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
义。 表现了人的异化,人和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对立,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无能为力的恐慌感。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表现了人的异化,人和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对立,人在这种环境中的无能为力的恐慌感。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 按照作者内在情感重新组合,人物、情节都为表现主观思想的存在。 他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诞的世界。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二、卡夫卡
1、生平介绍
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布拉 格一个犹太商人之家, 是一位德语业余作家。 他与爱尔兰的乔伊斯、 法国的普鲁斯特被认 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 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特点
孤独意识 • 恐惧意识 • 障碍意识 • 负罪意识
卡夫卡铜像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年第16期
周刊
己 任 , 表 现 主 义 则 认 为 “艺 术 不 是 以 现 实 生 活 的 反 映 或 再 现 , 而 是 艺 术 家 先 于 经 验 的 主 观 自 我 表 现 和 潜 意 识 的 宣 泄 ”; [2] 传统文学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表达对社会的讽刺或批 判, 表现主义文学则几乎难以找到对人物形象完整的塑造, 它更多的是展现人物的抽象精神, 体现的是一种人物自身主 观精神的外泄, 演示了西方现代人的普遍精神, 淋漓尽致揭 示了人的异化及其在高度物质文明重压下西方现代人的精
的环境观照他的要求, 这体现出格里高尔自然人性意识的复 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三次爬出房门, 是因为他听到了 妹妹美妙的琴声, 它标志着格里高尔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的 恢 复, 而 对 美 的 欣 赏 , 只 有 在 纯 洁 人 性 的 照 耀 下 才 能 进 行 。它 一方面与文本中多次描写格里高尔通过做木工活体现自由 意志, 借助木工工具箱表达内心潜在欲望的人性相契合; 另 一方面, 却是他恢复到被异化前人性的外在流露。卡夫卡在 文本中通过格里高尔表达了对自然人性的呼唤, 对人生真理 的永恒追求。文本中当他母亲和妹妹把他的家具搬出房间 时, 他虽然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但当她们要取走他所喜爱的 女士画像时, 他却要用自己的身体和奇异的外形去保护它。 这一细节, 虽然有的研究者从考证的角度认为是卡夫卡婚姻 状况的潜意识表露, 但笔者认为这是对格里高尔人性的展 示 , 同 时 也 是 他 欣 赏 美 、保 护 美 、追 求 美 的 意 识 显 现 , 它 恰 恰 表明格里高尔自然人性的复归, 是卡夫卡以表现主义文学对 美好人性的顽强不懈的追求和真诚的呼唤。
文本中格里高尔的形象无疑是西方现代人被物质异化, 人的无奈和对异化人的环境摆脱的显现。这从文本的叙述便 可清楚地看到。文本内容以格里高尔变形后三次爬出房门分 为三章, 他身体异化前的生活, 与其说是为自己的生存而忙碌 奔波, 不如说是为家人辛苦地活着。首先作为家庭经济来源支 柱 的 他 , 必 然 成 为 家 庭 责 任 、义 务 的 负 担 者 , 一 方 面 为 了 还 清 父母的债务, 他必须夜以继日地在外奔波, 以便早日解脱; 另 一方面, 他要把妹妹送进理想的音乐学校而不停地获取金 钱。为此, 他不得不在公司老板面前低声下气, 唯恐丢掉饭 碗 , 把 自 己 的 愿 望 、理 想 、对 自 由 的 渴 望 埋 藏 在 心 灵 的 深 处 , 只 在 自 己 房 间 的 一 隅 天 地 里 为 自 己 保 留 了 创 造 美 、欣 赏 美 的 可能性, 甚至在身体变形后, 还以异化的躯体去争取那不可 能 再 得 到 的 工 作 。这 是 现 实 社 会 中 物 质 和 金 钱 异 化 人 的 真 实 写 照 , 是 西 方 现 代 人 不 幸 命 运 的 缩 影 , 是 在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 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 生 产 才 能 , 扼 杀 了 人 们 智 力 、体 力 和 个 性 自 由 , 全 面 发 展 的 一 切 潜 在 可 能 性 ”的 真 实 体 现 。[3] 其 次 , 格 里 高 尔 的 异 化 揭 示 了 西 方 现 代 人 之 间 不 可 理 解 、不 可 沟 通 的 人 际 关 系 。 格 里 高 尔 变形达到自然本性复归以后, 本是他值得庆幸并为之生活下 去的基础, 但他却凄凉地死去, 原因是他的家人失去经济来 源 而 迁 怒 于 他 的 棍 棒 、牢 骚 , 以 及 最 亲 近 的 妹 妹 对 他 的 “爱 ” 的丧失。这表面上看是家庭关系中亲情的淡薄, 人的不能相 互理解和沟通给他造成的悲哀, 实质上, 他的死却是人被家 庭异化的悲剧的真实再现; 是现代关系下, 人被笼罩在温情 面纱下的血缘关系所扼杀的真实写照。这从他不能挣钱开 始, 亲情的逐渐冷淡到最终被遗弃致死, 家人反而感到庆幸 而 得 到 证 实 。尤 其 可 贵 的 是 文 本 中 在 表 现 格 里 高 尔 被 异 化 的 同 时 , 揭 示 了 他 对 人 生 真 理 的 追 求 。高 里 高 尔 由 人 变 形 为 “甲 壳 虫 ”, 表 面 上 看 来 是 荒 诞 不 经 的 事 , 其 深 层 意 义 却 是 他 潜 在 意识的不自觉的表露, 是他摆脱异化的人性的潜在表现, 是 他对自然人性复归执着追求的心理外化, 这可以从他变形后 三 次 爬 出 房 门 的 表 现 得 到 印 证 。文 本 对 其 变 形 后 三 次 爬 出 房 门的叙述, 第一次爬出房门如果说他还没有真正摆脱异化人 性, 被父亲强行赶回房间的话, 第二次爬出房门他却已初步 恢 复 了 人 性 。此 时 , 他 虽 有 对 家 人 的 些 微 关 心 , 但 更 关 心 别 人 对自己的态度, 他关注的是自己爱好和喜欢的食物, 对此人 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格里高尔的自私, 应而须从他所处
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 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 的恐惧感。(同样不满社会现状,描写事 物表现实质)
《地洞》(1931)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1935);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 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不满社会现状) 《在流放地》 《中国长城建造时》(1931)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1924)
卡夫卡身体羸弱,性格腼腆、害羞、胆怯,与其 生活的家庭和其父有关系; 卡夫卡一生生活在“原父”的恐惧之中;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 大学时代,在同学兼终身挚友马克斯· 勃洛徳的鼓 励下开始创作,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生前只发表 过少量作品。
(二)短篇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在流放地》:被判刑之后,罪犯被绑在那架精 妙的机器上,由机器在他身上刻下他违反了的律 条。这律条只是短短的一句,却要用相当繁复花 哨的书法刻出来,刻遍罪犯的全身。罪犯开始只 是感到痛苦,过了大约六个小时之后,他会开始 觉醒,开始用心解读机器在他身上刻画的字迹。 “用眼睛辨认那些文字不是那么容易;犯人却要 凭身上的创口解读,就更费力了。”机器不断地 将刻痕加深加复杂,因为罪犯需要六个小时才能 读懂;之后机器刺穿他的额头,把他叉起来丢进 坑里,执刑者们把他埋掉。(诡异,夸张的描写 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体现出酷刑的残忍)
《城堡》的多重象征意蕴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 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 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 堡》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对于它的解 释是无止境的,所以小说具有复义性的 特征。
1、主题思想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这一概念最初运用在绘画评论,后来用于文学艺术各领域,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均有表现,其特征为思想上不满社会现实,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在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2、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与特点,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这个幻象的世界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并非虚妄,揭示了人类自下而上更本真的图景。
3、虚拟现实:也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
4、意识流:包含的意思可以指一个现代主义的流派,指一种小说文体,指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5、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6、心理时间: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理论,他的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7、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技巧,是人物内心无声无息的的语言意识的表达。
8、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指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
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
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
9、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战后形成了高峰,存在主义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自由选择”及“荒诞体验”是其重要的观念和基本主题,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是哲理化。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之一,通过描写主人 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 奇特变形,暗示了现 代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与迷失。
《城堡》
这部小说揭示了社会 机构对个人的控制力 量,以及人们在体制 中感到的无望和困惑。
无望的人生观
卡夫卡作品中常出现 对绝望和无望的探讨, 以揭示现代人面临的 精神困境。
细节描写的精 细和深刻
3 表现主义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现主义思潮为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重要性
了解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 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通过学习卡夫卡的作品及表现主义思潮,我们可以 拓宽对文学的理解,拓展思维与审美的边界。
表现主义的特点
突破传统文艺审美
表现主义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与直接。
表现内心情感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作者的情绪与体验。
夸张的形式和肆意的色彩
表现主义作品常常采用夸张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作品的主题与情 感。
卡夫卡的作品及特点
《变形记》
卡夫卡的作品以细致 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内 涵的隐喻,打动了众 多读者的心灵。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
1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征,他被视为表现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2 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压抑和困惑。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包括表现主义的概述、特点,以 及卡夫卡的作品及其在表现主义中的地位。
第四章 表现主义和卡夫卡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导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1.劳动异化 •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生活
中的正常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下,劳动仅仅变成了谋生 的手段,是出卖劳动力,变成了外在的强迫性的东西,这就是 劳动的异化。
• 2.产品的异化
• 劳动产品本来是人创造出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劳动 者应该是自己产品和一切物质财富的主人,但是在资本主义, 产品是做为商品生产的,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变成了不受生产 者支配的异己的东西。
(二)表现说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抒发或表现。这是从创 作主体——艺术家的视角对艺术进行的关照。 表现说的兴起,伴随着人的觉醒。浪漫主义和 现代主义艺术是表现说的集中体现。 遥远的春秋时期《尚书· 尧典》中就产生 了“诗言志”的观点。 《毛诗序》对这个观点作了发挥,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第一幕: 仇虎逃出蹲了8年的监狱,砸碎身上的铁链,回来 寻找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阎王复仇。谁知焦阎王已死,其子焦大 星又娶了仇虎青梅竹马的恋人金子为妻。金子在焦家被压抑得几 乎窒息,她唱起了咏叹调《这一天长得永远过不完》。渴望能像 鸟一样自由飞翔。突然,仇虎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 第二幕:金子与仇虎重叙旧情,过了10天甜蜜的爱情生活, 不料被瞎子焦母发现。在焦母的淫威与大星的皮鞭下,金子奋起 反抗,仇虎也站在焦母面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第三幕:焦母使用种种手段都不能动摇仇虎“父债子还”的 复仇决心,金子却可怜懦弱的大星。经过一场激烈的内外交织的 冲突,仇虎终于杀死了大星,并借焦母之手,杀害了焦家惟一的 后代——大星的儿子小黑子。 • 第四幕:仇虎与金子逃向那“金子铺地”的美好地方,黑暗 中却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杀害无辜而精神崩溃。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doc

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德国土生土长的文学流派。
它是一个首先发生在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运动,然后才发展到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中。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文中。
1901年,法国画家于连·奥古斯特·埃尔维在巴黎“独立沙龙”展出了他的8幅作品,评论家沃克塞尔采用“表现主义”来说明他的这些作品。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德文中,大约是在1911年,这年4月柏林举行第22届画展,主要展出包括毕加索、布拉克、杜飞等在内的一批年轻的“分离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在画展目录的前言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术语。
于是,“表现主义”开始流传,后来,艺术史家韦尔海姆·沃林格正式使用这一名称,把包括塞尚和梵高在内的一批巴黎画家称作“年轻的综合主义者和表现主义者”,这样,就使它合法化了。
许多人跟着沃林格使用这一术语,到1911年底,凡是与印象主义意见相左的画家都被戴上了“表现主义”的帽子。
1911年7月,库特·希勒尔在《海德堡人报》增刊上发文,抨击那些恪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原则的批评家,明确提出“我们是表现主义者”的口号。
然而,应者寥寥,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提法持冷漠态度,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似乎没有一人愿意标榜自己是“表现主义者”。
直到1915年之后,这一提法才逐渐在文学界流行起来。
1915年之后,不少人使用这一术语,但却鲜有令人信服的论证,他们的说法不是汗漫无际,就是夸张偏激。
但库特·品图斯的《论最新的诗歌》(1915)、奥托·弗拉克的《论最新的文学》(1915)两文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却表现出某种冷静和审慎。
他们对1910年前后诗歌和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潮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评估,较为客观地讨论了这一术语的意义。
对“表现主义”做出明确论述的当首推德国短篇小说家、批评家卡斯米尔·埃施密特(1 890-1966)。
1916年他在美因茨的讲演中称一批新的画家和作家为“表现主义者”,引起了轰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前半叶,从德国绘画界兴起;1914年开始引 入德国文学界,并在20年代初达到高潮,在诗歌、小 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
20世纪20年代初传入美国,出现了以奥尼尔为代表 的一批剧作家,其影响一直延续到40年代。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20年代中期开始低落的时候, 卡夫卡的重要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城堡》 等相继出现于文坛,成为表现主义文学的第二个冲击 波。
卡夫卡常常把它变成美学概念, 构成悲喜剧或黑色幽默的审美情趣。
第二,图像,或者象征
他的思想或意念常常通过图像来 暗示。
第三,譬喻,或者寓言 第四,荒诞
事件设定的大框架是荒诞的, 而具体细节描写却是真切的。
第五,梦幻。
表现主义作家热衷于此。卡夫卡 的日记里经常见到梦的记录。
第六,怪诞。
怪诞即改变事物原来的形态,使 之怪异,以引起人们的惊异感和距离感, 达到使人深思的目的。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 学位,
1908-1922年,工伤 事故保险公司 职员
卡夫卡墓地(年仅41 岁)
[德]龚特尔·安德尔: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 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 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 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 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 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 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 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 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 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 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 陌生人还要陌生。”
《审判》(或译《诉 讼》)
《城堡》
《变形记》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 品,成为表现主义文 学和卡夫卡小说创作 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变形记》原版封面
1、情节 格里高尔 父亲、母亲、妹妹 秘书主任
2、思想内容
异化与变形:变形是异化的结果; 变形与反抗:变形是反抗社会的方式,变
形使格里高尔更接近内心的真实; 隔离与分裂: 无论是变形前,变形后,真实与形式之间
《审判》(或译《诉 讼》)
《城堡》
Kafkaesk(卡夫卡式)
即指那些表现主人公在一种任人摆布、无 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境地中的 虚幻感、孤独感、灾难感和无能为力感的 作品。
思想特点P120
➢ 孤独意识 ➢ 恐惧意识 ➢ 障碍意识 ➢ 负罪意识
卡夫卡铜像
艺术手段P120
第一,悖谬
奥地利小说家,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奠基者之 一。
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 人物
(一)文学地位
与詹姆斯·乔伊斯、马 赛尔·普鲁斯特齐名的 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二)生平(1883-1924)
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 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 商人的家庭
卡夫卡的父母
图为幼年的卡夫卡
Franz Kafka
都是分裂的,也就是他人的世界与自我的 世界的分裂。
格里高尔形象解读
描写了主人公的灾难 感。
描写了主人公的孤寂 感。
主人公K 土地测量员 CC伯爵
《城堡》几点剖析
权力的效应,K徒劳 的斗争
“迷宫”构建: 没有 谜底的谜语
*表现主义的影响
“尽管‘表现主义’一词从历史的角度看是指20 世纪初期发源于德国的一个运动,但这一术语可 以用来泛指某些艺术家,他们试图表现感觉者的 本质,而不是被感觉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 有多少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就几乎有多少表现主 义流派,不管他们把自己叫做象征派、意象派、 超现实主义派或是荒诞派,他们都无例外地企图 表现独特的人类思想,而不是思想所观察的物质 世界。”
扭曲的一生
父母关系 恋爱 生活圈子
死前的遗嘱
“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卡夫卡的
精神世界
悲观 内向 失败 疏离 现代人的困惑
(三)创作
中短篇小说: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饥饿艺术家》 《地洞》
长篇小说-“孤独三 部曲”
《美国》(原名《生 死不明的人》或《失 踪者》)
二、基本特征
主张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不注重具体性,而追求抽象。 作品充满狂热的激情,惯用极度夸张。
三、代表作家、作品
1、[瑞典] 斯特林堡 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
《鬼魂奏鸣曲》
2、[美]奥尼尔 见P124-130
《琼斯皇》
《毛猿》
3、[奥]卡夫卡
卡夫卡
弗兰茨 ·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
第七,神秘性
卡夫卡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 “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第八,多义性
这赋予卡夫卡的作品以深邃性和 丰富性。
第九,自传性
他的作品有一根未剪断的“脐 带”,它的母体就是作者。
第十,朴素性
“圣经方式” 的笔法,形成了冷 峻、简洁、素朴的风格。
卡夫卡与尼采
一、弱者与超人 共同点: A,内在坚定性; B,孤独; C,痛苦的娱乐 二、祈祷与狂人
“卡夫卡式的浮士德”
(四)创作特色-“卡夫卡式”
整体暗示象征、荒诞的 特征
以类型化、抽象化的模 式塑造人物
用简洁冷漠语言进行叙 述
短篇小说: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饥饿艺术家》 《地洞》
长篇小说-“孤独三 部曲”
《美国》(原名《生 死不明的人》或《失 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