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的发展历史
炼钢的发展历史

04 炼钢技术发展展望
高纯净度钢的研发
高纯净度钢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纯净度钢的需求量 越来越大,其研发成为炼钢技术的重要 发展方向。高纯净度钢具有更高的强度 、韧性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汽车、 建筑、石油化工等领域。
VS
研发进展
目前,国内外钢铁企业正在加大高纯净度 钢的研发力度,通过优化炼钢工艺、选用 高品质原料、加强质量检测等方式,不断 提高高纯净度钢的性能和品质。
高效、低能耗炼钢技术
高效炼钢
为了提高炼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钢铁企业不断探索高效炼钢技术。通 过改进炼钢设备、优化炼钢流程、提 高自动化水平等方式,实现炼钢周期 的缩短和产量的提高。
生铁技术
生铁技术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左 右,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重 大突破。
生铁技术采用高炉炼铁,将铁 矿石和焦炭放入高炉中,通过 高温还原反应将铁矿石还原成 生铁。
生铁具有较高的碳含量和杂质 含量,需要通过反复锻打和渗 碳来提高质量。
熟铁技术
熟铁技术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是 生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电弧炉炼钢
总结词
灵活性、环保、高品质
详细描述
电弧炉炼钢是一种灵活性的炼钢方法,通过使用电弧炉将废钢铁熔化并除去杂质,得到高品质的钢水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高品质等优点,但成本相对较高,主要用于特殊钢材的冶炼。
03 现代炼钢技术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炼钢工艺,通过向熔 融钢液中吹入氧气,使钢液中的杂质和有害元素氧化,从而 得到纯净的钢水。这种技术具有高效、低耗、环保等优点, 已成为现代钢铁工业的主要炼钢方法之一。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春秋战国钢铁的冶炼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
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商代用陨铁制作了铁刃铜钺,说明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当时尚不知人工炼铁。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
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
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
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
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
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
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
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
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的产品。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
从河北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曾出土79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
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锻钢件,大部份是经过淬火处理的,这又表明在当时,人们对淬火工艺也较熟悉了。
金属冶炼的历史与发展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通过高炉炼铁,提 高了生铁产量和质量。
炼钢技术的进步
转炉炼钢
利用转炉吹氧脱碳制得钢 ,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低
的成本。
电炉炼钢
利用电能加热钢液,可生 产高质量的特殊钢和合金
钢。
不锈钢的发明与生产
20世纪初的重大突破,通 过添加铬元素提高钢材的
耐腐蚀性。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青铜器时代
大约公元前3000年,人类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将铜和锡混合加热熔化,制成 硬度更高、更耐用的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农业、战争和建筑等领域得 到广泛应用。
古代金属冶炼技术
高炉炼铁
古代人们通过将铁矿石和木炭放入高 炉中加热熔化,制成了生铁。这一技 术最早出现在中国,后来传播到欧洲 和其他地区。
9字
古罗马时期,铁器广泛用于 建筑、军事等领域,推动了 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9字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金属 冶炼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亨利·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炼 钢法,推动了钢铁产业的快 速发展。
美洲的金属冶炼历史
01
美洲的金属冶炼历史可追溯至公 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洲印第安文 明时期。
02
印加帝国时期,美洲的金属冶炼 技术达到了巅峰,如金、银、铜 等金属的冶炼和加工技术。
市场变化
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金属冶炼行业产 生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应对市场变 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Hale Waihona Puke 新材料的发展趋势高性能复合材料
利用先进技术将不同材料结合,以获得高性能、多功能和 轻量化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体育器 材等领域。
炼钢发展及硫脱脱磷

冶金学作业(冶金07-3 尤大利)1.炼钢工艺技术发展一、早期冶炼工艺炼铁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人类最早使用的是熟鉄,人们在土坑里将木炭引燃并鼓入空气,在不高的温度下还原铁矿,得到海绵状的熟铁,经锻打可以制造工具。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印度、埃及是最早用鉄的国家,也是最早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比欧洲要早1900多年。
根据出土历史文物和考古专家的研究,中国殷代时期就有了铁器。
远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采用较大规模的冶铁鼓风炉,发明和掌握了冶铸技术,逐步由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
公元前200多年的战国时代,中国已经掌握了生铁脱碳技术,发明了“自然钢”的冶炼法,造出了非常坚韧而锋利的宝剑。
东汉初期,南阳地区已经制造出水力鼓风机,扩大了冶炼生产规模,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使炼铁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北宋时期冶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皮囊鼓风机改为木风箱鼓风,并广泛以石炭(煤)为炼铁燃料,当时的冶铁规模是空前的。
在大通(山西交城西北)、徐州的利国、兖州的莱芜(山东莱芜南)、扬州的利安(河南安阳附近)设四监,全国设十二冶、十务、三十五场,经营冶铁业。
当时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利国监,设有三十六个冶场,工匠约四千人。
元朝初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了中国,看到了中国用“黑石”(煤炭)做燃料来冶铁,诧为奇事。
二、底吹空气转炉的发明最早可以熔炼钢水的方法是1740年出现的坩埚法,它是将生铁和废铁装入石墨和黏土制成坩埚,内用火焰加热熔化炉料,之后将熔化的炉料铸成钢锭,但此种方法不能去除钢中的有害杂质。
第一次解决用铁水直接冶炼钢水这一难题的是1856年英国人H.Bessemer发明的底吹酸性空气转炉炼钢法。
将空气吹入铁水,使铁水中锰、硅、碳高速氧化,依靠这些元素放出的热量将液体金属加热到能顺利地进行浇注所需要的温度,从此开创了大规模炼钢的新时代。
由于采用酸性炉衬和酸性渣操作,吹炼过程中不能去除硫、磷,同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热量来源要求铁水有较高的含硅量。
炼钢技术的发展史

炼钢技术的发展史炼钢技术作为钢铁行业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手工炼钢到现代化的自动化炼钢,几经辗转,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步。
炼钢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手工炼钢的方法,通过在炉中加入生铁和石炭,利用高温将生铁中的杂质去除,从而得到纯净的钢材。
虽然这种方法非常原始,但却是炼钢技术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炼钢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高温的炉子,炼钢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一些炼钢的技巧,比如在炉中加入一些助熔剂,可以使钢材的质量更好。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的炼钢技术在古代世界中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炼钢技术的真正突破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炼钢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高炉这一新型设备来进行炼钢,这种设备可以使炼钢的温度更高,从而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即使用空气炼钢。
这种方法通过将空气吹入炉中,使得炉内的温度更高,从而使钢材中的杂质更容易被去除。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英国的炼钢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领先地位,为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炼钢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炼钢方法,即使用电炉炼钢。
这种方法利用电能产生高温,使炼钢的过程更加精确和可控,从而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的炼钢设备,即连铸机。
这种设备可以将炼钢后的钢水直接浇铸成坯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炼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炼钢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人们开始使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炼钢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同时,人们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炼钢过程进行优化和精确控制,提高了炼钢的效率和质量。
炼铁的发展历史

炼铁的发展历史炼铁的历史早起源于公元前1800年的印度。
公元前约1500年,安纳托利亚的赫梯人开始冶炼铁。
公元前约1200年,赫梯王国灭亡,各部落带着他们的炼铁知识分散到欧洲和亚洲。
从此“铁器时代”开始了。
铁器时代的工匠们并不知道钢铁冶炼的化学过程。
冶炼过程十分神秘,结果也依赖于铁匠的技术。
技术比较高超的是南印度的铁匠们。
早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用木炭加热坩埚熔炼熟铁,冶炼出“乌兹钢”,至今这种材料仍以其质量而闻名。
中国的铁匠也冶炼出高品质的钢。
中国的炼钢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炼钢工艺接近于“贝塞麦酸性转炉炼钢法”,这是欧洲在公元19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
在大约公元600-900年,唐朝已经广泛应用钢制农用工具。
在12世纪,诸如高炉炼钢等工艺已经在亚洲开始出现并广为人知。
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炼钢工人已学会用渗碳工艺生产钢铁,即通过长时间加热在锻铁棒表层渗入碳粉以增加合金中的碳含量。
这个工艺可能需要持续数天或者数周。
在1740年,一位神秘并且极富创造力的英国青年,本杰明•亨斯曼(BenjaminHuntsman),向英格兰北部的剪商透露了新的坩埚制铁工艺。
应用粘土埚,也就是坩埚,使棒材的熔炼温度足够高,达到渗碳工艺的要求,同时能够将生产出的钢水铸造(倾到)出均匀、高质量的铸锭,相对过去,该工艺提高了产量。
尽管亨斯曼的发明还未实现低成本、高产量地生产高品质钢的目标,仍需要后人继续努力。
但正是他的技术推动英国谢菲尔德成为19到20世纪大的炼钢中心之一。
工业革命是一个技术革新和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亨斯曼的坩埚技术只是这个时期众多发明中的一项。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其对世界范围内的制造、贸易和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那时铁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
而到20世纪末,钢成为新的霸主,成为现代世界位于核心地位的金属材料。
蒸汽泵驱动水车发电,即使在枯水期也能为高炉提供动力。
焦炭和生铁供应充足,铁逐渐替代了木材成为建筑材料的新秀。
中国古代炼钢史

“灌钢”冶炼法的发明--南北朝
綦毋怀文造刀的方式是:先把生铁和熟铁以灌钢法烧炼成钢,做 成刃口,然后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这样 做出来的刀称为“宿铁刀”,极其锐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 对于含碳量比较高的钢,理想的淬火介质应当是:当工件在比较高的 温度650-400℃,具有较大的冷却速度,在低温300-200 ℃,具有较慢 的冷却速度。这就须要采取双液淬火法。綦毋怀文先用动物尿、后 用动物油进行双液淬火,能够造出品德很高的“宿铁刀”。 创新: 1)热处理的进步。使用动物尿和动物油作为冷却剂,一方面 扩大了淬火介质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这样 就能够得到不同性能的钢。 2)材料的科学使用,节约成本。刀的刃部需要比较高的硬度, 才能使刀刃锋利,所以要用钢来制造。而刀背相反却需要有比较好 的韧性,使刀在接受经较大的冲击力的时候不致折断,所以用熟铁 比较合适。綦毋怀文把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把好钢只用在刀刃上, 既满足了实用要求,又节省了钢材,这项制刀工艺上的重要革新一 直沿用到今天。
春秋时期 从春秋晚期起,中国独特的炼钢技术开始出现, 国家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良剑和良匠是各国争夺 的焦点。 《越绝书》的传说:楚王派风胡子到吴国,请欧 冶子,干将“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 “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叫做龙渊,泰阿,工布。
春秋时期----九州扬威兮春秋争雄 《吴越春秋》记载:干将,莫邪宝剑的传说。
炼钢的两大方法
方法一:固体渗碳制钢技术 (春秋后期) 用块炼铁(或熟铁)做原料, 利用渗碳技术增加碳分。 (注)熟铁的碳含量比钢低, 所以要提高碳含量以得到钢。 具体办法: 用块炼铁放在炭火中加热渗碳; 易 用优质块炼铁配合定量的渗碳 剂和催化剂,密封加热渗碳。 难 方法二:脱碳制钢技术(战国 时代) 碳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 采用脱碳方法炼制成钢。 (注)生铁的碳含量比钢低, 所以要降低碳成分以得到钢。 具体方法: 把比较薄的生铁铸件经过脱碳 退火,使其变成钢件; 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 后,经过炒炼,使其氧化脱碳 而成为钢。
世界炼钢发展历史

法国人马丁,德裔英国人F.西门子
使用煤气作为燃料,提高了炉温,使钢水保持液态,改善了钢的质量
1879年
托马斯底吹碱性转炉炼钢法
不详
能处理高磷生铁,扩大了炼钢原料范围,但要求生铁成分严格
1952年
纯氧顶吹转炉
奥地利人
解决了钢中氮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含量问题,提高了钢的质量,降低了成本
1970年后
底吹法及转炉顶底复吹炼钢
奥地利人ard等
提高了转炉炼钢的效率和质量,使转炉炼钢技术更加完善
近现代
铁水预处理、转炉精细化、钢包冶金等技术
多国科研人员
减少了精炼成本,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世界炼钢发展历史
时间段
重要事件或技术发明
发明者/贡献者
技术特点或影响
工业革命初期
搅炼法(普德林法)
英国工业家柯尔特
首次实现熟铁的大规模生产,但存在产量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大量廉价钢的生产,促进了欧洲的工业革命,但初期生产的钢质量不稳定
186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炼钢方法的发展过程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对工业的发展、国家经济力量的水平及其 增长都有很大的作用。
钢是碳、硅、锰及其他元素在铁中的固熔体。钢中存在的元素 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碳、硅、锰等是用以改善钢的性能,以满足工 程材料要求的有益元素;另一类如磷、硫、氧、氢及氮等,是从炉 料或大气中进入钢中的,它们的存在会使大部分钢的性能变坏。炼 钢的任务在于通过化学反应,除去主原料(铁水和废钢等)中的杂 质,并调整钢水成分和温度,达到规定要求。最后铸成合格的铸坯 或钢锭。
脱氧合金化: 出钢过程中向钢包内加入铁合金进行脱氧和合金化 操作,然后镇静或送去炉外精炼,之后浇铸成钢锭(坯)。
70年代以前建成的一批小型氧气顶吹转炉有天津钢厂20t、济南 钢厂13t、安阳钢厂15t、邯郸钢厂15t;中型的有太原钢铁公司50t 、包头钢铁公司50t、武汉钢铁公司50t、马鞍山钢铁公司50t;大型 的有鞍山钢铁公司150t、本溪钢铁公司120t、攀枝花钢铁公司120t 。80年代又建成具有70年代末期世界先进水平的宝钢300t转炉。到 1993年我国转炉钢产量已达到5474.6万t,占总钢产量8868万的 61.7%.。
拉碳测温取样: 根据判断确定钢水含碳量和温度同时到达终点时, 立即提枪停止吹氧,当氧枪提出炉口后倒炉测温,取样,进行炉 前化学成分快速分析。铁水温度用装有铂—铑快速热电偶的测温 枪插入钢液内测量。化验室主要分析钢水中的化学成分,含碳量 也可通过钢花的分叉多少凭经验判断确定。当钢水温度和成分合 格后便组织出钢。
国内转炉炼钢的发展
1951年,我国唐山钢厂开始试验碱性空气侧吹转炉炼钢法获得 成功,并于1952年正式投入工业性生产。1954年开始氧气顶吹转 炉炼钢法的小型试验研究,1956年决定在首钢建设一座氧气顶吹转 炉炼钢车间,1958年破土动工,1962年把首钢碱性空气侧吹转炉 改建成30吨氧气顶吹转炉进行工业性试验。1964年10月我国第一 座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在首钢建成并投入生产。以后又在唐山 、杭州等地相继建成了一些3.5—5t的小型氧气顶吹转炉,上海钢铁 一厂把原来的碱性空气侧吹转炉车间改建成30t氧气顶吹转炉车间, 于1966年8月投入生产,并在我国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烟气净化回收 装置,还配置了弧形连铸机,扩大了钢的品种,为我国大力发展氧 气顶吹转炉炼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铸坯(锭)
废钢
电弧炉 初炼钢水 铸坯(锭)
炉外精炼
精炼钢 水
连铸机(模铸)
氧气转炉炼钢法的产生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早在 1855年英国人亨利·贝塞麦发明了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用铁 水直接炼钢,第一次解决了大规模生产液态钢的问题,使钢铁工业 开始转变成现代生产。贝塞麦本人还提出了用纯氧或富氧空气代替 空气炼钢的设想,但是当时没有获得廉价氧气的方法。由于贝塞麦 转炉是采用酸性炉衬,不能在冶炼过程中脱磷、脱硫,必须使用低 磷、低硫铁水作原料,而西欧各国又都是高磷铁矿,铁水含磷高达 1.0一2.5%,使贝塞麦法转炉炼钢受到了限制。1878年英国人西德 尼·托马斯发明了碱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用白云石加少量粘土作 炉衬,在吹炼过程中向炉内加入石灰造碱性渣,解决了高磷铁水炼 钢问题。由于它具有生产率高,成本低,设备简单等特点,直至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托马斯法始终是欧洲的主要炼钢方法。由于它使用 含氮78%的空气作为氧气的来源,所以钢中含氮量高,不能承受强 烈冷加工。
转炉钢的气体和夹杂含量一般均低于平炉钢。氧气顶吹转炉钢的深 冲性能和延展性好,适宜轧制板、管丝、带等钢材,而这类钢材往 往占钢材总量的50%一60%或更高。
4)基建投资少、建设速度快 由于氧气顶吹转炉车间设备简单,所占厂房面积和所需要的重 型设备的数量比平炉车间少,因此投资可比相同产量就越省,同时车间建设 速度比平炉车间快得多。
6)利于自动化生产和开展综合利用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时问短,生产率高,其机械化程度较高,有 利于实现生产过程的白动化,也有利于开展综合利用,如回收煤气 、炉尘等。 以上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主要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它能冶炼钢的品种不及电炉;炼钢过程中金属烧损较大; 脱磷、脱硫的能力不强;另外,由于氧气从炉口吹入,不是直接穿 过熔池,与金属的接触面不够大,因而氧气的利用率和热效率不够 高。
1740年,出现了一种可以熔炼液体钢的方法—坩埚法,它是 将生铁和废钢装入石墨和粘土制成的坩埚内用火焰加热溶化炉料, 之后将溶化的炉料铸成钢锭,但这种方法不能去除钢中的有害杂 质。
目前,现代大规模生产的炼钢方法按热能来源不同,可分为转
炉炼钢和电炉炼钢。其生产流程为:
铁水
氧气转炉 初炼钢水
炉外精炼 精炼钢水 连铸机(模铸)
吹炼过程的操作步骤:
装料:把转炉向加料一侧倾动30~450.用起重机将铁水和废钢 装入炉内,装料顺序一般是先装废钢后兑铁水,防止因废钢含有水 分而可能引起的爆炸,也可以先兑铁水后加废钢,减缓废钢对炉底 的撞击。
加料造渣:摇正炉体开始降枪吹氧,与此同时从炉口上方的散状 料系统加入第一批造渣材料(石灰、白云石、萤石、铁皮或铁矿石 等),加入量约为全部造渣料的1/2~1/3,为了迅速化渣,应采用高 枪位操作,增加渣中的氧化铁含量,约3~4分钟,第一批渣料熔化 以后,加入第二批渣料,加入量为剩余料的1/3~1/2。第二批料也可 以视炉渣熔化情况分成几小批加入,视炉渣熔化情况决定每小批加 入量,每次不宜加入太多,维持炉温均匀上升,防止产生爆发性碳、 氧反应引起喷溅。
5)原料消耗少,热效率高、成本低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金属消耗极为1100一1140Kg/t钢,稍高于 平炉(但在良好操作情况下,金属消耗与平炉接近)。但由于顶吹转 炉的热源是利用铁水本身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热效率高,不需外加 热源,因此在燃料和动力消耗方面均较平炉、电炉低。由于氧气顶 吹转炉炼钢法具有高的生产率和低的消耗,所以钢的成本也较低。
人类最初使用的是陨铁,如埃及金字塔中发现的铁和我国出 土的商代铜钺铁刃都是陨铁,它们已在公元前1400~1500年被 人们所利用。
春秋末期(公元前400~500年),人们用木炭在约1000℃ 的温度下还原铁矿石,得到几乎不含碳、硅、锰、硫、磷等元素, 结构疏松,其中夹有渣和矿石的熟铁,此铁块比较柔软可锻。
转炉的分类:
按照转炉的发展历史,炉衬所砌耐火材料性质的不同,引入炉 内气体的种类和部位的不同,转炉可分为以下几种: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特点:
1)生产率高 氧气顶吹转炉由于采用含量在99%以上的氧气进行吹炼,反应
激烈,脱碳、升温速度很快,冶炼周期很短,一般只需要半小时左 右,如宝钢300吨转炉平均冶炼周期为36分钟/炉,而平炉则要5一6 小时 (吹氧)才能炼一炉钢。
2)原料适应性好 氧气顶吹转炉对原料适应性很强,不仅能吹炼高炉生铁,而且
能吹炼中磷(P:0.50%一1.50%)、高磷(P>1.50%)生铁,还能吹炼 含钒、钛等特殊成分的生铁。
3)冶炼的钢质量好、品种多 氧气顶吹转炉能冶炼平炉熔炼的全部钢种和电炉熔炼的部分钢 种。从钢中含碳量来看,氧气顶吹转炉可以冶炼微碳(C<0.015%) 、低碳、中碳、直到含碳达1.30一1. 50% 的高碳钢种;以钢中含 合金元素来看,从含微量元素的工业纯铁,低合金钢、中合金钢、 直到镍铬含量高达30%的超低碳不锈钢等,都能冶炼。 氧气顶吹转炉钢的质量与平炉钢基本相同或略优,如氧气顶吹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发展
19世纪中叶,从空气中大量分离氧气技术的成功,能为工业生 产提供大量的廉价的氧气,使得贝塞麦使用纯氧炼钢的设想成为可 能,从此产生了各种氧气炼钢法。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产生于19世 纪40年代末期,由瑞土人罗伯特·杜勒试验成功,采用从转炉炉口 伸入炉内的水冷氧气喷枪,在熔池上方供氧进行吹炼,经过不断改 进形成了氧气顶吹转炉的雏形。因为当时奥地利缺乏废钢和燃料, 不适合发展平炉和电炉炼钢法,而铁矿含磷量低,发热量少,不适 合发展底吹转炉炼钢法,因此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在奥地利最先得 到发展。奥地利钢铁公司根据罗伯持·杜勒的设计在2t、10t、15t转 炉上进行氧气顶吹试验,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于1952年在林茨城, 1953年在多纳维茨城先后建成了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车间并投入 生产,所以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又称为LD法(取这两个城市名称的 第一个字母L、D做为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