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合集下载

蚕的一生6个变化过程

蚕的一生6个变化过程

蚕的一生6个变化过程
蚕的一生确实会经历多个不同的发育阶段,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 卵期:
蚕从卵开始其生命周期。

雌蛾产下的蚕卵呈椭圆形,初为淡黄色或黄色,经过数天后颜色逐渐变为赤豆色、灰绿色或紫色,进入固定色阶段。

2. 孵化期(蚁蚕阶段):
卵孵化出幼虫,新生的幼虫体型极小,全身覆盖黑褐色刚毛,形似蚂蚁,因此被称为“蚁蚕”。

蚁蚕出生后立即开始摄食桑叶,通过不断进食迅速长大,并且体色随着生长而转变为青白色。

3. 蜕皮与成长:
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会有4次蜕皮,每次蜕皮前停止进食并进入休眠状态,然后蜕去旧皮成为下一龄蚕。

从蚁蚕到五龄蚕,每蜕一次皮代表进入一个新的龄期,即一龄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和五龄蚕。

4. 熟蚕阶段:
当蚕达到五龄末期时,体态变得透明肥大,食量显著减少,体内充满丝腺分泌的丝液,不再吃桑叶。

熟蚕会选择合适的位置开始吐丝结茧,利用自身的丝围绕自身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茧,这个过程称为“作茧自缚”。

5. 蛹期:
在茧内,蚕完成变态,转化成蛹,这个阶段也称潜蛹或预蛹期。

蛹在茧内继续发育,体内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终由蛹形态转变成成虫形态。

6. 羽化期:
经过大约14天左右,成熟的蛹内部发生最后的变化,蚕蛾通过破茧而出,这个过程称为“羽化”。

羽化后的成虫为蚕蛾,雄蛾和雌蛾交配后,雌蛾会产下新的蚕卵,完成生命的循环。

这就是蚕一生六个主要的变化过程。

详解蚕的生命周期

详解蚕的生命周期

详解蚕的生命周期蚕,学名为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主要用于生产丝织品。

本文将详细解析蚕的生命周期,包括其发育过程、生理特点和养殖要点。

1. 发育过程蚕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

1.1 受精卵阶段受精卵阶段为1-2天。

雌雄蚕蛾交配后,雌蛾会产下受精卵。

受精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2-3天孵化成幼虫。

1.2 幼虫阶段幼虫阶段为25-30天。

刚孵化出来的幼虫非常小,称为“蚁蚕”。

蚁蚕会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会进行一次蜕皮。

经过4次蜕皮后,幼虫停止取食,开始吐丝结茧。

1.3 蛹阶段蛹阶段为8-14天。

幼虫在结茧后,会进入蛹期。

在蛹期内,蚕的体内会进行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最终变成成虫。

1.4 成虫阶段成虫阶段为1-2天。

蛹期结束后,蚕破茧而出,成为成虫。

成虫会进行交配,然后雌蛾产下受精卵,生命周期结束。

2. 生理特点2.1 食性蚕以桑叶为主要食物,具有强烈的食叶性。

在幼虫阶段,蚕需要大量的桑叶来提供营养,以支持其生长发育。

2.2 蜕皮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进行多次蜕皮。

每次蜕皮后,蚕的体型会明显增大。

2.3 吐丝幼虫在停止取食后,会开始吐丝结茧。

吐丝是蚕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利用蚕丝的关键环节。

3. 养殖要点3.1 温度和湿度蚕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蚕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蚕的适宜温度为20-25℃,湿度为60%-70%。

3.2 桑叶供应养殖蚕时,需要确保桑叶的供应充足。

新鲜、质量好的桑叶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

3.3 防病虫害蚕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蚕的健康状况,及时防治病虫害。

4. 结语蚕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养殖要点,对于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蚕的生命周期的深入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宝贵的生物资源。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蚕体解剖生理学》教案大纲本大纲根据《蚕桑技术专业教案计划》编写。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职蚕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蚕体各部的形态、构造及其生理机能、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认识其生命活动的本质,掌握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为学习《养蚕学》、《蚕种学》、《蚕病学》等专业课打下基础,进而为夺取蚕茧优质高产服务。

二、课程教案目标、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桑蚕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了解蚕的外部形态,及各附属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

、基本掌握桑蚕各内脏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掌握与生产相关的一系列理论知识。

、了解桑蚕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上的意义,理解桑蚕生命活动的本质。

、了解滞育和化性的现象,发生滞育的原因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掌握控制滞育和化性的基本原理。

、明确桑蚕生殖的生理过程及其实践意义。

(一)技能教案目标:、使学生具有区分、识别蚕儿正常器官组织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生产现象。

、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为生产中的一些技术处理找出理论依据。

、使学生掌握桑蚕各器官组织的解剖技术。

(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学一行爱一行,踏实肯干的“钉子精神”三、教案内容和要求教案内容:、绪言()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所处的位置。

()阐明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了解蚕丝发展简史及现状。

()了解桑蚕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发明。

()简述桑蚕的起源和在生物分类学上所处的位置。

、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阐明桑蚕一生中各个发育阶段在生物进化中的生理意义。

()熟悉桑蚕卵、幼虫、蛹、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区分中日系卵、卵壳、蚕、蛹的方法。

()区分雌雄蚕、蛹、蛾的方法。

()学会体现显微镜使用的技能和生物绘图方法。

蚕体解剖生理学—生长发育

蚕体解剖生理学—生长发育

第十四章生长发育生长发育是本课程的中心问题,蚕体解剖生理学就是以幼虫为重点,以生长发育为中心,物质代谢为基础这一纵线连贯的。

总之,生长发育是本课程的重点章节。

养蚕生产中,无论是种茧育还是丝茧育,都是以生长发育的规律为依据的。

根据其规律,采取经济有效地措施,调节饲育环境,控制饲料质量,给蚕创造最佳的生长发育条件,以达到蚕茧或蚕种优质高产的目的。

另外,生产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也必须利用本章的内容解释,故希望同学多花点时间,务必把本章学好。

§14~0 生长发育的概念一、生长:指生物体在体积、面积、重量、数量等方面不可逆的增加。

是生物体量变的过程。

蚕的生长是内部各系统、器官、组织生长的综合表现。

而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又是细胞生长的体现,其生长方式有以下三种:(一)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这种生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细胞的分裂增殖,以增加同类细胞的数量来进行生长,而细胞的大小则基本一致。

例如:血球细胞,精细胞。

(二)细胞体积的增大:其特点是:细胞只在胚胎发育时期分裂增殖,而在整个幼虫期,不再增加细胞数目,只通过增大细胞体积来实现整个器官、组织的生长。

如:丝腺、涎腺、蜕皮腺、马氏管等。

(三)细胞分裂增殖和体积增大并行:该类器官的细胞既进行分裂增殖,又进行体积增大,二者同时并进,从而是器官组织生长。

绝大部分器官组织属这一类:脂肪体、体壁真皮、多数器官组织的上皮细胞等。

生物体内细胞的分裂增殖大都有一定的时期,桑蚕一般在眠中进行细胞的分裂增殖,而在食桑进行细胞的体积增大。

由于这一规律的存在,使蚕的生长出现了一定的节奏性。

即在食桑中体积、面积、重量等增加十分明显。

而在眠中则看不出增加,而到另一令的食桑中又增加明显。

二、发育:发育不是体积和重量的增加,而是生物体内部细胞一系列特性的变化和性器官形成的过程,是质变过程。

或者说发育是生物体细胞内部的转变和新器官组织形成的过程。

例:幼虫→蛾其重量依次变小,其变化不体现在量变上,而是质变上。

桑蚕生活史讲解

桑蚕生活史讲解

桑蚕生活史讲解以桑蚕生活史为题,我们来探索一下这种昆虫的独特生活过程。

桑蚕是一种重要的家蚕品种,主要用于丝绸的产生。

它们经历了一系列的发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特征和功能。

桑蚕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在每个阶段,桑蚕都会经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适应。

首先是卵阶段。

桑蚕的母亲会产下许多小巧的卵,这些卵通常呈白色或黄色。

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温度和湿度对卵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适宜的条件下,卵会在大约10天到2周的时间里孵化。

一旦孵化,小幼虫就会出现。

接下来是幼虫阶段,这是桑蚕最重要的阶段。

刚孵化的幼虫很小,只有几毫米长,但它们具有强大的食欲。

它们主要以桑树的叶子为食,每天要吃掉自己体重的数倍。

幼虫的外表呈白色或黄色,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幼虫会通过蜕皮来逐渐增长,每次蜕皮后都会有一个新的外皮保护幼虫的身体。

幼虫在这个阶段会经历5个不同的发育期,每个发育期之间会有一个蜕皮的过程。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4到6周,直到幼虫变成蛹。

当幼虫进入第五个发育期后,它们会停止进食,并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来结茧。

在结茧的过程中,幼虫会分泌一种丝状物质,通过嘴巴的特殊结构将丝线缠绕在自己周围。

这个丝线最终形成一个坚固的茧,保护着幼虫进入下一个阶段。

幼虫在茧中逐渐变成蛹,并在茧内度过10到14天的时间。

最后是成虫阶段。

当蛹发育完全后,它会释放出一种酶来溶解茧,然后从茧中爬出来。

成虫的外观与幼虫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它们有着褐色的翅膀和白色的身体。

成虫不再进食,它们的唯一目的是进行繁殖。

雄性成虫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信息素来吸引雌性成虫。

一旦交配完成,雌性成虫就会产下卵,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总结一下,桑蚕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幼虫阶段,它们通过不断进食和蜕皮来增长体型。

然后,幼虫会进入蛹阶段,在茧中进行进一步的发育,最后成为成虫。

成虫主要用于繁殖,为下一代产下卵。

桑蚕的生命周期是一个精密而有趣的过程,它们的存在对丝绸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蚕的成长过程详解表

蚕的成长过程详解表

蚕的成长过程详解表
1. 孵化阶段
- 孵化:蚕宝宝从卵中孵化出来。

- 孵化环境:温湿度适宜的环境。

- 孵化时间:通常为7-14天。

2. 幼虫阶段
- 幼虫期:蚕宝宝从孵化后到开始吃桑叶的阶段。

- 幼虫特征:小巧、柔软,身体呈白色。

- 幼虫饮食:以桑叶为主食,每天进食量逐渐增加。

- 幼虫蜕皮:约每3-4天蜕皮一次,共蜕皮4-5次。

- 幼虫生长:经过每次蜕皮,幼虫体积逐渐增大。

- 幼虫期时间:约为25-30天。

3. 蛹化阶段
- 蛹化:幼虫停止进食,寻找适合蛹化的地方。

- 蛹化环境:安静、干燥的环境。

- 蛹化时间:通常为7-14天。

- 蛹化特征:外表呈黄褐色,形状类似卵形。

4. 羽化阶段
- 羽化:蛹从外壳中破裂出来,展开翅膀。

- 羽化时间:通常为1-2小时。

- 羽化特征:刚羽化的蝴蝶翅膀颜色柔和,翅膀脆弱。

- 羽化后行为:待翅膀干燥硬化后,开始飞翔。

5. 成虫阶段
- 成虫特征:拥有鲜艳的翅膀颜色,通常为白色或黄色。

- 成虫寿命:一般为1-2周。

- 成虫功能:寻找交配对象并产卵。

- 产卵特征:成虫寻找适合的桑叶,将卵粘附在叶片上。

- 卵的发育:卵经过一段时间孵化,进入新一轮蚕的成长过程。

以上是蚕的成长过程详解表,包括了孵化阶段、幼虫阶段、蛹
化阶段、羽化阶段和成虫阶段。

蚕的成长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适宜的环境和食物来保证蚕的正常发育。

这份文档旨在提供对
蚕的成长过程的详细说明,以供参考。

蚕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方法

蚕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方法

《蚕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方法《蚕体解剖生理学》是蚕桑技术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在于了解蚕体各部形态、构造和功能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识其生命活动的本质,掌握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学习好《养蚕学》、《蚕病学》、《家蚕良种繁育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习本课程应注意哪些方面呢?一、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对蚕儿形态、习性及各器官组织的感性认识,掌握各器官组织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以培养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1.利用实验课,自己动手解剖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构造和功能。

2.充分利用各种标本,尤其是微小器官的永久玻片标本,认真观察各器官的形态构造。

3.充分利用好本课程的网站,认真观看各种类型的文档,尤其是课程图片库(建设中)和PowerPoint文档中的大量显微照片,加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知识。

4.反复观感课程视频库,掌握重要生理环节的过程。

5.二、在学习本课程的全过程中,时刻牢记“三个统一”,掌握各器官按位置、形态、构造、功能以及与生产的关系。

1.构造与功能的统一。

任何器官组织有什么样的构造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反之,有什么样的功能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总之各器官组织的构造与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

2.蚕与环境的统一。

任何生物不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地生活,蚕儿的发生、发育、生殖等所有生命活动都有赖于一定的环境存在,环境发生变化,物质代谢的方向、强弱和各种生命现象必然相应地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例如温度、酶活性、发育速度的相互关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蚕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蚕儿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各种生命现象和生活过程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

即桑蚕虽由各种组织器官所构成,但它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被共同的体液所浸浴着,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统一控制下,共同对蚕体整个生命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它们都是以保持发展蚕体的统一协调为目标的。

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第二章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桑蚕一生中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经过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生理意义。

掌握桑蚕卵、幼虫、蛹、成虫各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各部附器的构造、功能,以及与生产的关系。

掌握各类卵的区分方法,中日系卵、卵壳、蚕、蛹区分的方法,雌雄蚕、蛹、蛾的区分方法。

桑蚕从卵开始到成虫交配产卵自然死亡为止,为它的一个世代。

世代中所经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就是桑蚕的生活史。

桑蚕的一个世代,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这种外形的改变,称为变态。

由于在一个世代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为完全变态昆虫。

从受精卵开始到孵化的卵期发育,相当于高等动物在母体内的胚胎发育,所以称为胚胎发育阶段。

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称为胚后发育阶段。

(一) 卵期桑蚕以卵繁殖。

受精卵产下后,在外界环境条件的配合下,经过极其复杂的变化,就在卵内逐步演变为胚胎(习惯上称为胚子),发育成幼虫而孵化。

桑蚕的卵分为越年卵和不越年卵。

越年卵的卵期长,春期或秋期卵产下后,经一星期左右,胚子就停滞发育,进入一个停滞发育的“滞育期”。

胚胎在滞育期间,形态变化很小,即使保护在适宜的温度下,也不会向前发育,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解除滞育后,才能继续发育和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必须越过寒冷的冬天,到翌年春暖时,才能继续发育和孵化。

不越年卵中生种的卵期短,卵产下后,胚子不停地向前发育,只需经过十多天就孵化出来。

山东省蚕种生产上春季产卵制种一般在6月下旬左右。

根据生产需要可以即时浸酸供夏蚕期使用,卵期同生种;也可以通过冷藏浸酸供给中秋和晚秋蚕期使用;也可以保护至来年春蚕期和夏蚕期使用。

山东省秋季蚕种生产上产卵制种一般在9月下旬左右,主要供给来年春蚕期和夏蚕期使用,卵期多长?(二) 幼虫期桑蚕的幼虫,通常称为蚕儿。

从卵内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呈浓黑色或赤- 9 -褐色,体表生有很多刚毛,外形很象蚂蚁,特称为蚁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蚕的生活史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第一节蚕的生活史桑蚕一个世代中所经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就是生活史。

桑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在一生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

不完全变态昆虫没有蛹期,仅卵、幼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

如:蝉类、蜂类等。

(一)卵期:繁育后代,卵期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

卵期长短,因越年卵与非越年卵及产卵期而异,在自然条件下,春季制的蚕种要到来年春天4月份孵化,卵期达10个月,秋制春种也是到4月份孵化,卵期6~7个月,若夏用种,则又长3个月。

(二)幼虫期:指孵化至上蔟。

刚孵化的小蚕称蚁蚕。

蚁蚕2000~2500/头。

蚁蚕经摄食,体躯迅速生长,经24h“疏毛期”。

随食桑,继续生长,至不蜕去旧皮不能继续生长时,蚕就停食,并吐出丝缕,固定腹足,头胸昂起,呈静止状态,称眠蚕。

眠的过程:眠期:停食-蜕皮。

起蚕:眠蚕蜕去旧皮。

令期:两次蜕皮之间的时期食桑中:孵化或蜕皮至入眠,生产上指饷食至止桑。

绝食中:入眠至蜕皮或止桑至饷食。

少食期:1/4食桑中。

中食期:1/4食桑中。

盛食期:3/8食桑中。

将眠期:1/8食桑中。

一般地:1令3~4天、2令3天、3令3~4天、4令~5天、5令7~9天,全令春期25~26天,夏秋23~24天。

总之,幼虫期是摄取营养生长的阶段。

(三)蛹期:是指蚕儿吐丝终了至羽化出蛾。

蚕儿上蔟后,一般经2~3天吐丝终了,再经2~3天化蛹蜕皮,再经10~14天化蛾。

蛹期表面上静止不动,但其内部却进行着激烈的组织解离和组织发生,为成虫化做准备。

是由幼虫过渡到成虫的变态阶段。

(四)成虫期:又称蚕蛾,由蛹羽化而来。

羽化:成虫不再摄取营养,具备发达的生殖器官,经交配产卵后,约经2~7天死亡。

成虫期为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

综上所述:卵、幼虫、蛹、成虫是桑蚕一生中所经过的四个发育阶段,每一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都完全不同,且每一阶段在生活史中都有着不同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卵的形态一、卵形:桑蚕的卵一般椭圆形,略扁平,一端稍尖。

有的材料认为:一侧较厚(腹侧),另一侧较薄(背侧)。

刚产下的卵表面隆起,约经2~3天后,由于卵内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消耗,逐渐在卵的表面中央出现浅的凹陷,随着时间延长,凹陷变深,此称“卵涡”,又称“水引”。

卵涡一般呈椭圆形,也有个别形成2~3条枞褶的,若卵涡呈三角形,或呈有棱角的下凹,则该粒卵为“死卵”。

卵涡在孵化之前,由于胚子体躯增大及胚体反转时对卵壳的作用力,而使卵涡膨起。

在膨起时,卵壳会发生轻微的声响,称“卵鸣”。

桑蚕“卵鸣”较弱,柞蚕较明显。

注:现行品种春季催青时,开始卵涡较浅,4~5天时中央呈不规则凹陷。

天时,卵涡较深。

8~9天时卵面隆起,产生“卵鸣”,再经2~3天孵化。

故可借此变化,大致推断胚子发育过程及孵化期。

但生产上,均采用“胚子解剖”来判断。

若是人工浸酸种,可于浸酸处理3天后,可根据卵涡有无、深浅、整齐度来检查浸酸效果。

现行品种卵的长径一般为1.30mm(1.1~1.5),短径一般1.05mm(0.9~1.2),厚度0.6mm(0.5~0.6)。

卵的重量一般1800~2100粒/克。

但卵的大小和重量,因蚕品种、环境条件、蚕期的营养条件,产出先后等条件的不同而异。

1、品种:欧>中>日,一化>二化>多化。

2、蚕期叶质充实,蛹体大,则卵大而充实。

3、蛹期室温偏高时,所产卵大而重,但总粒数减少,反之,则相反。

4、同一雌蛾所产的卵中,先产出者,大而重,反之,末卵小而轻。

一般来说,同一品种,同一雌蛾所产的卵中,小而轻的卵比大而重的卵催青期要短,孵化出的蚁蚕轻,绝食时数少,故收蚁前提倡去掉苗蚁。

1、卵壳:卵的外面包着一层由卵壳质(硬蛋白,无机丁质)构成的坚硬卵壳,对胚子起保护作用。

卵壳结实而略有弹性,一般中系卵壳为淡黄色,日系乳白色,且略透明,也有其它色或无色的。

2、卵纹:卵壳的表面布满五角形或六角形的花纹,称卵纹。

卵纹的大小、形状以及多角形数目,因品种及卵壳的部位不同而异。

3、卵孔:卵稍尖的一端有卵孔,卵孔周围的卵纹与其它部分明显不同,排列较为规则,呈规则的花瓣状。

(图2~4)卵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以漏斗状向外开口,在卵壳内形成一个小室,最后向内分成数条卵孔管通向卵的内部,各卵孔管均略向内方弯曲。

卵孔管最多为7只,一般为2~4只,其直径为1um左右,其末端呈喇叭形与卵黄膜相连。

卵孔是胚胎头部所在,孵化时从此处噬破。

精子直径约1um左右,长约400um,故每只卵孔管一次只能进入一条。

卵孔的上述构造,可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同时又可允许几条精子进入卵内。

4、气孔:卵壳的表面有无数微细的针状气孔,它位于3~4个卵纹的接触点,其剖面呈漏斗状,是蚕卵进行呼吸的通道。

(气孔外面开口部的直径为3~4um,愈内愈细)每卵气孔的数目也因品种而有差异,一般5000~10000个。

三、卵内容物:卵的内容物有卵黄膜、浆膜、卵黄、胚子等。

1、卵黄膜:紧贴在卵壳的内面,是一层无组织构造的、薄而钧一且透明的薄膜,有两层构造。

产卵当时,是卵黄的直接包被物,受精后,在其内形成浆膜,卵黄膜成为间接包被物。

2、浆膜:位于卵黄膜内层,是受精后由合子的分裂核结合原生质而形成的一层大而扁平的多角形细胞。

越年卵的浆膜细胞内,经2~3天就有浆液膜色素沉积,使卵渐变成固有色。

不越年卵的浆膜内无色素沉积。

3、卵黄:是卵内除胚胎外的主要内容物,为无色、淡黄色,是胚胎附于的营养来源。

(受精后的卵黄,都是以卵黄细胞存在的。

)4、胚胎:也称胚子。

胚子是在产卵后形成的,偏在卵较厚的一侧,头向卵孔的一端,被卵黄细胞包围。

胚子在卵内摄取卵黄中的营养,将来成为蚁蚕。

卵色因品种而异,一般的,中系为灰绿色,日系为灰紫色,欧系为灰紫、略带绿色(介入中、日之间),热带多化性系统为浅褐色。

(也有的品种为白色等)卵色的组成:是由胚子、卵黄、卵壳、浆膜色素等颜色的综合表现。

其中,主要是由浆膜色素决定的,它是由AA经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变生成的。

(色AA→三羟犬尿酸→浆液膜色素)。

刚产下的卵都是淡黄色,主要是卵壳和卵黄呈现出的颜色。

如果是黑种,产下后2~3天,渐由淡黄色~浅赤豆色=深赤豆色~固有色。

如果是生种,由于浆膜细胞内,缺乏生成浆膜色素的酶系,而不能形成浆膜色素,故产下经2~7天内不变色。

但当胚子发育至转青时,卵色也会有变化,即呈现出转青卵的青灰色。

(有的品种为灰色或深绿色)不受精卵由于胚子及浆膜不能形成,故卵色一直呈淡黄色,数月后干瘪。

再出卵的卵色变化同黑种,但变成固有色后,于年前陆续孵化成空卵壳。

死卵多为赤褐色,且卵涡呈三角形或瘪卵。

复习题:如何根据卵色的变化、区别各类卵?第三节幼虫的形态一、外形及体节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胸部腹部又合称体部。

1、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园形。

2、胸部: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每环节的腹面有一对足,称胸足。

(环节=体节)3、腹部:胸部后面的10个环节,其中第6、7、8、9及最末环节(13)的腹面各有一对腹足。

第11环节的背面中央有一突起,称尾角。

4、气门:Ⅰ及1~8环节的两侧各有一对黑褐色椭圆形的气门,共9对。

二、头部及口器:头部是幼虫感觉和摄食的中心,着生有触角、单眼、口器等附属器官,简称附器。

1、头壳:头部的外面包有一层坚硬的骨质外壳其上密生刚毛,呈暗褐色。

蚁蚕及一令蚕的头壳呈浓褐色,二令蚕的头壳呈深褐色,以后各令逐渐变浅。

头壳的背面有一“人”字形头颅沟,把头壳分成了三部分:左右两大块称颅侧板,中央三角形的一小块,称“额”。

额下的一片狭长且表面有皱纹的部分,称唇基。

2、口器:在唇基的下方着生着口器。

幼虫的口器属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腭、下唇、下腭组成。

⑴上唇:位于口器的最上方,基部与唇基相连。

上唇是一淡褐色的骨质片,两侧与前缘游离,前缘有一凹字形缺刻,此处能调节桑叶的角度,使桑叶边缘与上唇垂直,便于上腭啮切。

上唇的表面着生有12根感觉毛(左右各6根),其内面有6个感觉突起和6个褐色斑点。

上唇的主要功能:扶持、调整桑叶角度。

⑵上腭:位于上唇的下方,上半部分被上唇遮这着。

其外面有2根刚毛。

上腭由骨质构成,坚硬、黑褐色、外凸内凹,左右各一。

两上腭的前缘有锯齿,左右锯齿相互嵌合,用来啮切桑叶,锯齿的数目随令期而增加。

各令初锯齿尖锐,随食桑磨损而变钝。

上腭在每令蜕皮时都要更新,故起蚕~~~~。

上腭的基部有内外两片骨质板,其内面称收肌板,较大。

外侧的较小,称展肌板。

上腭的作用就是啮切桑叶。

⑶下腭:下腭和下唇愈合成一个复合体,位于上腭的下方,它们的外层,大都为白色膜状物。

下腭成对,位于上腭下方,下唇两侧,构造较复杂。

下腭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上有一根刚毛,第二节上有2根刚毛,第三节上有下腭须。

下腭须由三小节组成,第三小节的顶端有8个有孔的圆锥形突起,且其侧壁上有一“舌”状突起。

(幻28)在下腭第2、3小节的内方和下腭须的内侧着生有瘤状体。

(从第2节分出的)瘤状体的顶端有两根有节的圆锥形突起(b1-b2),一个小型突起(e)和四根感觉毛。

(2个长毛a2- a3,和刚毛c-d)。

a1为下腭。

b1:上分布有能感知糖类,特别是蔗糖的糖感受细胞和感知肌醇的肌醇感受细胞,以及盐感受细胞,酸感受细胞。

b2:上分布有感知纯水的水感受细胞,和感知忌避物质的苦味物质感受细胞。

若把瘤状体去掉,则蚕就可吃其它植物。

⑷下唇:位于左右下腭之间,呈“U”字形。

下唇前端中央突出一个白色、圆锥形的吐丝管,吐丝管的前端有一吐丝孔,幼虫从此处吐出茧丝。

吐丝管的基部左右各有一个下唇须,由三节组成,第2、3小节顶端,各有一根刚毛,起感触作用,能探索吐丝的位置。

⑸舌:下腭、下唇的内方后面的口腔底部分,称舌。

舌的表面着生有很多针刺状小突起,且愈向内,突起愈多,而且均指向口腔内方,具有促进食物咽下的功能。

3、触角:着生在颅侧板基的白色角基膜内。

左右各一。

触角是幼虫重要的感觉器官,结构较复杂,由三节构成。

第一节短而粗。

第二节呈长圆筒形,其表面呈鲜状斑纹。

第二节的上方很复杂,着生有内毛(位于内侧,较短),外毛(外侧较长)和三个突起(最小的一个由2节组成,另2个为无柄突起)第三节最小,其顶端有四个突起,其中两个为有柄突起,两个为无柄突起。

触角上的突起和刚毛都是感觉器官,既能执行近距离触摸的感觉作用,又可敏锐地感受化学气味。

故触角是蚕儿的机械感觉器官和嗅觉器官。

4、单眼:是视觉器官。

单眼着生在触角基部,左右各6个,其中4个呈半月形排列,一只位于中心,另一只位于触角基部附近。

单眼呈半球形隆起,黑褐色,且有光泽。

由于单眼的视觉焦距太短,对物体远近和光线折射调节能力太差,故不能识别物体,只能感知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三、体部及附肢1、胸部: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称一、二、三胸节(前胸、中胸、后胸)胸部无节间膜,背面是合并的,只有腹面可以区别,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