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合集下载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摘要:
1.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卡夫卡对异化的定义和理解
3.异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
4.卡夫卡异化观的现实意义
正文:
1.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一位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作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和短篇小说领域。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欧洲社会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挑战,这种社会现实为卡夫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卡夫卡对异化的定义和理解
卡夫卡是20 世纪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探讨,其中最为核心的主题就是“异化”。

卡夫卡认为,异化是指人在现代社会中丧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个体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3.异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异化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这个形象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疏离,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的尊严和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
《审判》,主人公约瑟夫·K 在面对一场莫须有的审判时,感受到与社会和法律制度的疏离和无助。

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对异化现象的理解和关注。

4.卡夫卡异化观的现实意义
虽然卡夫卡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的异化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仍然面临着挑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赏析:“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赏析:“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赏析:“⼀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3⽇—1924年6⽉3⽇),20世纪德语⼩说家。

⽂笔明净⽽想像奇诡,常采⽤寓⾔体,背后的寓意⾔⼈⼈殊,以这别开⽣⾯的⼿法令⼆⼗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卡夫卡⽣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次世界⼤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他对社会的陌⽣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对⼀切都⽆能为⼒、⽆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的:“我能摧毁⼀切障碍”的格⾔改成了“⼀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美国诗⼈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的⼩说揭⽰了⼀种荒诞的充满⾮理性⾊彩的景象,个⼈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的是象征式的⼿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的⿐祖。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现代主义⽂学的先驱和⼤师。

卡夫卡⽣前默默⽆闻,孤独地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股卡夫卡热,并且经久不衰。

卡夫卡⼀⽣都⽣活在强暴的⽗亲的阴影之下,⽣活在⼀个陌⽣的世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

德国⽂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他在基督徒中不是⾃⼰⼈。

作为不⼊帮会的犹太⼈,他在犹太⼈中不是⾃⼰⼈。

作为说德语的⼈,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第三章 表现主义

第三章 表现主义

第三章: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表现主义文学善于透过事物的外层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

表现主义的流行是对注重外在客观事实描写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拨,它的反叛精神对其他现代主义流派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奥地利的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一八八三年七月三日,弗兰茨•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格。

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商人,母亲是个气质忧郁、耽于冥想的家庭妇女。

卡夫卡幼时受的是德语教育,一九○一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但不久便迫于父命改学法律,并于一九〇六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自一九○八年起,他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一九一七年患肺病,一九二二年因病离职,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病逝,只活了四十一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不幸。

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末期。

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

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居民是斯拉夫人;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地利人,也不是捷克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

他的父亲性情暴烈、作风专横,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未能建立自己的家庭。

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当做惟一的精神寄托。

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

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大量阅读世界名著,并涉猎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人的学说,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思想影响,也研究过中国的老庄哲学。

现代主义文学(二)卡夫卡

现代主义文学(二)卡夫卡

现代主义文学之二表现主义文学一、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二、“表现主义文学”的渊源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弗兰茨·马尔克《林中鹿》2、传统艺术中的表现主义艺术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尔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格雷考1595年或1610年的《多莱多风景》与20世纪的表现主义作品有惊人的类似处3、“表现主义”的现代影响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

尼采《悲剧的诞生》: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

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

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三、“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韦尔弗、德国的格奥尔格·海姆、高特弗里德·贝恩;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凯撒,美国的奥尼尔;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卡夫卡

卡夫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执着的卡夫卡
‚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 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 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 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 字台边拉开。‛ 他用这样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异质的世 界。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呆在一个 宽敞的、闭门独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 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 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 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又马上开始 写作。那样我将写出怎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 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作品分类
▲ 1.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作品。例如: 《判决》《乡村医生》。 ▲ 2.揭示现代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在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 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例如:《变形记》《饥饿 艺术家》。 ▲ 3.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与困惑感。这类作 品表现的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 神状态。例如:《地洞》《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美国》。 ▲ 4.描写专制主义国家体制的残酷和荒诞。例如: 《在苦役营》《中国长城建造时》《审判》。
犹太人身份
卡夫卡的故乡是布拉格,而布拉格本身就是一个 悲剧的城市。在这块是非之地上,混居着各种各样的 民族、运用着形形色色的语言: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普鲁士人、犹太人。而其中的犹太人无疑是命运最复 杂的一群人。而卡夫卡就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在卡 夫卡的时代,一个犹太孩子随时会可能遭受各种形式 的歧视、欺负、凌辱和打击。在给密伦娜的信里,他 一再谈到犹太人的命运,谈到犹太人与生俱来的存在 性不安。卡夫卡称自己是寒鸦,是一直不象样的鸟, 是一只萎缩了翅膀的鸟。可见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 身份是没有着落的,他存在着,但是什么都是,又什 么都不是。他是一个二元帝国的公民,他的内心同样 也是一个二元世界。这决定了卡夫卡对人的存在的理 解:荒诞与孤独。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之一,通过描写主人 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 奇特变形,暗示了现 代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与迷失。
《城堡》
这部小说揭示了社会 机构对个人的控制力 量,以及人们在体制 中感到的无望和困惑。
无望的人生观
卡夫卡作品中常出现 对绝望和无望的探讨, 以揭示现代人面临的 精神困境。
细节描写的精 细和深刻
3 表现主义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现主义思潮为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重要性
了解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 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通过学习卡夫卡的作品及表现主义思潮,我们可以 拓宽对文学的理解,拓展思维与审美的边界。
表现主义的特点
突破传统文艺审美
表现主义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与直接。
表现内心情感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作者的情绪与体验。
夸张的形式和肆意的色彩
表现主义作品常常采用夸张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作品的主题与情 感。
卡夫卡的作品及特点
《变形记》
卡夫卡的作品以细致 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内 涵的隐喻,打动了众 多读者的心灵。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
1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征,他被视为表现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2 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压抑和困惑。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包括表现主义的概述、特点,以 及卡夫卡的作品及其在表现主义中的地位。

卡夫卡简介

卡夫卡简介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 《与祈祷者的对话》 (Gesprä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响》 巨响》 桶骑士》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是K 与教士的对话,然后,在最后一章,K在31 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与生一样,远离 上帝,现代人的死也变成了一种”横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者, 归也。死亡是一种回归,对有永生信仰的人 来说,死亡是一种判决,或者入地狱,或 者进天堂。但是对于祛魅后的现代人来说, 死亡没有意义,死亡是诸种偶然性中的一 种,死亡不再是一种判决,死亡下面是无 尽的虚无,死亡是对人生无意义的最深佐 证. 小说的最后,K仍然想着是否有改判的可 能,秘密处死是不是必然的命运,黑夜里对面 楼里的灯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进K的胸膛, 并转动了两下,灯光逐渐模糊.
卡夫卡
生平介绍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 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 弗兰兹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
•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 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 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 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 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 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 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 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是卡夫卡笔下自传性的人物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中写道:“生活有求于 我的东西,我什么都没有带来,我随身带 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的弱点。我把弱点 当做时代的消极面紧紧地握在我手里。”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 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刻着: ‘一切障碍都能够摧毁我’。
如是——卡夫卡
附:《小寓言》
“唉”,老鼠说,“这世界一天一天的变 得越来越拥挤了。一开始,她是那么的宽 广,以至于让我感到害怕。我跑啊跑,所 幸的是我终于在远处的左边和右边看到了 墙。但是这些长长的墙迅速地合拢在了一 起,最终我已落入最后一间房间。那房间 的角落里有一个陷阱,而我正朝着那方向 跑去。” “你只要改变一下你的方向就可以了。” 猫说着便吃掉了她。
(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人物 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 的恐惧感。(同样不满社会现状,描写事 物表现实质)
《地洞》(1931)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1935);
(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略,以 及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不满社会现状) 《在流放地》 《中国长城建造时》(1931)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1924)
卡夫卡通过把握自身的弱点,反映出资本 主义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弱点,从而 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本质性的罪恶。 这当然是一大功绩。然而卡夫卡毕竟是悲 观厌世的……
3、卡夫卡小说艺术特色
卡夫卡是在用反传统的形式构建非理性的现实,借助抽象和 内在的真实,使他的世界比外在世界更真实,因此具有强烈 批判力量,使读者错愕或惊醒。究其文风来说,具有寓言性。 有些是广义上的,有些根本上就是寓言。与伊索或者拉封丹 的古典式或经典式不同,它不是说教或宣扬,而是对社会困 惑的流露;不是有单一目的并使读者一目了然,而是给读者 留下更多思考空间。 传统寓言试图表现一种意义,一个教训,或道德伦理,或社 会生活的。但卡夫卡的作品通过诡异的想象,不可捉摸的象 征,非常理的思维使作品有了丰富内涵,有了多义性和多样 接受性。比如《小寓言》这篇文章,很短,但很有厚度。他 所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世界图像呢?还是一种悲观的感觉? 还是其他?众说纷纭。对卡有一个经典的评语:是作品本身 翻盖我们去做单一的解释。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卡夫卡研究 领域的现象。

(三)长篇小说创作
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完成; 《美国》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 《审判》是“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 《城堡》
《城堡》
发表于1926年,写成 于1922年,是卡夫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 篇小说。主人公K想
进入城堡而始终不 得的故事。
《城堡》情节有几个,K想进城堡,但是城堡却不 接纳他,于是他就去找进入城堡的“入口”,这 个“入口”就是一个一个关系,他去诱引那个可 以与城堡主任克拉姆接上茬的酒吧姑娘弗丽达, 把希望放在她身上,但是他当得到这姑娘的爱, 那姑娘就与城堡主任的关系决裂,让他想达到的 目的离他更远。 他拿着一个信差送来的不知道是公文还是私函的 信去见村长。但是村长的一番话只让他更加失望, 而且等他回到桥头客栈以后,从老板娘那里知道, 原来村长只是他老婆的传声筒,而在村长家,他 不仅没有谋求村长老婆的好感,反而是让她不耐 烦。
“表现主义”的渊源与特点
1、“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 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 奥古斯特· 埃尔维一组油画 的总题名。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 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 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 普遍承认和采用。
2、“表现主义”的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其特征表现 为: 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 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 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 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 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想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二、“表现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及作 品
诗歌领域:奥地利的弗朗茨· 韦尔弗、德国的格奥 尔格· 海姆、高特弗里德· 贝恩; 戏剧领域: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格奥尔格· 凯 撒,美国的奥尼尔; 小说领域:奥地利卡夫卡。 PS:萨特等人认为,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 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 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 卡夫卡。
“城堡”的象征意义
生活扭曲了作家,作家就会病态地反映生活。城 堡象征着罪恶的力量,包容了卡夫卡所生活的奥 匈帝国:等级森严,权贵高居于平民之上,使人 可望而不可即,官僚机构密密层层,象迷宫一般 强大而又神秘,权贵与小人物之间的隔绝和对立, 是根本无法缩小和消除的。
2、主人公K
K是被卡夫卡完全抽掉了“自我”,而成为了“群 体” 的人的象征。他是一个被社会压扁了身子吓 破了胆的小人物,具有双重的批判性:一方面值 得同情,一方面又令人厌恶。他的目的是那样的 卑微,只要求在大千世界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 却办不到;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堡当局窃居高位, 根本不理睬有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存在;另一方面, 他又不敢、也不想正面抗争,因而他就永远无法 摆脱自己的困境,他诚惶诚恐地爬向敌人的战壕, 是为了向胜利者投降,乞求敌人的收容和恩典。
《城堡》的多重象征意蕴
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 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 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而《城 堡》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对于它的解 释是无止境的,所以小说具有复义性的 特征。
1、主题思想
《城堡》构成了一种梦幻中的现实,就人与社会 的关系来说,K作为一个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出 现在城堡面前,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城堡中的官员、城堡治 下的臣民,以及外来人K,它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绝 是惊人的;就人与“自我”的关系来说,K的悲哀, 就是丧失“自我”的悲哀,K的失败,就是寻找 “自我”的失败。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 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不满社会现状) 《判决》(1912) 《乡村医生》(1919)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压下掌握不 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强 调幻想)
《变形记》(1915)的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 姆莎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 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它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人的 灾难感和孤独感。
卡夫卡身体羸弱,性格腼腆、害羞、胆怯,与其 生活的家庭和其父有关系; 卡夫卡一生生活在“原父”的恐惧之中;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 大学时代,在同学兼终身挚友马克斯· 勃洛徳的鼓 励下开始创作,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生前只发表 过少量作品。
(二)短篇
短篇小说共约78篇,生前发表过约44篇。 从主题思想上大致可分为四类:
《在流放地》:被判刑之后,罪犯被绑在那架精 妙的机器上,由机器在他身上刻下他违反了的律 条。这律条只是短短的一句,却要用相当繁复花 哨的书法刻出来,刻遍罪犯的全身。罪犯开始只 是感到痛苦,过了大约六个小时之后,他会开始 觉醒,开始用心解读机器在他身上刻画的字迹。 “用眼睛辨认那些文字不是那么容易;犯人却要 凭身上的创口解读,就更费力了。”机器不断地 将刻痕加深加复杂,因为罪犯需要六个小时才能 读懂;之后机器刺穿他的额头,把他叉起来丢进 坑里,执刑者们把他埋掉。(诡异,夸张的描写 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体现出酷刑的残忍)
表现主义文学
——卡夫卡作品中的反传统特点
一、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怪诞、诡异的 特色。具有原创性、开拓性。是一种反传统的现 代主义流派。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 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 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的理论纲领是 “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 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 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外 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弗兰兹·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在 20 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 上,弗兰茨 · 卡夫卡堪称是 一个奠基者。 奥地利著名作家,被尊为 “现代主义小说的鼻祖”。 虽被公认为是表现主义大 师,但他的小说对现代主 义各个流派都产生了或大 或小的影响。
(一)生平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