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瓷器杂谈
磁州窑民国釉下彩瓷瓶上《黄鹤楼》的戏曲文化杂谈

瓷艺 人 接 受 。冯 先 铭 先 生 谈 到 青 花 的 起 源 时 曾 说 :磁州 窑釉 下彩 ( “ 白地花 ) 以说 是 青 花瓷 器 的 可
直接祖先 。傅扬先生在其所著《 ” 青花瓷器》 中也谈 到青 花 的起 源 , 认 为 :宋 代 黄 河 下 游 中原 地 区 他 “ 漳河两岸 的窑场( 宋代磁州窑) 发明的釉下彩画的 方法 … …是 青 花瓷 器釉 下彩 画的前 驱 。 正 是在 磁 ” 州窑原有的 白地黑花绘画传统 的基础 上, 青花瓷
本低廉 , 色调 文雅 , 很快 被磁 州 窑 的制 瓷业 主和 绘
化发展传播 迅速, 瓷瓶兼有 观赏、 陈设价值 、 磁州 窑从创 烧之 初 起 , 巨 匠 心 的 制 瓷 工 匠们 就 十分 独
注意其 独特 的艺 术 表 现 力 , 而 构 成 了别 具 一 格 从 的瓷 瓶戏 曲艺 术 门类在 磁州 窑 瓷瓶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这 类瓷 瓶 从 戏 曲 图案 为 主 的装 饰 特 点 来 看 ,
由于 当时人 们 的生 活 水 平 、 乐 就 是 限 于 戏 曲 文 娱
彩淡 雅 , 人 耳 目一 新 。绘 瓷艺 人 们 在 涂 有 白色 令 化妆 土 的瓷 胎 上 , 用 深 浅 不 同 的青 色 , 制 山 运 绘 水、 花鸟 、 曲 、 物 等 文人 画题 材 , 鱼 得 水 , 戏 动 如 自 由 自在 。 由于氧 化钴 发 色稳 定 , 用 方便 , 制 成 使 绘
中图 分类 号 : 86 3 K 7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9 422 1)2 00 3 10 —56 (00 0 —0 1 —0 很 快取 而代 之 , 而 北 方 青 花 …… 磁 州 窑 ( 城 ) 从 彭
宣统、民国瓷器拾零

宣统、民国瓷器拾零作者:胡秋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7期宣统、民国时期,中国的封建帝制走到了尽头,彼时的瓷器烧制随国家上层政治人物的权利更迭出现了一些新状况。
如短暂的宣统皇帝烧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真正的御用瓷,复辟总统袁世凯、贿选总统曹锟仿照封建皇帝登基烧制御用瓷的传统,也专门定烧了一批自己的专用瓷。
由于这三个人在位的时间相近、又极短,他们的御用瓷、定制瓷还没来得及真正规模烧造,就随着政权的失去而终止。
因此,虽然宣统、民国距离现在最多不过百年,但相关的瓷器在今天已经比较少见。
本文选取馆藏的上述三位人物的御用、专用瓷,做一简单的赏析。
一、宣统款粉彩牡丹秋葵纹玉壶春瓶粉彩牡丹秋葵纹玉壶春瓶,瓶高29.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2.2厘米。
瓶身绘粉彩牡丹花蝶纹。
画面主体由几株高矮错落的牡丹纹组成。
最高的一株牡丹枝条弯曲上伸,侧伸到最高处的枝桠顶端顶着一个花骨朵,稍下的干支上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瓣颜色以白为主,边缘及花芯处着红色(见图1-1)。
另一株牡丹高度居中,花朵盛开,花头方向与主枝盛开牡丹花头方向相反(见图1-2)。
此株牡丹花瓣主要为红色,边缘渐次发白。
最矮株牡丹花瓣为淡蓝色。
三株牡丹的枝干用黑彩刻画,枝干上间渐次生出带叶片的侧桠。
叶片颜色分深绿、浅绿两种,表示叶片的新老。
花朵及花叶均正面展示。
花瓣、花叶上的脉路刻画清晰。
牡丹花株的左侧绘一小片矮株不知名小花朵花卉(见图1-1),右侧绘秋葵纹。
花叶舒展,花朵盛开,露出夸张的花芯(见图1-3)。
花朵上及瓶腹空白处绘几只蝴蝶翩跹起舞。
整个画面花繁叶茂,富有生气。
瓶身花卉全部采用勾线填色画法。
器胎细腻,釉面光洁平整。
洁白的胎釉对画面的颜色起到了鲜明的反衬作用。
玉壶春瓶在清代是常见的瓷器品种,但这件玉壶春瓶,形制和花纹与清朝传统的同品种御瓷有不同之处。
该瓶的口沿较宽,颈部向腹部过渡的弧线较为舒缓,腹部较为垂长。
而传统的玉壶春瓶颈腹线条弧度较大,使得腹部看起来更为圆润。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民国时期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民国初期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型,并由传统的手工生产转变为现代机械化生产。
机制瓷器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也略显呆板,而且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民国瓷器的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较高。
尤其描金工艺作为民国瓷的一大特色,通常在器口、壶嘴、瓶的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处进行描金。
二、胎釉
与明清瓷器相比民国时期的瓷器胎质相对疏松,瓷釉与胎骨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釉面上也常出现气泡或是脱釉现象。
民国早期的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而晚清瓷器则多数没有这一特征。
三、纹式
民国瓷器使用化学彩料,因而多数色彩浮艳。
日用粗瓷的绘画为省工力,也常偷工减料,多采用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的最大变化在于贴花纸的使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产力。
民国瓷器的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等图案,装饰图案也由山水、人物、花卉图案,转变为一面为绘画,一面为诗词文字装饰。
但这一时期的画风和图案还未脱离清朝的绘画特点。
但是图案、内容还是带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民国瓷器的绘画一种是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政治主张的内容。
民国时期瓷碗的特色与特点

民国时期瓷碗的特色与特点在民国时期,中国瓷器产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一直以来都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演变。
民国时期的瓷碗,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在特色和特点上体现出了新的风格和特征。
一、创新的造型设计在民国时期,瓷碗的造型设计更加注重创新和多样性。
相比之前古朴而端庄的传统造型,民国时期的瓷碗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外观。
一些瓷碗的边缘处理得更为曲线流畅,造型更为灵动,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同时,一些瓷碗还采用了新颖的镂空、切花和浮雕工艺,增添了立体感和层次感。
二、新颖的绘画题材民国时期的瓷碗在绘画题材上展现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意。
传统的青花、釉里红等绘画风格依然存在,但出现了更多新颖的题材和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各种元素。
而且,在绘画技法上也更加多样化,采用了更为精细细腻的技法来表现细节。
民国时期的瓷碗绘画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和平衡,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更为美观和精致的视觉效果。
三、丰富多样的釉色变化民国时期的瓷碗釉色的变化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青花釉、白釉以外,民国时期的瓷碗釉色上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如梅子色、玫瑰色、鹅黄色、天蓝色等各种颜色的釉面,使得瓷碗更具有装饰性和审美价值。
同时,釉面还有明暗不一的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光影效果,增加了作品的韵味和趣味性。
四、独特的器物纹饰民国时期的瓷碗在器物纹饰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纹饰图案,如云纹、莲纹、缠枝纹等,还出现了新颖的纹饰元素,如女性头像、婴儿、战士等。
这些纹饰图案的出现,与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通过这些图案,瓷碗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用具,更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时代的痕迹和人们的情感。
五、精湛的工艺技术民国时期的瓷碗在工艺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和进步。
在胎土的选择上,更注重选用高质量的瓷土和胎质,使得瓷碗更加坚实耐用。
在制作工艺上,瓷碗的成型、修整、上釉等工序都更加精细和细致。
民国瓷器的主要特征

民国瓷器的主要特征民国瓷器的鉴定民国时期(191l—1949)瓷器生产,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
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雅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
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
在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
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瓷器胎骨很薄。
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蓝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瓷器。
当时仿古瓷器,风行全国。
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
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
民国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
陈设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福、禄、寿)、大肚人、和合二仙等。
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水仙盘、水洗、帽筒、花盆、笔筒、水盂、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
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
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蓝,俗称洋蓝。
洋蓝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蓝。
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
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简、壶、碗、杯、罐等。
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
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民-国瓷器鉴识要点所谓民-国瓷,是指从1912年至1949年间由景德镇生产的瓷器。
这近40年的时间,上连清末,下接现代,因此,瓷品上出现的特征也有一些变化,早期与光绪朝瓷相似,晚期又与现代瓷相近。
民-国瓷中,大量的是日用生活瓷,其中的制作精良者,也值得收藏。
鉴识民-国瓷,也应从胎、釉、彩料和老气4个方面入手去进行。
民-国瓷的胎质,早期普遍见粗松,较晚清尤甚,胎釉结合部多泛黄色。
也有精细的,与晚清精品相类。
现代仿品胎质做得反而坚密而生硬,分量或轻或重。
民-国晚期由于工艺操作机械化程度提高,坯胎整齐划一,厚薄均匀,切割精准,胎土细润,铁星减少。
另外,由于窑炉和燃料的改进,器物受火均匀,胎土瓷化程度提高,不易变形,胎体坚致。
民-国瓷的釉面,一般来说大都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一种松软之感。
现代仿品则光感过强,没有柔和感。
民-国后期釉料经过机械处理,釉面明净细润,但同样光亮柔和却不刺眼,这是由于时间在里面起作用。
民-国期所用青花料,一种是沿用清代料,但多有杂质,因而多数呈色发灰,不像前朝瓷发色有精神。
另一类发色也见纯正艳丽的,却不够沉着,不能入骨,有漂浮感。
民-国瓷施彩已逐渐不取矿物颜料而采用化工颜料,色彩纯度提高,少有杂质。
仿品色彩死板,少有鲜活之气。
识民-国之器,要多从老气着手。
民-国至今,至少五六十年以上,传世品上应有包浆,凡釉面色泽全无者,多数是为去浮光而用酸作假过的。
此外,民-国器绝大部分是传世品,应有擦痕和使用之痕。
但若发现有人为的方向一致的细小而密集的擦痕,这是作伪者为了去除瓷面的浮光所为,那么,此品也就可以断为新品。
民-国期大量仿制历代名瓷,但仔细观察不难区别。
民-国所仿的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瓷,其釉面和胎土的结合不如真品紧密,胎质也不如真品坚致。
仿隋唐五代白瓷,胎骨过白,釉色过亮,与该几朝的胎釉特点不一。
其所仿宋元名窑瓷,一是制作粗糙,颜色不纯,釉质也较粗。
所仿的钧窑、汝窑、哥窑等瓷,均不能做出这些名窑瓷的特定特征。
民国瓷器

民国瓷器彩绘彩是美化瓷器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图案或纹饰来表现的。
民国时期瓷器上的彩大致可以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尤以釉上彩最为丰富,有古彩、粉彩、浅绛彩、新彩、贴花、刷花、金彩等。
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
而作为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在民国时期已经没落,基本上无人从事正规的生产,所见产品也少得可怜。
民国时期的彩绘所表现的内容有三大类:传统中国画、西洋画及图案。
以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内容最为丰富,从技法上讲,有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从画面上讲,有人物、山水、动物、花鸟、花卉虫草等,由于这种分类方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分类雷同,极难反应瓷器彩及彩绘的方方面面,故多以釉上或釉下的装饰形式加以称谓,这种称谓的好处是不仅说明了器物所表现的内容,也说明了器物的烧制方法与彩的表现形式。
如“青花人物图瓶”,它所表达的完整内容是釉下施彩在高温条件下烧成的饰有人物纹饰的器物。
由于彩是美化瓷器的重要手段。
而美化程度则决定了瓷器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价格。
如前所述,最高档的是以文人画派为代表的彩瓷艺人,他们具有较高的绘画造诣,博采众长,对彩料性能掌握得很好,所以,他们的作品或自创纹饰,或摩前人纸绢之作,或借鉴明清瓷器纹饰,深受欢迎,市场价格也最高,名之为美术瓷业。
而一些在中低档瓷器上从事略显粗糙的绘画(如刷花、贴花),故产品受一般市民阶层欢迎,市场价格虽低,但销路很广,也许是因为其绘画多少有些随意,时人称之为意彩业。
而在中低档瓷器上饰以粗劣粉彩的一般水平红店,文化水平不高,绘画技巧不足,加之对新的颜料掌握不好,其作品画面较为粗俗,产品多为下层市民所用,也许是画面多为明清五彩之类,时人称之为古彩业。
在充分了解了国民瓷器彩及彩绘的种类、彩的产生方式、装饰形式及美化程度后,同时佐以民国瓷器的胎、釉特征及绘画的时代风格,就可以大致划分民国与清晚期,民国与新仿品的差异,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一青花青花是民国瓷器釉下彩中的大宗产品,是以天然赤铜石为原料经过粉碎、掏净、研磨、沸水搅拌、淀清去水等多道工序后得到的彩料。
民国瓷器鉴别特点方法

民国瓷器鉴别特点方法民国瓷器的特点1.胎釉民国时期瓷器胎质同明清时期比,相对疏松。
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
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青瓷要显得紧密一些。
2 .工艺民国初期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明显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型。
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
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在器口、壶嘴、瓶的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实施描金。
一部分描金瓷器销往海外。
3 纹式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洋蓝”绘画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飘浮的感觉。
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最大的变化是贴花纸的使用,大大提高瓷器生产力。
民国瓷器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彩绘内容丰富多彩,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吉祥图案等一应俱全,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
但画风和图案等均未脱清朝人的绘画特点。
尽管如此,在图案内容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色。
民国瓷器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绘画而表现出来的。
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依然很多见,但也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政治主张的内容。
4 民国彩瓷有浅绛彩和粉彩等多种彩瓷。
尤其是新粉彩工艺与内容的革新,还表现在原本作为瓷器装饰而存在的彩绘,一部分发展为专门的瓷画艺术。
民国二十年代已成风尚,彩绘工匠中的佼佼者们完成了由瓷画艺匠到瓷画画家的转变。
除传统画法外,与彩料的变化相适应,还引入了西洋画法。
除了大量手工绘画瓷器以外还有大量瓷板画同时出现。
事实上民国彩瓷已经成为绘画艺术的载体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瓷器杂谈 2011年08月26日 20:44 收藏界江西邹建平尹青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此后的38年中,中国处于社会动荡、百业衰败之中,景德镇瓷业也遭受重创。
综观民国景德镇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发展最后衰亡的过程,但明显缺少一个辉煌时期。
虽然如此,但在短暂的38年中,却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
民国初期的仿古瓷是民国瓷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自从清帝逊位、官窑瓦解之后,仿造清代官窑产品一时成为风尚,仿制古瓷的工艺于民国初年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主要行业,仿古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瓷器生产的水平。
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风行一时,究其原因,一是官窑瓦解之后,官窑良工四散而流入民间,从前想仿而不敢仿的贡品,如今但仿无碍。
正如《饮流斋说瓷》谓:“自(清代)末叶至近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驰,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今则无所不敢也。
”二是社会上对仿古瓷的需求大增,给仿制者带来了大量的利润。
民国仿古瓷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历代名窑瓷器均在其仿制之列,尤其是仿清康熙乾隆器最为流行。
民国瓷器中最为人们所青睐的当属以珠山八友为代表所创作的新粉彩瓷器,他们以瓷入画,以胎为纸,汲取中国画的营养,所创作的新粉彩瓷器,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没有他们的创作,民国瓷器将是暗淡无光的。
除以上两点外,民国瓷器中还有一些零星的闪光点,本文拟从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瓷器中,遴选出几件民国瓷器,从中可品读出民国景德镇瓷器生产中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
一、江西瓷业公司的产品清末民初,由于经济衰退及洋瓷倾销的内外夹击,中国陶瓷生产进入了历史的低潮。
不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有识之士纷纷倡议开办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关于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它正式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为官商合办,其创办目的是改良景德镇衰落中的陶瓷工业。
但因时局多变,资金来源中断,无法购置机械设备,又重回手工制瓷的老路,即便如此,也较清末有一定的发展,在景德镇独领风骚几近二十年。
江西瓷业公司出品制作精良,如这件粉彩山水纹双耳瓶(图1,一耳残),高23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7.3厘米。
外口沿及颈上部以蓝料绘简化回纹、如意云纹、璎珞纹,这是民国瓷器上常见的辅助纹饰。
腹部以粉彩绘通景山水纹,并题:“学义校长四旬大庆纪念,九江女师暨附小全体教职员敬赠,二九·八。
”底红彩楷书“江西瓷业公司”款。
图1-1图1-2瓷器上的题款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尚:旧时社会官场和商界人士在擢升、大寿、开张、乔迁、新婚、离别等时,师生同仁、亲朋好友盛行馈赠礼品,以表示祝贺。
而江西有一得天独厚的地方特产——景德镇瓷器,社会上自然就崇尚用瓷器,尤其是以名家瓷画作为礼品,因此,民国时期的瓷器上常常有“某某雅赏、某某敬赠”题款,一般还有作者款印。
二、“居仁堂”款与袁世凯用瓷关于洪宪瓷器的问题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陶瓷历史的一个最富争论性的问题,中外学者的意见莫衷一是。
《景德镇陶瓷史稿》肯定地记述了袁世凯于1916年派郭葆昌到景德镇督烧御用瓷器四万件,内有仿珐琅彩瓷一百件,共用银一百四十万元,并记载烧窑户为鄢得意(即鄢汝珍)。
但另一批学者却认为,自袁世凯1915年12月底决定采用“洪宪”为国号至1916年2月23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的短短几十天里,是不可能完成造瓷的筹备、设计、制作等程序的。
所以全部书写洪宪款识的瓷器,不论是“洪宪年制”还是“洪宪御制”都不可能是真品。
关于“居仁堂”款瓷器,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也有以下的论述:“清社既屋,民国成立,继之而起者则有袁项城之洪宪瓷。
项城酝酿称帝,照专制时代之惯例,登极时必造瓷以资纪念,遂派公府庶务司长瓷学专家之郭葆昌氏为九江关监督兼陶务监督,经营烧造事宜。
当时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镇,颜料则取诸禁内,所制各器悉仿古月轩,而底款则一律为红色篆书…居仁堂‟三字。
”以下是几件馆藏的“居仁堂”款瓷器:图2粉彩开光山水纹鱼缸(图2),高17.1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2.2厘米。
敛口,圆腹,双圈矮圈足。
通器绘各种花卉纹,繁花似锦,腹部三个圆形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绘画细腻,勾描皴擦并用。
整器色彩淡雅柔和,釉面白腻,底有“居仁堂制”双框红料篆款。
图3-1图3-2仿木釉开光粉彩花鸟纹瓶(图3),高3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厘米。
口沿描金,器表施仿木纹釉,上绘折枝花卉纹,腹部三个圆形开光,内绘花鸟纹。
器内口颈部和器底施绿釉,底“居仁堂制”红料方框篆款。
胎体轻薄。
图4-1图4-2粉彩芦雁纹瓶(图4),高22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4厘米。
器表通景绘芦雁纹。
颈部题:“甲戌年季秋月学义校长惠存。
赓业、毓璋、裕风敬赠。
”底有“居仁堂制”双方框红彩篆款。
甲戌年为1934年,显然不是袁府定制的。
从上述几件“居仁堂制”款的瓷器来看,与赵汝珍所说的仿古月轩底款一律为红色篆书“居仁堂”三字不同,应该不是1916年袁世凯称帝时所烧的所谓“洪宪瓷”。
居仁堂是故宫(微博)中南海里面的一所宫殿,原名仪鸾殿。
1912至1916年袁世凯被委任为大总统时,将其用作总统府并改名为居仁堂。
一般认为,书有“居仁堂制”款的瓷器,是袁世凯在景德镇定烧的袁府用器。
但从我馆收藏的几件居仁堂款的瓷器来看,有的明显不是袁府用瓷,而是民国后期的伪托款,如图4粉彩芦雁纹瓶。
三、江西陶校及陶校承制礼品瓷图5-1图5-2江西省立陶业学校的前身是“中国陶业学堂”,它是江西瓷业公司下属的一所陶瓷学校,校址设在鄱阳(今波阳)。
创办人张浩,字犀候,生于1876年,江西新建人,年轻时留学日本学习窑业,学成后于1906年回国,与康达(字特璋)合作在江西波阳创办“中国陶业学堂”,隶属江西瓷业公司。
1912年,陶业学堂与江西省瓷业公司分立,改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15年更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
1934年陶校从波阳迁往九江,抗战爆发,陶校几经迁徙,后于1944年11月迁往景德镇,使用浮梁陶校校舍,1945年8月两校正式合并。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全国陶业的发展,陶校于1947年底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为江西陶业专科学校。
图5铁骨泥描金开光粉彩双耳尊是江西陶校教师潘庸秉所绘,腹部前后开光内均以粉彩绘高士图,底有“江西陶校精制”朱文方印。
馆藏中还有一件潘庸秉所绘作品,腹部正面开光内绘松鹿,有一“潘”朱文方印,背面开光内绘牧童骑牛吹笛图,旁题“庸秉”,下钤“秉印”,底部为“乾隆年制”蓝色堆料双方框款。
图6-1图6-2图6铁骨泥描金开光粉彩山水纹双耳尊高32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13.6厘米。
敞口,溜肩,圆垂腹,矮圈足,颈腹部的耳饰丰富多彩,先是堆塑两“S”形如意耳,其下挂有用绳索串起的“”字、双鱼、如意云头、蝉四种代表吉祥的贴塑装饰,腹部前后开光内均以粉彩绘山水纹,器底红彩书“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下有“中正”方框款。
此器制作工艺复杂,先在素胎上凸印出口沿部位的如意云纹,颈部的蕉叶纹和蝙蝠纹,并各以弦纹相隔,腹部凸印出圆形开光和变形云纹,圈足上刻印凸出的绳索纹,然后在素地上錾敲使之凹凸不平,再在圆形开光内和器内、器底施白釉,经高温烧成后在开光内以粉彩绘纹饰,其余素胎上施铁骨泥,并在凸印的纹饰上描金,最后经低温烧成,烧成后器表纹饰突出有立体感,而铁骨泥地坑洼不平状似桔皮皱。
1946年8月,蒋介石在庐山避暑,因需要一批精细礼品瓷送给盟国首脑,他向江西省主席王陵基作了交代。
王找到时任江西省陶校校长的汪潘,同上庐山面见蒋介石。
会见交谈的内容可以从25日上海《民国日报》上刊登的电讯通稿知其大概。
全文如下:“主席关怀景德镇名瓷:(中央社牯岭廿四日电),景德镇之旧御窑将改为国营瓷窑,此乃蒋主席接见圣忠学校校长(注应为陶业学校)汪潘时所指示者。
主席对景德镇瓷业现况备极关怀,谓国家欣逢胜利,应有名瓷分送盟邦,以志庆典。
此次名瓷须仿乾隆时代作品风格,瓷质力求细薄,色调务须高雅。
蒋主席面谕汪校长从速与赣府洽办,积极进行”。
汪回到景德镇,立即召集陶瓷名家们商议,人员主要有彭友贤、张志汤、吴仁敬、潘庸秉、赵金生、余昌骏等。
图案主要由陶校的张志汤、潘庸秉等绘制,经数月才完成。
古朴雅致、富丽堂皇的礼品瓷,蒋介石见后很满意,后以国家或蒋介石夫妇的名义,分别赠送给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特使马歇尔。
这批瓷器的制作成功使陶校名声大振,紧接着,南京的一些高级官员也来电来函订货,学校就将原图样按比例缩小,但器型、画面不变,价格也便宜得多。
因此,上述于1947年制的有“中正”款的器物应当是蒋介石在庐山指示陶校为其所作的礼品瓷,而另两件小型器物,很可能是南京官员的订货。
这几件瓷器,确如电文中所说的有仿乾隆时代风格,其中一件底款上直接书上“乾隆年制”伪托款。
四、瓷商与瓷店自元朝始,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明代御窑厂的设立,更使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业内的一枝独秀。
瓷业的发展,离不开销售的兴旺,而这兴旺的纽带便是瓷商。
清人郑廷桂记载了当时瓷商的情况: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
凡来景德镇从商者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同一籍贯者组成“帮”,明末清初,来自各地采办的瓷商共有八个帮。
这些帮为了在景德镇长期落脚,不惜耗费巨资,建造宏伟的会馆。
在清朝前期建造的会馆有宁绍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山西会馆、苏湖会馆、湖北会馆和湖南会馆等。
瓷商又分“字号”和“水客”两种,水客为行商,他们亲自押运瓷器到外地销售,售后采购货物回景德镇,做到两头获利。
字号为资本大者,在外地开有某字号瓷店,派员常驻景德镇采购瓷器。
瓷庄是资本大的瓷商驻镇采购瓷器的场所,瓷商在外地开设瓷器店,在景德镇开设瓷庄,自己或委派代理人坐镇收购瓷器,但只是为自己收购,不能代人采购。
民国时期,许多大城市的瓷店在经营景德镇彩瓷的同时,为满足当地的某些特殊用户的要求,也购买景德镇的白瓷胎,招聘高手彩瓷,瓷器店自烧红炉加彩。
其实这种情况,早在清康熙、乾隆时期就已出现,民国时期,这种现象愈甚。
像南昌的丽泽轩、新中华等瓷器店除了自己培养艺徒外,还曾来景德镇延聘名手至南昌彩瓷,而南昌的艺人也有去景德镇彩瓷的。
图7-1图7-2图7粉彩加官进爵图爆竹瓶是民国著名绘瓷艺人刘希任为新中华瓷器店绘制的作品。
瓶高24.5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8厘米。
唇口,束颈,平肩,直筒腹,束胫,矮圈足。
口沿饰龟背锦纹,颈部饰折枝牡丹纹,肩部饰折枝菊和勾连回纹,腹部以粉彩绘加官进爵图,腹下部有一周城垛纹,圈足上饰勾连回纹。
腹部题:“加官进爵。
时在戊子年仲秋上浣书于洪都百花州,南昌刘希任。
”下有“南昌刘”、“希任”两朱文方章,底有“新中华”印章款。
刘希任(1906-1967年),江西南昌人,自幼爱好绘画并与其兄刘希玉自学绘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