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探析——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引发的思考

十耋急丈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王伶\书林_叶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探析—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引发的思考〇王晓芳《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 修订)》提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这里的“史料实证”包含两层意思,既是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辨别的方法,又是一种科学、理性、求真的态度。
近日拜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先生认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因此该书用了大半篇幅讨论了史料、史料鉴别及方法。
令人惊叹的是百年前梁先生对待史料的方法和态度竟与今天我们提出的史料实证素养如此相似。
关于史料求真的必要性,梁启超在书中认为:“一切史迹,大半籍旧史而获得传播,旧史著作的目的与我们所需求的大多不应,不知有多少宝贵的史料被摒弃湮没,何况向来认为完备的正史中亦存在误、伪、讹、窜人等问题,于是提出中国的旧史迹大部分要做重新估价(包括正史),并用科学的眼光严密审査,他把这种事业归为搜补和考证两项工作。
”对于如何对史料辩伪和求真,梁启超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七种方法:“一、辩证宜勿支离于问题力量,而中共军事武装则是敌后战场的主导力量。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积极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抗日战争大环境的影响下,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溃败、物价飞涨、贪腐盛行、横征暴敛等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反感。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但社会大众对其的不认同也越来越强烈。
在社会普遍需要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南京国民政府发动了全面内战。
反观中共领导的军事武装和政治力量,从抗日战争直到全面内战给社会大众体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能量。
最终南京国民政府失去了全国性的政权,而中共则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以说,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大众对政治力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是基于中共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性方案。
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梁启超先生之《中国历史研究法》作者:邓杰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国知识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尤以历史学界为甚。
作为中国历史学界的泰斗,梁启超先生敢为天下先,率先提出“新史学”的观点,给死气沉沉的中国史学界注入了一汪清泉。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梁启超其人其书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清末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与其老师康有为一道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并称为“康梁”。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也倡导文化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同时,与他与当时其他的学界大饕相比,更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
梁启超在1901年到1902年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舒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被誉为中国新史学第一人!二,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后的一些体会(一)梁启超认为的史之意义及其范围和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在文章里对应的是前两章内容,梁启超在文中提到“个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
”显而易见,其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之影响。
作者认为史的意义就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这里所谓的“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表明了梁启超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他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连续性。
梁启超在文中说:“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
准此以谈,则凡人类活动在空际含孤立性,在时际含偶现性。
断灭性者,皆非史的范围。
其在空际有周遍性,在时际有连续性者,乃史的范围。
”说明他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比那些用静止的观点看历史的旧史学家要高明的多。
梁启超通过对旧目录家所称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体之四体的举例说明,分析了旧史学界的现象和问题,指出过去的史学界都拘泥于数种体裁之内,未能为史学界辟一新天地,是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
”史家的许多史料也是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分析断案,《史记》这种史学专著也被看为优秀的文学范本。
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每逢读到类似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的文字时,我都会认为鲲鹏可能确有其物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发现相关遗迹罢了。
直至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个幻想才覆灭殆尽。
梁先生在书中第五章史料的搜集与辨别·论鉴别伪事之方法中写道:“有纯文学的著述,其所述史迹,纯为寓言;彼固未尝自谓所说者为真事迹也。
愚者刻舟求剑,乃无端惹起史迹之纠纷。
”这使我清楚的了解到引用史料的界限,对我在史学学习中大有裨益。
翻开《中国历史研究法》,稍稍与近来所读的西方史学书籍对比,顿时满心欢喜:终于不用纠结于西方那一连串的人名与族名了。
由于西方书写而产生的别扭翻译与梁先生优美简明的文句不可相提并论啊。
最为不同的当属语言环境,不提翻译的艰涩,仅仅是书中所举的例子对于我来说更为通俗易懂。
此书总共有六个章节,分别论述现代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过去的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改造,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史迹之伦次。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第五章,也是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
第一章基本以一句话概述:史者,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
这是我所见的对史学概述得最为详细的一句。
也加深了我对于历史的理解。
不再简单地将历史等同于过去的事。
而且梁先生还提出历史要作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扩充了史学的范围,赋予史学新的意义。
第二章是对过去的中国史学做了点评。
对中国旧史学的完备,无所不包进行了赞扬“我国史形式上之完备,他国殆莫与京也”。
对我国旧史学的特点,如文句简短达于极点,记宫廷之事,社会情形一无所及,详记天灾地变等等都各有介绍。
是我对中国旧史学的特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一、作者生平及简介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江苏省无锡人。
字宾四。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被中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
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等。
钱穆先生出生于1895年,1910年,由常州中学堂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此时间,恰逢武昌起义,遂辍学。
1911年,任教于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开始了任教生涯。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二、作品介绍本书由钱穆先生于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
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
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
三、个人理解自春秋时期孔子编撰了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算起,中国历代的史学研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对待历史的严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我们能看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家仍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天地联系在一起、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必然归属于上天安排,从而给政权建立合法合理的依据。
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对待历史的严谨有了更深的看法。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从中可以了解到,钱穆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考据的强烈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源于史学研究者内心对史实的尊重和对自己学术的严格要求。
同时,这本书开头就给我们历史学子讲述了研究历史的入手途径。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
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史学是梁启超学术的中心,林志均在《饮冰室合集》序中说到:“知任公者,则知其为学虽数变,而固有其坚密自守在,即百变不离史是已。
”梁启超史学著述颇丰,包括《戊戌政变记》、《中国史叙论》、《新史学》、《李鸿章传》、《王安石传》、《辛稼轩先生年谱》等,以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晚清学术概论》两部学术史名著,而史学的导论性著作,即这部《中国历史研究法》以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据陈引驰先生为其作的序中而言:“《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义,时在一九二一年,次年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
这部说是梁氏史学的绪论性文字,原拟作为《中国文化史》的导引:一九二一年底在《改造》上陆续刊出时,在《中国文化史纲》题下标作‘篇首《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年初版也以‘《中国文化史稿》第一编’为副题,今《自序》中所称‘〈史稿〉’即指此而言。
因此,它可以说是梁启超史学观的集中展现。
”《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序》从中可窥见此书产生之源流。
全书分为六章,并自序和附编,自序简言其著书之原因极其历程,第一章写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第二章写过去之中国史学界,第三章写史之改造,第四章说史料,第五章写史料搜集与鉴别,第六章写史迹之论次,附编写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就如梁启超在序言中所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文化学术的变迁也成为一种必然,“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随之产生的新史学的任务,就如梁启超在本书序言中所论述到的那样:“近今史学之进步有两特征,其一,为客观的资料之整理;其二,为主观的观念之革新。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史学观(完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史学观一.梁启超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成书1.《中国历史研究法》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的著名代表作,同样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独具代表性的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跟从康有为学习,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
变法失败后,潜居国外,在日本创立《新民丛报》等。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等职。
后又与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
再后弃政治,治学术,在清华大学任教且著述不辍,临终前还为辛弃疾做年谱。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杰出的史学家,他不仅致力于具体的历史研究,而且很早就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写出了大批史学理论著作。
他在1921年在南开大学讲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以及1926年至1927年在清华研究院讲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都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梁启超对于中国的近代历史发展有着深厚的民族感,他积极参与救亡图存,不断向前发展,努力践行其方向,写作《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救亡图存,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
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梁启超在知识和学术上的的重要积淀,更是他不断为中国的发展积极努力地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2.《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主要内容与简介梁启超于1921年在南开大学讲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21万余言,共六章。
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第二章回顾、评价了中国的旧史学;第三章分析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第四、五章专谈史料学;第六章则阐述史实上下左右的联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在《总论》部分论及修史的目的、史家四长,概说五种专史;在《分论》部分则详细论述了各种专史的体例、特点和撰修方法。
梁启超认为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
梁启超从历史的发展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连续性,是进化论的革命论者,他从历史的方面深入研究这种连续性的活动如何构成了历史,尤其是研究对象,这种空间上含孤立性,时间上含偶然性的活动,皆非史的范围。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所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具有很大影响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专著。
拜读完此书,为梁启超先生渊博的知识所深深地折服,对史学的概念有了大体的了解。
第一章史的意义及其范围何为历史,何为历史学,这是我们不曾考虑过的问题,直到《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出现。
然后梁公告诉我们:“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首先,历史是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人创造的,而不是个人所为,所以它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单独的;复次,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因为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再次“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以所活动者为相”,所以凡是能活动的事项,能使人类的情感、理智、意志产生的事项都是历史的范围;再次,社会活动成就的取得全社会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重要的英雄式人物的作用,也包括小市民的作用,而且活动之间因果关系是特别不容忽视的。
最后,现在史家做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统治者服务,而是使国民知道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未来的生活之间的休戚关系,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世后世所用。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通过这章,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就会有整体的印象。
诗歌、《易》、《诗经》是史的最初体裁。
中国的各种学问中,史学最发达,这和史官建置沿革之早与职责之崇是分不开。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他做《史记》开创纪传体。
“《史记》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八书详记政制,蜕行于《尚书》,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
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锁语,则《国语》之遗规也。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政书有《通鉴》、《通典》。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论•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形成背景•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内涵及影响•梁启超史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贡献•结论01引论研究背景与意义梁启超在中国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探究梁启超史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发展和变革研究目的全面了解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梳理、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角度,分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研究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又分为多个章节进行详细阐述研究内容与结构02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以指导现实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
含义中国历史研究法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特点,它以中国传统史学为根基,注重将历史研究的成果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和沟通。
特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含义与特点古代史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史学方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史记》的纪传体通史到《资治通鉴》的编年体通史,再到清人考据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完善。
近现代史学方法的转型和创新近现代中国史学方法发生了转型和创新,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方法强调科学精神和证据意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批判性史学方法则注重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动因。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研究法的现实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研究法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历史研究法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03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形成背景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学者和政治家,曾积极参与戊戌变法,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何炳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涂小马、黄镇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谢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刘增杰,中西书局2012年3月版。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徐林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语文教育评价》,魏本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语文学科教育前沿》,李子健、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新文学考据举隅》,朱金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发现的愉悦》,陈子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丛话》,朱金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解志熙,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
《春明读书记》,赵国忠,花城出版社2011年1月版。
《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刘涛,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考释》,陈子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陈荒煤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出版。
知
1
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再版。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唐沅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贾植芳、俞元桂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徐乃翔、钦鸿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吴俊、李今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版。
《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至1997年陆续出版。
《现代文献信息检索》,吴贤齐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2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8080)
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218.1.116.100/shlib_tsde)
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民国期刊目录(电子版)
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民国专栏
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
(CADAL)(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
武汉大学图书馆CADAL民国珍藏库
读秀学术搜索()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数据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
香港文学资料库(.hk/)
古籍网()
宁波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报纸(1899年—1999年)检索系统
(http//202.107.212.146:80000/newspaper/)
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原高校联合目录)
(/)
中国知网
重庆维普网
万方数据库
舍我先生报业数位典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