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与调整方案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与调整方案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与调整方案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和调整方案非常重要,它能够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与调整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

一、胰岛素的起始治疗1. 胰岛素的适应症胰岛素适用于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例如妊娠期糖尿病、胰腺疾病等。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通常是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继续使用口服药物时使用。

2. 胰岛素的起始剂量胰岛素的起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包括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等因素。

一般建议的起始剂量为每日0.2-0.4单位/公斤,分为两次或三次注射。

剂量的调整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胰岛素注射技巧胰岛素注射的部位主要包括腹部、大腿和臂部,不同部位的吸收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

注射前应清洁皮肤,避免注射到静脉或肌肉内,避免对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 胰岛素的监测起始治疗阶段,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监测频率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二、胰岛素的调整方案1. 胰岛素的调整时机在胰岛素的治疗中,很可能会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

这时就需要进行胰岛素的调整,以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一般来说,胰岛素的调整时机包括:血糖监测结果异常、饮食和运动发生变化、生病或应激情况、药物治疗的调整等。

2. 胰岛素的调整方法胰岛素的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剂量的调整和注射时间的调整。

剂量的调整应基于血糖监测结果来进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胰岛素的剂量。

注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根据餐后血糖的情况来确定,保持胰岛素的作用与进食时间相一致。

3. 胰岛素的剂型选择胰岛素的剂型选择是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主要包括长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和混合型胰岛素等。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在控制血糖和管理饮食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帮助患者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管理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的治疗方案。

1. 胰岛素治疗的基本原则胰岛素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个体化和定制化。

每个病人的胰岛素需求因素不同,包括年龄、体重、身体活动水平、饮食习惯和胰岛素敏感性等。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确保血糖控制的有效和稳定的关键。

除了个体化之外,胰岛素治疗方案还应根据病人的糖尿病类型和状态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替代是必要的,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可以考虑口服药物治疗,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2. 常见的(1)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最常见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之一,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需求较低的1型糖尿病患者。

该方案包括每天的基础胰岛素注射,以维持基础血糖水平。

通常情况下,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是在晚餐前或睡前,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基础-餐后胰岛素治疗方案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的需求较高者,基础-餐后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更常用的选择。

该方案包括每天的基础胰岛素注射,以及每餐前或餐后的额外快速或超快速胰岛素注射。

这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波动,尤其是餐后血糖峰值。

(3)胰岛素泵治疗方案胰岛素泵是一种可以持续输送胰岛素的设备,适用于需要更为个体化和精确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该方案通过胰岛素泵和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准确的胰岛素输送。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活动。

3.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监测和调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定期监测和调整。

这包括血糖的监测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血糖监测,以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如果血糖水平不稳定或超出正常范围,胰岛素剂量可能需要相应的调整。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文章目录*一、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二、哪些糖尿病病人要用胰岛素治疗*三、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1、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一个阶段: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可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于晚餐前或临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以提高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更好地控制血糖。

该治疗方案虽然只需患者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却能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控制住血糖。

2、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二个阶段: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该治疗方案主要可供采取第一个阶段的治疗方案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

该类患者应先停用口服降糖药,然后改为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70/30或50/50预混胰岛素,以使三餐后的血糖和夜间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3、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三个阶段:每天注射四次胰岛素该阶段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其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于早餐、中餐和晚餐前各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于临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

虽然糖尿病患者在该阶段的治疗中注射胰岛素的次数增多了,但这种治疗方法更符合人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规律。

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在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维持住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达到良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4、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经医生选用适宜自己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后,须选用最佳的注射部位,一般胰岛素采用专用胰岛素注射笔皮下注射方式,可供选择的注射部位有双上臂外侧(即三角肌处),双侧大腿前或前外侧,脐周腹壁周围(须避开肚脐5公分),注射胰岛素时可捏起皮肤,这样可保证在皮下注射,注射完毕后在注射部位停留6秒钟,以使药液可充分吸收,避免药液外渗,因局部反应可出现皮下硬结、脂肪萎缩、局部红肿等,故胰岛素注射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之间要相距2公分以上。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

短效胰岛素
总结词
作用时间较短,持续时间适中
详细描述
短效胰岛素注射后起效时间较短,作用持续时间适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和部分基础血糖。
中效胰岛素
总结词
作用时间中等,持续时间较长
详细描述
中效胰岛素注射后起效时间适中,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主要用于控制基础血糖。通常需要一日一次或两次注射。
长效胰岛素
04
胰岛素注射的注意事项
注射时间
餐前注射
01
在餐前15-30分钟进行胰岛素注射,以确保在进食后血糖升高时
胰岛素能够发挥作用。
睡前注射
02
对于需要控制夜间血糖的患者,应在睡前注射胰岛素,以维持
夜间血糖的稳定。
避免在运动前后注射
03
运动前后血糖波动较大,避免在此时注射胰岛素,以免引起低
血糖反应。
注射部位
脂肪垫形成
总结词
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能导致脂肪垫 形成,影响胰岛素吸收。
详细描述
为避免脂肪垫形成,患者应定期更换注射部 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若发现脂肪 垫形成,可就医进行处理,如通过按摩、热 敷等方法促进脂肪垫消散。
06
胰岛素治疗的疗效评估与调整
定期检查血糖水平
1 2 3
血糖监测
上臂外侧
注射部位应选择上臂外侧,因为此处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胰岛 素的吸收。
腹部
对于需要控制夜间血糖的患者,腹部注射部位更方便,因为夜间 活动较少,不易碰触到注射部位。
轮流注射
为避免脂肪增生和硬结的形成,应轮流注射不同部位,并避免在 有硬结或皮下脂肪增生处注射。
注射技巧
01
02
03
04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1、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1、胰岛素的适应证:1)1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

2)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及乳酸酸中毒。

3)控制糖尿病病人手术期、妊娠期及分娩期的血糖。

4)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感染时。

5)糖尿病病人合并结核。

6)糖尿病病人有肝、肾疾病及功能不全。

7)2型糖尿病病人对口服降糖药无效。

2、胰岛素需要量:在生理性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大约是1U/h,在进食后高血糖刺激下,约5U/h(包括基础状态的1U。

一般开始胰岛素用量0.2-1.0/kg.d,由于个体间所需胰岛素剂量较大,初始量一般偏于保守,约0.4U/kg左右,3天后根据血糖反应调整剂量,每次加减2-4U。

3:胰岛素剂型的选择:种类发生作用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给药途径超短效15min 1h 3h短效胰岛素0.5-1h 2-3h 4-5h 皮下、静脉中效胰岛素2-3h 4-6h 8-12h 皮下长效胰岛素3-6h 14-20h 24-36h 皮下(注:我院目前多用诺和公司产品)4、用法:胰岛素应皮下注射,一般餐前15-30分钟注射。

1)短效胰岛素:由于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消失也快,刚开始胰岛素注射时,多选用每天3或4次短效胰岛素注射,当血糖控制满意时,再换用混合胰岛素制剂。

短效胰岛素是将全天的用量分成3份,早餐前略多,午餐前略少,晚餐前为全天1/3左右,如30U/d,可分配为早12U、中8U、晚10U。

2)混合胰岛素: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不方便,可改用混合胰岛素,如30R(短效:中效=30:70)和50R(短效:中效=50:50),将全天胰岛素量分为3份,早餐前注射2/3,晚餐前1/3,根据注射后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3)短效换混合算法:30R=R×(0.6-0.8)(早餐前2/3,晚餐前1/3)如短效R早12U、中8U、晚10U换30R:(12+8+10)×0.6=18U(早:18×2/3=12U,晚18×1/3=6U。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就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进行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乏,需要每天至少三次胰岛素治疗.一: 三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血糖升高,而胰岛素的分泌不能相应升高,仍处于低水平,不能控制餐后的高血糖,所以要在每次进餐前注射胰岛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短效胰岛素包括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由于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在1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20~30分钟注射.首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1.: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如果餐后血糖达标(6~8),也要测下一餐前的血糖,如果低于(4.5),是由于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所致,这就需要更换为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因为速效胰岛素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效胰岛素短,很少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如果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餐后血糖一直较高,这时需要酌情增加短效胰岛素的剂量,每次在餐前酌情增加.剂量的调整一定要在控制饮食和相对固定每餐进食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速效胰岛素(诺和锐、优泌乐等)皮下注射后在半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5~15分钟注射,由于速效胰岛素起效快,如果在餐前忘记注射,可以在进餐时注射,也可以在进餐后即刻注射.首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胰岛素的用量,使餐后血糖达标.二、控制黎明现象有些1型患者在三餐前应用胰岛素后,餐后血糖控制较理想,但是在清晨时出现血糖升高,这就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主要是升糖激素在清晨时分泌所致的清晨高血糖.在诊断黎明现象时,要排除夜间低血糖后清晨高血糖(Somogyi现象),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可以明确清晨高血糖的原因.控制黎明现象可以选择以下方法.(一) 一天四次胰岛素治疗1: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在晚上10点左右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因为中效胰岛素的峰值时间为6~8小时,正好能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此时是否有低血糖)和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计算)2: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三餐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每日应用一次甘精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至今尚末得到有关妊娠期间使用的确切资料、儿童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尚待评估,)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与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早餐前应用,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三餐前胰岛素用量,也可以在晚餐前应用,控制空腹高血糖的效果更明显,注意: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射,以符合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持续24小时的特点.(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确定)(二):一天3次胰岛素治疗为了控制黎明现象,同时不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可以在早、中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在晚餐前应用预混制剂.既能控制晚餐后的高血糖,还可以控制黎明现象.但是在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其中效胰岛素的作用高峰时间是6~8小时,正好在凌晨2~3点,此时应监测该点的血糖,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原则,保持此点的血糖在4以上,再观察空腹血糖能否达标,如果空腹血糖仍高,而凌晨2~3点的血糖不高,此时不能将晚餐前预混胰岛素加量,需改为一天4次胰岛素注射,应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黎明现象.三、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1型DM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中,有些患者应用的剂量比较大,但是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波动大、再加量后又会引起血糖偏低,过后又出现高血糖.对于出现该情况的年轻患者,建议用胰岛素泵治疗.对于成年患者,尤其是LADA(成人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餐时加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有禁忌证者不能用).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加用短效的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对餐后或空腹血糖升高者,可以应用长效的二甲双胍. 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与注射时间1;餐前血糖<2.8应减少短效或预混胰岛素2~3U并立即进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碳水化合物10g以上;2:餐前血糖2.8~3.9应减少胰岛素用量1~2U,立即开始吃饭;3:餐前血糖3.9~7.2继续保持原餐前胰岛素用量;4:餐前血糖7.2~8.3增加餐前胰岛素1U;5:餐前血糖8.3~11.1增加餐前胰岛素2U;6:餐前血糖11.1~13.9增加餐前胰岛素3U,并延迟就餐15分钟(胰岛素注射45分钟进餐);7:餐前血糖13.9~16.7增加餐前胰岛素4~6U,并延迟就餐20~30分钟(胰岛素注射40~60分钟进餐);8:餐前血糖16.7~19.4增加餐前胰岛素8~12U,并延迟就餐30分钟.尿酮体阳性者,应增加液体摄入量,必要时改用胰岛素小剂量持续静滴;9:饮食计划改变者,应酌情增减餐前胰岛素用量;10:餐前活动增加者,应加餐和(或)减少胰岛素1~2U、餐前活动减少者,应考虑增加胰岛素1~2U.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空腹理想4~6.1 可接受 6.1~7 不理想 >7餐后一小时理想 4.4~11.1餐后二小时理想 4.4~7.8 可接受 7.9~10 不理想 >10 餐后三小时理想 3.9~6.1睡前理想 5~6 可接受 6.1~10 不理想 >10 餐后三小时越接近空腹,说明血糖越平稳、波动小.血糖达标是其基础,是糖尿病控制的首要目标.空腹血糖如在4mmoI/L左右时,请您注意夜间是否有低血糖,要监测夜间血糖,餐后血糖不要控制太低,防下餐前出现低血糖.如睡前血糖不高,而空腹高,应注意鉴别是''黎明现象''还是Somogyi现象.(两种现象处理方法不同)应强调血糖达标,越接近正常越好(尤其是餐后血糖,因餐后血糖占全天的3分之2以上).达到血糖控制标准,有小部分同学不论使用那一种药物会出现低血糖,有的呈严重的低血糖,应注意预防.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标准理想可接受不理想总胆固醇(TC) <4.5 4.5~6.0 >6.0甘油三酯(TG) <1.5 1.5~2.2 >2.2HDL >1.1 0.9~1.1 <0.9LDL <2.5 2.5~4.4 >4.4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大于等于11.3mmoI/L可以是高乳糜微粒血症的表现,有发生胰腺炎的危险,这些患者需要立即将甘油三酯控制在<4.5mmoI/L水平,再进一步达标.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标准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能减少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型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一种表现,二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是包括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冠心病在内的综合症一部分.糖尿病合并肾病时的血压要控制在120/70mmHg血压控制标准理想 <130/80 可接受130/80~160/90 不理想>160/90糖尿病患者体重控制标准理想可接受不理想M<25 M25~27 M>27F<24 F24~26 F>26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M,男性;F,女性控制体重和肥胖,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并能减轻高血压、高血脂.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理想 <6.6%~8% 不理想>8%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反映3个月左右的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说明血糖持续、稳定地被控制.(但有些患者低血糖现象多次发生,所查验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看似正常,但不能反映该患者在三个月内的血糖变化).尿微量蛋白控制达标通过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使尿徵量白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分类 24小时量(mg) 阶段尿(ug/min) 即刻尿(ug/mg肌酐) 正常 <30 <20 <30尿微量白蛋白 30~300 20~200 30~300临床白蛋白尿 >300 >200 >300因为尿白蛋白每日排泄量可有明显差异,所以需要在3~6个月内检测3次标本,其中至少2次升高才可确定微量白蛋白尿.并应排除发热、锻炼、感染、明显高血糖、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引起的蛋白尿(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徵量白蛋白检测试条''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实用的检测方式,在家也可以了解患者本身是否有尿微量白蛋白尿,能更好地治疗与控制糖尿病肾病).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即低血糖后高血糖,是指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夜间(也有的人在傍晚即下午3~4点低血糖,而晚餐前又高血糖)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到清晨出现明显的空腹高血糖.''苏木杰现象''的诱因是不适当地应用过量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造成午夜时出现低血糖,致使我们身体本身反应性的增加胰岛素拮抗激素的释放,而出现清晨(有的人晚餐前)的高血糖. ''苏木杰现象''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可持续数天至十余天。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9. 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反应性高 血糖,胰岛素用量不增反减。
◆外因
1. 精神因素:精神刺激后,PTF升高,T3T4升 高,肝糖输出增加,导致胰岛素用量增加。
2. 运动:下肢运动可促进胰岛素吸收,运动 促进糖利用。
3. 进食时间、数量及质量。 4. 药物:升高血糖:糖皮质激素、避孕药、利
尿剂、苯妥英钠、烟酸、消炎痛、异烟肼。 降低血糖:乙醇、他巴唑、心得安、磺胺类
1型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方案
• 高度个体化 • 开始胰岛素剂量为0.5-1U/公斤(体重)/天 • 每3-4天逐渐调整2-4单位,直到血糖滿意控制 注意:
1. 初始从小剂量开始,调整期间随时带含糖食品 2. 注意夜间低血糖,睡前加餐 3. 注意血糖高低, 波动大时,可考虑加用口服药 4. 运动前进餐,饮食、运动要定时定量 5. 感染胰岛素要加量,有胰岛素抵抗。 6. 进食少,适当减胰岛素量, 避免酮症酸中毒。 7. 应坚持蜜月期使用少量胰岛素。
• 314 名 患 者 为 对 照 组 : 常 规 胰 岛 素 治 疗 • 平 均 追 踪 3.4 年 (1.6 - 5.6 年 )
Malmberg K, et al.: BMJ, 1997
•30
DIGAMI 研 究
胰岛素强化治疗
• 使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死 亡 率 下 降 28% (p=0.011)
•7
口服降糖药原发失效(无效)
• 指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内糖 尿病未能得到控制
• 由于残存 的 细胞在OHA作用下仍 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8
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
指开始治疗控制有效一年以上,以后 发生控制失效达3个月以上
原因: - 肝葡萄糖输出 ( 26.1% ) -胰岛素抵抗 ( 17.3% ) - 细胞功能恶化 ( 12.6% ) - 原因不明 ( 44% )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方案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或高血糖。

根据病情的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个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的示例。

一、胰岛素种类和用法: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用于餐前注射,以控制餐后血糖。

通常在餐前15-30分钟注射,作用时间约为2-4小时。

2. 短效和常规作用型胰岛素: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和给予基础胰岛素。

通常在空腹状态注射,作用时间分别约为4-6小时和8-12小时。

3. 中效作用型胰岛素: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约为12-18小时。

4. 长效作用型胰岛素: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作用时间可持续超过24小时。

二、胰岛素治疗方案:1. 普通型1型糖尿病患者:早晚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晚上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一次,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

2. 混合型2型糖尿病患者:早晚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晚上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一次,用于给予基础胰岛素。

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3. 常规型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早晚各注射常规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早晚各注射常规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空腹血糖。

吃饭前注射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一次,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需要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三、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以下是常见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1. 空腹血糖过高:增加胰岛素剂量,或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

2. 餐后血糖过高:增加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剂量,或增加注射时间。

3. 低血糖: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减少注射时间。

四、饮食和运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患者还需注意饮食和运动。

饮食方面,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的适应证:
1)1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

2)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及乳酸酸中毒。

3)控制糖尿病病人手术期、妊娠期及分娩期的血糖。

4)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感染时。

5)糖尿病病人合并结核。

6)糖尿病病人有肝、肾疾病及功能不全。

7)2型糖尿病病人对口服降糖药无效。

2、胰岛素需要量:
在生理性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大约是1U/h,在进食后高血糖刺激下,约5U/h(包括基础状态的1U。

一般开始胰岛素用量0.2-1.0/kg.d,由于个体间所需胰岛素剂量较大,初始量一般偏于保守,约0.4U/kg左右,3天后根据血糖反应调整剂量,每次加减2-4U。

3:胰岛素剂型的选择:
种类发生作用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给药途径
超短效待确定
短效胰岛素 0.5-1h 2-3h 4-5h 皮下、静脉中效胰岛素 2-3h 4-6h 8-12h 皮下
长效胰岛素 3-6h 14-20h 24-36h 皮下
(注:我院目前多用诺和公司产品)
4、用法:
胰岛素应皮下注射,一般餐前15-30分钟注射。

1)短效胰岛素:由于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消失也快,刚开始胰岛素注射时,多选用每天3或4次短效胰岛素注射,当血糖控制满意时,再换用混合胰岛素制剂。

短效胰岛素是将全天的用量分成3份,早餐前略多,午餐前略少,晚餐前为全天1/3左右,如30U/d,可分配为早12U、中8U、晚10U。

2)混合胰岛素: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不方便,可改用混合胰岛素,如30R(短效:中效=30:70)和50R(短效:中效=50:50),将全天胰岛素量分为3份,早餐前注射2/3,晚餐前1/3,根据注射后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3)短效换混合算法:30R=R×(0.6-0.8)(早餐前2/3,晚餐前1/3)
如短效R早12U、中8U、晚10U换30R:(12+8+10)×0.6=18U(早:18×2/3=12U,晚18×1/3=6U。

#2 血糖控制目标
生化指标理想良好差
空腹血糖(mmol/L) 4.4-6.1 ≤7.0 >7.0
非空腹血糖(mmol/L) 4.4-8.0 ≤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6.5 6.5-7.5 >7.5
体重指数(kg/m2) 男性<25 <27 ≥27
女性<24 <26 ≥26
强直性脊柱炎特点及诊断标准
强制性脊柱炎特点是:1.多为男性患者;2.好发年龄为15-30岁;3.有家族史,90%-95%患者HLA-B27阳性;4.RF为阴性;5.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

6.肌腱、韧带附着处炎症为本病特征性改变;7.X线片典型的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呈竹节状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的修订纽约标准:
1. 临床标准
a.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后改善,休息无改善
b、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c、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2.放射学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测骶髂关节炎3-4级
分级
1.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
2.可能强直性脊柱炎:
a.符合3项临床标准
b.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
(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