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战略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双向流动的人口、经济、文化要素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在新型城镇化中,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功能多样化、生态宜居化、制度完善化、人民群众幸福化等特征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2、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3、完善城镇化服务体系;4、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5、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6、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1、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满足人们对宜居城市的需求。
2、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事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应该优化城市能源利用结构,增强城市的环保能力。
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之一,应该加强城乡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城市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5、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同时,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机制。
四、结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解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首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支持农民的产业发展等。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条件,提高城市的运输效率。
同时,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还强调了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色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鼓励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等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还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整治,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最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整理)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郑勇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
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
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
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2、城市化的内涵。
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
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
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
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摘要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
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
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
深刻认识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字:城镇化选择发展进程任务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城镇(城市),最初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分离,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
城镇化,则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中后期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行政等级对资源分配的干预 完善设市审批制度,按常住人口规模确定机构和编制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发挥市场配置基础设施资源的作用 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支持力度
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征地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012年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 个,比1978年增加了464个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城市市辖区总人
口400万以上的城市达到了14个,有5个人口1000万以 上的城市,而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的建制镇达772个。
我国城镇化成就
➢ 部地区吸纳近一半的全国城镇人口
2011年底,东部地区吸纳的城镇人口为33829.4 万人,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8.8%;其城镇
中国城镇化道路 一、什么是城镇化 二、国内城镇化现状及成就 三、城镇化中的问题及未来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基本内容
➢ 内涵: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 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实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加; 城镇用地面积扩 大;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指标:城镇化率
2012
我国城镇化现状
➢ 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 进程、国外同等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水平)
➢ 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平稳,较快发展 ➢ 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 ➢ 以小城镇为主的分散化模式 ➢ 二元性(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收入分配、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思维方式)
二、我国城镇化现状
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城镇人口仅增长了45.9 %。 “新城”成“空城”、“鬼城”
城镇化存在问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过去,我们提出过“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实际上大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任凭大城市发展,会在交通、供水、供电、卫生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职能,合理确定城市的地位与城市职能体系,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有许多专家提出,在中国现阶段,应该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起点。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我国这几年大城市扩张式发展带来的问题来看,这样的主张应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怎么样发展小城镇呢?怎么样通过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有其产业依托。一般来说,小城镇的产业依托是农村工业;中小城市的产业依托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建立在现代工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由于中国面广量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一般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首选的就业方向是小城镇的农村工业。因此,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起点。但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外出务工农民都采取由小城镇向中小城市、大城市逐级“跳巢”的方式,不断发展自己。城镇化机制本身也决定了城乡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这种特点,既说明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利用粗放现象普遍 (二)城市建设贪大求快求新求洋
不注重夯实城镇产业基础、人为地大搞“造城运动”,以及开发区设置过多 过滥等问题,导致建设粗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
(三)城市间的结构趋同问题日趋严重
横向联系薄弱,职能分工不明确。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程 度不高、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滞 后、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管理薄弱、环境差等问题,对农村转移人口吸纳 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各级区域中心的作用。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布局 分散的问题。
四、中国城镇化战略演变
以规模决定城镇化战略的理论观点 ●以小城镇为重点,推动城市化发展(社会学家费孝通) ●以大城市为重点,推动城市化发展(樊纲 王小鲁) ●以中等城市为重点,推动城市化发展(刘福垣) 不以规模决定城镇化战略的理论观点 ●市场决定论 ●二元城市化论 ●多元、非均衡城市化论
四、中国城镇化战略演变
三、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城镇 化的启示
(五)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既有与先行国家共性的问题, 也存在一些独特的个性化问题。
1、资源环境的约束——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问题将长期存在
2、大量人口和富余劳动力约束——外在人口增长压力将长期存在 3、特定发展阶段的约束
4、体制机制的约束
全国外来人口区域分布图
城市 孟菲斯 乌尔 巴比伦 亚历山大 长安 罗马 人口 年代 3 6.5 20 30 40 45 3100B.C 2030B.C 612B.C 320B.C 200B.C 100 340 城市 长安 巴格达 开封 杭州 南京 君士坦丁堡 北京 人口 80 100 44.2 43.2 48.7 70 110 年代 750 775 1102 1348 1358 1650 1800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乡和城镇之间发展不协调,城镇布局紊乱。不同规模、类型的城市和 城镇地域空间形式(城镇密集地区、都市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 镇等)尚未形成协调互动关系。由于行政壁垒的分割和短期利益驱动, 许多城市各行其是,盲目发展,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城市密集区内许多
城市布局散乱,用地和空间无节制地扩展;城乡布局和建设相互干扰,
交叉污染。不少城镇超越资源环境容量,盲目进行开发建设,导致对资 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城乡空间布局关系紊乱 (五)城镇化动力和调控机制尚未理顺
“政府缺位”与“市场缺位”并存,对城镇化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不到位; 许多体制、政策障碍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市场对城镇化的基础性调节 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控制大城市, 多搞小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 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城镇发 展方针,这些以规模控制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方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 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不同地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缺乏有针对性的 政策引导。 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积极稳 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战略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史育龙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 二00九年二月
主要内容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世界各国城镇化模式与发展规律 三、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启示 四、中国城镇化战略演变 五、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六、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其实现途径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不同学科对于城镇化概念的理解
六、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及其实现途径
(一)集约、和谐、健康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总体要求
(二)以城乡统筹为主线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建立完善多元驱动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和调节机制 (四)以人为本开展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P523-527.
of Urban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二)城镇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 (三)学术界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之争 (四)结论 1. 在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化本质是一致的 2. 概念内涵
中央城镇化战略演变历程 ● 1984年 中央第一次提出发展小城镇 ● 1998年 中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 2000年 中央提出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 发展,小城镇占有重要地位 ● 2001年 十五计划纲要 实施城镇化战略,实施城乡共同进步,把 城镇化提高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 2002年 十六大报告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 ● 2005年 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胡锦涛讲话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城市 化道路 ● 2006年 十一五计划纲要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2007年 十七大报告 全面阐述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二、世界城镇化主要发展模式总结
(一)欧美模式 (二)拉美模式
(三)苏联东欧模式
(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模式
三、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城镇 化的启示
(一)国情特点和发展环境是城镇化模式的基础
(二)城乡关系是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各种城镇化发展模式都有一些共同的问题 (四)各种城镇化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