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教案第二章(藏象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 藏象(心肺)课件

40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五神脏 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 (意念、主意) 肾藏志(志向、毅力)
41
(3)作用表现:
①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 能力: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 的作用。如《灵枢· 本神》:“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
42
②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 维活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还能协调脏腑组织的功能活 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饮膳正要· 序》:“心为身之主 宰,万事之根本。”《灵枢· 邪客篇》: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卫 生宝鉴》:“心乱则百病生”。
31
(2)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率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32
②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液之充盈, 则血脉旺盛;脉道通利,则血液不致 壅滞。 心、血、脉三者一体,构成一个相 对独立的系统,。推动血液运向全身 运行,其中心之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 用是动力和关健。
33
(3)生理病理表现(临床意义)
6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 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 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 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1
胆既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
原因: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
藏”,胆贮藏的胆汁以助消化食物,间接 参 与 传化水谷的过程,故属六腑之一。但胆并 不直接接受水谷 ,也不直接传化糟粕,所藏 胆汁为精汁,由肝气所化,又具“藏精气” 的作用,六腑之中唯其藏而不泻,故又属奇 恒之腑。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传统的认识:人们把心所主的神释为现代意义 的精神,即狭义之神,又谓之“神志”,——心 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属于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 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 任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 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 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
含义:藏于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其相应的自然之象。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 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
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突出的是“象”, 以象测“藏”。 这一独特方法,与西医学截然不同。
临床实际: ※ 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 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 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 肌肤干燥。 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 心气虚 自汗(表卫不固) 汗出 心阴虚 盗汗(阴不摄阳)
(四)心在志为喜 志 —— 情 志 活 动 , 人 有 “ 五 志 ” 、 “七情” 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说明五志是 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 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 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 化。
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所主之神绝非仅指狭义 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了。
●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 以此为前提。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 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表现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 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 任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 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 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
含义:藏于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其相应的自然之象。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 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
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突出的是“象”, 以象测“藏”。 这一独特方法,与西医学截然不同。
临床实际: ※ 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 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 ※ 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 肌肤干燥。 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 心气虚 自汗(表卫不固) 汗出 心阴虚 盗汗(阴不摄阳)
(四)心在志为喜 志 —— 情 志 活 动 , 人 有 “ 五 志 ” 、 “七情” 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说明五志是 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 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 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 化。
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所主之神绝非仅指狭义 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了。
● 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 以此为前提。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 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 例: 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 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
表现
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五 藏象学说主要特点: 1、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五脏与形体诸
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2、 脏腑的生理实际是五脏系统的综合功能。 3、 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相应。
3
心
主要生理功能
4
(1)心主血脉 ①含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②生理特点: 心脏搏动正常——心气充沛 血液正常运行—— 血液充盈 脉搏正常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脉道通利 ③病理特点: 心气不足——心悸,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 血液亏虚——心悸,面色苍白,脉细 脉道不利——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疼痛,脉结、代、促、涩。
18
Ⅱ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
入经 水谷 胃
运化
脾
精微——供养全身
多余水分 上归于肺
鼻:水气; 皮毛:汗; 肾、膀胱:尿
生理:脾气健运——水液生成、输布、排泄正常。
病理:脾失健运——水液停聚:湿浊、痰饮;水肿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9
(2) 升清(脾气主升) ① 含义: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的功能。 ② 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升清正常——水谷吸收及输布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升降相因 内脏不致下垂 病理:脾不升清——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4)涎为脾液 涎的功能:保护、滋润口腔,有助于吞咽及消化。 生理;脾气健运——涎不溢于口外
病理:脾失健运——口涎自出而多 23
肝
主要生理功能
24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机
含义:脏腑、经络、器官的气之升降出入活动,全赖肝的疏泄功能。
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2、 脏腑的生理实际是五脏系统的综合功能。 3、 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相应。
3
心
主要生理功能
4
(1)心主血脉 ①含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②生理特点: 心脏搏动正常——心气充沛 血液正常运行—— 血液充盈 脉搏正常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脉道通利 ③病理特点: 心气不足——心悸,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 血液亏虚——心悸,面色苍白,脉细 脉道不利——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疼痛,脉结、代、促、涩。
18
Ⅱ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
入经 水谷 胃
运化
脾
精微——供养全身
多余水分 上归于肺
鼻:水气; 皮毛:汗; 肾、膀胱:尿
生理:脾气健运——水液生成、输布、排泄正常。
病理:脾失健运——水液停聚:湿浊、痰饮;水肿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9
(2) 升清(脾气主升) ① 含义: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的功能。 ② 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升清正常——水谷吸收及输布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升降相因 内脏不致下垂 病理:脾不升清——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4)涎为脾液 涎的功能:保护、滋润口腔,有助于吞咽及消化。 生理;脾气健运——涎不溢于口外
病理:脾失健运——口涎自出而多 23
肝
主要生理功能
24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机
含义:脏腑、经络、器官的气之升降出入活动,全赖肝的疏泄功能。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34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
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案

参考文献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2孙广仁.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中国医药学报,2002,17(2):68-71
3孙广仁等.中医护理学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5
4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约70分钟)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5分钟)
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45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5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5分钟)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载体、“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30分钟)
2中医护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1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2孙广仁.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中国医药学报,2002,17(2):68-71
3孙广仁等.中医护理学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5
4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约70分钟)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约5分钟)
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45分钟)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5分钟)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5分钟)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载体、“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30分钟)
2中医护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1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中医护理基础-藏象2

表里 关系
肝 心 脾 肺 肾 心包
44
传导、排泄糟粕;主燥化“大 肠主津”
贮存和排泄尿液 通行元气,总司全身的气化;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45
食欲减退,腹胀,便溏 或胁下胀满疼痛
胆汁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外溢-- 黄疸
5
2、主决断、勇怯
决断 决定判断,主要表现为对自我意识和言行的
完全和准确的控制力,不偏不倚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
胆主决断,说明人的决断能力与胆的功能有关 胆气足--人之决断力强 胆气虚--决断不能,言行准确失度,处事优柔寡断 胆之决断,亦关系到人之勇怯
听觉、视觉、嗅觉;思维、记忆、言语等都归于脑
29
二、女子胞 “胞宫”,即子宫 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 1.天癸 2.冲、任二脉
“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
与下列物质、脏腑、经络有关
3.心、肝、脾
30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各脏腑组织之间在心神的统驭下,以经络为联系通 道,以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在生理活动中相互依 存、相互为用,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
病理情况
胃失通降,胃气郁滞 浊气在上--口臭,纳呆(食欲减退),脘腹胀痛,便秘 胃气上逆--嗳气,呕吐,呃逆
18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9
大肠
胃的降浊
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
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肃降
肾的气化
适量的条状粪便和正常的排便次数
剩余水分(浊中之清) 膀胱 肾的气化 尿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培训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3
生理: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舌质淡红滋润灵活光泽 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
病理: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瘀血阻脉 心悸胸闷或痛,面白无华或青紫, 舌淡或瘀斑瘀点,脉细弱或结代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4
(2) 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
神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津液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 各脏腑组织器官;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 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1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 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于其他脏 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0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水 肿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1
(2)脾气主升
指脾气以升为顺。
脾气上升 头目 升清:水谷精微
心、肺 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中医藏象学说教 案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脏腑 精、气、血、津液 体质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
第一节 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 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理论体系。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运化水液 功能失调
浮肿
湿、痰、饮、水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第38页/共122页
臌胀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脾主升清
(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脾气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 定定,防止内脏下垂。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肾主纳气
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 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脾 肝失疏泄
木不疏土
胃
疏肝健脾和胃
第49页/共122页
A.头晕目眩 B.飧泄 (脾气不升)
A.嗳气,呃逆, 恶心呕吐 B.脘腹胀痛 C.便秘 (胃气不降)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 出现黄疸。
目黄
第50页/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调畅情志
神 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如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13页/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 应灵敏 处事迅速
心藏神功能失调
第59页/共122页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1.5 肾
3.1.5.1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 精 微等)。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藏象学说(4节)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
藏脏象五系统
编辑
邓宇等,1999年提出分形藏象五系统
心系统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1、五脏:中医五脏指的是五脏实体功能及延伸功能
现代认为: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奇恒之府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四、脏腑间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府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课程练习
中医看病特点
课后作业:
1、理解中医五行特点
教学后记:本节是学习是基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肺系统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脾: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
藏脏象五系统
编辑
邓宇等,1999年提出分形藏象五系统
心系统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1、五脏:中医五脏指的是五脏实体功能及延伸功能
现代认为: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奇恒之府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四、脏腑间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府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课程练习
中医看病特点
课后作业:
1、理解中医五行特点
教学后记:本节是学习是基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肺系统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系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脾: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