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一起)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大陆是如何漂移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大陆漂移的假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及其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观察示意图、实验等方法来探究问题。
但在理解板块构造理论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示意图来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2.培养学生观察示意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大陆漂移的过程及其对地球地貌的影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示意图、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PPT,展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大陆漂移的好奇心,如:“大陆为什么会移动?”进而引入新课《漂移的大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大陆漂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大陆漂移的过程。
同时,讲解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构造理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相关实例,如板块交界处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分析。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大陆漂移课程设计

大陆漂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主要证据;2. 了解板块构造理论,认识地球上的主要板块及其特点;3. 掌握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对地理环境及自然现象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资料搜集等方法,探究大陆漂移现象的科学思维;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共同探讨问题。
本课程针对六年级学生特点,结合大陆漂移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与基本概念-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的证据:古地磁、生物化石、地形对比等2.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上的主要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等- 板块边界类型:收敛边界、发散边界、走滑边界-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3. 大陆漂移与地理环境- 大陆漂移对地形、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 实例分析: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地中海的变迁等4. 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陆漂移现象- 实地观察、资料搜集,探讨大陆漂移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知识,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针对大陆漂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对于大陆漂移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及板块构造理论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一课,主要讲述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和证明。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理解大陆是如何在地球表面漂移的,以及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是,对于大陆漂移这一较为复杂的现象,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科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系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地球科学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的概念,理解大陆是如何在地球表面漂移的,知道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地球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陆漂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难点:大陆漂移的证明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地球模型,直观地展示大陆漂移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证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和地球模型的课件,生动展示大陆漂移的现象。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大陆漂移的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地球模型:准备地球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陆漂移。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想出办法去验证。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仔细的观察、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理解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二、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三、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
(小学准备世界地图集黑白复印,剪刀,多媒体课件儿等。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今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一直就是这样的吗?(2)讲解1910年生病卧床休息的德国气象学家威格纳望着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之间相对。
相互对应,简直就可以拼合在一起,顿时他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3)那么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你知道魏格纳产生了什么猜想吗?(4)学生回答。
2、教学新手。
(1)活动1拼图与猜想。
①请问,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是能拼在一起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②学生回答。
③讲解: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可以将南美洲和非洲从地图上剪下来,然后拼凑到一起看看。
④为了不浪费,我给大家准备了复印的地图。
(2)学生剪拼图。
(3)交流发现。
①讲解:是不是所有的大陆都能像南美洲东岸与非洲大陆一样连接在一起呢?学生观察片刻。
②教师演示先将剪好的各个大路拼凑到一起。
③质疑: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4)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
①讲解:其实魏格纳和同学的想法一样。
当他发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可以很好地拼凑在一起时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很多年前,这两块大陆是集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轰动,大家都不承认这一说法,甚至嘲笑他,这么坚固的大陆怎么会漂移呢。
在一片反对声中魏格纳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顾危险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说法,寻找有力地证据,例如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都能见到具有相同骨骼构造的化石时,这些动物是不可能游过大洋。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漂移的大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漂移的大陆》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其中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本节课通过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地球和天空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时,可能会对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关爱地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难点: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动态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1)介绍大陆漂移假说:讲解大陆漂移的发现过程,通过实例展示大陆漂移的现象。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阐述板块的概念、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实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如地震、火山等,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方面的作用。
《漂移的大陆》教学实录及评析

湘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漂移的大陆》课堂纪实与评析执教:密山市黑台镇王玉龙评析:密山市初教部杨效俊背景资料本课是小学科学教材湘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大陆各大洲的形状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的方法,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并学习魏格纳的探究精神。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这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先导性。
教学目标设定科学探究: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让学生经历了解魏格纳的探究过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科学知识: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2、学会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
2、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纸张等。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师:同学们,听说实验小学五年一班的同学们喜欢科学探究,因此被推荐和王老师一同上一节科学课。
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把你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展示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么?师:你们准备好了么?生:准备好了!师:好,上课!【评:上课伊始,王老师用激励的语言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这里的两张纸,(出示两张大纸贴到黑板上)你会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两张纸原来是一起的,被老师剪成了两张。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有根据么?生:我发现一张纸的凸出和凹陷部分和另一张纸的凸出和凹陷部分正好相反,生:两张纸的凸出和凹陷部分的形状和大小非常相似。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观察做出的猜想。
通过观察我们就能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要求。
师:有了猜想与假设就可以了么?生:不行,要进行验证。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6 漂移的大陆|湘教版

《漂移的大陆》教案教学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主要定位于以德国物理学家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为模板,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科学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原认知水平理解猜想与假设,进而达到理解科学探究,理解科学内涵的目的。
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办法去验证。
感知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中。
2. 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
3.学生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培养。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教学难点:猜想与假设教学准备:复印世界地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世界地图,你们看里面都有些什么?(出示世界地图,简要介绍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二、探究过程(一)关于漂移的大陆猜想活动一;拼图与猜想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陆地的形状,你有什么想法?生:我发现南美洲与非洲像拼图一样,好像能拼在一起。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
(点击PPT、师展示),其他的大陆也能像这样拼接在一起吗?师:同学们可真敢想,科学里就需要向同学们这样也好敢于猜想的人。
但是这还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可不能马虎,光有猜想还不够,还需要大家用事实来验证。
你打算怎么验证?(板书:猜想-验证)(老师这里有一幅地图,你打算怎样验证?)生:动手拼起来。
师:好,但是动手之前呢,请同学们看看温馨小提示,现在动手试试吧!生:动手操作(请最有代表的组上台展示)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地图,他们有什么区别?你发现了什么?生:他们现在是分散开来的,拼好之后他们是一整块。
(板书:陆地原来是连成一块)师:同学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很久以前也有人向你们这样看到世界地图,脑海里突然地灵光一闪,南美洲与非洲很久以前是不是连在一起呢?于是也做了这样一个拼图实验。
他就是德国伟大的科学家魏格纳。
并且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漂移的大陆》。
(板书:漂移的大陆)活动2、魏格纳的猜想师:同学们,我们先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在1915年,也就是近100年前,在那个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期,有人告诉你,我们所生活的国家的陆地是在活动的,在移动着,而且不只是我们国家,还有我们连在一起的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国家的陆地都在移动,你会怎么想?生:我不会相信,这不可能啊。
《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漂移的大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材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对大陆各大洲的形状做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的方法,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并学习魏格纳的探究精神。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这一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感受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才刚开始发展,还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关系,内部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拼摆等,使学生认识到如何更好的进行猜想与假设,以及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
2、让学生经历了解魏格纳的探究过程,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科学知识: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2、学会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用于自己的科学探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学习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纸张等。
2、七大洲的拼图材料。
教学流程:一、观察导入,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师: 欢迎同学们走进快乐的科学教室。
1、请同学们观察这里的两张报纸,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观察发现)2、你会提出怎样的猜想?(板书:提出猜想)3、你能想出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成立么?教师演示。
(把两张报纸往一起拼一拼)4、如果这两张报纸是不允许移动或者是不能移动的,你还能想出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成立么?认真地想一想。
师:同学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我们可以找两张报纸相同、相似的方面来证明。
如:颜色、文字、图案、硬度、厚度等。
这些就是我们验证猜想所搜集的证据。
(板书:搜集证据)我们找到的证据充分吗?(不仅形状吻合,颜色一致、图案吻合,报纸的材质、厚度也一样等)有了这么多的证据,即使这两张报纸位置不在一起,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张报纸原来是一张,被撕成了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陆漂移说的发展:
1、交流畅想: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学界从未停止对大陆漂移的研究,找到了更多更全的证据,逐渐发展为目前全世界普遍认同的板块学说。你们在资源包看到的有些证据,就是后人陆续找到的有力证据。
板书设计:
6、漂移的大陆
魏格纳
问题猜想证据 假说
教学反思:
执教者:王平
培养观察、思考能力,调动主动参与的意识,发现更多的图形轮廓线相符,引导提出更大的猜想,为建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奠定思维基础。将被动学习科技史的过程设计成主动研究、重演科技史的过程。
发散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研究的习惯,提升寻求证据的严谨科学精神。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网站上寻找证据、整理证据,提高处理证据的能力,拓宽学生对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同屏展示、学生在平板上学习、处理证据,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凸显STEM在科学学习中的有效性与重要性,培养实证精神与能力。
3、PPT回到世界地图,引导观察思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还能找到其他板块间相符的轮廓性吗?(生交流,师在课件上随机点出板块间相符轮廓性的箭头)那你们有更大胆的猜想吗?
4、PPT出示,师讲述: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发现了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线特点,提出了猜想。他又仔细观察地图,和大家一样,有了更惊喜的发现,提出了更大胆的猜想!同学们,你们是最棒的,和魏格纳的发现与猜想不谋而合。可是在当时,魏格纳提出的猜想如石破天惊,遭到一片讽刺与嘲笑。面对质疑,同学们,你想当年的魏格纳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板书:证据
难点:自主提出猜想并借助地图及资源包,获得大陆漂移说的证据,重演魏格纳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准备:非洲、南美洲板块纸、剪刀、PPT、拼图板、平板电脑、资源包、学习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拼图引入:
1、出示一幅拼图,提问:拼图上缺的部分应该选哪块拼上去?为什么?(三块备选,图形符合、轮廓线相符的那块拼接)
由猜想上升到合理推断,训练学生的实证精神与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前后呼应,重视重演探究的每一个阶段能力的提升。
微课植入,简单介绍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动态演示,增强直观认识。
情感渗透,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长久坚持与不断发展,拓宽学生对魏格纳及研究的认识。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层层推进研究,进行思辨的能力,培养怀疑精神、实证精神。
6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地图上相对的海岸线能拼接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想出办法去验证,重演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探究历程,从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获取证据、整理证据、分享证据的能力,训练猜想、判断与推理的能力。
科学知识: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通过资源包的学习,了解更多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7、学生两人一组,拿出学习卡,在平板上的资源包学习和查找证据,并标记关键字、词、句。(找到证据的小组示意,教师用平板拍下截图,准备后续的同屏展示交流)
8、交流证据,教师同屏展示学生找到的证据、学生同屏展示自己找到的证据。
(二)魏格纳的假说:
1、交流:综合以上证据,你们对大陆板块有什么合理的推断?出示PPT,回到七大板块轮廓线的图,学生的推断与之前的猜想作对比,肯定学生!
四、课外作业:希望同学们持续关注大陆漂移说的最新研究动态,继续寻找证据,随时补充到资源包,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设计意图:
生活经验引入问题,调动兴趣,为后续发现大陆板块的相符轮廓性作铺垫。
拼图游戏中引发猜想,为重演魏格纳的研究作铺垫。在拼接游戏中,实现STEM整合,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
游戏顺利迁移到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拼图中的猜想与魏格纳的猜想有机融合,重演科技史,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兴趣和研究自信心。
2、PPT出示链接,展示最新的研究讯息三条。
3、PPT出示“香港、台湾位移的图片”,并简介位移情况。(香港正随着整个中国大陆板块,以每年五毫米的速度向东“行驶”。台湾岛东海岸也在以每年七十至八十毫米的速度向大陆方向移动。)提问:这证明了什么呢?
4、PPT出示问题:数百万年后,现在的中国大陆版图还会是这样的吗?全世界的大陆板块呢?
三、课堂小结:
1、师总结语: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奠基人,他当年提出假说后在科学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的遭遇。历尽艰辛、饱受嘲讽,到后人的继承与发展,无数人在努力寻找证据。但到今天仍然没有科学定论,所以还只是假说。2、学生简短交流: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出示PPT的结束语:猜想与假说需要证据来支撑,即使看似荒诞,只要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最终都可能变成科学事实!
5、分组讨论后交流:魏格纳该从哪些方面来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呢?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6、引语:课前王老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成了一个资源包,请同学们两人共用一个平板进行学习。PPT出示学习卡自学要求,指导学生在平板上寻找魏格纳及其他科学家发现的证据。(1、魏格纳找到了哪些方面有力的证据?2、你还找到了哪些方面有力的证据?3、请把你认为有力的证据的关键字、词、句标划好。)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同学们快速的找到证据,我想把资源包上的八部分内容分下工,便于交流与分享。(师给学习任务分组)
2、出示PPT上的两块图形,观察提问:大家依据相符的轮廓性能快速拼接图形。请看这两块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左边图形的突出部分与右边图形的凹进部分很吻合)你能提出什么猜想吗?(这两块图形应该能拼接在一起)
3、学生分组剪下图形,尝试拼接。
4、同屏展示学生的拼接,出示PPT,演示图形的拼接。
二、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先导性,培养实证意识与精神。
STSE: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使用APID的WPS功能,熟练掌握阅读、编辑、处理信息的能力,借助西沃授课助手,让学生掌握同屏展示、分享学习内容的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重演科技史,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内容及较前沿的学说研究动态。
链接最新的大陆漂移说的研究动态,STEM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新动态,进一步体会人类对科学的研究历程之漫长与艰辛,进一步丰富大陆漂移说的认识。
以学生熟悉的实例来证明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可能性,利用材料激发思维,进行知识的迁移。引领学生跟着科学家的步伐,继续大陆漂移说的研究与学习。
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继续关注大陆漂移说的动态,让情感、态度、知识等得到有效延伸。让学生补充资源包,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学习中持久的促进作用
(一)拼图与猜想:
1、PPT出示世界地图,观察提问:这幅图熟悉吗?指认七大洲。刚才我们拼的可不是普通的图形,是什么?(非洲和南美洲)
2、PPT出示图文,师介绍魏格纳的故事:1910年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在病床上看地图,和你们刚才一样,偶然发现南美洲东部的突起与非洲西部的几内亚湾十分吻合,于是有了大家一样的猜想:非洲与南美洲是不是可以拼接在一起?(出示PPT上的非洲、南美洲拼接图)(适时板贴:魏格纳,板书“问题”—“猜想”)
2、教师引语:魏格纳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寻找了大量的证据,他对大陆板块会作出怎样的假说呢?(板书:假说)
3、播放大陆漂移说的视频。
4、学生简述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师适时出示PPT上的四幅图片。
5、交流分享:魏格纳历尽艰辛,在搜集了大量的证据基础上,于1912年提出假说----大陆漂移说。(板贴课题:6、漂移的大陆)他曾经四上格陵兰岛,1930年第四次上格陵兰岛,因极寒天气和食物缺乏,长眠在那,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后震惊世界,却很快销声匿迹。直到30年后才被人重提,人们笑称他的假说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梦”。为什么呢?(因为他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