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

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面”中的成功之“点”

摘要:改革开放,通俗地讲,就是开启大门,与世界接轨,并且开起门来搞建设。改革开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行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改革,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浙江的改革开放就属于长江三角洲—“面”中的成功之点,浙江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结合现代化建设,进行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业齐全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

关键词:浙江改革开放经济创新发展

一、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意义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浙江省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已走过整光辉的30年。这些年来,浙江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团结奋斗、创业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经过改革开放后,从一个经济位于全国倒数之列的省份,一跃成为了经济全国前三甲的经济强省。这不仅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更是我们浙江人民智慧的体现,浙江省在改革开放中受益匪浅,并且正在崛起中。

二、改革开放“面”中的成功指点—浙江的改革开放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正在长江三角洲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资料,2003年1至9月,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四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同期增幅均超过12%,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而这一经济增长高速和高于全国同期增幅3至5个百分点的状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连续保持了多年。

浙江—长江三角洲中的“重量级巨人”

浙江省地理位置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从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到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再到浙南地区的山区,另还有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市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全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主要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有怀玉山,天目山脉,括苍山脉。平原面积23.2%。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三个时期的历程

(一)增量改革和解决温饱问题阶段(1979-90年代初)

增量改革亦称“体制外优先”改革,即以非国有部门或计划外部分为重点实施改革,促进它们的发展。中国包括浙江最初的体制改革,就是采取了这样一种改革战略。浙江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突破并取得初步成功的。增量改革的另一个成效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和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得浙江非国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尽管这个阶段非国有经济主要还是以城乡集体经济为主,比如,1990年非国有工业增加值中,城乡集体工业占90.3%,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经济等非公有制工业仅占9.7%,但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推动了各种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总之,这是在国家采取增量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人民“主要依靠民资民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城镇小型工业,建立市场

网络,促进民间资本积累、推动城市工业迅速成长的阶段。在GDP中,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8.1:43.3:18.6,变为1991年的22.5:45.4:32.1。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也是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

但体制改革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对于体制改革的方向仍然存在着各种争议,在整个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浙江一些地方经常承受着由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压力,特别是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温州等地由于私营经济发展较快,被指责为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之一,是发生了几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二)整体改革和实现总体小康阶段(1992-90年代末)

1992年初邓小平作了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犹如春风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新气象,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新的阶段。

与增量改革不同,整体改革不只在计划经济体制无暇顾及或管不过来的边缘地带进攻,而且要在以国有部门为主的计划体制内打攻坚战,要求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宏观管理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以达到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目的。

此阶段的显著特点

1这个阶段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经过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

3市场体系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成效。

4农村改革方面,土地经营使用权转包、转让使农业规模经营有所发展,90年代后期浙江在全国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开始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5对外开放在这一阶段取得重大突破。

6浙江经济继续得到快速发展。

7个阶段浙江提前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

存在的问题

尽管这个阶段浙江已经实现总体小康,但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三)完善市场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迈入新世纪至今)

此时期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即由上世纪80年代发展非国有经济、90年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大力发展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2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3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又有新突破。

4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5 围绕完善市场制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新的拓展:一是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6 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7迈入新世纪,浙江进入了“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1经济粗放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就土地、投资、能源、环境污染等方面而言,在“十五”时期粗放利用资源的状况甚至还有所加剧。

2由于粗放增长越演越烈,进入新世纪后,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给“瓶颈”制约的矛盾日益显现,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3随着要素成本提高、需求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国际环境改变,进入“十一五”之后,浙江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企业外迁和资本外流势头不减,全省投资增幅明显趋缓,各项主要经济指数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

浙江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运用的策略,都坚持从浙江实际出发,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尤其是发展阶段和环境改变后,当年曾经流行的观念需要修正,当年曾经有效的措施就要调整。这正是成长中的意义所在。否则,过去成功的策略反而变成了今后发展的历史包袱。总之,尽管每个阶段都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调适的困难,但就总体而言,步步走的都是“活棋”。三十年星移斗转,似在倏忽之间;千万人奋斗不息,今昔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它为浙江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新刷的白色起跑线又横在浙江人民的脚下,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正同时向我们招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