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化分离技术的研究历史

合集下载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生物分离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分析等学科知识,研究将生物分离技术运用于各种生化制品的提取纯化、分离和富集等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从天然产物或生物反应体系中分离目标物质,例如药品、生化原料、微生物、酶、蛋白质、核酸、糖类等。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例如生物分子的表面电荷、氢键、亲疏水性等,以及有关结晶、吸附、渗透、离子交换、电泳、超滤、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化学分离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工业是将天然生物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加工成生物制品的综合产业,包括了制药、食品、医药及其他各种工业领域。

生物分离工程是在这些生物物质中分离出目标物质的关键环节。

例如,新药开发过程中需从多种组分中提取目标物质,而生物分离工程可以实现目标物质的快速纯化和富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生物分离工程的前提。

对于生物分子的表面电荷、氢键、亲疏水性等理化特性的研究,能够揭示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分离纯化工作奠定基础。

2. 生物分离方法的研究生物分离方法是生物分离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包括离子交换、凝胶渗透层析、疏水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泳等技术。

这些技术各有优劣,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技术开发与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改进,例如高通量技术、催化技术、离子液体技术等。

技术的开发和改进将为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4. 分离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改进流程设计和改进是生物分离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分离生产流程的改进一般从分离应用基础研究、设备改进、过程优化三个方面入手。

对于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

1. 微纳米技术的应用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生物分离工程也逐渐引入微纳米技术,例如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分子的快速筛选、微细流体动力学在分离成分的特殊运动性质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

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

1922年,多伦多大学,班廷、 贝斯特、克里普和麦克莱德用 于提纯胰岛素的实验室
1922年,工业界加入,多伦多大学与礼来制药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达成协议,开展胰岛素的规模生产。 “每天清晨,满载着冰冻猪和牛胰腺的卡车开进礼来公司 的工厂,在那里被有条不紊地切割、浸泡、蒸馏和提纯, 变成一瓶瓶比金子还宝贵的胰岛素。”
我国《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病 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 后等都进行了论述。认为“情志失调 ,过食肥甘”与消渴病发生有密切关 系;胃肠热结,损伤津液是主要发病 机制;提出消渴患者要注意饮食。
揭 示 糖 尿 病 的 第 一 线 曙 光 —1889 年 , 斯 特 拉 斯 堡 大 学 的 Joseph von Mering 和 Oskar Minkowski研究胰腺在消化中的 作用,意外发现切除胰腺的狗 得了糖尿病
1891 年 , 美 国 医 生 Eugene Lindsay Opie进一步缩小了目标 的范围,他偶然发现糖尿病患 者并非整个胰腺都出了问题, 仅是胰腺中央部位的胰岛出现 明显的形态变化和萎缩,胰岛 素的名称由此诞生
Oskar Minkowski 现代糖尿病研究的 揭幕者
直接破碎动物胰脏提取胰岛素—-失败,胰脏腺泡细胞分泌 大量蛋白酶
Glucose sensor
Insulin pump
胰岛素泵
口服胰岛素: 长眠or冬眠 Viacyte公司的植入式胰岛素释放系统
生化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
下游技术是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而产品分离 纯化是下游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蛋 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及众多生物活性小分 子的分析、分离和纯化工作,迫切需要高效快速的分 析、分离和制备方法。

《生化分离工程》教案

《生化分离工程》教案

《生化分离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化分离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2.掌握生化分离工程的基本操作技术;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化分离工程的概念和原理1.1生化分离工程的定义1.2生化分离工程的发展历史1.3生化分离工程的原理和分类1.4生化分离工程的应用领域2.生化分离工程的实验技术2.1离心分离技术2.1.1介绍离心分离的原理和分类2.1.2学习离心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2.1.3进行离心分离实验2.2色谱分离技术2.2.1介绍色谱分离的原理和分类2.2.2学习常见的色谱分离技术和仪器设备2.2.3进行色谱分离实验2.3膜分离技术2.3.1介绍膜分离的原理和分类2.3.2学习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3.3进行膜分离实验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生化分离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2.实践操作:学生进行离心分离、色谱分离和膜分离的实验,熟悉操作步骤和仪器设备;3.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4.论文研读: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论文,了解生化分离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生化分离工程的概念和原理(2学时)1.1.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生化分离工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1.2.分析生化分离工程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其发展背景和重要意义;1.3.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生化分离工程在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1.4.提出学生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生化分离工程的分类和原理。

2.离心分离技术(2学时)2.1.介绍离心分离的原理和分类,如差速离心、等速离心等;2.2.学习离心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包括装样、设定转速和时间等;2.3.参观实验室离心机,观察离心效果并进行实验记录;2.4.小组合作练习,进行离心分离实验,比较不同离心条件下的分离效果。

3.色谱分离技术(4学时)3.1.介绍色谱分离的原理和分类,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3.2.学习常见的色谱分离技术和仪器设备,如GC、HPLC等;3.3.进行色谱实验的前期准备,包括样品制备和进样操作;3.4.小组合作进行色谱实验,观察分离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3.5.学生自主设计和改进色谱实验,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准确性。

生化分离技术与原理

生化分离技术与原理

生化分离技术与原理
生化分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其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混合的生物分子或细胞分离出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生化分离技术包括很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有凝胶过滤、离心、层析、电泳和光学分离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分离原理和分离效果的不同来选择使用。

凝胶过滤是一种分子尺寸分离的方法,将混合物通过一层凝胶,分子会根据分子大小的不同而被筛选分离。

离心是利用高速旋转离心机的离心力将混合物分离开来,其中不同密度的细胞或分子可以被分离出来。

层析是利用不同材料的吸附性质或分子大小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通常用于纯化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

电泳是利用电场力将带电粒子沿电场方向移动的方法,可以根据分子大小、电荷和形状等性质来分离混合物。

光学分离是利用激光束对细胞或分子产生作用力,将混合物分离开来的方法,通常用于单细胞分离和分析。

生化分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肽类等生物分子,还可以用于筛选药物和疫苗。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化分离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诊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1 -。

《生化分离工程》教案

《生化分离工程》教案
第三章 细胞的分离与破碎
第三节 细胞破碎
1固-液分离设备及其特点(重点)(35min)
2细胞破碎概述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0min)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重点)及其原理(难点)、机械破碎法所用设备(30min)
4细胞破碎率的测定(5min)
5细胞破碎研究方向(5min)
6小结及思考题(5min)
3滤饼的重量比阻rB
教后小结
学生对絮凝以及凝聚概念有清楚的理解,对发酵液的预处理基本掌握。
教案1
课时安排
4学时
教学次序
第3次课
授课题目
第二章细胞分离与破碎
第三节细胞破碎
1固-液分离设备
2细胞破碎概述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及其原理、机械破碎法所用设备
4细胞破碎率的测定
5细胞破碎研究方向
2.严希康著,《生化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2月
3.孙彦著,《生物分离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3月
4.欧阳平凯,胡永红著,《生物分离原理及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年2月
5.谭天伟著,《生物分离技术》,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年8月
6.朱志强著,《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8月(2)相关专业网站:
小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
食品伙伴网:/
食品商贸网:/
食品工业网:/
食品科技网:/
教学难点
凝聚和絮凝的区别、滤饼的重量比阻rB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章细胞的分离与破碎
第一节发酵液的预处理第二节固液分离
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15min)和具体方法(重点30min)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及答案

《生化分离工程》思考题及答案

《生化分离工程》思量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何为生化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那些内容?生化分离技术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和微生物发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2、生化分离的普通步骤包括哪些环节及技术?普通说来,生化分离过程主要包括 4 个方面:①原料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常用加热、调 PH、凝结和絮凝等方法;②初步纯化(提取),常用沉淀、吸附、萃取、超滤等单元操作;③高度纯化(精制),常选用色谱分离技术;④成品加工,有浓缩、结晶和干燥等技术。

3、生化分离工程有那些特点,及其重要性?特点: 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发酵液)中的含量低; 2、培养液是多组分的混合物,除少量产物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及碎片、其他代谢物(几百上千种)、培养基成份、无机盐等; 3、生化产物的稳定性低,易变质、易失活、易变性,对温度、pH 值、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剪切力、表面张力等非常敏感; 4、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重要性:生物技术产品普通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中。

惟有经过分离和纯化等下游加工过程,才干制得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

因此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生物技术工业化的必需手段。

在生物产品的开发研究中,分离过程的费用占全部研究费用的 50%以上;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分离与纯化部份占总成本的 40~80%;精细、药用产品的比例更高达 70~90%。

显然开辟新的分离和纯化工艺是提高经济效益或者减少投资的重要途径。

5、为何生物技术领域中往往浮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第二章预处理、过滤和细胞破碎1、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那几种方法?目的: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率;出去大部份可溶性杂质,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多数是液相),以便于固液分离及后提取工序的顺利进行。

:①加热法。

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从而提高过滤速率,常用于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流体。

控制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能使蛋白质凝结形成较大颗粒,进一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膜分离技术化工分离技术是通过采用化工设备的专有作用,对相应的化合物质利用其表现出来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整体化合物就行有效分离的一个技术,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化工分离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化工分离技术论文篇一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从现今化工分离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化工分离技术的新进展方向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社会的要求,对化工分离技术的成本要求进行评价,并最终以活性炭纤维(ACF)投入市场应用的例子来阐明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Q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化工分离技术是通过采用化工设备的专有作用,对相应的化合物质利用其表现出来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整体化合物就行有效分离的一个技术,是化工研究整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所有的化工生产中,化工分离这一技术都贯穿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

从化工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化工分离技术逐渐原来的单一理论研究逐渐转变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并在能源、生物、环境等领域进行切实有效的化工分离技术实践,把理论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而在此基础上,化工分离技术又产生了新的分离技术方式,可以运用于更多的领域,这种更大程度上的化工分离技术的普及使得化工分离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得成熟。

一、现今化工分离技术新技术的应用范围1、环境保护工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来越成熟和科技运用的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环境污染的现实情况却是很让人担忧。

各种废水及其他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甚至因为有些废气、废水的慢性污染,人们还会因此患上一些不治之症。

例如上世纪很有名的日本水俣病。

从化工分离的角度来看,在很多工业制造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废气、废水并不是别无它用的,无论是硫法都能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

这样就能使得废物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的再循环利用,而不像生化处理或肆意排放那样的简单处理方法,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环境都没有任何有效利用价值。

生物分离工程 绪论

生物分离工程 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分离工程概述1.生物分离在生物技术中所占位置(1)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所谓生物技术就是指有机体的操作(如:培养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利用有机体生产有用物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技术。

其主要目标是生物物质的高效生产。

因而,按上述定义,早在公元前428年就有了应用生物技术酿酒、制奶酪等的记载。

狭义生物技术的产物仅为化学产品,约有100年的历史。

(2)生物加工过程(bioprocess)即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优良生物物种的选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反应过程(酶反应、微生物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及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3)生物技术的下游加工过程(downstream processing):即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也就是生物分离工程因此,生物分离处于生物技术的下游加工过程。

(4)生物技术的上中下游上游:菌种选育,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中游:微生物发酵工程,动植物细胞,海洋生物培养——生物反应过程下游:生物分离工程(5) 获得产品的有效途径原料、预处理、生物反应、生物分离、产品工程2. 什么是生物分离工程(Bioseparation Engineering)?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有用物质的技术,包括目标产物的提取(isolation)、浓缩(concentration)、纯化(purification)及成品化(product polishing)等过程。

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早的分离技术有蒸馏(从鲜花和香草料中提取天然的香料)、过滤等原始方法。

其特性主要体现在生物产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对生物产品要求的严格性上。

分离过程的成本往往占整个生产过程成本的大部分。

而分离过程的质量往往决定整个生物加工过程的成败。

3.生物分离的应用(1)医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2)食品:乳酪(3)化工:氨基酸(4)精细化工:化妆品、香料(5)农业:农药(6)生物:酶4.生物分离的历史生物分离工程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最早的分离技术有蒸馏、过滤等原始方法如:从牛奶中提取奶酪;16世纪人们发明了用水蒸气蒸馏从鲜花与香草料中提取天然香料的方法;近代生物分离技术是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发展形成的最早的开发是由于发酵制酒精以及有机酸分离提取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出现大规模深层发酵生产抗菌素;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人造胰岛素,人与动物疫苗等产品5.生物物质和生物分离(1)生物物质A. 种类繁多,包括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体组织等B. 来源: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生物资源、生物反应过程生产的各种有用生物物质,如生物医药、疫苗、生物材料、食品添加剂、饲料、化妆品等等,其中与人类健康直接相关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是生物分离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化分离技术的研究历史
1.1 凝胶过滤的发现历史
1.1.1 葡聚糖的发现
1.1.2 琼脂糖的发现
1.2. 电泳的发展历史
1.2.1 凝胶电泳
1.2.2 等电聚焦
1.2.3 毛细管电泳的诞生
1.3. 亲和色谱的发明
1.3.1 染料亲和色谱的发现
1.3.2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2. 发酵液预处理
2.1 预处理简介
2.2 发酵液杂质的去除
2.2.1 无机粒子的去除
2.2.2 可溶性蛋白质的去除
2.2.3 有色物质的去除
2.3 发酵液处理性能的改善
2.3.1 降低发酵液的黏度
2.3.2 调节pH值
2.4 絮凝技术
2.4.1 絮凝和凝聚的区别
2.4.2 细胞絮凝的种类
2.4.3 絮凝剂的分类
2.4.4 絮凝机理和动力学
2.4.5 絮凝的优化
2.4.6 絮凝设备
2.4.7 絮凝技术的应用
2.4.8 絮凝技术的新进展
3. 固液分离技术
3.1过滤
3.3.1 传统的过滤方法
3.3.2 膜过滤
3.2 离心
3.2.1 离心原理
3.2.2 离心方法
3.2.3 离心分离设备及其放大
4. 细胞破碎和分离提取技术
4.1 细胞破碎技术
4.1.1 细胞破碎方法及机理
4.1.2 机械方法破碎
4.1.3 细胞物理破碎方法
4.1.4 化学法破碎
4.1.5 生物法破碎
4.1.6 超临界细胞破碎技术
4.1.7 胞内产物的选择性释放
4.2 从发酵液直接分离产物
4.2.1 双水相分离技术
4.2.2 膨胀床分离技术
4.2.3 泡载分离技术
5 生物产品萃取技术
5.1 双水相萃取
5.1.1 双水相基本原理
5.1.2 影响分配平衡的因素
5.1.3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5.1.4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新进展
5.2 反胶团萃取
5.2.1 反胶团萃取原理
5.2.2 反胶团体系分离,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
5.2.3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
5.2.4 反胶团萃取分离技术的新进展
5.2.5 反胶团萃取的设备研究
5.2.6 反胶团前景展望
5.3 凝胶萃取
5.3.1 凝胶萃取过程简介
5.3.2 凝胶萃取的热力学原理
5.3.3 凝胶萃取的凝胶
5.3.4 凝胶萃取的影响参数
5.3.5 凝胶萃取在分离中的应用
5.3.6 凝胶萃取的设备
5.4 固相微萃取
5.4.1 固相微萃取的原理
5.4.2 固相微萃取的操作
5.4.3 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5.4.4 固相萃取的应用
5.5 超临界萃取
5.5.1 超临界萃取的原理
5.5.2 超临界萃取的方式
5.5.3 影响SFE的因素
5.5.4 超临界萃取的特点
5.5.5 超临界萃取的应用
5.6 超声和微波萃取
5.6.1 超声波萃取
5.6.2 微波萃取
5.7 新型萃取技术
5.7.1 协同-络合萃取
5.7.2 几种萃取方法的结合
6. 沉淀和膜分离技术
6.1 沉淀分离技术
6.1.1 有机溶剂沉淀
6.1.2 盐析
6.1.3 高聚物沉淀
6.1.4 其他沉淀方法
6.2 膜分离技术
6.2.1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
6.2.2 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6.2.3 膜的种类及膜组建
6.2.4 膜分离技术的工业应用
6.3 微滤膜分离
6.3.1 微滤膜概论
6.3.2 微滤膜的特点和分离机理
6.3.3 微滤膜的制备方法
6.3.4 微滤膜的应用
6.3.5 微滤膜的污染与防治
6.4 超滤膜分离技术
6.4.1 超滤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6.4.2 超滤膜的作用
6.4.3 超滤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6.4.4 超滤膜的改性
6.4.5 超滤膜的应用
6.5 纳滤膜分离技术
6.5.1 纳滤膜的特性
6.5.2 纳滤膜植被
6.5.3 纳滤膜技术研究进展
6.5.4 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7. 色谱原理
7.1 色谱的由来
7.2 色谱的原理和分类
7.2.1 色谱基本原理
7.2.2 色谱的分类
7.2.3 色谱的主要监测器
7.2.4 生物分离植被液相色谱的类型和特点
7.2.5 液相色谱介质和操作形式
7.3 色谱理论
7.3.1 吸附平衡热力学
7.3.2 塔板理论
7.3.3 非平衡速率理论
8. 常见的生化分离色谱技术
8.1 凝胶色谱
8.1.1 凝胶色谱原理
8.1.2 凝胶色谱理论
8.1.3 凝胶色谱介质
8.1.4 应用举例
8.2 离子交换色谱
8.2.1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
8.2.2 离子交换介质
8.2.3 离子交换吸附和解吸条件
8.2.4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转型和毒化
8.2.5 操作形式的选择
8.2.6 应用举例
8.2.7 离子交换色谱的放大
8.3 正相色谱
8.3.1 正相色谱原理
8.3.2 柱型的选择
8.3.3 流动性的选择
8.3.4 流速的选择
8.3.5 正相色谱的放大
8.4 反相色谱
8.4.1 反相色谱原理
8.4.2 反相色谱介质
8.4.3 流动相的选择
8.4.4 应用举例
8.5 疏水色谱
8.5.1 疏水色谱原理
8.5.2 疏水色谱介质制备
8.5.3 疏水色谱的吸附和解吸条件
8.5.4 应用举例
8.6 共价色谱
8.6.1 共价色谱原理
8.6.2 共价色谱的介质合成
8.6.3 色谱吸附和解吸条件
8.6.4 应用举例
9. 亲和色谱
9.1 亲和分离技术概论
9.1.1 亲和配基
9.1.2 亲和洗脱
9.2 亲和色谱分离技术
9.2.1 亲和色谱的理论
9.2.2 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
9.2.3 常见的亲和色谱
10. 亲和分离技术
10.1 亲和膜分离技术
10.1.1 亲和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0.1.2 亲和膜的制备
10.1.3 亲和膜分离的理论模型
10.1.4 亲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0.2 亲和萃取
10.2.1 亲和萃取简介
10.2.2 亲和配基高聚物的合成
10.2.3 亲和分配的影响因素
10.2. .4 亲和萃取模型
10.3 亲和沉淀分离技术
10.3.1 亲和沉淀的原理
10.3.2 亲和沉淀聚合物
10.3.3 亲和沉淀的新进展
10.4 分子印迹分离技术
10.4.1 分子印迹概述
10.4.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10.4.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0.4.4 分子印迹在分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10.4.5 分子印年级技术存在问题与展望
11. 电泳分离技术
11.1 电泳分离技术概论
11.2 凝胶电泳
11.2.1 凝胶电泳的介质
11.2.2 凝胶电泳的应用
11.3 等电聚焦
11.3.1 等电聚焦的基本原理
11.3.2 pH值梯度的形式
11.3.3 等电聚焦的应用
11.3.4 双向电泳
11.4 毛细管电泳
11.4.1 毛细管电泳原理
11.4.2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技术
11.4.3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器
11.4.4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11.4.5 亲和毛细管电泳
11.4.6 毛细管电泳色谱
11.5 制备电泳综述
11.5.1 制备等电聚焦
11.5.2 自由流动电泳
11.5.3 梯度流系统
11.5.4 多通道流动电泳
11.5.5 制备电泳的发展方向
12. 基因重组蛋白包涵体的分离和复性
12.1重组蛋白的生产
12.2 包涵体的分离纯化和蛋白质复性
12.2.1 包涵体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2.2.2 包涵体的提取,溶解与纯化
12.2.3 重组蛋白的体外复性
12.3 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考试参考书
谭天伟编著生物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