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雪》《夜雨》比较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夜雪》古诗_作者白居易_古诗夜雪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2023年《夜雪》古诗_作者白居易_古诗夜雪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夜雪》古诗_作者白居易_古诗夜雪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异地发觉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怀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光明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汲取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剧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奇妙,曲折有致。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推断雪很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的感觉的确细致特别。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安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爽淡雅,真实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白居易《夜雪》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⑴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在众多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白居易《夜雪》原文赏析

白居易《夜雪》原文赏析

白居易《夜雪》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夜雪》诗歌赏析

《夜雪》诗歌赏析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翻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鉴赏
诗中既没有色彩旳刻画,也不作姿态旳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旳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旳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旳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旳风格。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旳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旳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旳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旳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旳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旳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雪》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诗文阅读】祖咏《终南望馀雪》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祖咏《终南望馀雪》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祖咏《终南望馀雪》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终南望馀雪①(唐祖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森林表明城市里越来越冷了。

夜雪(唐朝)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深夜,我知道雪的重量,我听到了碎竹的声音。

【注】①本诗是祖咏长安应试时作,《唐诗分类绳尺》中评价:结句有讽。

② 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元朝十一年)。

白居易现年45岁,曾任江州司马。

1.两诗都咏雪,它们写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2.这两首诗通过写雪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参考答案1.《望着南方残雪》描述了雪后阳光明媚的景象;在技巧上,既有正面的描述,也有侧面的描述(“雪”句是正面的,“亮冀色”是侧面的描述)(3分)《夜雪》内容上写的是深夜大雪的场景;手法上全用侧面描写。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最后一句,通过写“折竹”的声音,侧面写雪大。

)(3分)2.《看南方残雪》集中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看着南方残存的积雪,我想到了“雪不冷,雪是冷的”,我想长安有很多穷人。

他们缺少食物和衣服,以及他们是否能在饥寒交迫中度过难关。

(2分)“夜晚的雪”关注作者的个人感受。

“折竹声”是“深夜”和“时不时听到”,表现了冬夜的寂静。

更重要的是,它描述了诗人彻夜不眠。

同时,它也揭示了诗人贬谪江州时的孤独。

(3分)。

《夜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雪景的诗词赏析

《夜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雪景的诗词赏析

《夜雪》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雪景的诗词赏析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诗人描写冬季的古诗。

【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夜雪】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

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

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夜雪】人物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夜雪】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精选5篇)《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篇1夜雪已讶衾枕冷⑴,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⑵,时闻折竹声⑶。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白话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积雪的反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

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

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赏析】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白居易《夜雪》翻译赏析

白居易《夜雪》翻译赏析

白居易《夜雪》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句解:“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14-15题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雨
早蛩①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注】(1)蛩:蟋蟀。

(2)这两首诗写在诗人谪居浔阳期间。

14.就这两首诗作如下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雪》中“时闻”既显示了雪夜的寂静,又突出了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入寐,彻夜难眠。

B.《夜雨》中虽也透露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但并没有写出诗人深夜难寐。

C.《夜雨》后两句,隔着窗户凭着听觉得知夜雨降临。

由耳闻其声,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将夜雨描写得淋漓尽致。

D.《夜雪》用“讶”、“冷”,表明气温急剧下降,感知不同往常,使人感到惊讶,并暗示夜间下了场大雪,紧扣题目。

15.论家皆评《夜雪》“看似写雪,实为写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夜雨》是不是也是看似写雨,实则写人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B(“但并没有写出诗人深夜难寐”错,从“残灯灭又明”可以看出诗人深夜难寐)
(2)此评恰当.《夜雪》中,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惆怅。

同样,《夜雨》通过写听虫之鸣歇,看灯之明灭,再到隔窗听雨打芭蕉,既透露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零落之苦,也写出诗人的夜深难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