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水
孔子关于水的论述

孔子关于水的论述
孔子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意味深长,寓意着水的双重性质。
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帮助人们到达目的地,又可能会带来危险和灾难。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使用水资源,不浪费和污染水源。
孔子还说过,“水流不腐,户枢不蠹。
”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清洁和不变性,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活水”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认为,水源应该保持干净,而且不应该受到腐蚀和污染。
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持水源的清洁和稳定。
在古代,水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孔子在其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水的教育。
他认为,水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通过对水的学习、感悟和尊重,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总之,孔子关于水的论述,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正确认识和使用,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思想和观念,仍然在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 1 -。
古人关于水的哲学

古人关于水的哲学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中最珍贵的资源之一。
在古代,许多哲人都曾留下了与水相关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观点:孔子:“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意味着水的力量是无所不在的。
我们要善于利用水的力量,但也要警惕水的危险性。
庄子:“大泽之水,天下之显”,庄子通过大自然中的水来表现出天地万物的美妙和神奇。
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哲学。
道家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思想中的“水”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通过不争不抢,宽容自然,达到自然的平衡。
佛家思想:“涓涓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佛家思想中的“水”是一种缓慢但持久的力量,通过不断积累,达到最终的胜利。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水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虽然有些古老,但却至今仍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水的资源,善待大自然,追求自然的和谐。
- 1 -。
孔子观水

孔子观水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善于从普通的事物或者现象中发现隐含其中的道理,善化他人。
他通过对最平常的水的观察、感悟和思考,以伦理道德思想为切入点,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孔子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弘扬道义,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看到黄河,他感叹道:“美哉水,洋洋乎”;站在湍急的沂水岸边,他感慨万千地对学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既有孔子对时间如流水般留不住而引发的感喟,又有对时间、永恒、人生意义和追求等哲理性问题的思考。
鼓励人们珍惜时间,义无反顾地追求人生的“正道”和弘道。
有一次,孔子正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向东奔流而去的河水,他的学生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就一定要观赏,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因为大水能够不停地向前流动,惠溉四方,润泽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就象德;它流动时,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这就象义;它浩浩荡荡,千支万流汇入汪洋,永无穷尽,这就象道;它奔赴极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穿山崖,凿石壁,勇往直前,这就象勇;它总是趋向于平,安放必平,
公平公正,这就象法;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这就象正;它周到的无所不至,该到的地方,它都流到了,这就象明察;它无论发源何处,即使经历万千曲折也一定要向东流,这就象有志向;它可出可进,无论到哪里,都能把那里的万物净化,这就象是善于教化。
这些就是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看的原因吧。
”
孔子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品质、意志、道德等联系起来,晓人以立身处世之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坚定不移地东流入海;君子善化他人而无所争,矢志不渝地追求大道,使自己的品德日日新、智慧无量无穷!。
论语中水的语录

论语中水的语录1论语·述而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2《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就是《论语》中寄情山水最富哲理的话语,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者是动态的,仁者是静态的;智者是快乐的,仁者是长寿的。
山、水是世间最普通的自然物,也是最有灵性的东西。
山是安定、伟大、丰富的,水是流动、平等、多情的。
孔子喜山爱水,是因为他知水懂山,“见大水必观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他绝不仅限于陶醉、流连于山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体验,赋予山水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3。
《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从表面上看,这是孔子在河边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的感叹,但孔子感叹的不仅仅是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更有稍纵即逝的光阴和瞬息万变的'事物。
4孔子乐水的另一记载就在《论语·先进》篇中的“侍坐”,这是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畅谈理想的记录。
一天,孔子饶有兴趣地问四个学生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大国,冉有谦虚一点说管理一个小国,公西华则想做一名司仪。
他们三人的志向抱负不可认为不宏大,但孔子并未做出评价。
相比之下,曾皙的志向就微不足道了,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是这段看似没有宏大抱负的话,却得到了孔子的赞同:“吾与点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向往的就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幸福自由的桃源生活,曾皙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美妙境界。
另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十分爱水,经常到自己家乡的沂水河中,清洗污尘,陶冶情操,亲近自然。
5《论语》记:孔子曰:汝知天下,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城无市小儿答曰: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皇城无市【论语中有关水的语录】。
水文化名言名句

水文化名言名句1.孔子关于水的名言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篇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
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孔子集语》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2.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孔子论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

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水象水,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的元素之一,也是先秦儒道哲学中常被引用的象征。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都对水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解读。
在儒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柔和和包容。
孔子曾说:“君子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水的理解。
水具有柔和的特性,能够容纳万物,不争不斗,温润而利于生命的发展。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柔和而包容,以此来达到和谐的社会。
他认为,只有放下争斗和竞争,追求和平与共荣,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而在道家哲学中,水象征着无为而治和自然。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与孔子的表述几乎相同,但在道家中,更强调水的无为而治。
水自然而然地流淌,不强求,不争斗,不违背其本性。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效法水的特质,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不抵抗、不反抗,以达到身心的平静与和谐。
水在先秦儒道哲学中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其流动性上。
水具有流动不息的特性,象征着变化与流转。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一切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儒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人伦道德,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进步。
而道家则更加强调宇宙和人生的变化,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去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水的流动性让先秦哲学家们认识到,只有顺应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先秦儒家和道家都将水作为哲学思考的重要象征。
水象征着柔和包容、无为而治、自然与变化。
通过对水的理解和运用,儒家和道家提出了一种人生哲学,即追求和谐与平衡,顺应自然的道,不争斗、不追求功利,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
孔子、老子、禅语关于水的智慧一、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
‘逝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
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锻压。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文化。
“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
让我们“如鱼得水。
领略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充满善意。
“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怨天尤人,只怀一颗善心平常心。
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
让心永远呈现如“宁静的森林池水……。
孔子论水

育英实验小学薛璐
广袤 飘逸 眸子 和煦 絮语 奔腾 围拢 疑惑 波澜起伏 意味深长 穿岩凿壁 从无惧色 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 一番宏论 司空见惯 绿草如茵 拨动琴弦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安享幸福 侧耳倾听 情不自禁
大声朗读全文,找出孔子的课 堂在哪里,并用横线画下来。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 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 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 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 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 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 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于丹
《论语心得》
林语堂 《孔子的智慧》
水穿山岩,凿石壁,从 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水从雪山走来 水从远古走来 水向东海奔去 水向未来奔去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默读3—9自然段,找出 孔子的课文在哪里?用波 浪线画出来。
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 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 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 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 水是真君子啊!”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 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 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 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 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水与真君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在你感受深的地放做好批注
我们懂得了孔子的弦外 之音,他的弟子颜回、子路 是不是也懂了?找出相关依 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论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
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孔子论水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一智者乐水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
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
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
《论语·先进》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天,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
惟有曾点(曾皙)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了,穿上舒适的春装,相约上五六成年人,六七少年人,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大家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
这番话显得很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了夫子的赞同:“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从孔子师徒以上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第一,曾点所描绘的这种美妙的境界,正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憧憬的大同世界的气象——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幸福、安祥惬意的美好生活。
第二,新近大自然,与之不离不弃,融为一体,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
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
而他所生活的空间,则是个礼崩乐坏、污秽纵横的社会,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时时生出污垢,让人感到肮脏难受。
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涤身心,让心灵一尘不染,恬静惬意,让身体洁净清爽。
这是言内之意。
而言外之意则是“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
因而对曾点所表达的从容开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会“叹息而深许之”。
孔子的“乐水“,还表现在他偶尔也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就可说明这一点。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
怀有大济社稷苍生宏志的孔夫子,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确有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却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欢迎。
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之道”,孔子曾率领众门徒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常与冷遇和奚落相伴——“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
”(《列子·杨朱》)如此悲惨的境况,不能不使孔子无数次地黯然神伤,终于不平则鸣,喊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
事实上,孔子绝不想真的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的“逍遥游”生活。
这牢骚话不过是老人家“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书·儒林传》)的无奈与感慨。
尽管挫折多多,他依然汲汲奔走于列国之间,以求实现他的道德政治理想,而“不知老之将至”。
不过,孔子此言却为后世仕者指示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方向,即当仕途失意时,就想乘桴入海,绝弃尘缘。
然而,又有几人真能做到呢?难怪唐人张说在流配钦州(今广西境内),来到南海时,会发出“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的感叹。
看来,如果不是真心想作隐士,仕途失意之情靠大海是抹不平的。
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孟子·离娄》说孔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问题的记载。
这些记载在具体内容上也许与事实有出入,但孔子特别喜欢水的事实是千真万确的。
而且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
也就是说,他对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构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大厦为切入点。
如《韩诗外传》对孔子“见大水必观焉”的原因有过一大段的解释,大意是: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似仁;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奔腾向前,冲过千山万壑,似勇;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者不可测,似智。
由此可见,孔子不满足于纯粹的观赏自然,而是试图沟通水之美与人类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探求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由此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对水的社会化、道德化认识,正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尤其重视道德教化,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是一种道德学说。
而水这种物质世界普遍存在、人类须臾难离的物质,恰恰具有孔子阐发其道德思想的深厚底蕴。
水的许多特征“似德”、“似仁”、“似义”、“似勇” “似智”等等,确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着十分相近的特征,因而为孔子和儒家的“智者”、“君子”所愉悦。
于是,孔子便顺理成章地把水的形态和性能与人的性格、意志、知识、道德培养等联系起来,这时,水也就成了体现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感性形式和观念象征,成了儒家文化的道德之水、人格之水。
孔子的这种比德论的水之审美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许多思想家都以此来看待水之美。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荀子·宥坐》)在孔子对水满而覆的感叹中,我们分明又得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警示。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人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孟子·离娄上》)清濯缨,浊濯足,这本是水给予人们最便利、最直接的恩惠,但孔子却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忠奸善恶、荣辱祸福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逝者如斯夫”——孔子的运动观奔流不息的川水不但令孔子赏之悦之,而且还引发了孔子无限的哲学情思。
一次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滚滚不断奔流的河水发出了“逝着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叹。
这是孔子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有如流水般永远留不住而引发的哲思,它既有因时光流逝、功业未成而导致的深沉感喟,又具有对时间、永恒、变化等物质运动的抽象哲学问题的沉思带来的哲学感悟。
从第一层面上说,的确,时光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青春终会老去,万事万物都将成为流水般的匆匆过客。
面对短暂的人生之旅,作为天地间渺小如草芥的人又怎样度过这一生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这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曹孟德,面对飞逝的时光,发出了人生苦短、功业未成的感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尽酒》),这是一代大诗人李白诠释“逝者如斯”的又一种人生态度,饱含着悲观、消极与无奈。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注》),这是毛泽东对“逝者如斯夫”的理解,表现的则是一种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笔者以为,这种领悟最能体现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本质内涵。
孔子是让人们效法滔滔东流之水不舍昼夜、勇迈古今之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以有限的生命之水融注于无限的人生事业之河。
在这方面,孔子本身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尽管怀瑾握瑜的他为了弘扬儒家之道到处碰壁,但依然如奔流的川水一样执着地、义无反顾地追求着人生的“正道”。
从第二个层面讲,“逝者如斯”给孔子及后人的哲学启悟是:物质运动犹如流水,是在空间进行的,而这种运动的不舍昼夜,永不停息,又是它的时间表现形式。
孔子不仅朴素地认识到一切物质都处于运动中,而且以川流不息的水为喻,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而运动主体是流水一般客现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运动,是自然而然的,一切由物质的天性决定。
李泽厚先生认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生的执着,对存在的领悟和对生成的感受。
孔子没有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既得的时间中,置于当时的政教伦常和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下。
一切都在流变,“不变的一”即永恒的本体就是这个流变着的物质世界本身(见《美的历程》)。
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孔子运动观中倾注了浓厚的社会和人生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去了望、了悟和发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形成了进化论鲜明的思想。
关于自然的进化,孔子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就是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昼夜旦暮的转移、万物的生生不息,新陈代谢,这些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进行的,而不是“天”的意志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