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二、【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五、【当堂训练】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三国鼎立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三国鼎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时期之一。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三国:魏,蜀,吴相互争霸,形成了鼎立之势。
本课程将带领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2. 了解三国时期的三国六部,相互关系和争斗;3.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用;4. 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三国时期的三国六部,相互关系和争斗;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用;3. 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安排: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第二节: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三国六部第三节: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第四节: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教师通过讲解历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多媒体教学: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情况;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分享观点。
六、作业安排:1. 阅读课程资料,整理课堂笔记;2. 撰写《三国鼎立》读后感;3. 分组进行三国时期相关话题的讨论;4. 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形成学习心得。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表达观点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笔记整理,读后感,小组讨论成果等;3. 学习态度: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风云变幻,探寻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兴起;2.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3. 能够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了解三国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三国鼎立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三国鼎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三国鼎立》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2.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4.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导学内容】一、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东汉末年社会政治动荡;2.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3.刘备、曹操、孙权等主要人物的崛起。
二、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1.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2.刘备、曹操、孙权分别建立蜀汉、魏国、吴国;3.赤壁之战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特点1.蜀汉魏国吴国的政治体制和特点;2.三国时期的兵法、用人之道;3.文化繁荣,文人雅士辈出。
四、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决定性战役;2.刘备、曹操、孙权等各国主要领导人物的生平和成就。
【导学要求】1.认真阅读《三国鼎立》相关章节,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命运;2.积极思考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3.完成课堂作业,对三国时期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进行整理。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及主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演义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导言:《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时期,三国鼎立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影响深远,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三国鼎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三国鼎立》,探究其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 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三国鼎立》 导学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战役和政治制度。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1、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二)曹操统一北方1、曹操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他实行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2、官渡之战公元 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赤壁之战1、战前形势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和孙权。
2、孙刘联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孙刘联军。
3、战争经过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相遇。
曹军不习水战,且瘟疫流行。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
4、战争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向益州发展。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三国建立公元 220 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三国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孙吴: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鼎立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的特点3. 掌握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4. 分析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5. 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二、导学内容1. 《三国鼎立》背景介绍2.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3.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4. 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5. 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三、导学重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故事情节2.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干系3. 认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影响4. 掌握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5. 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四、导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 进修: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历史人物、战争策略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内容。
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干系,讨论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思考三国时期的启迪和教训。
5. 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五、导学评判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三国鼎立》的故事情节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各个势力之间的干系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4.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技巧5. 学生是否能够思考三国时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六、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三国鼎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历史人物、战争策略和历史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提高了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历史,不息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有理想、有经受的新时代青年。
4.16《三国鼎立》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知道三国鼎立,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统一的趋势。
【自主学习】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2.另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3. 年,双方在进行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烧毁袁军全部军粮。
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
官渡之战是一场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4.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5. 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联合迎战曹军。
周瑜采纳部下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曹操败兵北撤。
6.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7.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延伸到交州。
8. 年在称帝,国号魏;年在称帝,国号汉;年称帝,吴国建立,定都。
三国鼎立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
9.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10.魏蜀吴三国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课堂检测】()1.在东汉末年的割据争雄中,曹操取得政治优势的主要原因是A.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B.奖励农耕,取得民心C.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D.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2.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在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称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三国鼎立导学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2. 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和重要人物像,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 进修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频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衰落。
- 三国时期的开始是建安五年(200年),结束于西晋统一中国(280年)。
3. 进修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 三国鼎立是指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在中国东部的鼎立局面。
- 三国鼎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统一的局面被突破。
- 三国鼎立的过程是曹操建立了曹魏,刘备建立了蜀汉,孙权建立了东吴,三国互相争夺,形成了鼎立局面。
4.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阻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三国鼎立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
-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的模式。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理解了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分析了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设计人:张玉海 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课前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聆听《三国演义》主题曲/?__m=mboxCtrl.playSong&__a=%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8%9C%E9%80%9D%E6%B0%B4%24%24%E6%9D%A8%E6%B4%AA%E5%9F%B A%24%24%E9%9C%87%E6%92%BC%C2%B7%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 8%9C%E9%80%9D%E6%B0%B4%24%24%E4%B8%89%E5%9B%BD%E6%BC%94%E4%B9%89%E4%B8%B B%E9%A2%98%E6%9B%B2%24%240#loaded 二、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课本P102-P103第一段小字)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的 业兴旺,吴国的 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精讲点拨】(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3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 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三、课后提升(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内容包括:战役名称、作战时间、作战双方、结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