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教案(5)沪科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 第三册 第8章 遗传与变异 8.2 伴性遗传教案(3)沪科版(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生物 第三册 第8章 遗传与变异 8.2 伴性遗传教案(3)沪科版(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 伴性遗传教案(3)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 伴性遗传教案(3)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 伴性遗传教案(3)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2节伴性遗传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概述伴性遗传.②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③德育目标培养尊重事实,相信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这是分析生物的遗传现象,特别是分析人类遗传病的传递规律以及有关的计算的基础。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这方面的知识易受常染色体上的遗传思维定势的影响,会将原有的解题思维带入新课,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色盲的发现过程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由于性染色体是决定性别的遗传基础,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必然是与性别相联系的。

例如:色盲、血友病等生物学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孟德尔采用的就是实验法,他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

如果要研究人类的遗传现象就不能采用实验法,而要采用调查法.1958年我国进行过一次遗传学方面的人口调查。

调查发现,遗传病的发病率呈现家族特征.研究素材分析:以下是一个色盲家系。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三册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第2节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三册第八章 遗传与变异第2节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通过讲授法,教师将伴性遗传的定义、特点、在人类、动物和植物中的表现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提供一些具体的伴性遗传案例,如色盲和血友病的遗传,让学生分析它们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
3. 教学方法:实验法
通过实验法,教师将设计一些实验,如果蝇的红眼和白眼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伴性遗传的现象,增强对伴性遗传的理解。
8. 作业布置阶段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伴性遗传的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加深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记忆。
9. 反馈与总结阶段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伴性遗传的重要性和应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实践情景一:分析家族遗传病
假设你有一个家庭成员患有某种遗传病,如色盲或血友病。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为家庭成员的遗传咨询提供科学建议。
2. 实践情景二:设计伴性遗传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某种伴性遗传现象。例如,可以选择果蝇的红眼和白眼遗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杂交实验,观察和记录子代的表现型,分析其遗传规律。
在语言语调阶段,我注意了语言清晰、语调适中,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接收和消化信息。同时,我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时间分配方面,我注意了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同时,我也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讲解速度和深度,确保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阶段,我发现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加深了,这让我感到很满意。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

高中生物沪科版第三册教案设计:8.2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沪科版第三册教案设计:8.2伴性遗传

第八章第2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在学习遗传规律之后,本节探讨性别决定与遗传的关系。

决定生物性别的因素很多,本节主要介绍两种主要的基因决定性别方式:XY性别决定和ZW性别决定,也由此引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概念。

性染色体上除了决定性别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些与性别无关的其它基因,而这些基因的遗传往往与性别相联系。

本节重点介绍X染色体遗传的基本规律,女性X染色体成对,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遗传上和性别相联系,尤其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男、女个体上的表现大不相同。

本节通过红绿色盲的具体例子说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学习性别决定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认为选择性别带给社会、家庭和后代的压力,认识个人行为造成的后果。

二、课题:第八章第2节伴性遗传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关系。

列表比较常染色体与X、Y性染色体的异同。

能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区分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并进行概率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性别决定的两大类型:XY型和ZW型。

通过列表比较归纳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及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应人为选择人类性别。

关注将遗传学知识更好地与生活实践、人体保健的结合。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X、Y性别决定隐性伴性遗传特点难点:红绿色盲遗传规律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律。

分析Y染色体遗传规律。

又有什么特点呢?如果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会有怎样的遗传现象呢?将X显性、X隐性遗传和Y染色体遗传规律列表比较一下。

假设,交流。

列表,比较,交流。

传。

毛耳遗传分析。

性染色体遗传规律比较表。

小结如何区分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交流。

八、板书:第2节伴性遗传一、性别决定1、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XY型性别决定3、ZW型性别决定二、伴性遗传1、定义2、伴X隐性遗传3、伴X显性遗传4、伴Y染色体遗传九、评价:1、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2代中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课件3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课件3沪科版
2、课外探究
第五页,共47页。
[小调查] 以下两副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红绿色盲症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指患者色觉障碍(zhàng ài), 不能区分红色和绿色。


(提示:一个是动物(dòngwù),一个是数字)
骆驼(luò tuo)
58
第六页,共47页。
再来看看(kàn kàn)这两副图中有 什么?
第一页,共47页。
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 (gètǐ),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 有的发育成雄性?
我为什么是女孩(nǚ há i)?
我为什么是男孩(ná n
há i)?
第二页,共47页。
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 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雌雄(cíxióng)个体为 什么在某些遗传性状上表现的不同呢?
第三页,共47页。
性别决定(juédìng)和伴
(一) 性性别遗(xìn传gbié)决定
1、概念:雌雄异体的生物(shēngwù)决定性别
2、常染色体的:方式
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性染色体: 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男性:XY 女性:XX
3、性别决定的类型
XY型性别决定
ZW型性别决定
第四页,共47页。
解释:可用遗传图解的方法进行推导。
第三十页,共47页。
伴X显性遗传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tèdiǎn)
女性患者多于(duō yú)男性患者;连续遗传。
下肢X光片显示骨骼的变形
患者由于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 常常表现为X型(或0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 ( jīxiōng))、生长缓慢等症状。
第十九页,共47页。
[探究] I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教案(4)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教案(4)沪科版

第2节伴性遗传1.教学说明教学探索目标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的生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从而发展他们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能进行生命科学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品质。

”并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及“注重生命科学素养的培养”,本课旨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对教学策略的适当选择以及对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探索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发展,增强学生生命科学素质的生物课堂教学。

教材分析(1)简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性染色体及其上面的基因的传递学习,是对上述两个定律的扩展、补充和深化。

在学习了这节内容后,有一个梳理复习基因分离规律及伴性遗传特点的内在环节,同是,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应用和深化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并且本节内容如血友病形成原因等可为后面内容“变异”中的“基因突变”的学习埋下伏笔。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伴性遗传的遗传原理和传递规律教材处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命科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0章第一节部分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决定、伴性遗传概念、红绿色盲遗传传递规律及应用。

这部分内容与原《生物》教材中相关内容区别不大,但是,在新的历史形式下,生物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备课时,我根据二期课改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通过生命科学教育,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经历”、“体验”,从而发展他们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并且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新增了实验“果蝇伴性遗传”,实验难度较大且历时长,但是通过长达一个月的果蝇培养实验,及时的记录实验现象的学习体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实验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亲自发现伴性遗传的现象,自然地激发出学习其内存规律的愿望。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学案(3)沪科版

高中生物第三册第8章遗传与变异8.2伴性遗传学案(3)沪科版

第2节伴性遗传【学习目标】1.说明什么是伴性遗传。

2.概述伴性遗传,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成因。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5.能根据已知条件推断伴性遗传现象中亲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几率。

学习重点:伴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伴Y遗传)的特点。

学习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自主探究】2、例题领悟例1、决定猫的毛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bb、BB和Bb的猫分别为黄、黑和虎斑色。

现有虎斑色雌猫与黄色雄猫交配,生下三只虎斑色小猫和一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是()A.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B.全为雌猫或三雄一雌C.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D.雌雄各半解析:由于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所以含有B和b的只能是雌猫。

基因型为X B X B是黑色雌猫,基因型为X b X b是黄的雌猫;基因型为X B X b虎斑色雌猫,基因型为X b Y是黄色雄猫;基因型为X B Y是黑色雄猫。

(虎斑色雌猫)X B X b× X b Y(黄色雄猫)↓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虎斑雌黄雌黑雄黄雄由此可见,三只虎斑色小猫为雌猫,黄色小猫可能是雌猫(X b X b),也可能是雄猫(X b Y)。

答案: A例2.(7分)甲图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

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甲图中I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甲图中的Ⅱ—1,Ⅱ—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请回答:(1)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甲图中的片段。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和Y染色体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甲图中的片段。

(3)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如乙图,则控制该病的基因很可能位于甲图中的片段。

(4)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甲图所示X和Y染色体的I片段,那么这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沪科版第三册教案设计83变异

高中生物沪科版第三册教案设计83变异

高中生物沪科版第三册教案设计:8.3变异第八章第3节变异一、教材分析:遗传使物种保持稳定,变异则为生物发展进化提供可能,本节从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及其控制四个方面介绍变异、变异的原理和意义以及人类对变异的利用。

首先运用大量实例说明生物的变异普遍存在,然后依次探讨各种变异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有关基因重组的知识不仅与前面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是相关知识有机的整合。

通过花生米形状、豚鼠毛色等实际问题引出,引导学生分析基因重组发生的机理:①通过有性生殖的过程实现;②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为基因重组提供了物质基础;③配子的随机组合等。

由此归纳出基因重组的概念。

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遗传物质发生的改变,是由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因素造成遗传物质繁盛了改变从而导致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主要来源,为此,通过列举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因基因突变而使血友病在皇室中传递,引导学生分析基因突变的本质和意义,同时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就可能传递给后代。

基因突变对生物的影响则可通过绿色植物白化、水稻矮杆和雄性不育等事例说明,并讨论育种中对突变形状的利用。

染色体畸变是细胞水平的变异,涉及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通过让学生辨认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图,比较染色体结构变异4种基本类型。

重点介绍染色体整倍化变异。

对学生而言染色体组是一个不容易掌握的概念,教材中不强调染色体组这个概念,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人类体细胞和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了解“染色体组”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讨论多倍体的特点。

在人工诱变及其控制这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培育无籽西瓜的过程,了解多倍体人工育种的常用措施。

还可利用“阅读与思考”中介绍的“太空育种”开阔学生眼界,了解最新科技动态。

再通过育种方法探讨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自己将育种方法的种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感悟知识与社会、技术、生产、生活的关系。

高中生物 第三册 第8章 遗传与变异 8.2 伴性遗传学案(

高中生物 第三册 第8章 遗传与变异 8.2 伴性遗传学案(

第2节伴性遗传教学目标: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温故知新:果蝇红眼(W )对白眼(w )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而果蝇灰身(B )对黑身(b )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纯合的灰身白眼雄果蝇与纯合黑身红眼雌果蝇杂交,再将F1中雌,雄个体相交,产生F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F1 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

(2)F1 中雌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

3)F2 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分离比___________。

(4)F2 代中,眼色出现性状分离的果蝇性别为_______,其中红眼与白眼比例为_____,眼色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果蝇性别为_________。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一、伴性遗传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1) 红绿色盲基因的特点:①色盲基因是只位于______(X、Y)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显、隐)性基因;②男性只要在______(X、Y)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患病。

(2)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的规律: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①色盲患者中_____(男、女)性多于_____(男、女)性:女性只有_________才表现为色盲,X B X b不表现色盲,是____________;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②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一般是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_________。

当然,也有可能是女性携带者或女性患者通过她的儿子传给孙女。

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女性色盲患者,其父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其儿子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伴性遗传
一、教材分析:
性别的决定和伴性遗传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是伴性遗传的基础。

性别是有染色体决定,染色体分为两类: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主要讲述的是遗传学中的特殊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过程,这部分知识建立在第一节两大遗传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前面学习的两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知识、染色体、基因等相关知识,本节知识点学习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它在高中生命科学的遗传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是了解遗传病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知道染色体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

b、知道生物的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及性染色体的类型。

c、理解性别决定及其主要类型(XY型性别决定和ZW型性别决
定)。

d、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在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e、掌握红绿色盲为代表的伴性遗传的原理和特点。

f、了解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和Y染色体遗传等遗传特点。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果蝇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通过观察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图解,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性别决定,让学生了解子代性别的决定取决于精子的类型,培养科学
的认识生命规律现象。

b、通过学习伴性遗传,让学生理解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a、XY型的性别决定
b、伴性遗传基因型的写法:先写性染色体的符号,再将基因符号写在性染色体符号的
右上角。

如: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等。

c、人类的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2)教学难点:
a、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特点
特征外,还有许多遗传现象与性别有关,而且在自然情况下,生物的雌雄个体比例大约1:1。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性别的特征及其差异呢?性别的决定与遗传物质又有什么关系?
一、性别决定
讲解:
性染色体的发现历程。

(1)1891年,德国细胞学加亨金在观察半翅目昆虫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时,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染色体,在一半精子中有这条特殊的染色体,而在另一半精子中没有。

由于对这条染色体的性质不理解,就取名为“X染色体”但没有与性别练习起来。

(2)1902年,美国的麦克朗第一次讲“X 染色体”与昆虫的性别联系起来,揭示了生物性别决定的奥秘。

此后大量的研究表明,细胞中的染色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雌雄个体细胞中都具有的相同的染色体——常染色体。

另一类是在雌雄个体的细胞中是不同的染色体——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决定有直接关系。

出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

1.常染色体。

2.性染色体:每种生物有两种形态。

3.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主要类型:XY型和ZW型。

(1)XY型性别决定:
人类、全部哺乳动物、很多昆虫、某些鱼类、某些两栖类及很多雌雄异珠的植物。

XX-雌性 XY-雄性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让学生讲解染色体的发现之路。

学生认真听讲。

读图辨析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
区别。

让学生进行复述常染色体与性染
色体的区别。

学生听讲。

学生阅图理解。

启发学生阅图,写出果蝇体细胞
的染色体组成。

雌性:22AA+XX
雄性:22AA+XY
了解性染色体
的发现之路。

培养学生获取
相关知识的材
料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
达能力和交流
能力。

培养识图能力。

让学生充分理
解两种类型的
性别决定。

2008-2-179
人体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3对(其中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则体细胞内染色体如何表示?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又如何表示?
1 :1
(2)ZW型性别决定:
鸟类、爬行类和蛾蝶类
ZW-雌性 ZZ-雄性精子:22A+X或 22A+Y
卵细胞:22A+X
学生思考回答:
雌性:22AA+XX
雄性:22AA+XY
精子:22A+X或 22A+Y
卵细胞:22A+X
学生阅图理解:男女比列为1:1。

学生听讲理解:ZW型性别决定并
知道ZW型生物种类等情况。

理解X染色体和
Y染色体的同源
部分和异源部
分。

掌握细胞内染
色体的表示方
法。

同上。

充分了解自然
情况下雌性与
雄性之比约
1:1。

二、伴性遗传
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

人的色盲症遗传、血友病遗传都属于伴性遗传。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色调,不能识别色调,医学上称为色盲。

2.伴性遗传的种类
(依据基因位于哪一条性染色体)
a.伴X染色体遗传
——伴X显性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b.伴Y染色体遗传
3.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听讲。

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识图、
析图能力
测试学生眼睛
的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