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三)浅谈史料真伪辨别之法浅谈历史研究法之辨真伪——《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历史传到今日经历了若干年若干人之口笔,不同时代的人读历史的关注点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心理不同,不同时代的人获取的信息不同;不同的人学识不同,不同的人才德不同,不同的人立场不同。

以至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同一本书有不同的见解,令我辈真伪难辨。

那么历史还能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学经典《尚书》的态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知行合一,做学互补的治学方法。

近代伟人教导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常我们说的历史仅只是人类社会史,梁任公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但凡人类活动,必会有所痕迹,史学界称之为史迹。

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史料史籍与古物遗址相互考证,以求得可信的历史。

说到信史,是与也有不可信的历史相对,有的史事是后人误传,有的是后人伪作,或以文载,或以口传,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史料之误伪按照始作俑者的行为动机来分,“误”是无意之行为,是诸多原因导致作者错误理解或者错误的传播,“伪”是刻意而为之,行为是有一定的目的,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是有意识的杜撰历史。

下面基于梁任公的学说介绍一下错误的由来及勘正法,伪书伪事的由来及鉴别法。

其中有些个人理解,还请看过此书的历史爱好者纠偏,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一起讨论研究。

错误之由来史实被错误传承的原因有很多,梁任公将其总结为局部的幻觉和一般的幻觉。

第一,主观上误以为,梁任公谓之局部的幻觉。

比如提起长城就想起来秦始皇,提起大运河就想起隋炀帝,将多代人的劳作记在一个人的身上。

第二,不同时代人的格局不同,梁任公谓之心理上的史迹,例如《左传》中的五大战役,在今人看来不过是乡里人械斗罢了,规模远不如后世的战争,因铺张分析的叙述,将读者意识放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1《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

其中《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

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

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

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

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

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

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

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

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

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

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

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

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

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

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

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

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20XX年提交的作业)作为半路出家,大学才进入文科学习的文科生,历史一直是我不太敢碰触的领域。

因为面对满是历史史实的教科书,总感到信息量有点超过了我的处理能力。

而事实堆砌之外的千篇一律的观点和被抹杀了的解释与可能性(教材有时会与网路上看似言之凿凿的论调有出入),更只能限制了我的兴趣。

然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却让我对历史萌生了兴趣。

虽然本书书名中有“研究方法”四字,但也可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

因为钱先生除了在书中介绍了研究方法,更多地也提及了一些基础历史事实,反驳了一部分历史偏见,甚至介绍了一些人生基本态度。

例如,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经济水平。

又如,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究竟还有没有学习、研究和继续保存的价值。

此书不仅能窥见人文学科联系如何紧密,更能在学习历史之余,补充道其它必不可缺的基础人文知识,体会到某些让人生豁然开朗的态度和风范。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根据钱穆先生的分章也将这篇读后感分为八段,重点谈一谈我的收获以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一如何研究通史一下两段为在皆出自第一章,是我感触最深的画线部分。

想就钱穆先生的观点,表达我自己的意见。

“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

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

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

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

”“研究历史也随着时代而不同。

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而变。

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从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

我们需要获得适合于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

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

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第一段中,钱穆先生解释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走向,总结出总是趋向融合。

而西方反之。

这个总结让我想起西藏达赖喇嘛事件和台独。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了这本书。

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于似懂非懂的状况。

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

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看法也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本书全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

钱先生在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

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

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通过这么多年对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

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不同之处等等。

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内容简介:《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是依据梁启超于1926年在南开大学讲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而集成的,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包括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以及中国的旧史学及其改造和新史学的创建,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我们学史的一本入门书。

读后感:这段时间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有了一点体会,这本书中梁先生介绍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譬如史的定义,范围。

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历史的发展,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史料的看法,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他这部分内容的看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之不却或以硬,则无复试可言,又何谈冶史。

” 在文中,梁启起先生认为搜集史料应对同类史料加以汇集与对比才能从中窥视一个时的现状。

我很认同。

但我想,若想做到此点,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最基础的一点要求,则是我们平日所涉史料要足够,并要在阅读史料时注重寻觅自己所需的内容。

如先生所言,搜集整理史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感觉与耐烦的秉性。

史料的数量多且系统性弱,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往要我们要从不同的史料去验证查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得准,又要坐得住。

文中,梁启超先生还强调了消极史料的作用。

他认为前代普遍出现的某现象若忽然消失往往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

这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我过去的学习中经常会忽视这种现象,现下却有了许多思考,但我也存在一些疑问,先在对于已消失的现象又该如何进行联想,而这言的与重大历史有关又该如何证明呢?针对史料的`搜集上欲有所得而不能得的情况,粱启超先生提出以相关史料从旁进行补充的观点。

我认为这种方法与西方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异曲同功之妙。

文中先生所述的由各史《本纪》《左传》等推测人口情况的例子绐了我很大的启发。

有时了到达“罗马”我们需要改变方式,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观察到别人所不能观察到的地方。

梁启超先生还提出提出:“史料以求真为尚。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专业著作,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也对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世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的研究,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工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中国历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智慧。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同时,中国历史研究也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历史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决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国历史研究,共同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中国历史研究法》是一本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专著。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介绍和分析,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历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其次,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学派的方法和观点的介绍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本书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望,包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总结和评价,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不足和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的展望和预测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的发展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掌握好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后感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

”史家的许多史料也是从历史文献中提取分析断案,《史记》这种史学专著也被看为优秀的文学范本。

所以在读《庄子》的时候,每逢读到类似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的文字时,我都会认为鲲鹏可能确有其物只不过现代人没有发现相关遗迹罢了。

直至我读了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个幻想才覆灭殆尽。

梁先生在书中第五章史料的搜集与辨别·论鉴别伪事之方法中写道:“有纯文学的著述,其所述史迹,纯为寓言;彼固未尝自谓所说者为真事迹也。

愚者刻舟求剑,乃无端惹起史迹之纠纷。

”这使我清楚的了解到引用史料的界限,对我在史学学习中大有裨益。

翻开《中国历史研究法》,稍稍与近来所读的西方史学书籍对比,顿时满心欢喜:终于不用纠结于西方那一连串的人名与族名了。

由于西方书写而产生的别扭翻译与梁先生优美简明的文句不可相提并论啊。

最为不同的当属语言环境,不提翻译的艰涩,仅仅是书中所举的例子对于我来说更为通俗易懂。

此书总共有六个章节,分别论述现代历史的意义及其范围,过去的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改造,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搜集与鉴别,史迹之伦次。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第五章,也是论述最为详细的一章。

第一章基本以一句话概述:史者,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

这是我所见的对史学概述得最为详细的一句。

也加深了我对于历史的理解。

不再简单地将历史等同于过去的事。

而且梁先生还提出历史要作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扩充了史学的范围,赋予史学新的意义。

第二章是对过去的中国史学做了点评。

对中国旧史学的完备,无所不包进行了赞扬“我国史形式上之完备,他国殆莫与京也”。

对我国旧史学的特点,如文句简短达于极点,记宫廷之事,社会情形一无所及,详记天灾地变等等都各有介绍。

是我对中国旧史学的特点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

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

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开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

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

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均可视为史料。

可见,他对史料的理解比传统史家更为宽泛。

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

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

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

”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
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梁先生还指出:“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亦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

”在此梁先生举明陈霆考出“唐僖宗之崩以马践”、“宋太宗之崩以箭创发”,二事史册皆秘之不言。

又以《宋神宗实录》为例,其“有日录及朱墨本之两种,因廷臣争党见,各自任意篡改,致同记一事,两本或至相反。

”至清代尤甚,“清廷讳其开国时之秽德,数次自改《实录》”。

梁先生由此而叹曰:“夫史料之偶尔散失者,其搜补也尚较易,故意湮乱者,其治理也亦极难,此视学者侦察之能力何如耳。

”所以,“今日史家之最大责任,乃在搜集本章所言之诸项特别史料。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