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休假最新规定

合集下载

国家工龄公休假天数是多少(劳动法工龄假休假管理规定)

国家工龄公休假天数是多少(劳动法工龄假休假管理规定)

国家工龄公休假天数是多少(劳动法工龄假休假管理规
定)
公休假日又称“公休日和公共假日”。

是指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带薪
休假制度。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
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
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

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
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
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

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
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单位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年
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经职工本人同意,
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年休假由单位统筹安排,是符合劳动法规定的。

国家公休假标准(一)

国家公休假标准(一)

国家公休假标准(一)国家公休假标准什么是国家公休假标准?国家公休假标准是指国家规定的全民休假日的制度。

它旨在平衡工作和休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基础。

国家公休假标准有哪些?根据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我国国家公休假标准包括:•元旦:1个自然日;•春节:3个自然日(含除夕、初一、初二);•清明节:1个自然日;•劳动节:3个自然日(5月1日至5月3日);•端午节:1个自然日;•中秋节:1个自然日;•国庆节:3个自然日(10月1日至10月3日)。

国家公休假标准的意义1.保障劳动者权益:国家公休假标准的制定,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2.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公休假标准有助于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发展。

3.促进社会进步:合理的休息制度有助于改善社会生产力,也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何合理利用国家公休假标准?1.充分利用节假日,适当安排出游、亲子活动等行程,放松身心。

2.做好节假日期间的安全工作,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

3.把握机会,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增强精神文化生活。

最后国家公休假标准的意义不仅在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更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合理利用这些假期,是对自己和家人身心健康的保护,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有力支撑。

希望每位劳动者在休假期间可以安心放松,享受快乐假期。

注意事项1.如果在国家公休假日加班工作,要按规定给予加班费或调休补偿。

2.对于必须按班值的职业,要安排交替休息,保证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连续性。

3.对于个别行业和企业实现“弹性休假制度”,需保证员工在休假期间时不时地互相顶班。

结束语综上所述,国家公休假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有的劳动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年节和节日带来的休息机会,度过愉快的假期。

最新劳动法节假日、公休假的规定

最新劳动法节假日、公休假的规定

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此外,法定假日按照国家每年公布的计划执行,年休假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执行。

中国公休假标准

中国公休假标准

中国公休假标准
中国的公休假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相关法规所规定。

以下是中国的公休假标准的一般规定:
1. 带薪年假: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在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情况下,享有带薪年假。

带薪年假的天数根据员工在同一雇主连续工作的年限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连续工作不满1年的员工:没有带薪年假。

-连续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员工:享有带薪年假5天。

-连续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员工:享有带薪年假10天。

-连续工作满20年及以上的员工:享有带薪年假15天。

2. 法定假日:中国还规定了一些法定假日,全国范围内的员工有权享受休假,雇主需要按照法定假日支付员工工资。

法定假日包括:
-元旦:1月1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具体日期根据农历变化)
-清明节:4月4日或4月5日(具体日期根据阳历变化)
-劳动节:5月1日至5月3日(具体日期根据阳历变化)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具体日期根据农历变化)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具体日期根据农历变化)
-国庆节:10月1日至10月7日(具体日期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规定是一般的公休假标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具体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根据劳动合同、企业规章制度或劳动协议的约定,雇主也可能提供更多的休假天数或特殊类型的休假。

假期计算规定

假期计算规定

假期计算规定假期是指受雇员工根据相关劳动法规获得的休假时间。

在管理上,假期的计算和使用需要有一定的规定和约束。

本文将详细介绍假期计算规定,包括法定假期、带薪假期和特殊假期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假期调整规定。

一、法定根据国家劳动法规定,员工享有的法定假期包括公休假和法定节假日。

公休假是指员工在每周工作六天的单位中,享受的每周休息一天;法定节假日是指国家规定的年度休息日。

1. 公休假计算规定根据劳动法,员工在每周工作六天的单位中,每人每周享受公休假一天。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周休息天数来确定。

如果一个月的工作天数为26天,那么根据比例计算,员工享有的公休假日数为天数为26/6 ≈ 4.33天,即四天半。

2. 法定节假日计算规定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是指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在法定节假日期间享受连续休息。

二、带薪带薪假期是公司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和岗位等级,规定员工享受有薪休假的时间。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 年假计算规定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在连续工作满一年后,享有5天带薪年假。

如果员工工作满年限不满一整年,年假的计算按比例进行。

例如,某员工工作满8个月,那么根据比例计算,该员工的年假为8/12 × 5 = 3.33天。

2. 病假计算规定根据劳动法和公司制度,员工在工作期间如遇生病需要请假,享有带薪病假。

病假的计算按照实际请假天数来计算,并根据公司制度规定的比例获得相应的带薪病假。

3. 婚假和产假计算规定员工结婚和生育的假期计算遵循不同的规定。

婚假的天数根据劳动法规定和公司制度来定,通常为3-7天不等。

产假的天数根据劳动法规定,一般为98天。

三、特殊特殊假期是指公司在特定情况下给予员工的额外假期,如事假、调休假等。

计算规定如下:1. 事假计算规定员工因私事需要请假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带薪事假。

事假的计算按照实际请假天数来计算,并根据公司制度规定的比例获得相应的带薪事假。

公司员工公休假管理制度

公司员工公休假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三、公休假类型及天数1. 带薪年休假:员工在本公司工作满一年后,享有带薪年休假,休假天数如下:(1)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享有5天年休假;(2)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享有10天年休假;(3)工作满20年以上的,享有15天年休假。

2. 法定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员工享有以下法定节假日:(1)元旦:1天;(2)春节:3天;(3)清明节:1天;(4)劳动节:1天;(5)端午节:1天;(6)中秋节:1天;(7)国庆节:3天;(8)其他节假日:根据国家规定执行。

3. 产假:女员工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期间享有产假,产假天数如下:(1)顺产:98天;(2)难产:113天;(3)剖腹产:113天;(4)多胞胎生育: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4. 陪产假:男员工在配偶生育期间,享有陪产假,陪产假为7天。

5. 丧假:员工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子女)去世,享有丧假,丧假为3天。

四、休假申请及审批1. 员工需提前向部门主管提出休假申请,填写《员工休假申请表》,经部门主管审批后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2. 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休假申请情况,审批休假时间及天数。

3. 休假期间,员工需按照公司规定,妥善处理工作交接事宜。

五、休假待遇1. 带薪年休假、法定节假日、产假、陪产假、丧假期间,员工享有正常工资待遇。

2. 员工在享受带薪年休假期间,如需调休,需提前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调休。

六、违反规定的处理1. 员工未经批准擅自休假或未按时返回工作岗位的,按旷工处理。

2. 员工在休假期间,未经批准从事与公司业务相关的活动,一经发现,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职等处分。

3. 员工虚报、冒领休假待遇的,一经查实,将予以追回,并给予相应的处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企业人员公休假管理制度

企业人员公休假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

三、职责1.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公休假的管理和监督。

2.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公休假审批和管理工作。

3. 员工本人负责遵守公休假制度,按规定申请和休假。

四、公休假种类及规定1. 带薪年休假(1)连续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员工,年休假5天;连续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员工,年休假10天;连续工作满20年的员工,年休假15天。

(2)年休假可在自然年度内安排,可集中休假或分段休假。

(3)员工需提前一个月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年休假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休假。

2. 病假(1)员工因病需休息1天以上,需提供医院出具的病假证明。

(2)病假期间,员工工资按企业规定执行。

(3)员工病假连续超过15天,需经人力资源部门批准,否则按旷工处理。

3. 事假(1)员工因私事需休息,需提前向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休假。

(2)事假期间,员工工资按企业规定执行。

(3)员工事假累计超过3天,需经人力资源部门批准,否则按旷工处理。

4. 婚假(1)员工结婚,可享受3天婚假。

(2)婚假期间,员工工资按企业规定执行。

5. 丧假(1)员工直系亲属去世,可享受3天丧假。

(2)丧假期间,员工工资按企业规定执行。

五、公休假审批程序1. 员工需填写《员工休假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人力资源部门审批。

2. 人力资源部门在收到《员工休假申请表》后,根据公休假种类及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批准或驳回。

3. 人力资源部门将审批结果通知员工及相关部门。

六、违规处理1. 员工未按规定申请、休假的,按旷工处理。

2. 员工虚报、冒领休假待遇的,一经查实,将予以追回,并按企业规定给予处罚。

3. 部门负责人未按规定审批、管理的,将按企业规定给予处罚。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

职工公休假国家规定有哪些具体内容?

职工公休假国家规定有哪些具体内容?

职工公休假国家规定有哪些具体内容?员工一年请假多久无年假一、事假请多久不能有年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二、事假和年假的区别年休假,是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但请假有许多假别,如常见的有事假、病假、婚假、生育假、丧假、探亲假等等。

国家对这些假有不同假期工资规定。

除了事假外,上述这些常见的假期是有薪的比如:病假:在本单位连续工作不满2年的,病假工资为60%;2-4年的,为70%;4-6年的,为80%;6-8年的,为90%,8年以上的,为100%。

又如,婚假,为3天,如是晚婚的,则为10天,这假是全薪的。

又如,丧假,直系亲属的为3天,旁系亲属的为1天,也是全薪的。

三、年假的计算1、工作时间计算在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时间将累计按照新规定,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视同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方可享受带薪年休假。

例如:李某先后在三家公司工作了5个月、4个月、6个月,其累计工作时间为15个月,按照已满1年不满10年的标准,本年度应享受5天带薪年休假。

张某在三家公司先后工作时间为9年、3年和6个月,按照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标准,就可休假1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休假最新规定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里面的部分规定如下: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

第四条年休假天数根据职工累计工作时间确定。

职工在同一或者不同用人单位工作期间,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视同工作期间,应当计为累计工作时间。

第五条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第六条职工依法享受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以及因工伤停工留薪期间不计入年休假假期。

第七条职工享受寒暑假天数多于其年休假天数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确因工作需要,职工享受的寒暑假天数少于其年休假天数的,用人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年休假天数。

第八条职工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度内又出现条例第四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度的年休假。

第九条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年休假。

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或者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第十条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的,应当在本年度内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用人单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但是职工因本人原因且书面提出不休年休假的,用人单位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第十一条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入按照职工本人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进行折算。

前款所称月工资是指职工在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工资后的月平均工资。

在本用人单位工作时间不满12个月的,按实际月份计算月平均工资。

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实行计件工资、提成工资或者其他绩效工资制的职工,日工资收入的计发办法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当年度未安排职工休满应休年休假天
数的,应当按照职工当年已工作时间折算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并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但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365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

用人单位当年已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多于折算应休年休假的天数不再扣回。

第十三条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规定的年休假天数、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高于法定标准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约定或者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劳务派遣单位的职工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条件的,享受年休假。

被派遣职工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无工作期间由劳务派遣单位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的天数多于其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少于其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的,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应当协商安排补足被派遣职工年休假天数。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执行条例及本办法的情况。

用人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用人单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按照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执行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行政处理决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职工与用人单位因年休假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外,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依照本办法执行。

船员的年休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执行。

第十八条本办法中的“年度”是指公历年度。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