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合集下载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以《变形记》为例,浅析西方现代派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潮流派。

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也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而以其精湛的写作艺术对西方表现主义文学乃至现代派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我将以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变形记》为例,浅析对于表现主义文学的认识。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代表着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流动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长着细腿的大甲虫。

从此厄运降临。

他丢失了工作,遭到家人的厌弃。

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和心理,恐惧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

他有具有了虫性,喜欢爬行,吃霉变的事物。

因为格里高尔不能继续赚钱,家境每况日下。

尽管家人都勤快工作,也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

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去。

家人如释重负,心情愉悦地道城外郊游,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

表现主义文学往往通过扭曲、变形、异化等方法表现现实生活。

卡夫卡的《变形记》际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而导致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发展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总的来说是建立在压抑本能的基础之上。

文明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对自然本能的偏见,被压抑的本能只好以象征性的曲折方式得到满足,否则,人就会产生疾病。

主人公格里高尔就是被扭曲,被异化了。

格里高尔虽然不满于现实社会,现实工作,但是他又无力改变现实社会,既不愿意继续这种恼人的工作,又不能与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彻底决裂,更是无法挣脱家庭责任的束缚,于是陷入到孤立无援,身不由己,焦虑痛苦却又无可奈何的状态。

小说开头一句,主人公就已经变形,然后他想到的就是“啊,天哪,我挑了一件多么累人的差事!”可见他很快就接受了自己变形这一事实。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卡夫卡变形记深度解读
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元素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一个突然变成巨型昆虫的商人,如何逐渐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排斥以及最终被遗忘的。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关系。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丰富而深刻,巧妙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无助和孤独。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和排斥的现实。

作者通过描述格里高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与社会的冷漠对立,以及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心理阴影。

荒诞主义元素则通过小说中荒谬的情节、怪诞的对话和夸张的描写展现出来。

作者运用荒谬的手法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揭示人类在社会中的脆弱性和无助感。

小说以一种夸张而怪异的方式,让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反思和震撼。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心理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个体与集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紸张关系和矛盾。

这部作品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现实的思考。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篇一: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他突然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变形,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来适应社会,但是最终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异类”,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

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一开始,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震惊和恐惧,试图将他隔离开来,但是随着他的病情逐渐恶化,家人也开始逐渐理解他,并试图帮助他。

然而,在社会的压力下,家人最终还是不得不将格里高尔赶走,让他无家可归。

小说中的社会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荒诞的地方。

人们生活在一种虚伪的秩序下,表面上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充满了歧视和不平等。

小说中的商人和房客形象都是这种社会的代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将他人视为工具,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方式也是一大亮点。

作者通过不断地切换视角,将主人公、家人、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形象呈现给读者。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综上所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性的小说。

虽然故事看似荒诞,但是其背后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读者在欣赏这部小说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的反思。

篇二: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荒诞却深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人性在疾病、灾难、突变等极端条件下的扭曲和变形。

以下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开始,此时的他还是一个兢兢业业、顾家、任劳任怨的上班族。

高二语文教案-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高二语文教案-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对卡夫卡的任何一种解释只能是在局部上讲得通,在全部作品范围内难以自圆其说。如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
3.再次,《变形记》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他从关心到厌恶到必欲置其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是一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的悲剧,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
作品创造的艺术世界,涵盖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就思想而言,较为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将荒唐,人性异化看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赋予作品以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就艺术而言,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格里高尔在极度困难,内心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艰难挪动身子,终于,靠嘴巴扭动了钥匙,心理十分高兴.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荒诞的情节写出生活的真实.人变成甲虫,本身就是虚幻的,不可能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非人"的东西(甲虫)还具有人类才有的思想感情.
格里高尔由"人"变"虫",预示着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变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楣人物孤独和悲哀的象征;格里高尔"物化"后,生理上虽然完全变成了"甲虫"(即非人),但心理上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能观察、判断和思考.他知己自丢了职业,没钱养家,外人厌恶,家人嫌弃,从而给家人造成不幸.自己虽然生活在家人当中,却举目无亲、有苦难言,"再也没有特殊温暖的感觉了",以至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格里高尔的悲剧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可见,这其中的意蕴是何等之深!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

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感。

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

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

人是需要睡觉的。

”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

“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变形记》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变形记》

• (三)艺术特点: • 《变形记》突破了传统文学描绘事物表象的特点, 着重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卡夫卡以“人变甲虫” 这样荒诞的形式来表现异化主题,使作品具有极大 的寓意性。在细节描写方面,卡夫卡善于精雕细刻。 整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并行不悖,构成了 《变形记》叙事的基本特点。在梦幻般的背景下, 作者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灵深处,揭示了 世界对人性的强大的压力,揭示了人的不安全感, 更使作品显得沉重压抑。在语言上,由于作者在作 品中不发表任何议论,常常把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 的视角融为一体,使小说的感情色彩深藏不露,显 得冷静平稳。
• • • • • •
(四)“卡夫卡式”艺术特点: 1、悖谬与怪诞。 2、寓义性与多义性。 3、梦幻性和神秘性。 4、冷峻与客观。 5、局部真实与整体荒诞相结合。
• (五)多元阐释 • (一)从神学观点出发:卡夫卡的作品将宗教的题材具体化了, 描写了人的罪孽和神的宽恕。勃罗德为代表,认为卡夫卡的全 部作品度都是在寻求“与上帝恩惠的结合”。 • (二)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存在主义哲学以人的存在的本质 为中心,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存在的本身和存在的意义上去, 卡夫卡的作品描写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和恐惧,事物的 发展纯粹取决于偶然性,人无法预测未来。 • (三)从社会分析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卡夫卡所处的时代、 社会、地位,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 走投无路的绝望境地,表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异化的骇 人画面,暴露了统治阶级、官僚机构的腐败实质。 • (四)从卡夫卡的生平和心理出发:从研究其生平和内心活动 中得到可以解开其作品意义之谜的钥匙。这一类分析重视卡夫 卡父子间的矛盾和冲突,以此为主线去解释卡夫卡的作品。 • (五) • “作品的结构具有严实的逻辑性和深刻的现实性,它的基本特 征却是平铺直叙,作者异常冷静地把主观热情控制在零的水平, 保持结构在一条平直的线上延伸,没有突兀地跳跃,也没有意 外的插入。与结构的特征相一致,主人公萨姆沙生命的价值始 终等于零。” • 横向结构:三次爬出房间的努力 • “如果把萨姆沙每一次精神和肉体的活动横 向排列 , 我们就会 发现这一不断重复的横向结构模式 , 即 怪诞的萨姆沙总是在环 境的影响下 、 驱动下活动 。文本中横向结构大的重复有三次 , 第一次是他在家人的恳 求 、呼唤和公司秘书主任 的催 迫下爬 出房间 , 企图证明他的劳动能力 , 结果 , 他被推入房间 , 受伤 、 昏厥 。第二 次是妹妹 母亲搬走所有家具时 , 他被迫反抗以维护 他作为人 的生存环境 , 结果 , 父亲无情的打击使他 受了严重 的 内伤 , 昏倒在地板上 。第三次是在妹妹拉小提琴时感悦耳动听 的音乐召唤下 , 他 爬出房间 , 企图邀请妹妹为他一人演奏 , 结果 全家人一致决意彻底抛弃他 , 他伤心而死 。”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从卡夫卡《变形记》看现实主义的特点
卡夫卡的《变形记》并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因为他并没有像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一样,以客观再现现实为创作理念,而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架进行创作。

这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重大突破。

虽然《变形记》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但是它依然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列举以下两点作为说明。

一,虽然人不会变成虫,这是荒诞的前提。

但是,在变成甲虫之后,作者却进行了各种细节的真实的描写——甲虫的习性,甲虫的思想感情,周围人的情感变化等,都是真实的符合社会之中人的本性的。

这样的真实,是内心的真实而非环境的真实,是绝对的思想情感上的现实主义。

二,格里高尔的变形,虽然不是实际生活的样子,但是却真实表达了现代人自我价值和个性丧失的悲剧。

虽然借用了浪漫主义的叙述,但是在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上,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力作。

《变形记》是在传统现实主义上的突破与创新,从而更深刻的表述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

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
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
感。

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

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

人是需要睡觉的。

”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

“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

作者虽然改变了人和动物原有的形态和属性,但这些细节的描写似乎又是十分合理的,所以整体荒诞却不荒谬,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正是这样荒诞的写法引起了读者对这个世界最清楚、最深刻地认识。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艰难状况正表现了在格里高尔生活的年代,小人物因弱小而充满了危机感与灾难感,并陷入了无助的困境当中。

荒诞之下,《变形记》曲折却更想象生动地反映出了更深层的东西,发人深省。

二、揭示事物的本质——穿透现象揭示最真实的面貌
卡夫卡在《变形记》当中并没有使用具有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叙述着,他只是很有选择地给我们展示一系列的现象,作品的主题思想、事物的本质却悄然浮现于字里行间,卡夫卡告诉我们的便是最真最永恒的真理。

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可怜的动物,从而周围的人对这个可怜的动物的态度入手,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认识人与人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格里高尔的父亲无情地把他往后赶,一面嘘嘘叫着,简直像个野人。

”儿子刚刚变成甲虫,父亲竟然不会感到奇怪,只是觉得儿子让他们丢脸了。

他无情地驱赶儿子,到后来甚至想用苹果砸死他。

父与子的亲情丝毫不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极点。

格里高尔的妹妹葛雷特,一开始还很关心格里高尔,给
他送食物,为他腾出自由爬行的空间。

而时间在小说是最好的考验者。

格里高尔心目中的善良的妹妹没过多久就给他吃不新鲜的东西和残羹冷炙,完全把他当动物看待。

再到后面,葛雷特却连对动物的同情心都没有了。

“‘他一定得走,’格力高尔的妹妹喊道,‘这是唯一的办法,……这就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

’”在格里高尔最亲爱的妹妹眼中,他已经成了她的仇敌。

母亲表面上想要保护儿子,却不敢进去看儿子。

终于有一次鼓起勇气进去了,竟然吓晕了。

骨肉之情还是经不住考验,母子间的心灵距离遥远得可怕。

格里高尔死去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阻止仆人用扫帚扫儿子的尸体,并听从丈夫的话再身上划了了个十字,感谢上帝让变成甲虫的儿子死了。

她同她的家人一样,并不是为格里高尔得到了解脱而高兴,而是因为他们自己解脱了而庆祝。

卡夫卡带领我们透过温情的面纱,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扭曲的人性。

亲人尚如此,更不用说格里高尔所在公司的秘书主任。

秘书主任虚伪的话让我们看到冷酷无情的他“忠心耿耿”于资产阶级,充当剥削的刽子手丑陋面。

他光会吹嘘对过去格里高尔的信任和袒护。

当了解格里高尔迟到的真相后逃得比谁都快。

对自己的下属没有任何关爱之情,这样的人说他曾经会袒护格里高尔,已经虚伪到了极点。

卡夫卡通过一系列现象的展示,毫不客气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中异化的人格。

他所揭示出的人与人直接的关系是最可怕的,却又是最真实的。

当格里高尔不能再工作的时候,对于他的家人,他的公司,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卡夫卡笔下似乎是靠价值利益建构起来的。

正如格里高尔的妹妹葛雷特。

在过去,她的父母亲总是骂她的,说他是不中用的女儿。

因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只有她敢进他的房间,所以他的家人开始对她表示
感激。

父母亲对葛雷特的温情原来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出于天性。

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们的人格严重异化。

当他人能为自己创造价值时,兴许对人家还有几分温情。

当一个人失去价值时,就连虚假的温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格里高尔充满了孤独感、危机感、恐惧感,这也是许多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症状。

表现主义作家就是倡导表现“本质”,通过内心外化揭示人的最真实最深层的心理意识。

卡夫卡更是如此,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赋予《变形记》以永恒的意义。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展表现的思想情感
想象是艺术的翅膀,借助想象,卡夫卡如鱼得水,使得他的表现主义小说更具表现力。

表现主义文论认为艺术是一种经验形式,它的实现要借助于想象活动。

这种想象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想象的经验水平上,原始的情感会转变成一种理想化的情感,这就是想象要完成的任务。

表现主义理论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本质是情感的表现,是一种“纯粹的想象”。

表现主义文论十分重视人的感觉经验的主观因素,强调内心、自我、人神契合的情感作用,将人的想象作为艺术的本原之一。

虽然表现主义强调的想象并不是不着边际,完全任意的想象,但他在一定的范围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由的主体心理能力,它的主要功能在表现主义文学里就是表现情感。

想象的因素在表现主义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变形记》的想象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艺术不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复制,想象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够创造一种新奇的世界,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东西更加形象生动。

在《变形记》当中,作者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让格里高尔不可思议地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与其说格里高尔是用他的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还不如说是作者在运用它
的想象力来控制这一切。

“可是下一个动作就非常之困难,特别是因为他的身子宽得出奇。

他得要有手合胳膊才能让自己坐起来;可是他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想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控制。

”卡夫卡想象格里高尔去适应甲虫的躯体的艰难过程,别样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无助感,危机感,更加深刻地展示了人生存的困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与家人相处的场景也是靠想象力来完成的。

人是怎样对待普通的甲虫并不难写,而不同的是作品当中的甲虫是格里高尔变的,而且巨大无比。

他的家人,他的上司,他们家的仆人以及后来的房客对这样奇异的动物是怎样的态度就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活动来描写。

这些想象常常不符合现实生活规律,表现得十分怪诞。

但是在表现主义里,事物的本质往往会通过荒诞的手法表现出来,而荒诞的东西没有想象力是不能被表现出来的。

疯狂的想象背后是作者最清醒的认识。

《变形记》从表现主义的角度来看,具有许多表现主义的特征,而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荒诞、正常人与非人的矛盾组合,以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和想象这三个特征尤为明显。

借助这三种特征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变形记》的表现主义之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