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06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06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 ——《召公谏厉王弭谤》
有些篇出彩在于描摹逼真。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
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
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三是巧说妙解,或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
▪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 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 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 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其四是善用譬喻,寓道理于形象和故 事。有的属于近取譬,随机利用身边 之事及眼前之物为语料。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
▪ 人物辞说的语言形式和风格,独具《战国策》风貌的部分大多辞采恣肆,铺陈张扬, 排比对仗,开两汉文赋先河。
▪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 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 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 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三、《左传》的叙事艺术
▪ 《左传》的文学叙事更表现在有些描写已经超出史著实录,间涉虚构,几近创作。 ▪ 鉏麑之死
四、《左传》的语言
▪ 行人辞令之美是《左传》语言最受称许的部分,能在两国相遇的外交场合发挥有礼 有力、柔中有刚的言辞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先秦史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元谋人、蓝田人、周口店人;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禹奴隶社会夏启——桀↓商成汤——纣↓西周武王姬发(都镐京)——幽王(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入镐京,西周瓦解东周平王东迁洛阳↓ ↓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时代1、先秦生产力的发展石器————青铜器————铁器——牛耕天子——卿、诸侯——大夫(家臣)——士——庶民——奴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先秦的文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二、文学的发展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甲骨文、甲骨卜辞,刘鹗《铁云藏龟》、卦爻辞巫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进入黄金期,原因:A、政治的需要。

B、文化的解放和普及的结果。

C、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初期的《论语》、战国中期的《孟子》,战国晚期的《荀子》(儒家),还有《墨子》、《庄子》、《韩非子》等,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文学的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说、巫术说、劳动说二、上古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弹歌》、《伊耆氏蜡辞》、《候人歌》、《葛天氏之乐》2、祭祀歌谣。

○1祈祷式。

○2咒语式(先民的反抗、征服):《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3、图腾歌谣。

(在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燕燕往飞》:“燕燕往飞。

”4、婚恋歌谣。

《候人歌》:“候人兮猗。

”《侯人歌》是中国古代最为古老的情歌5、战争歌谣。

《周易〃中孚〃六二》:“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三、神话1、神话产生的原因(万物有灵)2、神话的保存、分类和基本内容:(《山海经》、《淮南子》)A、开辟神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想象,跟人的劳动宗教有关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百兽率舞。

”出自《尚书·尧典》2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出自《诗大序》。

3 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幻想的4 神话产生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劳动说宗教说5试论中国神话主要特征:⑴不管想象多离奇,始终以人生为主题。

⑵集体创作,流传中不断完善成型⑶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⑷浓烈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形象。

第二章《诗经》:内容,特点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简述《诗经》文学成就。

⑴抒情和写实的统一⑵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⑶形式(四言句式)和语言方面(双声叠韵,词汇丰富)的特点。

2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比其音律,疑问与天子。

”是《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论述。

3 汉代“四家诗”指齐鲁韩毛。

4 汉代“四家诗”种属于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5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家国沦丧的悲哀的诗篇。

6 《诗经》分类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7 周人最著名的史诗,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8 论述《诗经》中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情爱诗:歌唱爱情婚姻;反映与之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社会政治诗:下层人抨击政治;官吏对政治不满;生活郁闷忧伤;称颂执政者第三章先秦散文:历史散文:有文采地记事诸子散文:通过刻画讲道理寓意1 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文本是《今文尚文》。

2 经过孔子的修订过的编年史是《春秋》。

3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

4 “《春秋》三传”指《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5 简述《左传》及其作者,论述其的文学特色。

解释春秋的,编年史,作者左丘明。

⑴剪裁、历史事件故事情节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品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品PPT课件
4、《庄子》的文学特色即其寓言特色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基本是由一个接一个 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最根本的一个特征:深寓言故事中去了。这种思想美与文字美、外型与本 质的极端的调和,使其在艺术上达到了极致。从这个意义上说, 《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的特色。
第二章 《诗经》
复习要点:
1、《诗经》概说 (1)《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
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诗经》的编集 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是错误的。
(3)《诗经》的传注 解释“四家诗”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复习要点: 1、解释“楚辞”“九歌” 2、《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艺术上有突出的特 点:
第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第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第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离骚》全诗373句,是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先秦文学经历的几个发展时期的文学状况
夏商王朝之前,宗教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而巫 觋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角。到了西周春秋,巫觋开始从文化主角 的位置上退下来,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春秋战国之交,分封制度解体,士阶层崛起,文化渐次由官方 转移到士的手里。诸子的著作成为那一时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2、《诗经》内容的分类 (1)讴歌祖先功业的诗篇 (2)描写农事活动的诗篇 (3)反映战争徭役的诗篇 (4)咏歌爱情婚姻的诗篇 (5)表达怨愤讽刺的诗篇
3、《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著 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07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给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
二、韩非与《韩非子》
第三节 《庄子》
第三节《庄子》
▪ 一、庄周与《庄子》 ▪ 二、《庄子》的寓言艺术 ▪ 三、《庄子》的怪异浪漫
一、庄周与《庄子》
▪ 庄子,名周,宋之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活动年代大约在战 国中期。终其一生,除短暂做过漆园吏外,不曾再出仕为官。
▪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今见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为晋郭象选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 周思想的阐发,文章写成于战国中期和后期。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致 统一的写作风格。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二节孟子?第三节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一老子与老子?二孙武与孙子?三孔子与论语?四墨子与墨子一老子与老子?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
第五章 《孟子》《庄子》 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荀子》的论说文章也呈现为严谨、周到、细密的文风特点
▪ 首先,主题明晰直露。 ▪ 其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析、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
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 再次,文章结构谨严,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 另外,使事用典多连用、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
“象征型”寓言,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 完整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意味。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 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 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联系: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我国神话系统:主要散见于《楚辞》、《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

主要类型及代表作: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的就是有关黄帝的故事):黄帝战蚩尤《黄帝擒蚩尤》应是最著名的战争神话它描述了原居住在西北的黄帝部落(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蚩尤部落为争夺冀州而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代表先进农耕文化的黄帝部落最终战胜尚处游牧阶段的蚩尤部落,这对于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神话精神内涵及其影响:精神内涵:通过神幻的想象,把不同类不同质的事物毫无理性和逻辑地联系起来。

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在原始思维里,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原逻辑”的“互渗”关系。

“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

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除了思维特征之外,我国神话在精神实质上还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首先,神话中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和它所特有的崇高美与悲剧美,成为一代又一代作家的精神养料,从而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不断得到体现。

其次,神话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精神的源头,它极大地激发着中国文学的想象力,标志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中国的诞生。

第三,神话中包含着大量文化的心理原型,它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母题,成为题材与灵感的重要来源。

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国风》160、《小雅》74、《大雅》31、《颂》40。

采诗与献诗、孔子删诗*今人一般认为《诗经》是经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订而成。

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诗,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诗经》的确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

班周评论《诗经》道:“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汉书·食货志》何休也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婚恋诗恋爱和相思的甜蜜:《周礼·媒氏》、《陈风·月出》、《周南·关雎》、《邶风·静女》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蝃蝀》夫妻间深情挚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邶风·谷风》、《卫风·氓》(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

)政治讽喻诗对政治人物或现象的感受,情感倾向为讽刺和赞美两端揭露宫廷丑闻:《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描写繁重劳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唐风·鸨羽》、《豳风·东山》、《小雅·采薇》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表达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大雅·瞻仰》、《小雅》的《十月之交》等数篇颂美统治者:《召南·甘棠》、《鄘风·定之方中》、《卫风·淇奥》等《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鄘风·相鼠》二.反映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愤怨情绪。

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三.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

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如《王风·黍离》D.称颂执政者的诗情爱诗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

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

如《周南·桃夭》。

C.还有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郑风·将仲子》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基本内容)展示多种人生困窘,抒发了深沉的感慨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小雅·巷伯》“士”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悲叹国家沦亡:《王风·黍离》抒发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存之苦闷的人生宿命:《桧风·隰有苌楚》史诗及其他史诗:《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农事活动:《豳风·七月》(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地辛苦劳作);《周风·芣苢》和《魏风·十亩之间》(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礼俗观念:《齐风·南山》等贵族生活:主要于二雅中《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以《大雅》五篇史诗为例)《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主要于二雅中第二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

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