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瓷器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自远古时期以来就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

到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陶瓷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出现了一些釉陶器和彩绘陶器。

然而,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中国的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代的人们发现了高岭土,将其烧制成的陶瓷制品具有非常高的质量和瓷质的特性,这就是最早的瓷器的产物。

随着瓷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瓷器在汉代(前206年-220年)进一步发展。

汉代的瓷器主要以青瓷为主,青瓷产于浙江、江西等地,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有时需要经历数十道工序,最终才能烧制成为完美的瓷器。

这一时期的瓷器质量非常高,很多作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随着唐代(618年-907年)的到来,中国的瓷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的瓷器以白瓷和三彩瓷为主,这些瓷器的烧制技术非常复杂,工艺精湛。

唐代的瓷器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世界各国追捧的宝贝。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瓷器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瓷器以汝窑、官窑、定窑等著名窑口制作的瓷器为主,这些瓷器制作精美,质量上乘,被誉为瓷器的顶峰之作。

宋代的瓷器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重要的突破,被视为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时期。

随着元代(1271年-1368年)的到来,中国的瓷器开始向外传播,并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代的瓷器以青花瓷和高温彩瓷为主,虽然不及宋代的瓷器那般精美,但因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明代(1368年-1644年)的瓷器以鸡血红、家宝瓷、白釉瓷等为主,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上更为丰富多样,装饰更为精美华丽。

明代的瓷器非常受欢迎,远销世界各地。

到了清代(1644年-1911年),中国的瓷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清代的瓷器以粉彩瓷、外销瓷、粉青瓷等为主,其中,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量最大的瓷器品种,远销欧洲、北美等地,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作。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中国陶瓷发展简史第⼀章瓷器的起源及发展陶瓷是中国古代⼈民对陶瓷器⽫的总称,⼀般不作深究。

以⾄1934年出版《中国陶瓷史》时,根本是陶、瓷称谓混⽤,陶与瓷的真正区别划分是现代的事。

陶与瓷的区分关系到瓷器的起源问题,如果陶瓷不分,怎么能⼤谈瓷器是我国发明的呢?因为⽬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我国是陶器发源地。

所以陶与瓷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瓷器的起源上,对后世的唐三彩、“宋三彩”、“辽三彩”、“⾦三彩”、“素三彩”以及铅釉器的陶瓷属性⼀般⽆⼈追究。

⾃巩县窑“唐青花”出⼟后,唐代陶与瓷的属性也主要集中在“青花”定义的影响下⽽探讨。

本⽂不涉及瓷器起源之争论,因为这个问题到⽬前为⽌很难有公认的定论。

图01西周原始青瓷⾖,⼴东博罗横岭⼭出⼟,⼴东省⽂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02春秋原始青瓷⿍,浙江德清⽕烧⼭窑址出⼟,浙江省⽂物考古研究所藏。

图03北宋越窑盏托,浙江上虞县博物馆藏。

图04唐越窑带銎壶,浙江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出⼟,宁波市博物馆藏。

图05唐越窑鎏⾦银棱平脱秘⾊瓷碗,陕西扶风法门寺出⼟,法门寺博物馆藏。

14000年前,我国出现最早的原始陶器。

新⽯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印纹硬陶,不⽤印纹软陶的易熔粘⼟,⽽改⽤⼀种含Fe2O3较低的、较纯的粘⼟,烧成温度已提⾼⾄1100℃左右,与瓷胎已⽐较接近,烧造温度开始接近瓷器。

为原始瓷的产⽣做好了准备。

第⼀节原始瓷器原始瓷属于瓷器⽣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继印纹硬陶出现后,夏代晚期才出现“原始瓷”,但出⼟物不多。

商周原始瓷⽣产⼜有了很⼤的发展,在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安徽、河南、陕西、⼭东、⼭西等地都有出⼟。

经不断发展,东汉烧成青釉瓷。

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原始瓷器胎以灰⽩为主,也有灰⾊较淡或较深,少数呈褐⾊,⼀般较致密,略有吸⽔性。

内外施玻璃釉,厚薄不匀,釉⾊青中带灰、青中泛黄、黄中带褐以⾄颜⾊较深的呈酱⾊。

⼀般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

胎的原料处理粗糙,有时⾁眼可见到釉层下的粗颗粒⽯英砂和较⼤⽓孔。

中国瓷器史书籍

中国瓷器史书籍

中国瓷器史书籍序言一、《中国瓷器发展史》这本书是研究中国瓷器历史的经典之作,详细记录了中国瓷器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从最早的陶器时代,到商代的青铜器瓷化,再到秦汉时期的高温瓷器,以及宋代的青瓷、汝瓷等名窑瓷器,这本书几乎囊括了中国瓷器的全景,是了解中国瓷器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中国古代瓷器之美》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的美丽和精湛工艺。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瓷器种类的介绍,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瓷器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

从唐三彩到宋磁州窑,再到明代的景德镇瓷器,每一种瓷器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三、《中国瓷器与文明》这本书将中国瓷器与中国古代文明相结合,探讨了瓷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宗教信仰到文人雅士的品鉴,再到宫廷的贵族生活,瓷器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史料和案例,揭示了中国瓷器与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解。

四、《中国瓷器名窑》这本书集中介绍了中国瓷器名窑的历史和特点。

中国古代瓷器名窑众多,如景德镇、汝窑、宜兴紫砂等,每个名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这本书通过详细的描绘和图片展示,带领读者领略名窑瓷器的独特魅力,了解不同名窑的传承和创新。

五、《中国瓷器鉴赏辞典》这本书是瓷器鉴赏的权威辞典,收录了众多瓷器的图片和详细介绍。

无论是青瓷、白瓷、彩瓷还是磁州窑、宜兴紫砂等,每种瓷器都有专门的条目,包括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和鉴赏要点等。

这本书是瓷器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赏中国瓷器。

六、《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这本书从国际视野出发,探讨了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和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瓷器就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造型闻名于世。

本书通过对世界各地的瓷器收藏和影响的考察,揭示了中国瓷器对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结语中国瓷器的历史悠久而辉煌,众多的书籍记录了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

从《中国瓷器发展史》到《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这些经典之作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

早期的陶器相对粗糙,直到唐代以后,瓷器才逐渐成为主流。

唐代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产区为河南的邢窑、河北的定
州窑、山东的井台窑等。

这一时期以白瓷、青瓷为主,其中青瓷是中
国瓷器的代表,具有厚重、坚实、耐久的特点。

此外,唐代还涌现出
五彩瓷、黑釉瓷等新品种。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期,主要产区为江西的景德镇、浙江的
官窑、福建的南靖窑等。

宋代瓷器质地细腻,以青花瓷和白瓷为主要
代表,青花瓷在世界瓷器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宋代还出现了宣德瓷、哥窑瓷、汝窑瓷等名窑,被誉为中国瓷器的三大名窑。

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过渡期,主要产区为江西的景德镇、四川
的锦城窑、河南的彩色素瓷等。

元代瓷器风格多样,器形独特,多用
青花、红花、刻花等装饰手法。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主要产区为江西的景德镇、广
东的德化窑、福建的韶山窑等。

明代瓷器特点是色彩斑斓,装饰花纹
繁多,其中明宣德瓷、永乐宣德瓷等皇家瓷器更是瓷器史上的珍品。

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终结时期,主要产区为江西的景德镇、浙
江的宜兴窑、广东的德化窑等。

清代瓷器重视釉色,以粉彩、绿釉、
蓝白釉为主,瓷器形态简洁,装饰十分精美。

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性产地,
这些都为中国瓷器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中国瓷器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关于中国瓷器的相关知识:1. 起源与发展: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

最初的瓷器为陶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渐渐演变成瓷质。

在宋代,越窑、汝窑、官窑等名瓷的产生使中国瓷器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商品。

2. 分类与特点:中国瓷器可以按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窑口等进行分类。

按制作工艺,中国瓷器主要分为手工制作的官窑瓷和民窑瓷;按装饰风格,可以分为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瓷、刻花瓷等;按窑口,可以分为汝窑、钧窑、官窑、定窑、景德镇瓷等。

中国瓷器的特点是细腻、纹饰丰富、造型优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 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以青花为主要装饰的瓷器,流行于明清时期。

青花瓷的特点是用深蓝色的钴料在素瓷上绘制各种纹饰,并利用釉下传统的烧制工艺,使钴料在高温下转化成青蓝色,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青花瓷的纹饰多样,既有山水人物,也有花鸟虫鱼,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

4. 粉彩瓷:粉彩瓷是指运用粉彩釉技法绘制的瓷器。

粉彩是一种绘画在瓷器上的技法,采用铁红为根本色,辅以各种颜色的釉料,通过层层施釉和多次烧制而成。

粉彩瓷具有色彩明亮鲜艳、画面细腻缤纷的特点,常用于绘制花草、山水、人物等图案。

5. 官窑瓷:官窑瓷是指中国历代由官方专门制作的瓷器。

最早的官窑瓷起源于五代时期,宋代官窑瓷以汝窑、官窑、定窑为代表,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瓷器之一。

官窑瓷以其高贵典雅的造型和纯净无瑕的质地而闻名,出现在官方的重要宴会、庆典和皇室宫殿中。

6. 民窑瓷:民窑瓷是指由民间制作的瓷器。

民窑瓷的产地广泛,代表有龙泉、景德镇、宜兴等。

民窑瓷在造型和装饰上较为丰富多样,窑口众多,技艺也相对较为简单。

不同窑口的民窑瓷品质各异,但都带有浓郁的民间手工艺特色。

中国瓷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中国瓷器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瓷器发展史PPT课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等十几个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
和几何印纹陶等。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彩绘纹饰又多以 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龙山文化的 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陶瓷是一种独特而
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 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 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 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 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 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陶 器就烧成了。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 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 罐
九龙杯(明)
宋代龙泉梅子 青盏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
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 代社会的诸多信息。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 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 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 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 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陶 器就烧成了。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 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新石器时代- 先陶器时代:
- 早期的陶器为瓷器的前身。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制作简单的陶器,如红陶和灰陶。

2. 新石器时代- 陶器时代:
- 陶器时代是瓷器发展的最初阶段。

人们开始制作更为精致的陶器,如黑陶、灰陶等。

3. 商代- 彩陶时期:
- 商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精美的彩陶,以及早期的青铜器。

4. 西周- 青铜时期:
- 随着青铜文化的繁荣,瓷器制作水平得到提高。

此时期的瓷器较为简单,多为灰白色。

5. 东周- 陶瓷瓷器时期:
- 到了东周时期,瓷器逐渐成为主流。

陶瓷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6. 秦汉- 绿釉时期:
- 在秦汉时期,瓷器制作进入绿釉时期。

绿釉陶瓷成为当时的主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7. 南北朝- 三彩时期:
- 南北朝时期,陶瓷瓷器开始出现三彩釉,丰富了色彩,制作工艺更加复杂。

8. 隋唐- 唐三彩时期:
- 唐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三彩成为当时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9. 宋代- 宋瓷时期:
- 宋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艺的巅峰时期。

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相继兴起,开创了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10. 元明清- 明清瓷器时期:
-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器的主要产地。

青花瓷、五彩瓷等瓷器风格独具特色。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整理课件
43
整理课件
44
瓷中神话—元青花
青花有宋代创烧说,有唐代创烧说,但是地点都不是景德 镇,和元青花没有传承关系。元青花开始于元代中晚期,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 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 相径庭,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 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而且开创了中国陶瓷装 饰的先河。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饱满雄健, 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其独特的品类、造 型、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瓷工艺从原料、 制作、绘画到烧成的完美程度。
整理课件
2
陶器的由来
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能够用火 烧造一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开端。 正是这个发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的一个先端。因为有 了陶器的发明,才有了后面瓷器的发明。 陶器产生的一个最好的背景是黄河流域。陶器主要的发现 地域,大多数沿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有,但与黄河流 域相比较,陶器数量要少,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 古代烧制陶器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容器。陶器还有另外一个 用途,就是烧砖。红砖、灰砖都是陶器。 缺点:易碎、吸水。
官瓷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为中国五大名瓷 之一。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官瓷因制作技艺高,成品率极低, 加之其制作工艺曾失传,故传世作品甚少,倍显珍贵。北宋 官窑历时短暂,毁于金金兵攻陷开封的1125年。
整理课件
32
整理课件
33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是与官窑非常接 近的一个窑口。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 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 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对世界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瓷器。中国陶瓷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从陶瓷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异的造型,多变的釉色和装饰,缤纷的彩绘和不断改进的工艺,这些人类利用水、火的作用而将泥土转变成的陶瓷器上充分表现了先民们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力。

一,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创造了瓷器,这不仅使先民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瓷器具有优于陶器和金属器的长处。如瓷器由于有一层光洁不透水的釉层,与陶器相比,其具有清洁,坚硬的特点。又由于瓷器是将廉价的矿石材料经过热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各种造型的器物,由于其的加工过程相对简易,与金属材料制成的器物相比,其具有廉价的优点。这是瓷器自然属性方面的优点。

同时,由于其易于塑造的形态,优美多变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因此,瓷器从其生产伊始就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品。

1. 瓷器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瓷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但是,认为瓷器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大家的认识还是一致的。这四个条件是: 第一,瓷器必须用瓷土作胎。瓷土是一种岩状矿石,在中国很早就使用瓷石作原料来生产瓷器了。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各种瓷土(Porcelain clay)的品质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应该是高岭土(Kaoline)。高岭土一名的由来,是由于这种原料出于距景德镇不远的高岭山,用于制瓷而得名。在长期的相延使用中,高岭土也被用来泛指瓷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中国各地瓷土的组成不同,使各地瓷器的质地和胎色千差万别,也是后来形成不同瓷系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如何,使用的原料中高岭土必定占较高的比例,这是瓷器与陶器的重要区别。

第二,瓷器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使胎体充分烧结,结构紧密。检验方法是,物理测定胎体的吸水率应低于1%或不吸水。高温烧制过程,是从瓷土变为瓷器的主要的化学反应过程,是瓷器有别于陶器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瓷器的表面应施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在标准的高温下釉完全熔融,达到玻璃化。这样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一层完全不吸水、光亮洁净的保护层,这是瓷器最大的优点之一。釉中含氧化铁的多少,烧成时窑炉内气氛的不同,导致成品瓷器呈现出白、黑、青等不同的颜色。釉中加入铜、钴等不同的元素,又可呈现出红、绿、蓝等美丽的颜色,使瓷器具有色彩多样、华美秀丽的特色。

第四,瓷器烧结后,胎体结实、坚硬,叩之发出清越的金属声。这一点实际上与制瓷原料的品质和烧结度密切相关。但它是一种易鉴定和直观的标准。 此外,有些学者在谈到什么是瓷器或瓷器应具备的条件时,往往还将瓷器胎质的白度和透明度作为一项标准。认为瓷器的胎色应该为白色,瓷器的胎质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认为胎质不具备一定的白度和透明度的,一概不能称为瓷器。如果按这种意见,那么我国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相当大一部分地区生产的瓷器就都被划到瓷器范围之外了。这是不符合我国瓷器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实际情况是,我国的瓷器既有白色胎,薄胎半透明的;也有灰、褐、黑色,不透光的。但胎体的断面均有玻璃相,烧结程度较好,吸水率较低,应该说是达到了瓷器的标准了。在汉语里,只有“陶”和“瓷”两个概念,而英语里则有三个等级,即porcelain,表示完全达到现代陶瓷标准的瓷器;stoneware,有中国学者将其译为炻器,但这个词始终不能推广流行,有的学者则干脆称之为半陶半瓷的器物;再有就是earthenware或pottery,意思是陶器。实际情况是,中国在相当长时间里生产的器物,尤其是北方广大地区长时间生产的都应被称为stoneware。但不论是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现代学者的研究,都把前二者统称为瓷器。

瓷器的生产要求人们对瓷土的可塑性有充分的认识,对高温熔炼技术能熟练掌握。有了对这些物理、化学反应的认识和控制,瓷器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瓷器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2.印纹硬陶的产生 印纹硬陶主要是在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包括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台湾和香港等地。一般认为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商代,兴盛于西周,春秋战国后逐渐衰微。

印纹硬陶和一般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其使用的原料上的变化,印纹硬陶所用原料为含杂质较多的瓷土,氧化铁的含量低于陶器,烧成温度可达1200OC;在成型方法上与陶器大体相同。但之所以称为印纹硬陶,是因为器物表面都用刻有阴文的陶或木制的印模在器表拍印花纹,这些花纹给陶器带来了优美的装饰,又有一定的强化器物胎体的作用。印纹硬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比一般的陶器具有更致密坚硬的质地,原因是制陶原料的变化和烧成温度的提高。而烧成温度的提高有赖于窑炉的改进,至少在商代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小型龙窑,长的窑室和烟囱使窑温大大提高。

3.原始青瓷的出现 1970年代,在文物考古界和科技界进行过一场关于什么是瓷器和瓷器是何时出现的大讨论,最终,学者们在原始瓷器方面大体达成了一致,即把商周到东汉后期以前的一批以瓷土做胎,器表施釉,但烧成温度没有达到1250OC的器物称为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在器物的内外表面或仅在外表面施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釉色从青灰、青黄、黄褐到较深色的酱色釉,一般胎釉结合不好,胎质进一步改进,胎色多呈灰白色,一般烧结较好,胎质致密。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的高温釉器物,这类器物在早期主要是作为青铜礼器的替代品,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作为日用品。这时期的主要产地在今天浙江的中部地区,从湖州到德清地区发现了商周时期的窑址。如前年发掘的德清火烧山(春秋时期)和亭子桥(战国时期)窑址,出土的原始瓷器的水平已相当高,质量也较稳定,装烧方法表明其生产技术已很成熟。

二,东汉晚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到东汉时期,在主要胎釉特征上都达到了现代标准的成熟瓷器产生了,代表窑址为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址,实际上应该是在今曹娥江流域出现的一组窑场都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生产成熟瓷器的水平,如前几年发掘的上虞大园坪窑。这些窑的产品标志着完成了瓷器发明的过程,从此世界上有了瓷器,其作为一种材料影响更为深远。

科技工作者对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址出土的瓷片进行过详细的理化分析,表明其在胎体的烧结度,烧成温度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现代的瓷器标准。(“它的胎釉中的Fe2O3(铁)和TiO2(钛)的含量都比较低,烧成温度已达到1300OC。瓷胎中石英颗粒较细,分布较均匀,莫来石针晶到处可见,玻璃态较多。釉为透明的玻璃釉,釉泡及残留石英甚少。胎釉交界处常有钙长石析晶层,增强了胎釉的结合强度。钛的吸水率很小而且具有较高的抗弯强度。根据它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以及性能可以认为已达到瓷器的标准。(《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5页)”)

我们通常将这种已经达到瓷器标准的青瓷器称为“成熟的瓷器”,其出现后瓷器在南方地区迅速的普及和发展。青釉瓷在南方首先烧制成功应归公于南方盛产的瓷石。其次应归功于南方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积累。烧制成熟瓷器的龙窑经过不断的改进日臻完善,使烧成温度可以稳定地达到1300OC。加之胎釉的改进,使成熟瓷器产生。

三,东汉晚期到隋代南方地区青瓷生产的发展与繁荣 成熟瓷器出现以后,瓷器的产地在南方地区迅速普及,表明这种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普遍使用。最主要的是浙江的以曹娥江流域为中心的瓷器产区;江西的以丰城为中心的产区和湖南的以湘阴为中心的产区。这几个产区在六朝时期交替成为产品质量最高的地区。到南朝晚期、隋代时,南方地区的许多边远地区都开始生产瓷器,如福建、广东、安徽的淮南窑和四川的邛崃窑,等等。不过,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地区的制瓷业是最发达的,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和这一阶段瓷器发展的总体脉络。上虞地区是三国时期的瓷器制造中心,产品质量最好,窑业也最发达,在曹娥江中游两岸有密集的分布,窑址数量达到30余处。工艺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窑炉的改进,上虞鞍山窑炉比东汉时期的龙窑明显加长,这样它可以增加装烧量,从而提高了产量,同时窑身前宽后窄,又有利于器物烧成。窑炉的倾斜度前段比较平缓,后段较陡,这时窑室比较矮,靠窑炉的坡度自然抽风,使窑内达到较高的温度。

西晋时期是早期青瓷发展的高峰时期,烧成技术的改进在这一期有了突破。工匠们经过长期实践,有可能采用了分段烧成技术,即在窑壁上开设投柴孔,从前往后一段一段烧成。这样,各窑场就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增加龙窑的长度。这一时期是器物种类最丰富的一期,造型复杂多样,特别流行以动物形象作为器物整体造型,形象生动。模拟生产、生活设施用具的模型明器继续盛行。胎釉质量达到了相对高的水平,胎质致密坚硬,釉色均匀稳定,装饰手法多样,且装饰位置很规律。往往一件器物上会使用多种装饰手法,如在碗、罐、钵、洗等容器上既有刻划的弦纹,又有压印的斜方格纹,戳印的联珠纹,以及贴饰的铺首纹等。十分注重器形的美观和艺术性,并且能把器物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

东晋时期时浙江青瓷发展的上虞一带发现的窑址很少,至今仅有十处左右,胎颜色深浅不一,导致了釉色效果的差别。但窑场自己生产的器物釉色相对稳定。釉层薄厚多较均匀,釉面多较光洁、晶莹,开细纹片。这时期花纹装饰趋向简洁。当器物的造型开始向修长匀称发展,工匠们调整了器物腹径和器高的比例,造型趋于合理和匀称,器形总体增高。器形上的折线和弧线有机结合,增添了器物的美感。动物形象器物少见。

南朝前期,浙江地区的窑业依然处于低潮期,窑址数量较少。这一期瓷器的胎质普遍比较细腻,釉层均匀,器类进一步集中为生活用器,淘汰了狮形插器等器形。器物造型较上一期更趋于规范化、定型化。器物轮廓线条流畅,讲究弧度变化。器形变高,造型修长。

南朝后期,浙江窑场的数量开始增多,表明浙江的制瓷业在本阶段有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器类多与南朝前期相同,类别进一步减少。盘口壶、鸡首壶等容器造型瘦长,罐则大口深腹,富于曲线。器形规范,各种器物型式比较单一。除鸡首壶外,已很少见将器物的外形做成动物形象的作法了。器物造型更加简朴、实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