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礼记》

合集下载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五经之一”。

其内容涵盖了人际关系、社会伦理、政治哲学等众多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是《礼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思想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体系,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就《礼记》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进行浅析,探讨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礼记》中的“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儒家的社会理想中,“大同”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人类最终追求的目标。

它指的是人类社会中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礼记》中提到:“大同者,天地所以能够纯一而万物能够同生也。

”可见,“大同”是儒家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是一种总体观念,体现了儒家对社会秩序和人类理想生活的完美追求。

《礼记》中的“乐和”思想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中,“乐和”是指个体之间、家族之间、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美好。

在《礼记》中,有关乐和的描述很多,比如:“上下和睦,夫妇相和,兄弟和好,朋友相信”,“礼以和为贵”,“和者天下之大利”,可见,《礼记》中的乐和思想贯穿着整个古代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相处、和乐共处的理想追求。

在乐和思想中,儒家提出了以和为贵、和为大利的理念,强调了在社会生活中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友爱,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礼记》中的“中和”思想也是值得重视的内容。

在古代中国儒家哲学中,中和指的是保持事物和谐的状态,追求平衡和稳定。

《礼记》中有“物不可爱,不可不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论述,这些都体现了中和思想的内涵。

中和思想要求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不偏不倚,不过分不偏向,求得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儒家认为,只有在“中和”的状态下,社会和个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文明社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进步。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摘要】《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探讨了“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礼记》中,大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共处;乐和思想则强调和谐相处和心灵愉悦;中和思想则主张平衡和谦逊。

这三种思想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

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礼记》中汲取启示,学习平等、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礼记》对“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哲学智慧,为建设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贡献。

【关键词】《礼记》、大同、乐和、中和、思想、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启示、贡献。

1. 引言1.1 介绍《礼记》的背景《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五经”之一,也是“四书”之一。

它是在先秦时期陆续形成并逐渐固定下来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是孔子及其弟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礼记》以“礼”为核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规范、社会道德、仁爱亲敬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关于人伦道德的经典之作。

在《礼记》中,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同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和谐相处,共同追求理想境界;乐和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和睦相处,共同享受快乐之事;中和思想则强调人们应该内外协调,处事稳健。

通过对《礼记》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指导我们在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和谐、和睦、平衡的境界。

1.2 概述“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在《礼记》中的重要性《礼记》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其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在整部经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和规范。

这些思想在《礼记》中被细致地阐述和探讨,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礼记大同篇  原文及翻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記大同篇原文繁體字昔者仲尼與於蠟賓②,事畢,出遊於觀之上③,喟然而歎④。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與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8)。

男有分,女有歸(10)。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11),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2)。

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13),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14),城郭溝池以為固(15)。

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18),以功為己(19)。

故謀用是作(20),而兵由此起(21)。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2)。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以著其義(23),以考其信(24),著有過,刑仁講讓(25),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26),眾以為殃。

是謂小康。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记大同篇原文简体字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8)。

男有分,女有归(1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11),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13),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14),城郭沟池以为固(15)。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16),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18),以功为己(19)。

大学语文《大同》

大学语文《大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从事教育数十年,“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孔子思想学说最重 要的范畴是“仁”和“礼”。 《史记·孔子世家》有传。
孔府
孔林
孔庙
二、作品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
它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它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 是了解儒家礼学思想的重要参 考依据。
三、创作背景
“大同”思想虽托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
墨、农各家学说的总结和发扬。
它出现的时代很可能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
作者很可能是儒士。
四、文本解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 之……也:的时候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 ⑤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阴谋无计可施,抢劫偷 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大门只要从外面阖 上即可,用不着关锁;
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 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 郭沟池以为固”。
【研习与思考】
四、简析题
2.大同思想对后世及当代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 近代洪秀全:“太平天国” 康有为:《大同书》 孙中山:“天下为公”
《大学语文》
俞晓红
第一课 《大同》
在大同的世界里,创造出大不同。
——江西金圣文化传播公司广告语
大同 → 高度的和谐 同 =凡+口 →凡口一词 →相同、偕同 → 和谐 大 ≈ 高大正立的人形 → 高大 → 表程度深
一、孔子生平
《大同》选自《礼记》,《礼 记》是孔子后世的传人所作, 其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礼记礼运大同篇(带注解)

礼记礼运大同篇(带注解)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当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会上进选‎贤能做事,讲求信义,教人团结和‎睦。

所以每个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爱护自‎己的子女,还使社会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挥所长,贡献社会;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长起‎来。

使鳏夫、寡妇、孤儿、没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适当‎的工作,女子都有归‎宿的家庭。

人们不让财‎货资源白白‎浪费于地上‎,于是努力开‎发,然而不必据‎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并不是‎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

既然这样的‎话,社会上就再‎不会有阴谋‎诡计的使用‎,也不会有抢‎劫、偷窃和作乱‎的事发生了‎。

因此,人们也不用‎关上门来彼‎此防范。

这就叫做『大同』世界.解释2当广大而不‎偏私的道通‎达於全世界‎之际,普天之下的‎世界便是属‎於天下人类‎共有共享的‎。

人们选出贤‎明与有才能‎之人为民服‎务,大家彼此非‎常信实和睦‎。

人们不单亲‎爱自己之亲‎人,同时也亲爱‎他人之亲人‎、不只爱护自‎己之子女,同时也爱护‎他人之子女‎。

这使老年人‎能福寿至终‎;壮年人各有‎所用,而不游手好‎闲;幼年人有所‎教养成长。

并且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老而无子者‎、残障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当和最关‎切之照顾。

男子做适当‎的工作,女子有良好‎的归宿。

物质生活非‎常丰足,任人享用,但不让它们‎随便浪费在‎地上。

凡是资源都‎好好的保藏‎,且不占为己‎有,不坐享其成‎。

人人惟恐自‎己没有为社‎会出力,各尽其职各‎尽其力,然而却不是‎自私为己。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是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

在《礼记》中,大同被描述为一种理想状态,即人人相亲、人人相爱、人人共享的社会状态。

大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天下一家”观念,意味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兄弟姐妹,没有阶级和地位的差别。

这种大同的理念源于古代先贤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乐和则是指社会和谐的状态。

在《礼记》中,乐和被描述为人们互相合作、和谐相处,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状态。

乐和的思想表明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的社会关系、互相尊重和合作,才能达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中和则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礼记》中,中和被描述为宇宙万物的调和与平衡状态。

中和的思想强调了互补、协调、平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个体之间、元素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才能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稳定。

“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都是《礼记》中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和谐、平衡、互补的重视。

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模范。

在现实中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是极具挑战性的,需要人们不断努力,去追求和实践。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

浅析《礼记》的“大同”“乐和”与“中和”思想《礼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古代经典著作,囊括了丰富的思想文化。

其中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思想:大同、乐和和中和。

这三种思想并不相同,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与共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礼记》中的大同、乐和和中和思想。

一、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强调天下一家、人类大同。

大同即是“天下大同,物杂乱而理归于一”,强调了社会上的平等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

《礼记·曲礼上》中写道:“齐民无吏,无财,无罪。

”一方面强调平等,没有阶级之分;另一方面,也强调要求人无罪,侧重于文明、和平、社会安全等议题,而且其针对的是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大同思想具有强烈的道德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全球的人类发展、和平、文化交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南明·李渔《东周列国志》卷三记载:“南黄山上人,曰:『天下已乱,得大同者,自天而降矣。

』”这也反映了大同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力。

二、乐和思想《礼记》中的乐和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平共处。

《礼记·士丧礼》中有“乐全生,祸不及身。

和者,婚姻之始,乐和者,婚姻之实”,说明人类只有在和睦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亲情、友情、爱情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必要的。

《礼记·祭法》中有“同心同德,一心一德,方能为大,和则家脆。

”意思是说,一个家庭或一个团队要和睦相处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乐和思想在社会群体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它强调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留下有力的防治腐败的思想文化遗产。

《礼记》中的中和思想即坚持中庸之道,既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也不偏离正道。

《礼记·禘仪》中有“取象天地之经,参八风之义,孝悌之心,强仁义之行,极中之道,君子有所定而服,有所见而不卜,故曰定而不忘,见而不两”这句话是讲有轻则重,强则弱,以防过度一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体现出了中和思想的重要意义。

《大同》——《礼记》

《大同》——《礼记》
【段意】通过师生对话,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 界的话题。
2 文本解析(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练兵场
三、简析题 1.“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相比,有何特色?
①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
②“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贤”而且“能” ; 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
用是:因此。 兵:这里指战争。 著:彰显。义:指合理的事情。 考:成就。 刑:典范。让:礼让。 埶(shì):同“势”,指职务。去:斥退。
2 文本解析(3)
翻译文本: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
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 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 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 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 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1
《礼记》
梁启超言:《礼记》之最大价值,在能供给以研究战国 秦汉间儒家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的资料──尤其是荀 子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的資料。 盖孔氏之学,在此期间 始确立,亦在此期间而渐失其真,其蜕变之迹与其几, 读此两戴《记》八十余篇最能明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是《礼记·礼运》的开头部分,主要阐述了儒家理பைடு நூலகம்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文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言偃的对话,引出了孔子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向往。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亲如一家的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女各有其分,货财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乱贼不会发生,人们可以夜不闭户,这就是所谓的大同。文档还提供了《大同》篇的详细文本解析,包括原文与翻译的对照,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