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摘要】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核心价值观念包括仁、义、礼、智等,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儒家经典的研究入手,探讨了儒家思想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接着分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以及与其他学派的对比,揭示了其独特之处。

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治和社会伦理等方面,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还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并对其持续影响和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启迪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伦理道德建设。

【关键词】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概述,研究背景,儒家经典,核心观念,社会影响,学派对比,当代价值,持续影响,未来研究。

1. 引言1.1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概述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和礼义来规范人的行为,提倡“以礼治国”的理念。

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他们在其著作中深刻探讨了人性、仁义道德、社会秩序等重要议题。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德行修养和道德自律,以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境界。

儒家哲学体系丰富多元,包括了伦理道德、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先秦儒家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探讨。

这不仅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更是因为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儒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解读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和理解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将其传统价值与现代现实相结合,也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短暂消沉,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今天掀起的新儒热。

反观这个演进历程,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地位,千百年来哺育和教化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国人精神和信仰的文化支撑。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儒家产生背景是什么?其思想体系应该怎么概说?其发展走向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笔者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研究。

一、儒家产生的背景“诸子百家”,即儒家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活跃。

“诸子”是指活跃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百家”是指不同的学派。

当时对诸子百家的论述较集中地文献有《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五蠹篇》。

“诸子百家”都指谁?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

西汉初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名、墨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和东汉班固所列举的是儒、法、道、阴阳、纵横、小说、名、墨、农、杂十家。

但是,他们都丢掉了相当重要的一家——兵家[1]。

诸子百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急剧动荡,社会结构中的几个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从生产力开始的。

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大量出现,这使劳动者只能用大规模的群体合作来弥补生产工具之低劣的时代骤然结束,劳动者个人用铁制作的生产工具有能力个人开垦土地。

孟子所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虽然是对他理想中村社生活的设想,但这种劳动成果的分成方式——劳役地租在当时无疑是存在的。

铁器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也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转变。

但生产关系的转化不平衡,由此引起了政治上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由于生产关系变更不平衡,主动变更、变更早、变更较彻底的贵族很快就富裕起来了。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 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 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2.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 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 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 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 活动。——《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 儒家经典 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 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 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答案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 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 义务。这种变化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之后的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则更是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的一个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吧。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期,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于各种道德规范的缺失。

他强调一种名为“仁”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包括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谦恭礼让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被孔子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它是指人类本性中的德行和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仁”的实践来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要实践“仁”,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也就是“德性”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德性”是指人们应该有的品行和思想,这些品行和思想要求我们去追求实现最高美德,包括了尽孝、尽忠、尽信、尽仁等。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危。

而“义”则指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公正和平衡;“礼”则是一种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它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礼仪,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稳定和谐;“智”则指的是智慧和理性,儒家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智慧才能形成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用,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守信,避免欺骗和虚伪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和信赖。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它被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流派先后相继出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演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儒家和道家两派思想各有特点,虽然都关注道、德、人、天的问题,但其观点和方法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认识论:儒家注重学习,道家强调悟道儒家思想重视人的认识、学习和修养,认为人要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是通过不断学习来得到智慧和谋略,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儒家的思想强调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思考,通过阅读经典来修身养性,从而遵循人类的本性和天道,完成自我完善和道德约束。

道家思想则认为,人应主动去寻求大道和真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认为通过内在的力量去寻求真理是更有效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强调从冥 contemplation 中得来的洞见,它是超越日常人类生活物质的谦虚,通过沉静和冥想,从而达到洞察和领悟大道本质和神秘力量的境界。

伦理学:儒家注重道德规范,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伦理学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个体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提倡仁义道德,讲究社会和个人责任和义务。

儒家的“仁”就是指对他人心存关切,助人为乐来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对于人的感情和行为的规约,通过天人合一来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家的伦理学观念完全不同于儒家,其根据道德道义来行事,强调推行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和个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认为社会的改变和发展应自然发展,而不是由人们的决定和干预导致。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看似无所不为却又不掩盖真实情感和内心的行为。

宗教信仰:儒家多祭祀祖先,道家信奉道教儒家经常进行祖先的祭祀和崇拜,特别是针对祖先的牌位仪式。

这些祭祀和崇拜活动强调祖辈传承和家族传统至关重要,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方式。

儒家更多的是面向现实的社会,旨在维持现实秩序。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良知和道德的修养,主张实践和道德的完善,并倡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治国理政,以期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下面将从“仁”、“礼”、“人性”、“修身”、“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来详细解释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首先,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指具有人情关怀、同情心和爱心的品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培养和实践仁德,使人具备仁心。

仁德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者爱人,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儒家倡导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实践仁德,如父子、君臣、朋友和夫妻关系中。

通过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礼”。

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礼仪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助于人们知行合一,融入社会。

儒家主张在个人和社会中都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三,儒家对人性的理解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儒家认为,人性本好,人们都具备善良的本性。

儒家主张发挥人的良知,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将人的本性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养,可以使人具备这些品德。

儒家认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人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进一步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发展善良品质,并通过实践来实现仁德和修身。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改进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进一步影响他人和改善社会。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它不仅提供了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而且还在诗歌、散文、章回体小说等中典型地体现出来。

本文以《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为题,从儒家伦理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的视角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首先,儒家伦理价值观是先秦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

儒家伦理价值观以“仁”为基本原则,认为要将“仁”含义贯彻到政治、社会、文学中。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代表了这一价值观,经常提倡“仁、义、礼、智”等崇高道德境界,要求人们拒绝“贪、欲、恶、暴”等恶习。

这一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从古代就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楚辞》、《史记》、《水浒传》等,都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观。

其次,儒家伦理价值观体现在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上。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学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以“温文尔雅”、“端庄典雅”、“精炼简洁”的文学精神来表达情感。

从古典诗歌到散文、小说,以及一些新兴的文学体裁,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最后,儒家道德价值观也是先秦儒家思想影响的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仁者无敌”,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仁义礼智”,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高度普遍性和深刻意义。

古代及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长恨歌》、《朝花夕拾》都体现了儒家道德价值观,其中抒发的是人们对于理想与现实及道德与社会的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儒家伦理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在先秦时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还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使中国文学更具有了伦理色彩。

因此,研究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儒家文化,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国家治理理念崇尚“德治,仁政,礼制,重教化”,对先秦时期影响巨大,不仅如此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国家政治影响深远。

为我们所熟知的内圣外王思想,礼乐制度,教化哲学,无一不体现其思想内含,当然孔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强调修身为先时,最后还是寄希望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国家政治明治,仁政,礼制,德治,教化是我在本文中着重研究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儒家,思想,仁政,礼制,德治,教化
一、关于儒家内圣外王——治道思想研究
儒家社会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德化的治道”,是德治型的人治。

王道是儒家治道的理想,孔子将周公王道的宗旨归结为两条1、“以德配天,保民而王”,这是统治者和管理者自律的原则。

周公总结历史得出结论:夏殷兴亡的根本在于统治者的“德”,夏禹殷汤有德而治兴,夏桀商纣无德而乱亡,他认为天子是天命所归,天命以民心为转移,所以德首先在于“保民”,即爱民利民恤民,为百姓兴利除害;其次是用贤,即将治权于政权分离,治权委托贤能之人,打破亲亲、尊尊的用人局限。

2、“明德慎刑”这是管理被管理者的原则。

明德即明道德,提高被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主要措施有道德示范、礼乐教化和尚贤任能,慎刑即刑罚的实施以宽仁为主。

孔孟都把人的能动性局限于道德方面,孔子讲“为仁由己”、“富贵在天”。

孟子认为善德是“求在我者”,富贵寿夭等是“求在天者”这种偏重道德因素的倾向构成儒家人治的基本特色道德心里素质是制约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

但是孔孟忽视了智能因素和客观规律,使得他们的人治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

荀子对孔孟治道进行修正和完善,第一在坚持德主刑辅原则的前提下,强调了礼法的相关性。

荀子的治道以“礼治”为宗旨,但他所讲的礼与孔子不同,他所讲的礼虽在礼仪规范上脱胎于周礼,但实际上维护的与西周不同的社会秩序,另外荀子认为礼与法不仅不相互对立,反而相互依存,“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然而荀子的立场仍以人为中心,坚持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先教后刑。

第二突出构成主体能动性的智能因素,他认为认识事务的不同属性和规律,从而“知天命而用之”,而且他将智视为道德心里素质形成的基础。

第三、荀子吸取了法家崇信的管理原则,信是制度规范客观性确定性的表现。

对霸道的修正和完善是《管子》的贡献,《管子》的治道原则是先富后教,教而后法。

其中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财政方面实行无税政策。

此外,法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依据,立法权虽属于君主,但是必须遵循两项客观依据一是道和原则,而是民意。

二、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认识
儒家致力于“大一统”社会建设,先秦时候的”大一统”思想本质上同于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的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君主应该实施仁政德治,以德感化人,以仁政思想为治国之本,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百姓的需求,进而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

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从家内、国内推向天下,从私有制的小康运行的公有制的大同社会,这是孔子“天下归人”的理想。

“大一统”的建设必须从人心识仁并志于仁开始,这依赖于素质的提高,不是外在的法的强制规范和赏罚所能做到,只有伦理人格的感召,道德品行的示范和礼乐教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使社会规范内化为自由意志,在道德自律的作用下,自觉自愿、自在自为地“居仁由义”,为此,儒家崇尚人治的领导方式,反对法治的强制手段,因为法的强权在儒家看来治标不治本,只有一时一地的绩效,人的道德自律示范与教化等领导方式才能标本兼治,收到长期稳定可靠的效果。

儒家强调人治,德治,从而施仁政,最终达到教化众人,自觉遵守,自愿行为。

实现“大一统”的美好政治理想,儒家追求纯仁纯义、大公无私的圣贤人格,所推行的也是纯正不偏、通体透明的王天下之道,儒家认为王道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道,尤其孔子尊王贱霸,王道治安长久,霸道威势短促,一方面是孔子推崇王道圣贤,另一方面表露出对王推德治,仁政。

三、仁与礼思想的认识
仁与礼,可以说是先秦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范畴,《礼记》在强调礼治、乐教的关系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我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仁和义都要讲差别,不是爱无等差,义无原则,礼即由此产生。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将“仁”立于自然亲情的关系上,由亲及疏,由远及近。

容易被接受,人们从“爱亲”推及“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德很容易普及天下。

《礼记》认为,内有爱人之心,外表必然合乎礼仪,礼的形式必须与仁的内容相结合,但内心的爱是根本,如果没有内在的哀戚之情,外表礼仪会丧失意义。

《礼器》说“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这句话实际上也是讲人与礼相辅相成的关系。

早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就极力倡导仁,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号召士人仁以为己任。

孟子构筑仁政思想体系,希望统治者全面推行仁政,“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体群臣则士之抱礼重,自庶民则百姓劝”这样亲情融融的社会方可形成。

另外,儒家的礼与诗歌和音乐有密切关系。

儒家教育中典范的共同沟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告诫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熟练地引用《诗经》被视为是精通礼的一种表现。

从战国时期开始,引用诗歌或者其他典籍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中国人宴会礼仪的一个特色。

恰当的引用所涉及的表达与呈现形式的意义经前人之用法塑造,代代相传而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然而不妨碍创造性的发挥:这些形式在新语境下适当地使用就包含新的含义,这些意义在保留以前的内容的基础上又丰富了现有的内容。

同样的道理,一个音乐作品只会因为被不同的音乐家演奏而更加丰富,而不会有所损失。

四、儒家思想的新诠释——教化哲学,一种新的认识
儒学有自己的义理之学和哲学系统,称其为“哲学”,毫无疑问。

余英时教授指出,在中国文化中,精英层面的大传统与民间生活小传统之间拥有密切的交流互动,这使儒学大行其“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儒学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联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价值基础和教化之本。

文化或教化的理念,与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直接相关,而这种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儒学形式中,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混淆,儒学的文化和教化理念被用来直接干预现实的政治和权利运作过程。

孔子所讲的仁根源与孝悌亲情,与其依据周代的礼乐文明以建立其思想的系统,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

礼乐,直接关乎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和实践所以从文化继承和理论创造的角度来看,对礼乐文明的反思,更具有文化和教化意义上的重要性,言礼,着重在行为、实践的仪文形式方面;而“仁”,所体现的正是这仪文形式的精神内涵。

儒家在先秦,本为“百家”之一,当时的儒家,一方面具有一种积极入仕的精神,但同时也保持着一种对现实政治的独立意识。

内圣外王,德位一体,在儒家,本身是一种理想,一种超越性的价值理念;它与现实政治运作之间存在一种间距和张力的关系,中国现代以来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和权力运作的解构,为儒学的教化理念真正恢复其理想性和超越性价值,提供了一个契机。

使儒学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小结:先秦儒家思想中无论是治道,还是德治都突出表现其希望统治者实施仁政,爱民,亲民,从而实现理想“大同”,其关于仁爱的思想也并非空虚的泛爱,上层统治者仁政爱民,士人修身养性以治国,人爱人之所爱,并且相互爱护,亲亲融融,和和睦睦。

不仅如此先秦儒学推崇礼,仁与礼,教化社会,从而社会重礼,达到礼与义的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当然,先秦儒学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重礼仪,施仁政,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内圣外王,儒家的社会哲学》
《礼乐源薮》
《教化的哲学》
《道德哲学与儒家传统》
《《论语》的管理智慧》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