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D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合集下载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当我们谈论医药领域的创新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无疑是一个日益重要的主题。

这一前沿领域结合了计算机科技与药物研发,为人类提供了强大的新工具来抗击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参与药物研发全过程的方法。

它通过模拟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帮助科学家们更快地发现和优化潜在药物分子。

CADD的优点在于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ADD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尽管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但CADD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数据收集、算法设计和模型构建等方面。

CADD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新药研发领域,CADD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预测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从而加快药物发现和开发进程。

CADD在疾病诊断方面也具有潜在价值,例如通过分析生物标志物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CADD还可以用于药效预测,通过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然而,CADD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收集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罕见疾病和新兴疾病,相关数据可能非常有限。

算法设计和模型构建也是CADD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随着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算法的不断创新,CADD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

例如,利用和机器学习技术,我们可以构建更智能、更高效的CADD模型。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从而为CADD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量子计算也为CADD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系统模拟,进一步提升药物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是医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大加速了新药的开发进程。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应用
先导结构及优化 2-3年 2-3年 化学成分数量巨大 结构多样
随机筛选 10,000-20,000 化合物
中药
药物候选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可在药物研究的早期,把按照人们所期待的 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的巨大的待选分子数,减至 较少的数目,加快药物设计的速度
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ADD
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概述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
CAD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与开发新药的一种 崭新技术,以数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 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结构化学、结构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以量子化学、分子力 学和分子动力学等为理论依据,借助计算机数值 计算和逻辑判断、数据库、图形学、人工智能等 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的药物设计。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 全新药物设计 基于靶点结构的三维结构搜寻 根据受体活性位点的形状和性质,利 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和分子图形显示直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接设计其结构互补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依据受体活性位点,在一个已知的 如量体裁衣定做服装 定量构效关系( QSAR ) 三维数据库中进行搜寻,从而找到 药效基团模型 与之结构和性质互补的配体分子。 如在服装店挑选合身的成衣 将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理化参数与生 物活性进行分析计算,建立合理的数 药效团是一系列活性化合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学模型,研究结构和活性之间的量变 这些特征包括特定的化学基团、氢键供体、 规律。 氢键受体、正负电荷基团、芳环中心、疏水 基团、亲水基团等。一个三维的药效团模型 给出了这些药效基团之间的特定三维排列方 法,可用于先导化合物的筛选。
Thank you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完整版3篇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完整版3篇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完整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已成为了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之一。

CADD 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模拟、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手段,通过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分子结构、活性、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计算模拟,预测和优化化合物的药效、副作用等性质,加速新药研发的过程。

CADD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子建模、虚拟筛选和药效优化。

分子建模分子建模是CADD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利用分子力学或量子力学等计算化学方法建立从分子结构到药效的计算模型。

常用分子力学方法包括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场计算,其中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计算成本较高,但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分子力场计算的计算速度更快,但具有较低的精度和限制性。

虚拟筛选虚拟筛选是CADD的第二步,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模拟来预测化合物在特定受体上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常用的虚拟筛选方法包括分子对接、药物学咨询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分子对接是通过计算模拟,预测化合物和受体之间的稳定性和亲和力,从而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药物学咨询是基于既有药物的结构和代谢规律,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方法来预测候选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能;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则是基于大规模的分子及活性数据,利用计算机学习和预测建立模型,从而实现高效的虚拟筛选。

药效优化药效优化是CADD的第三步,其目的是优化化合物的药效和代谢动力学等性质,从而实现对候选药物的合理设计和改进。

药效优化主要包括合成化学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合成化学方面主要是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实现药效的提高和副作用的降低,同时优化药物分子的性质和输入特性。

药物动力学方面则是通过计算模拟和实验验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预测和优化其药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CADD 是新药研发的一项重要科技,它可以辅助药物研究人员进行高通量筛选和设计优化,从而缩短新药研发的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现代科技助力药物研发的里程碑导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药物研发的方法。

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计算机进行药物分子的建模、虚拟筛选、药效优化等工作,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优势和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一、发展历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首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非常有限。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建模、蛋白质结构预测、药物虚拟筛选等方面的突破,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逐渐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

二、应用领域1. 药物发现与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药物发现与设计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计算机模拟药物分子的构象和生物作用机制,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针对不同的疾病设计出具有高选择性和高亲和力的候选药物。

这使得药物发现和设计的效率大大提高。

2. 药物剂量优化合理的药物剂量是确保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在各类药物治疗中确定最佳的给药剂量和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 药物代谢和动力学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可以通过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预测药物的体内代谢动力学,进而为药物临床使用和剂量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这有助于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毒副作用。

三、优势和挑战1. 优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筛选大量的化合物,并预测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在传统的实验方法中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它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分子机制,减少实验的盲目性,提高研究的成功率。

最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能够减少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成本和风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是一门结合药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加速药物研发过程并提高药物设计的效率和成功率。

背景药物设计是一项耗时耗费巨大的任务。

传统药物设计依赖于试错法和猜测,常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开发出新药。

而CADD技术的兴起为药物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的研发路径。

CADD的原理CADD技术主要包括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分子建模等方法。

通过研究目标蛋白结构和药物分子结构,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治疗作用的潜在药物分子。

这样的预测和筛选过程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中的试验次数,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应用领域CADD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

通过分析药物-蛋白相互作用、分子结构优化等方式,科研人员可以按照需要设计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分子。

同时,CADD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副作用的预测、药物再利用、药物靶标发现等方面。

未来展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ADD技术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提高药物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望为药物研发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ADD技术将成为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这篇文档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背景、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展望。

CADD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设计方法,预示着药物设计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CADD

CADD

CADD(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中所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及核酸等潜在的药物设计靶点,并参考其它类源性配体或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以计算机化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和预算药物与受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药物与靶点的结构互补、性质互补等,设计出合理的药物分子。

它是设计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方法。

CADD利用了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推理功能、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融汇结合,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来进行设计,减少了盲目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CADD有两类方法。

一种是基于机制的药物设计(Mechanism-Based Drug Design)。

另一种是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另一类是基于小分子的药物设计。

根据受体的结构是否已知,分为直接药物设计和间接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始于1980年代早期。

当今,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组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大量与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药物作用的靶标分子急剧增加;同时,在计算机技术推动下,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一般原理是,首先通过X-单晶衍射技等技术获得受体大分子结合部位的结构,并且采用分子模拟软件分析结合部位的结构性质,如静电场、疏水场、氢键作用位点分布等信息。

然后再运用数据库搜寻或者全新药物分子设计技术,识别得到分子形状和理化性质与受体作用位点相匹配的分子,合成并测试这些分子的生物活性,经过几轮循环,即可以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

因此,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大致包括活性位点分析法、数据库搜寻、全新药物设计。

第九章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第九章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第九章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9.1 靶向药物设计概述本世纪初曾有报道,国际上研制成功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耗时10~12年,耗资2.0~3.5亿美元,这一费用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2018年有报道称,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药物耗资已达14亿美元。

目前药品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如果药物上市前研究与开发(R&D)时间为10年,那么药品实际有效市场销售时间就仅有10年。

如能压缩R&D时间,不但能节约R&D的经费,而且能为市场赢得宝贵的时间,这将为产权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成为国内外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成为新药研究的重要工具。

CADD是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研究揭示的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并参考其他内源性配体以及天然药物的化学特征,合理设计药物分子的方法。

CADD方法能加速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因此已被许多国内外制药公司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新药研究开发流程基本如下:近年来,“靶向给药”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快速发展。

“靶向给药”亦称智能给药,是给患者用药的一种方式,其目标是使药物局部化、靶向作用和延长、保护药物与病变组织的相互作用。

传统给药方法,如:口服、血管注射等,药物是通过血液循环分布于整个身体各个组织器官,是通过跨生物膜吸收,对于大多数治疗药物仅有一小部分作用于用药部位器官。

靶向给药系统是有针对性的释放药物,主要针对作用的组织,而对其他组织的相对浓度较低,药物可以高浓度的到达活性位点。

靶向给药系统分为两类:(1)活性靶向给药,如:某些抗体药物;(2)被动靶向给药,例如: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

药物作用生物靶点:与药物特异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统称为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优化技术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优化技术正逐步成为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分支。

与传统的药物研发相比,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具有快速、精确、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药物研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文将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优化技术的定义、应用范围、发展历程和前景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定义与应用范围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预测,筛选和优化的技术,包括计算化学、生物信息学、分子模拟、虚拟筛选等技术。

CADD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包括药物分子的设计、化学合成、生物活性评价、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毒理学等。

例如,利用CADD技术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优化已有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挖掘新的药物靶点,筛选具有治疗潜力的化合物等。

二、发展历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学、化学和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

1969年,美国生物物理学家Corwin Hansch提出了“QSAR”(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概念,开创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先河。

1975年,Albert Leo定义了“药物设计流程”,奠定了CADD技术的发展基础。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潮,催生了CAD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使其广泛运用于药物研发的各个领域。

2004年,CADD在美国医药协会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药物研发的官方术语。

三、前景展望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发展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药物市场上,许多已经上市的药物均采用了CADD技术进行设计和优化。

科技的进步也将不断促进CADD技术的发展,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药物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生物分子建模和模拟中的应用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对CADD技术产生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物设计:是指基于对疾病靶标或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等先验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然后像设计飞机和导弹一样,有目的的设计出具有特殊疗效的药物分子。

2、有经验的药物化学家在合成药物分子之前,通常采用构效关系的定性分析以及一些经验规则,来设计要合成的分子结构,此为传统药物设计,或者叫经验型或常规药物设计。

3、由于药物设计研究的对象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以及大量与分子有关的化学和生物信息学,并与人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药物设计的过程非常复杂,非人工可独立胜任,通常借助计算机等现代高科技辅助手段,此即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

4、靶标:是指导致疾病或与疾病产生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DNA,RNA)5、相应地药物一般指能与靶标专一结合的,加强或阻止靶标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有机小分子,可分为酶活化剂和抑制剂,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通道开启剂和阻断剂等等。

6、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可通过结构改造来优化其药理特性而可能导致药物发现的特殊化合物。

7、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主要由天然产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提取,偶然发现,随机筛选,老药新用等,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著名抗生素青霉素是在细菌培养实验中偶然发现的等等。

8、传统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主要靠运气,而现代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则趋向于采用理性方法,即以疾病和靶标知识为基础而进行的。

9、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结合主要通过非共价键进行,如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等。

两者之间不但需要化学性质互补,而且需要几何形状互补,才能产生这些相互作用。

刚性结合:镜匙模式柔性结合:诱导契合10、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策略视对药物作用的生物大分子靶标的结构知识掌握多少而定。

一、如已有实验测定的靶标结构,最好是靶标—配体复合物结构,则可基于大分子结构进行直接药物设计。

二、如靶标实验结构未知,但一级氨基酸序列已知,并且同源蛋白实验结构已知,则首先采用同源蛋白模建方法预测靶标的三维结构,然后基于预测的结构进行直接的药物设计。

三、如对靶标结构所知甚少,但有一系列活性类似物可以利用,则可采用基于配体结构和活性数据进行间接药物设计。

11、如既有受体结构知识又有配体结构活性知识,则可将直接药物设计和间接药物设计结合起来应用。

12、药物设计方法包括基于配体药物设计和基于受体药物设计两种。

其中基于配体药物设计有QSAR和药物团模型。

基于受体药物设计有分子对接和从头设计。

药物团模型和分子对接又组成了虚拟筛选。

13、新药:是指新研制的,临床上具有治疗作用的,目前尚没有的药物品种,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研制新的复方制剂,也按新药管理。

14、完全创新药物(NCE)临床上尚没有的新药。

具有新的作用靶点、全新化学结构,和独特的作用机制。

15、再创药物(Me-too药物)根据已有的药物信息,研制出具有显著特点的新型药物。

特点:药理优势(药效和毒副作用)和药代特点(适合临床)。

药物新颖性(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16、改变药物应用形式的创新药物:剂型、适应症、多化合物的复方制剂。

17、后基因组时代药物发现流程:功能基团研究——靶标发现——靶标确证——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18、分子模拟与药物设计软件:量子化学计算:Gaussian系列、Gamess,Jaguar,MOPAC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计算:CHARMM AMBER GROMOS。

分子对接和打分评价:DOCK Autodock GOLD。

药效团模建:Catalyst DISCO。

同源蛋白模建:Modeller Composer.19、化学分子与生物大分子:药物通常为化学小分子,对某些暂没有发现特效小分子药物的疾病,肽类、拟肽物、核苷类似物、甚至蛋白质也可能使药物,一般所说药物如无说明均指化学小分子。

20、药物在体内要与特定的靶标即生物大分子进行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药效。

这些靶标可能是蛋白质、糖类、核酸、脂类这四大生命基本物质,也可能是他们的复合物。

蛋白质包括酶、受体、离子通道等。

是药物作用的主要靶标。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设计的分子基础。

21、一个化学小分子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一、分子三维结构本身(包含手性)二、分子单独存在时所表现出的物理化学性质。

三、分子在生物体内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出的生物学效应,如生物活性或毒性。

22、通常采用不同的分子描述符来表征分子的结构特征和物化性质。

分子描述主要可分为四类:一、分子结构特征、如原子类型、氢键供体或受体数目、芳香环中心及数目、分子可旋转键数目、电性基团分布与数目。

二、物理化学参数。

如分子量、油水分配系数、疏水参数、立体参数、电性效应参数等。

三、分子拓扑指数。

反应分子拓扑结构信息,如分子连接性指数。

四、量子化学指数,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对分子结构进行优化计算而得到的一系列参数。

23、手性分子概念:有对映异构体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或称分子具有手性。

手性药物:含有手性中心的药物。

药物对映异构体作用差异:I类:两个异构体的药效相同或相近,不用拆分。

II类:一个为主,另一个治疗作用弱甚至没有。

III类;一个为主,另一个有毒或者副作用。

IIII类;两个异构体有完全不同的治疗作用。

V类;两个异构体的作用具有互补性,适合外消旋给药。

II、III、IV都需要进行拆分。

24、手性药物的制备有:一、手性定向合成。

二、外消旋体拆分25、蛋白质: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6、氨基酸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从蛋白质水解出来的氨基酸有二十多种,除脯氨酸外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与羧基相邻的a-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因而成为a-氨基酸。

二、除甘氨酸外,其它所有氨基酸分子中的a-碳原子都为不对称碳原子,所以A.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

B 每一种氨基酸都具有D-型和L-型两种立体异构体。

目前已知的天然蛋白质中氨基酸都为L-型。

27、多肽: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之间失水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所形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有两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二肽,有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多肽,组成多肽的氨基酸单元称为氨基酸残基。

氨基酸的顺序是从N端的氨基酸残基开始,以C端氨基酸残基为终点的排列顺序。

28、肽键:肽键的特点是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羧基具有明显的共轭作用。

组成肽键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在大多数情况下,以反式结构存在。

29、多糖结构:多糖是由多个单糖缩去多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长链状结构的糖苷。

一、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二、纤维素三、几丁质(壳多糖)四、杂多糖30、a-螺旋:a-螺旋中肽平面的键长和键角一定,肽键的原子排列呈反式构型,相邻的肽平面构成两面角。

一、多肽中的各个肽平面围绕同一轴旋转,形成螺旋结构,螺旋一周,含3.6个氨基酸残基。

二、每个肽链的N_H键和第四个肽链的羰基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行,肽链中的全部肽键都可以形成氢键,以稳固螺旋结构。

31、折叠:折叠呈折叠状,有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肽链平行排列,通过链间的氢键交联而形成的。

一、在折叠中,a碳原子总是处于折叠的角上,氨基酸的R基团处于折叠的棱角上并与棱角垂直,两个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0.35nm。

二、折叠结构的氢键主要是由两条肽链之间形成的,也可以在同一肽链的不同部分之间形成。

几乎所有肽键都参与链内氢键的交联,氢键与链的长轴接近垂直。

三、折叠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平行式,即所有肽链的N端都在同一边,另一种为反平行式,即相邻两条肽链的方向相反。

32、维系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肽键、二硫键维系蛋白质分子的二级结构;氢键维系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疏水相互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盐键维系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范德华力、盐键33、多糖:糖类物质是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或聚合物。

糖类物质可以根据其水解情况分为: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

在生物体内,糖类物质主要以多糖、杂多糖、糖脂、脂多糖、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等形式存在。

34、核酸: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担负着生命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核酸是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基因工程操作的核心分子。

35、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

RNA存在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

36、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则由碱基,戊糖和磷酸三种成分连接而成。

37、戊糖: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

DNA所含的糖为-D-2脱氧核糖;RNA所含的糖则为-D核糖。

38、碱基;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

嘧啶: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39、核苷:戊糖+碱基磷酸基团位于核糖的5‘碳原子上,而碱基与核糖的连接位置是1‘糖与碱基之间的C_N键,称为C-N糖苷键40、DNA的一级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排列顺序,有因为不同的DNA分子之间它们含有相同的脱氧戊糖,和磷酸只有碱基不同,因此DNA的一级结构有可以用碱基排列顺序表示。

连接键:3‘,5‘-磷酸二酯键,磷酸与戊糖顺序相连形成主链骨架,碱基形成侧链。

多核苷酸连均有5’末端和3‘末端。

DNA的碱基顺序本身就是遗传信息存储的分子形式,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即寓于DNA分子中四种核苷酸千变万化的不同排列组合之中。

41、药物作用的分子药理学基础:结构特异性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和受体的有效结合,包括两者在空间上的互补,电荷分布上的相匹配,通过各种键力的作用使两者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引起受体生物大分子构象的改变,触发机体微环境产生与药效有关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因而产生生理效应。

42、受体的概念:狭义的受体是指细胞膜上的具有弹性的内嵌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极性基团几乎都分布在蛋白质分子的外表部分。

主要为G蛋白偶联受体也包括核受体和部分离子通道。

广义的受体则泛指大分子靶标。

43、药物受体作用的化学本质:结构特异性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用下士来表示:D+R=DR-E 即:药物与受体有效结合,空间结构上的互补和电性上的匹配,形成复合物DR,产生药理效应E。

药物与受体有效结合的结合力是-化学键。

44、量子化学:指运用量子力学原理和方法从电子层面来研究化学中的基本问题,如化学键的本质,分子的物理性质,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