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合集下载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


《地洞》(1922)是卡夫卡晚斯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 称自叙的方法, 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 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 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又常年不断 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 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 上掉下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 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 、“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 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 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 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 。 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 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
纳。 卡夫卡好友布洛德
中短篇小说
在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创 作中,其代表作首推《变 形记》(1912)。其他著名 的作品有: 《判决》 (1912 )、《致科学院 的报告》、(1917) 《中国 长城的建造(19181919) 》 、《饥饿艺术 家》 (1922)、 《地洞》 (1922)。

诗歌领域:

表现主义文学在德国最初出现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 诗歌注重诗人个人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主要内容 显示诗人在充满喧嚣混乱和罪恶的城市生活压抑下的 忧郁悲哀,在表现社会异化的同时,呼唤人性和爱。 诗歌大多以自由的形式、强烈的节奏,体现出新的激 情,普 遍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感。 人有格奥尔格· 海姆(1887-) 、高特弗里德· 贝恩 (1886—1956)和奥地利诗人格尔奥格· 特克尔(1887一 1914)等。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戏剧: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与奥尼尔《琼斯皇帝》
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
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 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作家 们所追求的心灵真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 地揭示精神本源的真实。
蒙克《生命之舞》
抽象表现主义:康定斯基《第一幅水彩抽象画》
再次,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 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 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 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 社会现状,要求“革命”。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 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 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 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 其永恒的品质。
表现主义与同时发展着的后期象征主义既 有相同的方面 ,如对精神、情绪等内心因 素的侧重;也有不同的地方。 表现主义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 的关注,显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象征 主义者往往遁入象牙之塔,不大关心世事。
代表作家
诗歌: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 贝恩等 。 戏剧: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 美国的奥尼尔、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小说:奥地利的卡夫卡等。
三、表现主义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技巧
首先,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 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 表现主义文学注重通过文字的媒介讲述出 来的某种内心真实,作品内容与客观对象 脱离,仅作为情感心绪的宣泄。
表现主义绘画:蒙克《呐喊》
其次,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 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第三章 表现主义

第三章 表现主义

第三章: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拨,它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兰茨•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格。

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商人,母亲是个气质忧郁、耽于冥想的家庭妇女。

卡夫卡幼时受的是德语教育,一九○一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但不久便迫于父命改学法律,并于一九〇六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自一九○八年起,他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一九一七年患肺病,一九二二年因病离职,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病逝,只活了四十一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不幸。

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末期。

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

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居民是斯拉夫人;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地利人,也不是捷克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

他的父亲性情暴烈、作风专横,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家庭。

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当做惟一的精神寄托。

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

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大量阅读世界名著,并涉猎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人的学说,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思想影响,也研究过中国的老庄哲学。

现代主义文学(二)卡夫卡

现代主义文学(二)卡夫卡

现代主义文学之二表现主义文学一、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渊源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弗兰茨·马尔克《林中鹿》2、传统艺术中的表现主义艺术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尔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格雷考1595年或1610年的《多莱多风景》与20世纪的表现主义作品有惊人的类似处3、“表现主义”的现代影响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

尼采《悲剧的诞生》: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三、“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韦尔弗、德国的格奥尔格·海姆、高特弗里德·贝恩;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凯撒,美国的奥尼尔;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第7章 表现主义文学

第7章 表现主义文学
2022/12/31

二、从“美国”到“地洞”
《判决》:这篇小说通常被看作一篇关于“父 子冲突”的寓言。卡夫卡在表现“父子冲突” 的同时,也着重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共存和联系。
《变形记》:这篇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一则关于 当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寓言。“人变为甲虫” 成了现代西方人生存状态与心灵感受的寓言。
《美国》:小说中的“美国”并不是指那个历 史上、地理上的具体的美国,它只是一个语意 漂浮的象征符号,批评家和读者完全可以根据 自己的理解将其锚泊在任何一种稳定而清晰的 意义上。
第七章 表现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卡夫卡 第三节 尤金▪奥尼尔
2
第一节 概述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盛于 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国。表现主义最初萌 生于艺术领域,随后扩展并演变为文学运动。表现主 义艺术着重描述并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不是自 然界的客观事实,或基于这些事实的抽象观念。表现 主义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文学在戏 剧和小说方面成就最大。
✓ 《美国》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面对的还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 《审判》中的约瑟夫·K的活动场所就缩小到大街上、走廊上和工地上了
✓ 《城堡》中的K进而被限定在客栈与村庄里
✓ 老光棍勃鲁姆费尔德便只能龟缩在自己的房间里
✓ 绝食大师更进一步,被关在铁笼里
“耗子王国”的歌手——
✓ 杂耍艺人的世界就是一根秋千
2022/12/31
表现主义文学首先产生于德国,形成了德 国的表现主义戏剧运动。其代表作家是凯 撒和托勒,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从清 晨到午夜》和《群众与人》。
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可谓表现主义的先 驱。他的代表作是《鬼魂奏鸣曲》。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之一,通过描写主人 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 奇特变形,暗示了现 代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与迷失。
《城堡》
这部小说揭示了社会 机构对个人的控制力 量,以及人们在体制 中感到的无望和困惑。
无望的人生观
卡夫卡作品中常出现 对绝望和无望的探讨, 以揭示现代人面临的 精神困境。
细节描写的精 细和深刻
3 表现主义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现主义思潮为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重要性
了解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 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通过学习卡夫卡的作品及表现主义思潮,我们可以 拓宽对文学的理解,拓展思维与审美的边界。
表现主义的特点
突破传统文艺审美
表现主义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与直接。
表现内心情感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作者的情绪与体验。
夸张的形式和肆意的色彩
表现主义作品常常采用夸张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作品的主题与情 感。
卡夫卡的作品及特点
《变形记》
卡夫卡的作品以细致 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内 涵的隐喻,打动了众 多读者的心灵。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
1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征,他被视为表现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2 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压抑和困惑。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包括表现主义的概述、特点,以 及卡夫卡的作品及其在表现主义中的地位。

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K是卡夫卡笔下自传性的人物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生活有求于 我的东西,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我随身带 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弱点。我把弱点 当做时代的消极面紧紧地握在我手里。”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 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 ‘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
如是——卡夫卡
《在流放地》:被判刑之后,罪犯被绑在那架精 妙的机器上,由机器在他身上刻下他违反了的律 条。这律条只是短短的一句,却要用相当繁复花 哨的书法刻出来,刻遍罪犯的全身。罪犯开始只 是感到痛苦,过了大约六个小时之后,他会开始 觉醒,开始用心解读机器在他身上刻画的字迹。 “用眼睛辨认那些文字不是那么容易;犯人却要 凭身上的创口解读,就更费力了。”机器不断地 将刻痕加深加复杂,因为罪犯需要六个小时才能 读懂;之后机器刺穿他的额头,把他叉起来丢进 坑里,执刑者们把他埋掉。(诡异,夸张的描写 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体现出酷刑的残忍)
弗兰兹·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 20 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 上,弗兰茨 · 卡夫卡堪称是 一个奠基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被尊为 “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虽被公认为是表现主义大 师,但他的小说对现代主 义各个流派都产生了或大 或小的影响。
(一)生平简介
“城堡”的象征意义
生活扭曲了作家,作家就会病态地反映生活。城 堡象征着罪恶的力量,包容了卡夫卡所生活的奥 匈帝国:等级森严,权贵高居于平民之上,使人 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机构密密层层,象迷宫一般 强大而又神秘,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隔绝和对立, 是根本无法缩小和消除的。
2、主人公K
K是被卡夫卡完全抽掉了“自我”,而成为了“群 体” 的人的象征。他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身子吓 破了胆的小人物,具有双重的批判性:一方面值 得同情,一方面又令人厌恶。他的目的是那样的 卑微,只要求在大千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 却办不到;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堡当局窃居高位, 根本不理睬有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存在;另一方面, 他又不敢、也不想正面抗争,因而他就永远无法 摆脱自己的困境,他诚惶诚恐地爬向敌人的战壕, 是为了向胜利者投降,乞求敌人的收容和恩典。

表现主义文学及卡夫卡小说赏析

表现主义文学及卡夫卡小说赏析
表现主义文学
及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 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 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 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 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 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 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是20 世纪初盛行于德国、 奥地利、北欧、俄国、美国的文学流 派,代表作家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 国的托勒尔、奥地利的卡夫卡等。这 个流派在创作 上强调表现主观感受, 注重内在心灵、感觉体验的表现,主 张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内在本质。多 采用象征、隐喻、抽象、夸张、变形 的表现手法,以突出主观感受。
语言风格
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 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 漠的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 的语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 复、扭曲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 而急促的节奏,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称的叙述手法,“作者”与主人公 “我”是与故事同质的身份。“我”是孤独的、痛苦的,“离群索居、 寂寞孤独,只是做着我的毫无指望,但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小小研究”叙 述者以第一称的视角,以个人化的角度,深入“我”的内心,用内心独白 的方式讲述“我”的耳闻目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在回忆年轻 时期时,“叙述者”就有两种眼光交替,一个为叙述着“我”追忆往 事的眼光,另一个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我”回 想起我年时代的一件事,“我当时处在一种快乐之极﹑无法解释的骚 动不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大概每一条狗儿时都经历过,我当时还是一条 很年轻的狗,一切都令我满意,一切都与我有关联。”
卡夫卡提出艺术不应是对客观现实的单纯墓写,而应是自我内心世 界的表现,并强调用主观的表现方法来再造世界,在这种艺术观的指 导下,他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带着他深深的心灵印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二、卡夫卡
1、生平介绍
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 格一个犹太商人之家, 是一位德语业余作家。 他与爱尔兰的乔伊斯、 法国的普鲁斯特被认 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 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特点
• • • 孤独意识 恐惧意识 障碍意识 负罪意识
卡夫卡铜像
2. 作品简介
A、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的创
借助夸张和变形,以构图方式表现 出来的“现实,既有作家的感受和构思, 也有作家更为深层次的潜意识活动。” 开创了塑造“非英雄”和“反英雄”的 先例。
2、作者通过奇特的构思,夸张的 画面,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 常人与非人并列起来,使主题更加隐 晦和深刻,从而形成内心世界的“对 应世界”,这个世界既是荒诞的、虚 幻的,又是客观的、真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