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与隋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专题知识点复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专题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专题复习【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

起于581年,止于960年。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与开放是其时代特征。

课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漑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知识梳理】一、政治方面(一)朝代更迭1.隋朝:(1)隋文帝: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隋炀帝: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唐朝:(1)唐高祖: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唐高宗:略(4)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他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因此时年号“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新罗在隋朝时期,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与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帮教关系新罗并没有出现我们定义的官学教育。

而是“花郎教育”花郎集团是由贵族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男子组成。

成员分为郎徒。

郎徒的领袖是花郎,他们实行集团生活,战斗时自成战斗团体,独立参加战斗。

这是一种特殊姓戴的教育组织,培养文武人才,为国家所用从金真平当政到其女善德女王时期,都十分注重与唐的交流学习。

派遣留学生条件:王族子弟;年限:10年;人数不定;费用由唐政府供给。

这样的交流学习,影响到新罗官学的形成。

国学的形成。

礼部管理下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学机构中设立经学科和算学科。

另外也开设了一些附属的专科学校。

有医学、律令学、天文学、通文学。

还有兴办了一些地方官学。

二、隋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中日交流从西周就已经开始,历史很长。

隋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所以这种交流相当的丰富。

教育文化的交流首先就应该谈到“遣唐使”“留学生”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汉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央官学成大学寮:既是培养人才的学府,又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

另外还有典药寮,阴阳寮等,地方官学成为国学。

府学等。

入学资格也有着严格的区分。

教学内容,也是参照唐朝。

也以儒家经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另外日本官学教育中的考核制度,赏罚制度,放假制度除了要求的标准较低,项目简化之外,几乎与唐朝的一样。

日本的私学先于官学存在。

私学的招生对象特别广泛,直至庶民文字:日语的起源日文中分成汉字及假名。

而假名中又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

原先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后来乃借用中国的文字, 将中文的草书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书的偏旁改成片假名。

例如说平假名的『あ』乃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的; 而片假名的『ア』则是汉字『阿』的一部分。

早期, 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 而片假名乃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 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

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隋唐的对外交往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日本遣唐使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中日贸易往来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3.玄奘、义净西游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3.和东罗马的往来4.和非洲的往来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和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三、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①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驰道等。

②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③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2、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和灭亡一、隋的统一: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的措施?①、发展经济。

②、编订户籍。

③、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④、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隋朝措施的政治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1、开通大运河时间、人物、目的: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开通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

②、以天然河道为基础。

3、大运河的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大运河的长度和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积极、消极):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消极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人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开创科举取士的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4、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三国与隋唐的关系分析

三国与隋唐的关系分析

对韩国三国时代与隋唐关系的研究张茜20076001060 三国时代是韩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此时,高句丽、百济、新罗分别建立起封建国家,完成了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直到668年,随着新罗灭亡高句丽,才基本完成半岛的统一。

这期间,在中国历史上,正处于辉煌的隋唐盛世时期,处于中国北方的高句丽与隋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一些韩国学者提出,隋朝的灭亡正是由于与高句丽连续不断地战争,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最终导致与高句丽建立友好关系的唐的兴盛。

在这篇文章中,重点就高句丽、百济、新罗与隋唐的关系进行介绍,并就这些战争的性质阐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就高句丽与隋唐的关系进行介绍。

当今学者普遍认为,在当时的东亚,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统治秩序,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共同认可的朝贡体制维护着东亚世界的总体和平与发展,与韩半岛的关系也是如此,中国作为宗主国,韩半岛国家作为从属国,以中国皇帝为中心的同时,半岛的“王”也拥有相对至高的统治权力。

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当时的韩半岛,尚未完成半岛的统一,未形成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也存在利用与中国的关系制约半岛内敌国,从而达成统一的事实。

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双方共同利益的需要,并非单方霸权或统治的要求。

这其中,由于高句丽政权位臵的特殊性,与中国北方相接,加之高句丽政权尚武的特性突出,据统计,三国时代,高句丽参与的大小战争有480余次,为了争夺、扩张领土,加强统治,双方矛盾更频繁发生,以致在7世纪,与隋朝前后发生了4次大的战争。

笔者认为,此时与隋朝的战争,一方面是高句丽政权全盛时期对外扩张,与中国争夺领土性质的战争,另一方面也是高句丽为了实现韩半岛统一,加紧夺取战争资本的需要。

五代十国的战乱一定程度削弱了中国的势力,加之高句丽广开土大王时期军事政治实力的高涨,使之有了与隋进行战争的资本与勇气,使得高句丽成为三国中对外战争最多的国家。

此时的韩半岛,为了抵抗高句丽的势力,百济与新罗结成联盟,以伺机夺取汉江流域。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原因:
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 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 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 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 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 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
A.大食 B.波斯 C.东罗马 D.天竺
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
(1)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 象;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③政府是对外 活动的主要参与者。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不同特征:①汉以陆路为主,唐水陆并举。 ②汉以商贸为主,唐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两 汉基本没有使臣交往。唐时与朝鲜、日本、印度等互 有使臣来往通好。 ③品种增多。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 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不仅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鉴真东渡(图片)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往来
与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贞观时,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与天竺往来:
中国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
例证:
1.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 2.骠国王子带歌舞团访问唐朝; 玄奘:陆路(图片) 3.玄奘、义净西游
义净:海路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新罗人教授中国儒学、喜读唐诗、写唐诗
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例: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交往:
政治:
徐福东渡
汉武、光武
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
唐朝时,十三批遣唐使
大化改新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交流 广泛对外开放 与各国交流
特点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为密切 兼收并蓄,吸收和容纳外国先进事物 兼收并蓄 吸收和容纳外国先进事物 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使节往来 政治 派遣留学生 经济: 经济 经贸往来 交往的主要形式 技术交流 文化 艺术交流 宗教传播
日本出土 “开 元 通宝” 通宝”; 中国出土 日本银币
西汉时,日本有 西汉时, 三十多个小国和 汉朝有来往; 汉朝有来往;东 汉初, 汉初,日本倭奴 国王遣使来汉, 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 光武帝赠“汉倭 奴国王”金印。 奴国王”金印。
遣使 印度
以佛教为纽带; 以佛教为纽带;送来郁金 菩提树; 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 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大竺; 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大竺; 玄奘、义净。 玄奘、义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一)隋唐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二)隋唐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和东南亚、 (四)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和中亚、西亚、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朝鲜输出: 朝鲜输出: 两汉: 两汉: P39 檀弓、 檀弓、果下马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隋朝: 隋朝:中日互派使臣 (1)使臣 唐朝: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 唐朝: 日本出土唐币 中国出土日本银币 日本: 日本:吉备真备 (3)突出人物 ) 中国: 中国:鉴真
(2)贸易 )
扬州鉴真纪念堂(郭沫若题词) 扬州鉴真纪念堂(郭沫若题词)
从中国输入: 铜镜、漆器工艺品、 从中国输入: 铜镜、漆器工艺品、铁制工具
1.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1)留学生: 新罗最多 ( 崔致远) )留学生: 崔致远) (2)商旅: “新罗坊”、“新罗馆” )商旅: 新罗坊 新罗坊” 新罗馆”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1)政治: 新罗立国,参用唐制 )政治: 新罗立国, (2)经济: )经济: 从唐引入茶种、雕版术、制瓷、 从唐引入茶种、雕版术、制瓷、 制铜 (3)文化:设立国学,教授儒学;读唐诗、写唐诗 )文化:设立国学,教授儒学;读唐诗、 (4)其他: 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 )其他: 姓氏、服饰、节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王金林(2011110179)
一.新罗时期与中国历史朝代对照
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676年)
1.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韩国庆州)创建。

2. 670年-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称为统一新罗
历史学者传统上将新罗的历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二.新罗时期地图
三.新罗与中国政府间的交流起步较晚
1.起步较晚的原因:①地理位置。

新罗处于朝鲜半岛的东南。

②当时受到倭军的困扰无暇顾及外交。

2. 新罗与隋朝政府的交流不密切。

①新罗与隋的联系开始于开皇十四帝(594)“新罗王金真平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②596,602,603年新罗均遣使与隋通贡。

《朝鲜通史》
3. 新罗与唐朝之间的政府交流频繁。

在唐初的621~668年的48年中,新罗向唐朝派遣使团32此,唐朝向新罗派遣使团10次。

4.新罗与唐朝之间的政府交流频繁的原因。

①当时朝鲜处于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的时期,新罗面临被高句丽和百济兼并的危险。

所以积极与唐朝来往,借以获得唐朝对自己的保护和支持。

②吸收先进文明成果,促进自身发展。

(在国内提出“花郎道”精神,培育青少年,提高国民素质)
5.唐朝与新罗军事方面的合作
①660年,唐朝和新罗联合将百济灭亡。

②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合将高句丽灭亡。

四.隋唐与新罗的经济交流
1.交流的主要形式
①官方贸易:朝贡—奢侈品交换
新罗→唐朝:人参,牛黄,果下马,各种鱼类……
唐朝→新罗:金银器,丝绸,《道德经》,《佛经》等书籍。

②民间商人贸易交流
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贸易,以海路为主。

代表人物张保皋,他不仅官居要职,而且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

从事新罗,唐朝,日本三国间的贸易。

2. 新罗坊及来唐从事其他职业的新罗侨民
8~9世纪,在唐的沿海地区形成了许多以新罗商人为主的新罗侨民的聚居区—新罗坊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中保留了大量关于新罗坊的资料。

新罗坊的设立对于唐罗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教育方面交流
1.唐朝对留学生采取特殊照顾政策,允许外国留学生参加中国科举考试。

2.在登州城南街,专门设立‘新罗馆’。

3.代表人物:崔致远
4.教育方面的交流同时促进了唐罗两国文化的交流。

尤其是促进了新罗汉文学的发展。

六.佛教方面的交流
1.佛教自前秦从高句丽传入新罗后,528年得到了新罗的正式承认。

赴华的求法僧得
到了新罗政府的重视。

如:新罗真平王二十三年(601),命法师安含学法于隋。

僧圆光自唐还国。

《海东高僧传》
2. 代表僧人:圆光,此藏,义湘,圆测等。

之后的还有慧超,无相等。

七.政治制度交流和经济制度交流
1.新罗的政治制度是参照中国的制度建立的。

①在唐朝建立前,新罗已于503年仿中国定国号。

520年制丧服法,颁示律令。

536年建年号。

②唐朝建立后,新罗对汉文化积极吸收。

649年改章服,650年行中国年号。

③中央行政机构方面,仿唐中书省蛇执事省,为全国行政机构。

仿唐内侍省设内省,管理三公王族事务。

仿唐御史台设司正府,弹劾官吏。

④地方制度方面,建立州郡制,全国设九州,并将九州名字改为汉式名字。

2. 经济制度
新罗仿唐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唐实行祖庸调法和户籍制。

八.儒学方面的交流
这一时期,在新罗占统治地位的是花郎道思想。

儒学开始只是花郎道训练的一种补充,随着新罗的统一,政府需要儒学巩固自己的统治。

所以在之后的682年设立国学,讲授五
经三史。

九.汉字方面的交流
新罗和高句丽一样,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的是汉字。

直到公元692年,由薛聪等人创立了吏读。

十.文学方面的交流
1. 散文
新罗文学的主体也是散文和诗歌。

散文成就最著者是强首和金大问。

强首是新罗前期著名的汉文大家。

新罗统一三国以前致唐之国书多出于强首之手。

金大问赴唐留学回国后,用汉文创作了《花郎世纪》《汉山记》《乐本》等著名汉文散文作品。

2. 诗歌
唐代是五七言诗繁荣的时期,因此对新罗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

汉文五七言诗也成了新罗知识阶层表达思想的主要手段。

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3.传奇
传奇是小说的前身,产生并兴盛于唐朝。

新罗传奇的代表作有《仙女红带》《老翁化狗》等。

十一.天文、历法方面的交流
1.天文方面
中国天文知识早已传入朝鲜半岛。

647年,新罗建成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2. 历法方面
674年,新罗之德福从唐学习李淳风创造的麟德历回国,同年,新罗改用麟德历。

十二.音乐舞蹈方面的交流
1.664年,新罗拍星川,丘日等人赴熊津,向驻屯的唐军学习唐朝的乐曲和乐曲。

2.当时新罗乐器有三竹和三弦,三竹是大琴,中琴和小琴。

三弦是伽倻琴,玄鹤琴,琵琶。

这些乐器大多都是仿照唐朝的乐器制造的。

3.新罗歌舞也传入唐朝,贞观(627~649),新罗乐也陆续传入唐朝。

十三.艺术方面的交流
1.善德女王对牡丹画图的精致鉴赏就是一个例子。

2.中国书法艺术对新罗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新罗使节,留学生,僧侣在唐时极力寻
求东晋二王和唐欧阳询的墨迹。

十四.建筑方面的交流
新罗在建筑方面也颇受唐朝的影响。

唐都长安的建设布局与规模就被新罗城市建设吸收。

新罗的寺院建筑也是如此。

新罗模仿唐朝在佛国寺后筑石窟。

十五.其它方面的交流
新罗在铜器,金器,漆器制作上,也受唐朝影响。

在庆州古墓,发现许多文化遗物,有金冠等服饰,刀,剑等武器,鞍,铃等马具及各种器皿。

从这些工艺品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唐代艺术对新罗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