分析; 2.王某,女,38岁。 患肺结核2年,近2月来经常咳血,咳嗽、潮热骨蒸、盗汗音哑、形 体羸瘦、喘息气短、形寒恶风自汗,食少便溏,面浮肢肿,舌光淡红裂纹 少津,脉沉微细。本病应诊断为何证?并作证候分析。 3.张某,女,29岁。 患者二个月来时常发热,热势或高或低,波动于37.3~38℃之间, 午后发作,并于劳累后加重,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易感冒, 纳差便溏,本次发热已持续3天。舌质淡白,苔薄白,脉弱。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反复发热2个月,本次复发3天。

4.赵某,男,48岁。 患者五年前患肝炎,虽经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纳差,胁痛。三 个月来,腹部胀大,腹围90厘米(原81厘米),脘腹撑急,如囊裹水,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黏滞不爽,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胁痛、纳差5年,腹部胀大3月。 5.林某,男,56岁。 患者一年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神志清醒后现左半身上下 肢运动不便。嗣后大便秘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痛苦难耐,面色苍白,神被气怯,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请写出主诉、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主诉:左侧半身不遂,大便秘结一年。 6.安某,男,34岁。 数日来见食物心中泛泛欲吐,进食少许即行吐出,吐势较猛,不能参加劳动。嗳气,胃脘不舒,胸闷胁痛,上身,烦热,下肢觉冷,夜不安寝。舌尖红,苔薄白,脉弦。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7.韩某,男,39岁。 咳嗽十余年,初时咯痰色白,痰出咳平。现咳痰质地较黏稠,有时痰 中带有血丝,咳声不扬,甚则音哑,口汤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 肤干燥,舌红而干,脉象虚数。请作出八纲辨证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8.王某,男,40岁。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最新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汇编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 【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 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 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 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 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 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这样在伤寒最后阶段并非厥阴,厥阴实质上为伤寒的枢纽和转归。 2.3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八纲辩证

中医诊断学试题-八纲辨证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表证的症状:() A.恶寒发热 B.鼻塞喷嚏 C.脉浮苔薄 D.咳嗽吐痰 E.头身疼痛 2.区别表证与里证,最主要的是:() A.表证脉象浮,里证脉象沉 B.表证为新病,里证为内伤久病 C.表证较轻浅,里证较深重 D.表证寒热并见,里证寒热独见 E.表证起病急,里证起病缓 3.关于里证的特点,错误的是:() A.病情一般较重 B.无表证特征证候 C.都是慢性起病 D.病程一般较长 E.以脏腑证候为主 4.寒热辨证是:() A.辨病因的纲领 B.辨虚实的纲领 C.辨病位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5.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 A.经常畏寒 B.不渴不饮 C.恶心呕吐 D.腹痛便秘 E.脉象沉紧 6.阳虚证最主要的症状是:() A.面色淡白 B.口淡不渴 C.无汗或少汗 D.大便稀溏 E.畏冷肢凉 7.心悸,失眠,盗汗,颧红,手足心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为:() A.表实寒证 B.表实热证 C.里实寒证 D.里虚寒证 E.里虚热证 8.新起恶寒,微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为:() A.表里实热证 B.表实寒里虚寒证 C.表寒里热证 D.表热里寒证 E.表实寒里虚热证 9.烦热欲去衣被,胸腹温,尿清长,头晕咽干,面浮红如妆,下肢厥冷,舌淡脉弱。为:()A.寒热错杂证 B.真热假寒证 C.真寒假热证 D.表里实寒证 E.表寒里热证 二、多选题 1.热证的形成原因:() A.阳邪致病 B.阳气偏盛 C.阳气亏虚 D.阴液亏虚 E.寒湿郁久 2.表里辨证的意义有:() A.辨别病位的浅深 B.提示病情轻重 C.提示邪正盛衰 D.辨别疾病的性质 E.提示病变趋势 3.里证形成的原因有:() A.六淫外袭 B.情志内伤 C.外邪“直中” D.表证传里 E.饮食所伤 4.证候真假的所谓“假”,下列哪些认识不正确:() A.并非虚假的症状体征 B.与疾病本质相符之症 C.不合常规认识的症状 D.与疾病本质相反之症 E.既为假症便应当舍弃 5.临床常见的证候相兼有:()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得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得总纲领, 四诊所获得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得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得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得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得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疫毒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得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 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得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就是正气抗邪于外得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得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得病变就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五)里证: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 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 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

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①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

六经辩证纲要

六经辩证纲要 辨证方法主要有8种:1即八纲辨证、2六经辨证、3卫 4气营血辨证、5三焦辨证、6病因辨证、7气血津液辨证、8脏腑辨证、9经络辨证。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诊疗规律,进一步探讨六经实质和六经辨证地位问题,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的干百年来,的争论,众说纷纭,令初学者产生多歧之惑,六经是指经络,六经是指脏腑,六经是指界面,六经是指六气,六经是指气化, 2。1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张仲景熟知疾病不外阴阳虚实,但单靠阴阳虚实四个界限是不够细致的,因而把阳的部分又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三个阶段,表明伤寒过程中初、中、末三个不同的热型;把阴的部分亦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三个阶段,指出伤寒后半期的衰弱证由轻到重的证候。 2. 3六经与三焦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 的基本理论以脏腑为核心,在表里上下方面均有联系, 而且不能离开经络,所以六经和三焦的辨证主要是一纵 一横。临床证明,六经中的太阳证为上焦病,阳明、少 阳、太阴证为中焦证,少阴、厥阴证为下焦病。六经与内脏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如太阳证为肺、膀胱病,阳明证为胃肠病,少阳证为胆病,太阴证为脾病,少阴证为心、肾病,R阴证为心、肝病,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六经是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内经》六经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体而言,六经应为人体生理结构、生理功能、生理关系及人体与自然相应关系的高度概括,即脏腑、经络和气化的综合。在这一整体系统内,根据人体结构、功能、关系之不同特性,又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而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关系。六经辨证是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试运用中医学基础知识分析如下的病例: 李某,女,67岁,退休工人。2006年9月2日诊。多年来身体虚弱,稍有饮食不节即胃脘不适、精神不振。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2天前,因和家人吵架生气,出现腹胀腹痛,故来门诊求治。诉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舌质淡红、苔薄,脉小弦。 整体情况:该病患多年身体虚弱,稍有食欲不节就会引起胃脘不适、精神不振。常因忧思恼怒而诱发。 发病原因:与家人吵架生气,属于情志内伤。 症状:腹胀腹痛;诱发原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胆气亏虚。 舌质:舌质淡红、苔薄;此种舌质多为正常舌质或疾病初起。 脉象:脉小弦;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痛病、痰饮,原理: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致使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痛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故也见弦脉。 其他症状:脘腹和胸胁胀满闷痛,嗳气频发,善太息。小腹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大便多有溏泻。 病例分析:通过阴阳五行、病机、病因、藏象、诊法等方面对该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该病患本身多年身体虚弱,稍有食欲不节就会引发胃脘不适、精神不振。就阴阳来说,胃阴阳兼有。六腑中,胃居胳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与脾以膜相连,同在中焦。根据五行学说,胃为燥土属阳。胃与脾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胃有主通降,以降为顺的生理特征,胃失通降,一则饮食物停滞于胃,可见胃脘胀痛、纳呆厌食或嗳腐吞酸等症;二则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恶心、嗳气、呕吐、呃逆、口臭等症。因此,该患者的胃脘不适,多是因胃失通降,导致食物停滞于胃所造成。另外,胃与脾成表里相合关系,胃失通降,会影响到脾的运化与升清,会导致出现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患者在描述其症状时,说道大便多有溏泻,表现其症状原因,或为胃失通降导致脾的运化失常。脾与胆又有着密切关系。脾主运化,须胆汁的协助,脾气虚久可导致胆气亏虚,引起胸胁隐痛不适、乏力神疲、少气、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等症。患者素有精神不振,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胆气亏虚的表现。胆与肝又表里相合,肝气助胆汁排泄,胆气亏虚必与肝气运行不当相关,肝与胃又密切关联,肝气郁结可导致胃失和降,产生患者所出现的一些症状。 从病因角度分析,患者引发疾病原因多是情绪所致,其为内伤病因中的七情内伤,诱其发病的情绪多为忧思怒,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思则气结,病因病理学术语。气结,指脾气郁结。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大便溏泄等症状。《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参思伤脾条。怒则气上,情态病理之一。出《素问·举痛论》。指郁怒、暴怒可致肝气上逆或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胸胁气满,呼吸急促,甚至呕血等症。因此,我们便可以解释出患者为何会出现胸胁胀满闷痛。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