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养生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3分)

译文: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老耽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①《庄子·养生主》

注:①帝之县解:顺应自然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则吊焉若此,可乎?(3分)

译文:

②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课内联系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1、抟扶摇而上()

2、北冥有鱼()

3、覆杯水于坳堂让()

4、莫之夭阏()

5、我决起而飞()

6、舂粮()

7、未数数然() 8、泠然()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怒而飞()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适千里者,三有聚粮()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5、此小大之辩也()

6、犹有所待者也()

(三)翻译下列各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天之苍苍,其下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四)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绝云气,负青天。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④适得其反。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闹者。D.夫晋,何罪之有。

7.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五)默写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 ____。覆杯水于拗堂之上,_____ __,置杯焉则胶,___ ______。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 ___。

2.适莽苍者,___ ___,____ ____;适百里者,_ ______;适千里者,_ ______。

(六)拓展

(拓展)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解释文中加横线字

使累顾曳

最后一句庄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翻译一下。

这段文字表现庄子怎样的思想特点?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参考答案

《庄子》

一、(1)①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②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2)认识和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1)①那么这样吊唁,可以吗?②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那么悲哀欢乐就不能侵入身心,古人称这是顺应自然的生来死去。

(2)庄子认为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三、(1)①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②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四、(1)①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②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2)“不可盲目自大”或“人的认识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等。

五、(1)①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②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课内练习答案

(一)1.tuán 2.míng 3.āo 4.è 5.xuè 6.chōng 7.shuó8.ling

(二)1.奋发 2.记怪异的事物 3.到、往 4.拼命追求的样子

5.通“辨”,分辨

6.凭借

(三)1.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

2.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援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

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鹌(原文为左‘安’右‘鸟’)之类一样。

4.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四)1.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2.A3.C4.D5.B 6.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7.A(五)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则芥为之舟;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宿舂粮;三月聚粮。

(六)、拓展1、派劳累回头摇动

2、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鄙弃富贵权势,追求逍遥无为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orG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

《庄子》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 先秦诸子散文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给流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所以先秦散文的阅读,首先应该扫清字词障碍,才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开展阅读。 一、批注式阅读法 批注也叫评点批注。“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观点。“批注”即加批语和注解,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式阅读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 第一步:文言文批注阅读时,可以借助个性符号批注,直观区别不同文字内容,分解理解难度。如“~”表示只需用简单扩词法就能理解的单音节词,“”表示重要的文言词语,“?”表示有难度的词句,“/”表示句子的停顿。

第二步:了解批注的形式,有眉批、旁批、尾批。眉批,也就是批在开头的空白处;旁批,即批在句子旁;尾批,就是批在一段之后。 第三步:学习批注的内容。 (1)批注难点,疏通理解。所谓难点,即难读之字,难解之词,难懂之句。一般在文言文学习的预习和初读质疑阶段。可以用注疏性阅读,对这些字词句进行批注,实在难解之处,就做上记号,留待解决。 (2)批注疑点,加深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难题,可在书本上把可疑点都批注出来,为在交流解决重点作准备。 (3)批注美点,品味语言。对文言文中优美生动、含义丰富的词句进行审美鉴赏,或者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会去发现美点,并进行赏析。 (4)批注激发想象,寓意深刻之处。文言文常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文本中,经常会留有空白之处,让人遐想无限,有寓意深刻之处,发人深省。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秋水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无知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3)。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4),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出处】 本段属《庄子》·秋水 【注释】 (1)夔〔kuí〕:古代神话中的一足兽。蚿〔xián〕:百足虫。 (2)趻踔〔chěn chuō〕:跳着行走。 (3)??〔qiǖ〕:本亦作“蹲”逆踢, (4)蜚:通“飞”。 【译文】 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羡慕无足的蛇,无足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秋毫的眼睛,能明察的眼睛羡慕能隐藏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面跳着走路,我不如你。现在你用万只脚走路,究竟怎样使用这些脚呢?”蚿说:“你说的不对,你没有看见打喷嚏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着落下来,数都数不清。现在我只是顺着天性而行,而不知道它究竟为什么是这样。”蚿对蛇说:“我用那么足行走却不及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什么呢?”蛇说:“我依靠天然的本能行走,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啊?”蛇对风说:“我运动脊背和肋部而爬行,这是有形可循的;现在你呼呼地由北海刮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好像完全没有形迹似的,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

庄子读书笔记5000字

庄子读书笔记5000字 【篇一:庄子_读书笔记】 感受经典感悟人生 ——《庄子》读书笔记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洗涤与冲刷,先秦哲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逐渐 展露成经典,再逐渐延伸至远,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指引着我 们心灵走向成熟与完美。在众多经典之中,我最喜欢《庄子》的超 脱豁达,毫不夸张地说,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经典与传奇,闪烁着无 比巨大的魅力。 伟大的哲人大多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保持着豁达的心境,坚守者 自己的原则,跨过那道坎,内心就明亮清澈了。庄子也不例外,“家贫,故往贷与监河侯”(《庄子外物》),“衣大布而补之”(《庄子 山木》),穿着带有补丁的粗布衣服,靠向人求贷以维持生计,但 对于他所不屑的人物,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庄子对于魏王、曹商 乃至惠子所悠游其中的世俗世界持强烈的抵制姿态,其傲在骨,本 有机会进入名利场,但他断然拒绝了,认为好比是像祭祀牲畜一样,“衣以文秀,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庄子列御寇》),希望像神龟一样“宁生而曳尾于涂中”,辞去 宰相一职,成为一个在污浊的世间还能保持自己精神取向和生活信 念的人。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恣意与快乐,喜欢他的潇洒与坦然, 喜欢他的率真与激情,更重要的是,他的处世态度教给我们很多。 在如今日益强调物质价值的时代,人们最容易失去的就是内心的平衡,面对物我关系、人际关系,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焦虑与 困惑,甚至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 至反过来又影响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的平衡。儒家倡导建立大同 和谐的社会秩序,可实践起来非常艰难,而庄子提出了另一种认识 世界的参考系,他的洞察与感悟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帮我们 找到了一扇审视生命及其意义的智慧的窗口。孔子希望以“中庸”求 得和谐,目光总是停留在人类自身,约束个性,牺牲自我,以达成 一致的共性。“和谐”的前提是制约,可它的负面是统治者对生命和 个性的漠视,造成人性的扭曲、人格的畸形,“和”的表面之下,是 对名利的激烈的斗争。政教合一的“人治”体制,使人们同腔同调, 甚至面孔也一样,塑造国民内敛的性格,很难得到自由与快乐。而 庄子的目光从个体生命出发,触及整个人类,接着向宇宙自然延伸,

道教文化:浪漫的庄子

道教文化:浪漫的庄子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无论在我适意的时候,还是在我失意的时候,庄子就“好象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也正因为如此,怀着感恩的心情,我走访了庄子故里。 涉足蒙城,我下意识地低下头去关注脚下那片养育庄子纳衿嫱恋亍U饽嗤粱 ?庄子曾为漆园吏),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似与庄子的汪洋恣肆及飘逸不大契合,尤其是庄子雕像朴拙如粗通文墨的老农。庄子会是这样么?或许。人不可貌相。不过,庄子像大而堂太小,俨然囚徒,这般委屈,如何逍遥! 在此之前,宋明两朝曾经修建庄子祠堂—— 宋元丰元年(公元一零七八年),王竞到蒙城当县令。到任之后,他发现庄子故去千余年,而他故里却还没有一座纪念祠堂。于是,他在涡北漆园故址首建庄

子祠堂。其中建有逍遥堂、梦蝶楼和观鱼台。出于庄重起见,王竞请当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由此可见,王竞当年建祠仅从宗族祭祀考虑,或是打着这幌子,限定规模和祭祀形式,以免朝野儒家势力的反对。后来,黄水泛涡,庄子祠堂被水淹没。 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吴一鸾出任蒙城知县,捐俸重新择地建祠。再建的庄子祠堂,规模宏大,前不能比。祠前有碑,镌刻“庄周故里”四个大字。逍遥堂居中,共计三间,中堂有庄子塑像。此外有梦蝶楼、卷篷、道舍各三间,鱼池桥一座。 明崇祯六年(公元一六三三年),蒙城知县李时芳维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濠上观鱼园,并且亲撰《新修庄子祠记》。 目前的祠堂,仅有一圈围墙、一道影壁、一座山门、一间堂小像大的逍遥堂,缺少相应的配套建筑和设施。除了野草,这里几乎没有其它绿色植物,可谓荒芜之地。令我欣慰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浪漫的蝴蝶,一会落在草叶上悠闲凉翅小憩,一会在半空中展翅飞翔。看着这些自由自在的精灵,我在默想:庄周作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作梦变为庄周?哪只蝴蝶是庄子?蝴蝶太多了,而蝴蝶都是相似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文言文阅读题)《庄子·秋水》阅读答案

《庄子·秋水》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庄子秋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译: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②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⑵阅读上面的文字,这则寓言演变成现代哪个成语并指出有什么寓意?(4分) 答: 井底之蛙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参考译文: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文化经典著作阅读之《庄子》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养生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3分) 译文: ②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老耽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①《庄子·养生主》 注:①帝之县解:顺应自然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则吊焉若此,可乎?(3分) 译文: ②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4分) 译文: (2)庄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

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庄子:永恒的乡愁

庄子:永恒的乡愁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吴文英《庄子独见?论略》 一 在先秦士人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澜的文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惟利禄是求,无什么情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最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孟子》中载景春对孟子的话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确实是大丈大吗?他们一怒诸侯便恐惧,他们安居不动,天下也就安定无事。”可见他们的显赫与威风。纵约长苏秦“位尊而多金”,风度翩翩地来往于六国之间、身兼六国相任,皮包中装着六国的相印,碰碰撞撞地作着舒心的响声,连他的父母都洒扫而郊迎三十里了。一部《战国策》说尽这些人杠杆天下之势。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苟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第—类人吹冷风了。他们暗中羡慕第一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沸反盈天又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了,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了。便只好退回房里,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写—部部好文章。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孔子在野外的时间不少,并且也颇受苦难磨炼,但他那辆常由池自己执鞭驾驶的在阡陌间奔驰扬尘的车马,其辙印是直通城市,且直通话侯的官邸的;孟子一生足迹不出齐稷下、魏大梁和滕文公的衙门:韩非出身韩国贵公子,更是自小在闹市中厮混;墨子呢?他出身“贱人”,但他也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并且他的主要活动是以城市及诸侯这个背景展开的。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鲜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鼹,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并且绝没有贪污索贿。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据他的一位穷同乡——不过后来发了迹——“一悟万乘之主而益车百乘”的曹商的话。当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时,他见到的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削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庄子会飞翔的人

庄子,会飞翔的人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⑤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⑥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⑦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庄子》简介

《庄子》简介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

最新《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

朝代:先秦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参考翻译 作者:佚名 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改变他自得的神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庄子1(含答案)全国通用

庄子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2分) 2、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2分) 能力联系二——加标点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答案见第2页)

练习一答案: 1、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 2、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练习二答案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翻译】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

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注释】 1.濮水:水名,在今河南濮阳。 2.使:派,派遣。 3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4.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5.愿以境内累(lèi)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6.顾:回头看。 7.以:用。 8.境内:四境之内,即指国内的政务。 9.累:使……劳累。 10.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11.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12.宁:宁愿。 13.贵:显示尊贵。 14.曳:拖。 15.涂:泥。 16.往矣:走吧。

庄子水文化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庄子水文化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何社林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郴州432000) [摘要]庄子好以水为喻,来阐述他深遽的哲学思想。庄子水文化寓意深刻,其中的有待思想、系统思维和休闲精神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庄子水文化旅游业休闲 水是地球的动脉,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水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人类在不断地与水接触中,从惧水、治水,到赏水、咏水,积累了丰厚的水文化知识。所谓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同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水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大爆炸时期,也是我国水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学派纷纷以水为喻来阐明自己的思想主张。从老子的“上善若水”到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孙子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到孟子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每一句都哲理深刻,耐人寻味,富于启迪。庄子也好咏水悟水,庄子水文化中的有待思想、系统思维和休闲精神等,能给予当代旅游业发展不少深刻的启示。 一、庄子水文化中的有待思想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了不少水的例子来阐述他的“有待”思想:“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也就是说,倘若水积的不深,那么它根本就没有负起大船的力量。在屋里的洼地地里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在里面漂浮着;放上一个杯子便会粘住不动,这是由于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那么鹏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背负着青天而无法遏止地飞翔,而后才能飞到南极大海。 旅游业的快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拉力因素与推力因素共同起作用。拉力因素主要是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而推力因素则主要是有众多愿意去从事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如果把旅游业比喻成一艘大船的话,那么旅游者就是水了。水之积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古代的旅游业发展很缓慢,原因在于外出旅游是少数人的专利,那时还不具备让广大民众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条件。到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人们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大众旅游才得以兴起。在我国,伴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步伐,旅游业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9·02亿人次。不过,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我们知道,产生旅游消费的基本条件有两个:即人们有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但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我国国民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不过由于我国社会处在一个变革时代,新旧体制的交替使得人们的旅游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昂贵的房价、激烈的就业竟争、高昂的医药费、飞涨的物价,都制约着人们把收入用在旅游支出上。2010年12月29日,中国最大旅游网站携程旅行网曾发布了“2011年在线旅游者调查”结果,展现了中国游客特别是在线旅游者明年的旅游消费趋势。调查结果显示住房消费成为限制旅游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而现有的休假制度也对我国旅游业淡旺季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水(节选)朝代:先秦 作者:庄子及门徒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 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

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工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 ①时:按季节。 ②灌:注人。河:黄河。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3),终始无故(4)。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9),故生而不说(10),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