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试题《陋室铭》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七下语文《陋室铭》精选题附答案

(刘禹锡《陋室铭》)
[乙]予所居先人之敝庐,西为小圃,有池焉,老 屋数橡在其北。余宦游三十余年无长物,唯书数千卷
(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 自我解嘲。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 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调素琴”“_阅__金__经_ _”(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__栽__兰_ _花__(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4分) (或:种兰花、养兰花等)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庋置其中,辄取乐天池北书库之名名之。池上有亭, 形类画舫曰石帆者,予暇日与客坐其中,竹树飒然, 池水清澈,可见毛发,顾而乐之,相与论文章流别, 析经史疑义,至于国家之典故,历代之沿革,名臣大 儒之嘉言懿行。儿辈从旁记录,日月既多,遂成卷轴 。一日,乃出鼠蠹之余,尽付儿辈,总次第为一书, 几二十六卷。藏之家塾,示吾子孙,大之可以畜四德 ,小亦可以多识。
(刘禹锡《陋室铭》)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 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 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 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 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 无酒,亦雅咏不极。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 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曰:“但 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可以调素琴 (4)无丝竹之乱耳
灵:神__异__________ 斯:这____________ 素:不__加__装__饰__的____ 乱:使__…__…__乱______
(完整版)《陋室铭》练习题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5、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6、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7、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8、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
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
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一陋室铭爱莲说》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一陋室铭爱莲说》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陋(lòu)室、德馨(xīn) 、苔(tái) 痕、鲜(xiān)有闻B. 案牍(dú)、诸葛(gě)亮、蕃(fān) 、周敦颐(dūn yí)C.牡(mǔ)丹、淤(yū)泥、濯(zhuó)清涟、亵(xiè)玩D. 隐逸(yì) 者、不蔓(wàn)、入帘(|ián)青、鸿( hóng)儒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指读书人)(2)可爱者甚蕃(多)(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开枝杈)(6)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指德行美好)3.理解"之”字在句中的含义。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 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馨:古义: 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亭亭净植植:古义: 竖立;今义: 种植。
(4)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 适合。
5.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B)A.晋陶渊明/独爱/菊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6.默写填空:(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陋室铭》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可以调素.琴()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4分)1.(4分)(1)出名(2)神异(3)德行美好(4)不加修饰2.(4分)(1)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孔子说:“有什么筒陋的呢?”3.(3分)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3分)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大全)第一篇:《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大全)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一、用原文回答问题: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点睛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孔子云:何陋之有?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问答题: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16 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C.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下列各项中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水陆草木之.花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康肃笑而遣之.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填空。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是:。
5.古诗词中有不少写菊花、莲花的句子,请各写出完整的两句。
写菊花:,。
写莲花:,。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练习及答案

16《短文两篇》练习学校姓名座位号(一)《陋室铭》一、解释文中加点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往来无白丁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回答问题1、《陋室铭》的主旨句是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3、《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5、文中结尾引用孔子话的作用是什么?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答题。
(共8分)(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2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2.翻译句子(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习题

《短文两篇》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1.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即自己也有向古名贤学习的愿望和决心。
B. 刘禹锡诸葛亮和扬雄,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住在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草堂中的杜甫,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同类。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D. 《爱莲说》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水陆草木之花B. 莲,花之君子者也C.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濯清涟/而不妖B. 可爱者/甚蕃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同予者/何人4.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B.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C.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D.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 孔子云:何陋之有B. 无案牍之劳形C. 春冬之时D. 观之正浓7.读《陋室铭》,本文在写作方法方法典型的特点是()A. 借景抒情B. 借物抒情C. 运用象征D. 动静结合8.读《陋室铭》,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试题《陋室铭》短文两篇习题精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课内四基达标】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敦厚淤泥濯亵
噫馨牍苔
二、选择题。
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陋室
B.德馨c.鸿儒D.何陋之有
2.从句式上看,下面不同类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加点字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①自李唐来②并自为其名
c.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泯然众人矣
D.①斯是陋室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选出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无丝竹之乱耳 D.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三句分别采用了不同句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B.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c.感叹句、陈述句、祈使句
三、语段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是一篇的抒情散文。
作者用品性高洁的自况,把、和抒情结合起来,委婉含蓄地否定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风气。
2.本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起笔,是为写作铺垫,是为了引出以点题。
3.文中表现莲花品性纯洁的语句是;反映莲花生性质朴的语句是;写莲花处世通达正直的语句是;显示莲花庄重自爱的语句是。
4.本文文笔流畅,行文从容而活泼,语言形式上骈散并用,多种句式错落有致,收笔处的一段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从语气和用途考虑,分别为句、、句。
5.这篇短文三次用衬托手法。
第一次用来衬托“予独爱莲”;第二次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第三次回应开头,用衬托突出“同予者何人”,以表现作者蔑视世俗的态度和独立孤行、洁身自好的节操。
6.本文的衬托,既有以叶衬花的陪衬,也有以黑衬白的反衬。
本文意在写莲,却处处以菊和牡丹伴之。
用菊衬莲属于,以牡丹衬莲属于。
有时候衬托还有彼此互衬、相映成趣的映衬。
7.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
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牡丹是的象征。
8.“晋陶渊明独爱菊。
”东晋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县令上任时摘冠而逃,以不合于时,偏在清秋开放,不合于世,长在山野草丛的菊花自娱,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被作者用来作为自己的生活态度的一种衬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为下列加点词注音。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2.本文选自《》。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这则铭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所作,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的。
3.本文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写主人人际交往的句子是,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4.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
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5.作者身居陋室而不自弃,以古圣贤自况,将陋室与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生活情趣的不俗。
6.本文以陋室德馨起笔,以景幽、友高、事雅描绘陋室,以陋室不陋收束全文,文中能统领全篇的词语是。
7.本文体裁上属于流行于汉末到中唐的骈体文。
除外,基本上都是骈句。
【能力素质提高】
一、下面是《陋室铭》的译文,阅读回答问题。
山不在于是否高峻,有了神仙就会著名。
水不在于是浅是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性。
这是一处简陋的房子,唯有我的美德满室香馨。
石阶上缀着苔痕点点,窗帘上映着草色青青。
说说笑笑有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没有无知的白丁。
可以在这里调弦抚琴,可以在这里参读佛经。
没有庸俗音乐骚扰耳膜,没有案头文书劳累身形。
就像那南阳的诸葛草庐,好比那西蜀的扬雄书亭。
孔子说得
好啊,君子居住的地方,哪有什么简陋丢人?
①从译文中找出与原文词序不同的句子。
②原文为了避免语言重复,故意骈句省略,译文又把它补充完整的句子是:
③译文将原文中隐含的意义直接显示出来的句子是:
④“憎命达”,真正的文字,多是不平之鸣。
心平气和、沉于酒色者,哪会沤心沥血而为文?你认为《陋室铭》与《爱莲说》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不平之气?
二、试用骈句描写一下你的小天地。
【渗透拓展创新】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欣赏以上两首诗,思考回答:
1.两首诗共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2.两首诗都是“咏梅”,为什么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品味有差异?
【中考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短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青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A.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B.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作者希望自己像诸葛亮、扬子云那样居住简陋,以便受到世人的景仰。
D.世人应以诸葛亮、扬子云为榜样,
不追求高雅的居室,才能受人景仰。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②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他们各自的德性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dūnyūzhuóxièyìxīndútái
二、
三、1.托物言志莲花记叙议论2.莲花爱莲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4.陈述疑问感叹 5.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花之君子者6.陪衬反衬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富贵8.洁身自好或出淤泥而不染 1.xīntáirúdú2.全唐文文体节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陋室吾5.有仙之山,有龙之水6.唯吾德馨7.末句
【能力素质提高】
---------------------------------精选公文范文--------------------------
一、①石阶上缀着苔痕点点,窗帘上映着草色青青②可以在这里参读佛经③君子居住的地方④略
二、略
【渗透拓展创新】
1.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富有情趣的生活,可以使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2.情趣的丰富多样表现在,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情趣也会有时代的差异。
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生活的条件和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因而,人们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品味互有差异,情趣也各不相同。
【中考真题演练】
①莲,花之君子者也②A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