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唐朝和朝鲜的关系 新罗国因唐朝帮忙而统一朝鲜

历史趣谈唐朝和朝鲜的关系 新罗国因唐朝帮忙而统一朝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和朝鲜的关系新罗国因唐朝帮忙而统一朝鲜导语: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三征高丽无功而返。

唐太宗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

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三征高丽无功而返。

唐太宗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

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交通不便。

唐高宗时,一开始打高丽也多次失败,曾派唐朝的名将苏定方带领猛将契苾何力多次征讨,以苏定方之能耐,虽然把高丽军打败了无数次,但最终都因为天寒路远,功亏一篑。

于是唐高宗改变了外交策略,远交近攻,联络新罗去攻高丽和百济。

唐高宗娘兼老婆的武则天掌权时,派薛仁贵和李勣最后一次往伐,当时李勣已经73岁了,高龄挂帅出征,终于把高丽给灭了。

灭掉高丽之后,高丽的王族勋臣这帮人就迁入中原,搁在山东,最终融入汉民族。

后来朝鲜历史上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那个高丽王朝是当地朝鲜人建立的王朝,跟这个高丽完全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打着高丽的旗号而已。

唐朝还跟新罗联手去灭百济,唐罗联军一共是19万,其中唐军15万,新罗军4万,所以主要是唐军灭的百济。

今天韩国人供奉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李舜臣,那是抗日的,确实值得供奉,还有一个叫阶伯将军,韩国有很多他的画像、铜像,相当于韩国的文天祥,他就是百济的大将。

当唐罗联军19万进攻百济的时候,百济王都投降了,就阶伯率五千勇士抵抗,最后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新罗是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完成的统一,所以新罗跟唐朝的关系就非常的友好。

新罗王朝的领土,不是今天全部的朝鲜半岛,当时唐朝和新罗的边界并不在鸭绿江,而是应该在大同江。

今天的平壤以北,在当时还是中国的土地。

中国皇上一过生日,新罗的女王都给皇上绣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小编在此整理了唐朝历史的外交,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突厥和吐谷浑唐三彩,駱駝背上的西域商人主词条: 突厥、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吐谷浑、唐与西域诸国战争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

高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

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

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

唐于640年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

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

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一大帝国大食国开始交往。

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

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

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

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

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

贞元五年(公元790年)勒令唐朝对其更名回鹘。

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大肆烧杀掳掠。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

唐朝为何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唐朝新罗日本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唐代武士9月11日,上海博物馆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李成市在上博观众活动中心进行了一场讲座,主题是“古代东亚中的新罗与渤海”。

自698年渤海成立后的230年间,被大同江相隔的新罗和渤海两国,并存于朝鲜半岛南北两方。

史书中有关新罗、渤海两国和唐王朝的频繁交流记载很多,但新罗与渤海之间的交流却鲜有记载,只是《三国史记》有两次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节的记录。

关于两国的交流,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国虽然相邻,但并无交流,另一种观点认为两国存在频繁的交流。

在这次讲座中,李成市教授讲述了历史上新罗与渤海两国的关系,与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八世纪上半叶的东北亚局势讨论新罗与渤海的关系,首先要探讨8世纪上半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这是李成市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

李成市教授从六个方面分析了720-750年间东北亚的形势。

第一,是新罗和渤海国的对立加剧。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对此新罗感受到了威胁。

据史料记载,在孝昭王、圣德王年间,新罗在其北境修筑长城,这是新罗对唐加封渤海一事的军事应对。

第二,渤海与其北面的黑水靺鞨也呈对立态势。

原因是唐朝与黑水靺鞨有联手的迹象,渤海因此抗议,认为二者在其背后施以压力。

第三,渤海与新罗、黑水靺鞨都呈对立态势,其背后又有唐朝的力量。

受到大陆上的几方面的压迫后,727年,渤海国首次向日本派出使节,想要建立协作关系。

渤海国的外交转向日本,还有一事件的推动。

732年,渤海攻击山东半岛登州,唐朝请求新罗派出援军,渤海国和新罗由此交战。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新罗没有得到好处,且最终撤退,但是渤海国仍然感受到了危机。

第四,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唐朝与新罗之战

唐朝与新罗之战

唐朝与新罗之战从白江之战看七世纪东北亚地区形势白江之战是七世纪中后期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次重要战役,对战的一方为大唐与新罗联军,另一方为百济与倭国联军,战役的最后胜利者是大唐与新罗联军。

此次战役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局势影响深远,还给当时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此次战役前,争雄于朝鲜半岛的三方:高丽、新罗、百济——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而在此次战役后,先是百济由于实力的过度削弱,以及民族斗志的低迷消沉而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后高丽被大唐所征服,使得朝鲜半岛当初三国鼎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原来的三国最后只剩下新罗一国,而失去了两位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新罗最终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新罗对朝鲜半岛的统一不仅是朝鲜半岛历史的重大事件,同时也代表了整个七世纪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一个最终结果。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理清这一事件的历史脉络,还必须从七世纪初的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发展说起。

一白江之战的远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分裂动荡的局面之后,随着隋唐两个王朝的先后建立,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而在此前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期间,东北的高句丽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十六国后期,高句丽乘着中原各朝群雄逐鹿,无暇东顾的时机,迅速将势力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不但占据了辽东地区,还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而这些地区自秦汉以来就已经被中原王朝正式纳入版图,建立了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

其中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占有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正是由于高句丽对朝鲜半岛的侵入,使得它这个原本不属于朝鲜半岛历史范畴的民族首次进入了朝鲜半岛历史。

而作为它进入朝鲜半岛历史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

因为这一时期正值北魏的崛起,强大的北魏遏制了高句丽继续向西扩张的步伐,使得高句丽不得不将其向外扩张的重点东移。

为了向东统一朝鲜半岛,因而才有了迁都平壤之举。

唐与新罗朝贡关系解析

唐与新罗朝贡关系解析
较研究 》,《烟 台师范学 院学报 (哲社版)》1991年第 2期 。 ② 刘 海霞主张 :善德王和真德王 时期 (632年一 654年 )确立外交模型 ,太宗王时期 (654年-661年)外交策略完全成熟 ,
文 武 王 前期 (661年一 675年 )对 业 已形 成 的外 交 策 略进 行 成 功 实 践 。 根 据新 罗 国王 执 政 时 期 划 分 新 罗对 唐 外 交 策 略情况 ,而不是根 据历史 涉及具体 事件 进行划 分 ,使得唐 与新 罗关 系 的好坏与 外交政策 不相 连贯 ,不 是很科 学 ,而 且 ,时间结点在文武王统治前期 675年 ,对于新罗与唐之间的朝贡册 封关系研究 不系统不 完整 (《七世 纪中叶新罗对 唐外交 策略之嬗 变》)。崔 明德认 为 ,契丹 与唐关 系反复无 常 ,与唐 战争期 比较 长 ;新 罗则 自始 至终依靠唐朝 ,基本上 与唐保持着友好关 系。还对契丹 、新罗与唐战争 的起 因 ,唐笼络契丹 、新罗 的手段进行 了探 讨 ,指出 了契丹 和新 罗与 唐关 系相同之处 ,即都要纳 贡、受封 、助战 、朝拜 、宿卫 ,但 是在不 同之处 中 ,没有指 出新 罗的鲜明外藩特征 (《契丹 、新 罗 与唐朝关 系之比较研 究》)。 ③ 《册府元龟 》卷 970,《外 臣部 ·朝贡 》三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年 ,第 11396页.
一 、 新 罗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朝贡 的发展阶段
新 罗 与唐 的朝贡关 系 因为 双方 利益 冲突 ,有 战争 时期 也有友 好交 往 时期 ,友 好交 往是 双方关 系 的主 流 。仔细分析新罗与唐朝贡册封关系的特点 ,②双方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诚服 、动荡 、发展和衰落 四个 阶段 。
(一)诚服:新罗初次朝唐到鸡林州都督府的设置(公元 621年一663年) 此 阶段 为唐罗 战 略结盟 期 。唐朝 初建 (公元 618年 ,唐武 德元 年 ),621年“新 罗 国 、句丽 及 西域 二 十 二 国并遣 使朝 贡)Y o③此 时 ,朝鲜 半 岛上 高句 丽 、百济 、新 罗三 国争雄 ,高句 丽 领 土最 广 ,占有 朝鲜 半 岛北 部 的大 同江 中心流 域 。同时 ,在 鸭绿 江 、图们江 北岸 也领 有辽 东 、玄菟诸 郡 之地 ,域 内分布着 秽 、貊 、棘褐 等部族 ;新 罗 与百 济和 高句 丽都有 一定 的怨 隙 。据 载 :“先是 百 济往 伐高 丽 ,诣 新 罗请 救 ,新 罗发 兵 大破

黄河故人:唐初的辽东

黄河故人:唐初的辽东
新罗很不厚道的让百济王当佣人倒酒大唐很不地道的把百济的倒数第二代国王拉回来巡回展览也很不地道的在百济建了个地方政府因为本来按照事先的约定百济是给新罗的
黄河故人:唐初的辽东
唐朝初期的朝鲜半岛,和今天边境有些地方挺像的。今天的藏南有点像当时的辽东,收复辽东的问题关键不在辽东,藏南问题的关键也不在藏南。
不管是隋唐,拿下辽东来,很难。不是高句丽多强大,而是辽东那块地方太贫瘠,军队的后勤根本应付不过来。今天看阿三,不也一样欺负青藏高原给共军后勤压力太大么?
这一次,李治(也可能是他老婆),在新罗的接应下派苏定方渡海进攻百济。这次没啥悬念,百济很听话的就亡国了。苏定方押着国王等回国,留刘仁愿坐镇百济(没多少,就几千人)。新罗很不厚道的让百济王当佣人倒酒,大唐很不地道的把百济的倒数第二代国王拉回来巡回展览,也很不地道的在百济建了个地方政府,因为本来按照事先的约定百济是给新罗的。不过难道新罗国王真的认为大唐会费劲巴拉占块地皮就为了送给他?
和越南还不一样。越南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抗北方强大国家入侵的历史,而且北方强大国家的入侵每次都有带路党引路。北方大国打赢了之后,这些带路党们摇身一变,再继续反抗北方大国入侵。终于有一天,明朝烦透了,这癞蛤蟆不要了还不行。
然后……第二天……没啥然后了,那就是白江口一战。此战后日本为了防备大唐登陆修了四道防线,恰好唐朝的使节朝散大夫郭务悰也去了日本四次。
四年后高句丽王亡国,辽东回归故土。不知道武则天会不会有一句“老娘忍你很久了”。
附:看看韩国和朝鲜的地图,发现这半岛真是小姐身子小姐命,两个“小姐”的意思么,今天天气不错啊……
李二的时代,比今天的土鳖可好多了。645年冬天撤回来,第二年休养一下,647和648年李二就折腾高句丽了。进攻,也不大打,就是消耗高句丽的国力。反正李二摆个POSE,高句丽那边就要举国总动员。把高句丽折腾的差不多了,李二就计划30万大军造船渡海进攻平壤,可惜649年他就挂掉了。

唐朝的辽东征战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

唐朝的辽东征战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

唐朝的辽东征战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展开了一系列对辽东地区的征战。

辽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一直是各个朝代争夺的目标之一。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对辽东地区的侵略成为威胁,为了维护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唐太宗亲自领导军队,在辽东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一、辽东地区的重要性辽东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理位置重要,不仅为中国东北的门户,也是通往东北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辽东地区的战略位置重要,掌握了辽东地区就相当于掌握了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亚的掌控权。

由于辽东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一直以来都是各个朝代争夺的焦点。

唐太宗明白辽东地区的重要性,因此他决定亲自带领军队征战北方游牧民族,以确保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

二、唐太宗与北方游牧民族1. 对契丹的征战唐太宗时期,契丹是辽东地区的主要游牧民族之一。

为了遏制契丹的侵略,唐太宗多次率领军队对契丹展开征战。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战术,包括先发制人、节约兵力、运用骑兵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由于唐太宗的强力领导和军事策略的成功应用,契丹的威胁被有效地遏制住。

2. 对其他游牧民族的征战除了契丹,唐太宗还对其他游牧民族展开了征战,如奚、渤海、室韦等。

他采取了类似的战略和战术,成功地打击了这些游牧民族的侵略行为,稳定了边疆局势,确保了唐朝的统一。

三、征战的影响与意义唐太宗对辽东地区的征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边疆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将辽东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并巩固了唐朝的统一。

这一系列征战的胜利不仅拉近了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也使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同时,唐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防御措施,修筑了长城,建设了寨堡,使边疆地区更加安全稳定。

此外,唐太宗的征战还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加强了对邻近地区的统治和管辖。

征战的胜利为辽东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和平与稳定,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提供了基础。

总结起来,唐太宗领导的辽东征战对确保边疆安全、维护唐朝统一和促进东北地区的开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5)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5)

唐与新罗的战争:唐帝国最终丢失朝鲜半岛(5)那么为什么唐朝消灭了高句丽、百济,却不讨灭新罗,至少也应废除金法敏!对此,笔者不能苟同某些韩国学者的说法,他们认为新罗高句丽人民上下一心,顽强战斗,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大败唐军,完成了半岛三韩的统一。

通过前面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新罗军队在唐罗战争中除在攻击较弱的熊津都督府得手外,在其它战役中败多胜少,有时甚至是惨败,最后还是利用了唐朝不想两面作战的心理求得了唐朝的原谅。

除以上所述,我认为还有以下原因导致唐朝接受新罗谢罪。

第一,新罗外交手段高明,虽然对唐开战,但他始终承认唐朝是宗主国,新罗是藩属国,并数次请罪,而不是像高句丽那样桀骜不驯或是像百济那样不识时务,外交处置乖张。

第二,唐朝失去的熊津都督府辖地自古以来就不是中国的领土,得来更好,失去也损失不大。

更何况是落到了藩属国新罗手中,对唐朝危害也不大。

第三,唐朝此时最希望的是集中全力打倒吐蕃,仪凤三年(678)的青海之战就是明证。

只要打倒了吐蕃,朝鲜半岛事务以后怎样处置自然就由唐廷作主,到时再降罪新罗不迟。

当然新罗军队的坚决抵抗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我认为,正是以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唐廷诏准金法敏的请和。

唐廷诏准金法敏的请和及李谨行撤兵意味着唐罗战争的结束。

安东都护府于仪凤元年(676)二月从平壤迁往辽东故城,同时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

这里有一个疑问,前面所述高侃在镇压高句丽叛乱期间已将都护府迁往辽东州,而在高句丽叛乱结束后,平壤已破败不堪。

那么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安东都护府在迁往辽东故城后就没有再迁回平壤,而仪凤元年(676)迁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只是在书面上追认了一下。

就像熊津都督府早在咸亨三年(672)失守,直到仪凤元年(676)才迁往建安城一样,实际上安东都护府早已不在平壤了。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要说明一下,第一,史学界有人认为,在678年,唐高宗试图出兵新罗,宰相侍中张文瓘带病劝高宗不要出兵。

《旧唐书》记载:“比为吐蕃犯边,兵屯寇境,新罗虽未即顺,师不内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王小甫【提要】本文研究认为,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

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只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

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关键词】新罗唐朝辽东高句丽大同江英文提要:Incorporated the regions as three Han nations of old time, the Unified Silla had not ambition to occupy the old territory belonged to Koguryo in the Korea Peninsula. The old territory of Gaogyoli located on both banks of the Yalu River was the Liaodong region of China in all th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It is a misreading of the history that the Unified Silla and the kingdom Bohai were just like two parts of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one country.统一新罗(668-935)时期,其北部边界长期保持在从大同江界线到江原道德源附近1。

直到王氏高丽(918-1392)初期,这一状况仍然变化不大2。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三国后,当时由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停止了向大同江以北地方活动”3。

也有人认为:新罗“统一了原百济的全部疆土和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但“未能完全实现它在战争初期所期望的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的目的。

这是它一开始就引进企图侵略朝鲜的强大敌人唐朝侵略者作为自己的‘同盟者’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4我们知道的实际情况是,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就是在唐、罗刚刚联手消灭高句丽,新罗就发起历经八年(669-676)的驱逐唐军战争而最终获取的5。

唐朝同盟者的身份未能阻挡新罗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对其发动进攻。

显然,新罗北界止于大同江的原因不在唐朝的政治军事实力,而在于新罗自身,在于“新罗统治者对高句丽旧领土的消极态度”。

也就是说,新罗原本就不期望“统一三国全部领土和居民”,它要统一的只是半岛旧有的三韩(辰韩=新罗、弁韩=伽耶、马韩=百济)故地6,所谓“原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地1参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贺剑城译《朝鲜通史》上卷,三联书店,1962年,52页;(韩)梁泰镇《韩国的国境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三国时代的国界》,汉城:同和出版公社,1987年,68-71页;(韩)李基白著,厉帆译《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73页。

2参(韩)崔万基等编《(高等学校)历史附图》,汉城:教化社,1997年,19-20页;(韩)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第四章第二节《经略高丽》,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年,75-8页。

3见上引《朝鲜通史》上卷,54页。

4见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延边州翻译组译《朝鲜通史》上卷(第一分册)第六章第一节《新罗统一百济的全部疆土和高句丽的南部地区》,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210页。

5参黄约瑟《武则天与朝鲜半岛政局》第一节《唐高宗朝末年外务》,收入刘健明编《黄约瑟隋唐史论集》,中华书局,1997年,61-4页;上引《朝鲜通史》上卷,47-50页;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页;上引《韩国史新论》,72-4页。

6韩国学者金渭显在论述王氏高丽的北进政策时说:“太祖(王建)在统一三韩后,正想挥师北进,不意得病崩殂”,其根据是《高丽史》记《太祖遗训》云:“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西京水德顺为我国地脉之根本大业,万代之地,宜当四仲巡驻,留过百日,以致安宁。

”(转引自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77页)可见迄王氏高丽统一时,其区”不过是历史上高句丽在向南扩张中夺取的百济故土。

本文以下即拟就此加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高句丽南部地区的历史归属高句丽(亦作高句骊、高丽)族本居中国东北,为汉朝臣民1。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次年设玄菟郡,下属三县,高句丽是其一2。

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出逃高句丽之地(纥升骨城/卒本,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3建立政权。

不久,高句丽移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由汉中央政府颁发印绶4。

自立国以后,历代高句丽王均奉行对外积极进取的政策5。

东汉末公孙度领有辽东,高句丽与之通好。

238年曹魏灭公孙氏后,高句丽东川王欲代之称雄,于曹魏正始(240~249)中遭到幽州刺史毌丘俭的毁灭性打击。

于是,高句丽转而开始渡过鸭绿江向南进击。

此时夹在高句丽和百济之间的是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建立并留存下来的乐浪郡和带方(真番)郡6,他们“无力阻挡高句丽的南进,终于四世纪初被高句丽并合”7。

乐浪郡的首府平壤就此转到了高句丽的治下。

然而,高句丽在随后与前燕争夺辽东中遭到重挫,于是倾力南向,“四世纪后半期,高句丽在南进中最先相遇的对手就是百济”8。

369年,高句丽发兵二万南攻百济,反为百济军所败。

371年百济反攻,倾全国兵力北上围攻平壤城,高句丽王钊(故国原王)战死。

此后双方处于拉锯战中9,分界就在平壤大同江一线10。

可是,后来的高句丽王安(392~413)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他即位领土仍然只是三韩旧地,经略所谓西京(平壤)是王氏高丽朝才开始的事。

1(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十七《地理志》四:“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

”(汉城:景仁文化社影印本,1994年,378页)我怀疑很可能正是由于王氏建国以高丽为名,才出现了张冠李戴将三韩引申为三国的做法,把一直被统一新罗所排斥的高句丽与三韩裔脉并列编成史书,以后便愈演愈烈。

总之,这个问题关系重大,值得深究。

2《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八下:“玄菟郡(原注:武帝元封四年开。

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

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

”(中华书局标点本1626页)并请参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第三编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66页。

3《三国史记》卷三十七《地理志》四:“则所谓朱蒙所都纥升骨城、卒本者,盖汉玄菟郡之界,大辽国东、京之西,《汉(书·地理)志》所谓玄菟属县高句丽是与。

”(377页)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已于2004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参上引《中国民族史》,166页。

5参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37页以下。

6真番郡有在南与在北二说,两说“相较,显以在南说较长”,见张锡彤等著《〈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50-51页。

本人又认为,真番、带方二名,实乃一音之转,拟另文专申此说。

7朝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著,王建等译《朝鲜全史》第三卷《中世篇·高句丽史》第四章《恢复辽东与扩张领土》第四节《南进》,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134页。

据《三国史记》卷十七《高句丽本纪》第五,美川王“十四年(313)冬十月,侵乐浪郡”,“十五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180页)。

8见上引《朝鲜全史》第三卷,134页。

9参上引《朝鲜全史》第三卷,134-5页;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37-8页。

10据《三国史记》卷十八《高句丽本纪》第六记载,342年前燕慕容皝破高句丽毁丸都(今吉林集安西通沟)后,故国原王于次年“秋七月,移居平壤东黄城,城在今西京(平壤)东木觅山中。

”(184页)然而,如《朝鲜全史》第三卷作者所考证:“据《大东舆地图》,木觅山在大同江南岸,那里有黄城址。

迄今那里未曾发现高句丽城址,而且当时在百济势力全力对抗高句丽南进政策,并扩大到黄海道的情况下,也不可把黄城设在大同江南面。

”(150页注1)这也说明,当时大同江以南是百济的势力范围。

后,凭借“国富民殷,五谷丰熟”1,接连向邻近地区和部族进行大规模的拓展兼并。

据现在尚立于吉林省集安市郊的《广开土王碑》记载,他在位期间高句丽大军两次南征百济,“结果使当时百济的北部地方——今天的黄海(南)道南部地方和京畿道北部及西部沿海地方,变成高句丽的领土。

”2在这种形势下,427年,广开土王的儿子长寿王(413~491)把都城从国内城迁到了平壤。

“475年,高句丽以三万兵力打退了百济与新罗的联合部队,占领了百济首都汉城。

”3百济被迫南迁都城于锦江中游之熊津(今公州)。

到五世纪末,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牙山至东海岸的盈德一线成为高句丽的南部界线,“构成高句丽存在时期版图最大的强盛时期”4。

应当指出,平壤大同江以南直到东海岸的这些被高句丽占领的土地并不全是百济领土,半岛东部太白山南段地区原来是属于新罗的领域。

只不过后来新罗真兴王(540-576)强大,又重新改写了半岛中部直到汉江下游的版图5。

这就是所谓“高句丽南部地区”的由来。

显然,其中的大同江以南地区基本都是百济故土,谁在统一过程中继承了百济的遗产,谁就应该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

二、新罗的统一目标《三国史记》卷七《新罗本纪》第七记载,671年,文武王金法敏曾报书前来讨伐的唐军总管6:“先王贞观二十二年入朝,面奉太宗文皇帝恩敕:‘朕今伐高丽,非有他故,怜你新罗,摄乎两国,每被侵陵,靡有宁岁。

山川土地,我非所贪,玉帛子女,是我所求。

我平定两国,平壤以南,百济土地,并乞(与)你新罗,永为安逸。

’”文武王提到的这份敕文并不见于中国史料,而且“玉帛子女,是我所求”这样露骨的言辞也不像唐太宗的话。

但是,文武王引这样一段话为自己辩护,其内容却暴露了新罗统一的空间追求,即要并合平壤以南所有百济曾经领有的土地。

《新唐书·新罗传》为这一解释提供了证据,其中记载,高宗上元二年(675)的唐、罗争战虽以新罗谢罪结束,“然多取百济地,遂抵高丽南境矣。

置尚、良、康、熊、全、武、汉、朔、溟九州”。

《三国史记·地理志》二明确记载新罗的汉、朔、溟三州本高句丽地(《地理志》四则直接称为“高句丽南境”),我曾经将其州县地名逐一比勘《大东舆地全图》,发现其地域直抵平壤附近的大同江南岸。

譬如《地理志》二记载:汉州“取城郡,本高句丽冬忽,(新罗)宪德王改名,今黄州。

领县三。

(中略)唐岳县本高句丽加火押,宪德王置县改名,今中和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