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艾灸法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艾灸法

7.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 ,后灸腹部、四肢。在施灸过程中,随时 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 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 及时将艾条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8.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 艾火。
9.清洁局部皮肤。
10.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 单位,询问患者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分类处理用物。 12.洗手、取口罩。 13.记录。
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 药燃烧气味。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 现烫伤、水疱等情况,如产生烧灼、 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告知施灸者。
注意事项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颜面部、大血 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2.评估患者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了解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目前心理状态
及对疾病的认识。 4.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退热: 大
椎
实施要点
(一)仪表:符合要求 (二)操作用物: 治疗盘:艾条、打火机(火柴)、小口瓶
、弯盘,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两人核对)。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罚。 4.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解释。
5.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 意保暖
6.根据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治疗虚寒性慢性疾病。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距离腧穴皮肤2~3㎝进 行烘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一般每外 灸5~10min,至皮肤红晕
为宜。
(2)雀啄灸:治疗常见急性病。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不固 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 不停地移动,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 或反复旋转。一般灸5min左右。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二穴位注射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四针刺护理第二章灸法一艾条灸二艾炷灸三温针灸四灯火灸第三章放血疗法第四章挑治疗法第五章拔罐疗法一拔火罐法二拔药罐法第六章发泡疗法第七章磁疗法第八章推拿疗法附:小儿推拿疗法第九章刮痧疗法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第十一章换药法第十二章熏洗疗法第十三章溻渍法第十四章涂药法第十五章敷药法第十六章贴药法第十七章吹药法第十八章点眼药法第十九章药熨法第二十章导便法第二十一章坐药法第二十二章煎药法第二十三章服药法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中医技术操作规程耳穴压豆艾灸法

联合治疗方式
1 2
针灸与耳穴压豆艾灸法结合
在针灸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艾灸法,增强治 疗效果。
中药与耳穴压豆艾灸法结合
在口服中药的同时,配合耳穴压豆艾灸法,提高 疗效。
3
其他疗法与耳穴压豆艾灸法结合
如推拿、拔罐等,通过多种疗法的协同作用,增 强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与评估
01
02
03
症状改善情况
避免烫伤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烫伤皮肤。如感觉温度过高,可适当调整艾条与皮肤之间的距离。
注意保暖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患者受凉。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范
• 注意过敏:如果患者对中药或艾条过敏,应立即停止操作 并就医。
注意事项与安全防范
防火措施
在操作过程中,要远离易燃物品,确 保室内通风良好。
急救准备
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未来发展
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耳穴压豆艾灸法有望与其他中医治疗方法结合,形成更完善 的治疗体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耳穴压豆艾灸法有望在预防保健领域
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方向
进一步研究耳穴压豆艾灸法的作用机制,探索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结合现代科 技手段,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舒适度;加强临床研究,积累更多案例和经验,为推广应
毛巾或纸巾:用于清洁和保护操作区域 。
镊子或钳子:用于夹取艾条。
艾条:选用优质艾绒制作,长度适中, 便于手持和操作。
酒精灯、火柴或电子点火器:用于点燃 艾条。
操作步骤
清洁耳部
用毛巾或纸巾轻轻擦拭耳廓表面 ,保持干燥。
选取穴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耳穴 进行压豆。
操作步骤
• 放置压豆:用镊子或钳子夹取准备好的中药小布 袋,贴在选定的耳穴上,并用手指按压片刻,使 其固定。
中医护理基础操作——艾条灸法

中医基础护理操作——艾条灸法
概念:艾条灸法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或者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适应证:适用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法者,如咳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炎、骨髓炎、关节病等。
物品准备:艾条、打火机、酒精灯、弯盘、灭火小口瓶。
操作:1、解释,取穴位。
2、点燃艾条,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在距离
皮肤2—5厘米处,进行熏灸,可采用不同的施灸方法,
如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3、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感觉,以患者感温热而无灼热感
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处灸5—-
15分钟,灸毕,将艾条放入小口瓶内熄灭。
注意事项:
1、施灸前应对患者说明施灸要求,消除恐惧心理。
2、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症施灸,取穴位要准,灸穴勿过
多,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对于昏迷,反应迟钝或局部感觉消失的患者,应注意勿
灸过量,避免灼伤皮肤。
4、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5、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昌江县中医院护理部
2009年8月3日。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艾灸疗法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流程,确保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本文档适用于从事中医艾灸疗法的中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
2. 疗法操作规范2.1 前期准备- 准备艾草:选择艾草的品质良好、保存完好且无异味的艾草。
- 准备艾灸器具:使用合格的艾灸器具,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性。
- 准备疗程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制定合理的疗程计划,包括艾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2.2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辩证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确定患者的病因和证候。
-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脉搏、舌象、体温等指标的观察和记录。
- 制定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艾灸方案,包括灸治的穴位选择和艾灸的方法和疗程。
2.3 艾灸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让患者舒适地躺下或坐好,解开紧身衣物,保持艾灸部位清洁。
-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症和证候,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
- 艾灸器具准备:点燃艾条,调整艾灸器具的高度和距离,确保艾灸的温度和强度适宜。
- 进行艾灸:将艾灸器具放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保持适当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艾灸治疗。
- 艾灸结束:结束艾灸后,确保患者舒适,观察患者的疗效和反应。
2.4 安全注意事项- 控制艾灸温度:确保艾灸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和烟熏。
- 遵循卫生原则:使用干净的器具和艾草,避免交叉感染。
- 严格掌握艾灸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疗效,控制艾灸的时间。
- 注意患者疗效和反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停止治疗。
3.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中医艾灸疗法的操作规范,包括前期准备、患者评估、艾灸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本文档的规范操作将确保中医艾灸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和体验。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是确保中医科护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指导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科护理技巧,提高护理质量。
一、操作规程概述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是根据中医理论和技术特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一套规范化护理操作流程。
它涵盖了中医科常见的护理操作项目,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旨在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二、操作规程内容1、针灸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准备针灸器具,如针具、棉球、酒精等;为患者讲解针灸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消毒:用棉球蘸取酒精为针灸部位消毒。
(3)进针: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针具,用单手进针法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穴位。
(4)行针:根据病情需要,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进行行针。
(5)留针:根据医嘱确定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6)出针:在留针时间结束后,缓慢将针拔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
2、推拿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为患者讲解推拿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体位:根据治疗需要,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3)推拿: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采用推、拿、按、揉等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4)时间:每次推拿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5)结束:治疗后协助患者休息片刻,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
3、拔罐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准备拔罐器具,如火罐、酒精灯等;为患者讲解拔罐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体位:根据治疗需要,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3)消毒:用棉球蘸取酒精为拔罐部位消毒。
(4)拔罐:点燃酒精灯,将火罐扣在拔罐部位,待吸住后迅速拔下。
(5)时间:每次拔罐治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一、操作步骤1、准备物品:血液透析机、透析器、透析液、穿刺针、消毒用品、血压计、听诊器等。
2、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姓名、年龄、血型等基本信息。
中医护理操作规范流程艾条灸2ppt课件

金沙县中医院急诊科 主讲人:刘守英
2021年10月10 1
第二讲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
艾条灸定义:用纯真的艾绒〔或参与中药〕 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外表熏 烤的一种操作。用来解除虚寒性病证的临 床病症。
一、操作前预备
1、评价: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进展 评价 主要临床病症、表现及既往史; 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思情况。
4、灸毕: 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清洁部分皮肤。
9
三操作后
1、整理: 协助患者穿着,安顿温馨卧们,洗手
。
10
三、操作后
2、记录: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艾条灸法治
疗的客观情况; 签名。
12
3
一、操作前预备
2、物品预备: 治疗盘、艾条、
火柴、弯盘、小 口瓶、必要时备 浴巾、屏风等
4
一、操作前预备
3、患者预备: 核对患者姓名、诊断; 引见并解释; 合理体位,松解穿着,暴露施灸部 位; 留意保暖。
5
二、操作流程
1、定穴: 遵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 〔18分
14秒到30分〕
6
二、操作流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艾灸法一、艾灸法概述艾灸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压制成艾绒后进行热熏烤病人特定的穴位或身体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温通经络、祛寒湿、温补脾胃等作用。
艾灸法具有简便、经济和高效的特点,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头痛、肩颈疼痛、腰腹痛等病症。
二、操作流程1.准备艾草和灸具:(1)选择优质干燥的艾草,并在操作前放在温水中泡软备用;(2)准备灸具:包括艾绒、灸盒、灸罐等。
2.病人准备:(1)病人需排空小便,保持体表清洁干燥;(2)病人脱去上衣,暴露需要灸疗的部位。
3.穴位确定:(1)根据病人的具体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2)穴位应根据解剖位置进行准确确定。
4.灸具准备:(1)将艾绒放入灸盒中,用火点燃艾草,等待燃烧产生的烟雾足够后将火扑灭;(2)将燃烧过的艾绒置于灸具上,待温度适中后开始进行灸疗。
5.艾灸操作:(1)缓缓将灸具靠近病人的皮肤,上下左右调整角度,以保证艾绒充分接触皮肤;(2)在穴位处进行艾灸时,可使用接穴法,即在相邻穴位间保留一指宽的距离,以充分发挥灸疗效果;(3)可根据病人承受能力进行艾灸的时间控制,推荐时间为15-20分钟;(4)进行艾灸过程中,需时刻关注病人的反应和舒适感受,避免疼痛或过度灼伤的情况发生。
6.操作完成后:(1)病人在灸疗结束后,需保持休息及保暖,避免受风寒;(2)灸具及残留艾草的清理:用毛巾或纸巾将灸具上的残留艾绒擦拭干净,并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存放。
三、注意事项1.艾草的选择应注意干燥、无虫蛀,新鲜度较好;2.艾绒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艾灸热度,也不应过少,以确保艾草燃烧的时间足够长;3.灸具的选择应安全、整洁、耐高温;4.灸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疼痛或过度灼伤的发生,避免灸具直接接触皮肤;5.艾灸后病人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反应,属常见现象,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就医处理。
四、操作注意事项1.操作前需充分询问病人的病症情况,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禁忌症,避免使用艾灸法时对病人带来不良影响;2.操作过程中需注意艾灸温度,避免过热灼伤病人;4.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艾草、灸具和检查艾灸设备的安全性;5.操作过程中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根据病人的身体反应进行调整,确保疗效和病人的舒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评估患者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了解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目前心理状态 及对疾病的认识。 4.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退热: 大 椎
实施要点
(一)仪表:符合要求 (二)操作用物: 治疗盘:艾条、打火机(火柴)、小口瓶 、弯盘,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两人核对)。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罚。 4.备齐用物,携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解释。
7.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 ,后灸腹部、四肢。在施灸过程中,随时 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 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施灸中应 及时将艾条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8.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 艾火。 9.清洁局部皮肤。 10.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 单位,询问患者需要。
11.分类处理用物。 12.洗手、取口罩。 13.记淡的中
药燃烧气味。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 现烫伤、水疱等情况,如产生烧灼、
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告知施灸者。
注意事项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颜面部、大血 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2.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 调整距离,防止烧伤。施灸后局部皮肤出 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 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 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 ,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施灸过程中应及时将艾条灰弹入弯盘,防 止灼伤皮肤。 4.艾条灸后应彻底熄灭,以防止复燃发生火 灾。
5.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 意保暖 6.根据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1)温和灸:治疗虚寒性慢性疾病。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距离腧穴皮肤2~3㎝进 行烘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一般每外 灸5~10min,至皮肤红晕 为宜。
(2)雀啄灸:治疗常见急性病。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不固 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 不停地移动,也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 或反复旋转。一般灸5min左右。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艾灸法
XXX
2013年3月28日
操作目的
1.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解除或缓解各种 虚寒病证。
2.通过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寒祛湿 ,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预防保健 康复作用
评估患者
1.评估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 史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