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谈谈对孔子仁的理解

谈谈对孔子仁的理解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在他的众多思想中,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仁”,那么什么是“仁”,我是如何理解的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孔子对“仁”的基本定义:仁者爱人。
也就是说,仁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感情态度,是一种待人处事的良好品质。
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具有内在本质的人本主义道德情操,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欣赏、尊重、信任和关心的实践方式。
其次,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不仅是在理论上加以探讨,更是在实践中指导自己和弟子们的日常行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基石。
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也就是以仁为本的人类存在的根源。
而仁之所以成为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是因为仁体现了孔子的价值体系,以人类幸福为目标,人际关系为重点。
第三,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要具有仁爱之心,以德育人,美化社会。
在他看来,仁是一种公共品德,一种对于人类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于仁义礼智文化的重视,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而“利”是狭隘自私的行为,是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而“义”则是以集体利益为先,发扬人间大爱、互助互爱的精神。
综上所述,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被认为是一种关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情感,一种关乎道德价值的指引。
也是一种关乎社会需求的实践态度。
仁是一种体现着我们普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我们做人情商的提高,是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之所以必须要去掌握的技能之一。
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谈孔子对“仁”的阐述[摘要] 本文指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并介绍了“仁”的七层含义。
[关键词] 孔子仁仁爱仁德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仁”,按孔子的阐述,应有七层意思:1、作“关爱”解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意思说,“仁”指的是“关爱人”。
要做到关爱人,就必须树立仁慈之心。
2、作“爱大多数人”解“汎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意思说,广泛地关爱大多数人,这就接近于仁了。
换句话说,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不仅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关爱,而且对人民大众也要关爱。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孔子这里讲的“汎爱”,也就是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讲的“博爱”。
不过,孔子的这一“博爱”观,要比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博爱”观,早了两千三百多年。
3、作“能爱人,能恨人”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
“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
”(《礼记·大学篇》)。
“好”“恶”二字皆读去声。
按照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的解释:有私心之人是善恶不分,爱憎不分;只有无私心的人,才能分清好人和坏人,才能爱憎鲜明,才能懂得热爱好人,憎恶坏人。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爱与恨”,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恨观。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2页)。
孔子时代的爱恨观,自有孔子时代的阶级烙印。
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爱与恨”的认识有些模糊,跑去问孔子:“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还不行。
”子路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从_克己复礼_浅谈孔子_仁_的思想

来的终身教育,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礼后的道理,受到了孔子的赞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 ,七十 而从 心 所欲 ,不 逾 扬。孔子认为,外在的礼节形式是要和内心的情志相统一的,如
矩”,长期不懈的学习是每个人加强后天自身培养的关键,对于 同绘画一样,质地不干净是不能绘画出完美的图案,人的内在
所说的玄之又玄的“道”,但相比之下,孔子的“仁”更多是取之 于民,并为民所用,因为“仁”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 孔子根据每个不同的人讲不同的“仁”,让提问者从自身所需的 最切实际的地方做起。因此,孔子讲的“仁”不具有大而化之的 不可捉摸性,而是带有具体的实践性和可行性。那么,在大力弘 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今天我们对孔子的“仁”该怎么理解呢?
性要求,君子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周天子用礼制规定维护周氏贵族内部的长幼尊卑,使之个
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要求的“省身”不是封闭自我的内省 安其位,“人”的意识觉醒后,人就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对
而是把自我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评鉴,和谐以修身为本,修身 人的生存现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孔子希望复“礼”,使礼成为人
语文学刊
从“ 克 己 复 礼 ”浅 谈 孔 子“ 仁 ”的 思 想
○刘 芳
(辽宁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基于春秋末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转型的复杂状况,孔子在“吾从周”的信念下提出了 “仁”的概念,所以对“仁”的解读是理解认识孔子丰富思想内涵的关键。由人而来的“仁”深刻之处就在于与“人”
面对时代的新变,孔子既看到了周礼对构建规范安宁社会 秩序的作用,又看到了愈演愈烈的奴隶解放潮流,对此孔子有 着深刻的思考。统治阶级应该有新的作为来适应被统治对象的 变化,同时,应该对逐渐觉醒的“人”有新的规范和要求,使之对 内面对自己对外协调他人。所以,“吾从周”并不是盲从,而是孔 子在应对当时社会各种变化作出革新改良后的思想。其改良的 结果就是孔子提出了“仁”的要求,尽管他仍是站在维护上层统 治阶级立场上为缓和激烈的阶级矛盾而言的,但对当时的奴隶 解放思潮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预见性的作用。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一章》】(二)能推己及人。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

浅谈《论语》的核心理念《论语》是一本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和言论的书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及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它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及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基本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仁爱之道”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本规律。
2. 诚信为本在《论语》中,“信”是孔子所推崇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要具备“信用”的品质。
只有诚信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诚信对于实现“仁爱之道”、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伦理准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自我约束,保持自律并恪守正义,以此来保护个人品德和道德尊严。
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认为,只有在遵循礼仪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达万事万物之本源,也才有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4. 尊重天命在自然哲学方面,孔子强调要尊重天命。
他认为,自然界之中存在着一种天命规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方向和限度。
只有遵循这种天命规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5. 和谐思想孔子思想中所提倡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别人的意见,尽量与周围的人共同抵达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总之,《论语》所强调的这些核心理念,都是围绕着她的中心思想——“仁爱之道”而展开的,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思考。
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谈谈你对孔子仁的理解800字

谈谈你对孔子仁的理解800字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以仁为核心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石,也是他对人际关系、社会和政治治理的核心理念。
仁是一种道德伦理的价值观。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以仁为中心的行为是道德的表现。
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希望自己受到的待遇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这种互相尊重和关心的道德观念,使人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以仁为中心的行为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希望自己受到的伤害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他还提出了“爱人”的观点,认为只有具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仁还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修身养性的观念。
孔子认为,只有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才能具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认为只有个人先修身,家庭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孔子对于仁的理解,不仅是一种道德伦理的价值观,更是一种对人性的理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们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挥和发展。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孔子对仁的理解是一种关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的理念。
仁是对他人的关怀和爱,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和修身养性的观念。
孔子通过仁的理念,提出了一种关于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相处方式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摘要] 本文指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并介绍了“仁”的七层含义。
[关键词] 孔子仁仁爱仁德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仁”,按孔子的阐述,应有七层意思:
1、作“关爱”解释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意思说,“仁”指的是“关爱人”。
要做到关爱人,就必须树立仁慈之心。
2、作“爱大多数人”解
“汎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意思说,广泛地关爱大多数人,这就接近于仁了。
换句话说,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不仅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关爱,而且对人民大众也要关爱。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孔子这里讲的“汎爱”,也就是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讲的“博爱”。
不过,孔子的这一“博爱”观,要比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博爱”观,早了两千三百多年。
3、作“能爱人,能恨人”解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
“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
”(《礼记·大学篇》)。
“好”“恶”二字皆读去声。
按照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的解释:有私心之人是善恶不分,爱憎不分;只有无私心的人,才能分清好人和坏人,才能爱憎鲜明,才能懂得热爱好人,憎恶坏人。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爱与恨”,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恨观。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2页)。
孔子时代的爱恨观,自有孔子时代的阶级烙印。
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爱与恨”的认识有些模糊,跑去问孔子:“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还不行。
”
子路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篇》)
在《论语·阳货篇》中,具体地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一些憎恨观。
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憎恨的事吗?”孔子道:“有憎恨的事:憎恨一味传播别人坏处的人,憎恨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憎恨勇敢却不懂礼节的人,憎恨贯彻自己的主张,却顽固不通、执拗到底的人。
”
孔子又道:“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子贡随即答道:“我憎恨偷袭别人的成绩却作为自己的聪明的人,憎恨毫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恨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微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篇》)
但是,笔者发现,有人在讲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含义时,只讲解“仁者爱人”,“汎爱众而亲仁”;而不讲解“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一思想主张,这是有失偏颇的。
4、作“仁德”解
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叫做“仁”?
孔子答道:“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
”
子张请教道:是哪五种?
孔子说:“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篇》)
意思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容易使唤人。
不仅如此,有“仁德”的人,还要具有“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这四种品德的人,才算是近于“仁德”。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篇》)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九种优秀素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具有“仁德”这一高尚品德。
在孔子看来,“仁德”比“仁爱”层次更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在孔子眼里只有
他最赏识的高材生颜回,才能做到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巳矣。
”(《论语·雍也篇》)
孔子认为,以下几种人是缺乏“仁德”的人:
①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好使伪善面孔的人,卑躬屈膝的人,都是缺乏“仁德”的人,也是孔子认为是最可耻的人。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篇》)
②道听途说,听风讲雨的人,是不讲“仁德”的。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篇》)
③好色的人,是不讲“仁德”的人。
——子曰:“吾未见好德亦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篇》)
④不讲礼仪制度的人,是缺乏“仁德”的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篇》)
⑤为贪官,为暴发户横征暴敛,大肆掠夺民脂民膏的人,是最缺乏“仁德”的人,也是孔子最厌恶的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富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篇》)
孔子强调: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于己于人总是没有坏处的。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论语·里仁篇》)
孔子指出: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想得到的;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要。
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就不要摆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论语·里仁篇》)
应该说,孔子的这种把“仁德”看作高于财富、高于权位的思想主张,在拜金主义泛滥的当今时代,仍有其积极的认识价值。
孔子还指出:一个立志做”仁德”的人,应该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用牺牲来保卫“仁德”的纯洁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篇》)
5、作“仁政”解
子曰:“为仁君,止于仁。
” (《礼记·大学篇》)意思说,作为国君,应当努力施行仁政。
6、作“仁君”解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礼记·大学篇》)
意思说,如果国君一家仁爱相亲,那么全国人民将受到感化,便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国君一家谦让相敬,那么全国人民也将效法,便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国君贪利暴虐,那么上行下效,全国人民便会见利忘义,犯上作乱。
其关键作用就在于此。
这就叫做(国君)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国君)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安定国家。
7、作“什么样式的人”解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篇》)《后汉书吴祐传》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将“仁”注释为“人”。
意思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
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孔子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了“仁”的含义颇具匠心。
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他的“仁爱”思想和“仁德”思想,以及作“仁君”施“仁政”的思想,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