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分析--33页
从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事件谈档案安全

首先 , 建立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知识服务团队以特定任务为导 向,
以各 学 科专 家 为成 员 , 以信 息 技 术 为 手 段 , 并 以知 识 创 新 为 目的 ;
信息分析 , 为其提供更加专指 、 更加全面 、 更具个 陛化的服务 。
5知识 服 务 是 面 向知 识 开 发 的 服 务 。 知识 开 发 是 建 立 在 知识 . 组 织 的基 础 之 上 , 据 用 户 的要 求 , 对 其 具 体 的 用 途 和 目标 , 根 针 对 系统 采 集 所 需 的各 种 层 次 和 范 围 的知 识 信 息 进 行 深 层 次 加 工 , 寻
一
关键 词
2 1 年 8 7日, 00 月 甘肃省甘南州 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
、
泥 石 流对 档 案 安全 的危 害 及成 因
灾害 , 当地及周边地 区档案馆造成灾难性后果 , 对 给档案馆档 案保
护工 作 敲 响 了警 钟 。 国是一 个 自然灾 害 发生 比较 多 的国 家 。 我 灾害
烈冲击 , 档案库房的底层墙壁 、 窗户被泥石流冲击撞坏 , 泥石直接冲
管和妥善处置 , 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_ 笔者不 1 。 l
揣 浅陋撰 写此 文 , 旨在引起 同行 关注 灾后档 案 的安全保 护 。 被 动 为主 动 、 知识 备 查 为 知 识配 送 , 变 由此 可 以 有 力地 促 进知 识 由
组 织 内部 协 调更 加 有 效 , 外 界 的 回应 更 加灵 敏 , 理 成本 更 加 经 对 管 济 ,形 成 一 种有 效 发 挥 全体 管 理 成员 积 极 性 和创 新 性 的 多样 化组
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通 过智力劳动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方
泥石流灾害对策分析——以甘肃舟曲“8·7”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

Absr c Ch n i o e f te o ntis a g d y e ius ta t i a s n o h c u re d ma e b s ro mo n an ia t r . Fr q e t u ti d s se s e u n mo ti un an d s se s h s c us d te e d u o s st h e p e a d t e c u r .Thru h t e a ay i ft e d s se ia t r a a e r m n o sl s e o t e p o l n h o nty o g h n l sso h ia t r
Au u t7,2 0 a n e a p e g s 01 s a x m l
Ya g Q l ,Ga irn ,Wa gYig n in i oJao g n n
( e a .o S i & Wae o sra o n sr f a o o a n , ns y o E u ai , e ig F rs U i r t ,0 0 3 B in , hn ) K yLb f o l t C nev t n a dDeet c t nC mb t g Mii r f d c t n B in oet nv s y 1 0 8 , e ig C ia r i i i i i t o j ei j
21 0 0年 1 2月 8 6) 1 _ 3 ( : 9 2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 c fSola ae ns r ain cen e o i nd W trCo e v t o
Vo . No 6 18 .
De 201 c. 0
泥石 流 灾 害对 策 分 析
-舟曲_8_8_特大泥石流灾害治理之我见

28卷第5期635~640页2010年9月 山 地 学 报J O U R N AL O F M O U N TA I N SC IEN C E Vol 128,No 15pp635~640Sep t 1,2010收稿日期(Received date ):2010-09-10。
基金项目(Foundati on ite m ):中国科学院舟曲灾后重建环境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项目。
[Supported by comp rehensive evaluating res ources and en 2vir onment bearing capacities after Zhouqu debris fl ow disaster by CAS .]作者简介(B i ography ):马东涛(1965-):男,陕西武功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评估和工程防治。
[Ma Dongtao (1965-),male,Born in W ugong of Shaanxi,p r ofess or,maj or in geol ogical hazards m itigati on theories and engineering contr ol .]E -mail:dt m a@i m de .ac .cn文章编号:1008-2786-(2010)5-635-06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治理之我见马东涛1,2(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甘肃舟曲三眼峪和罗家峪“8.8”特大泥石流灾害,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泥石流灾害事件。
灾后,三眼峪和罗家峪内山坡和沟道仍堆积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寨子沟、老鸦沟、硝水沟和龙庙沟泥石流潜在危险大,流域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承载力差,现有防灾能力不足,白龙江舟曲段河道淤塞严重,未来泥石流发生不可避免。
某省舟曲县泥石流特征及危险度评价

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特征及危险度评价舟曲县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破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相当发育,尤其泥石流发生甚是频繁,区内泥石流沟谷共有87条。
泥石流是舟曲县内第一大灾害类型。
且泥石流灾害对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有着严重制约。
本文通过对舟曲县相关资料的认真、充分调查,以舟曲县地理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对区内泥石流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区内泥石流主要是泥石流和水石流;区内泥石流具有空间分布特征:普遍性和不均匀性;而发生时间主要在雨季;区内泥石流灾害具突发性、继承性和反复性。
舟曲县内控制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为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结构。
地震、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泥石流的诱发因素,植被及地下水情况对泥石流灾害具有影响作用。
通过对区内地质背景条件,确定了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子。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主要危险因子及次要危险因子,然后通过已有公式对区内某一泥石流进行危险度评价。
关键词:舟曲泥石流,特征,危险度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第1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泥石流是一种多伴随强烈破坏性且较为复杂的流体,其来势凶猛、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发生时间短且复发频率高。
这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多发生在山区坡地或山区沟谷深壑中,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通常饱含着大量的泥砂与岩石块体,是一种固体与液体两相混合的重力流体,呈现出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的运动状态[1]。
我国泥石流灾害遍及26个省、市的广大山区,总共有几万条泥石流沟[2],是世界上遭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泥石流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之多,死亡人数近千人[3]。
泥石流对我国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严重不良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泥石流的研究和危险度评价。
甘肃省舟曲县,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地震三大地质灾害多发区。
舟曲一带是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炭灰夹杂的土质,非常容易形成地质灾害。
舟曲泥石流应急预案评价

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舟曲县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全力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本文将对舟曲泥石流应急预案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期为今后的灾害应对提供借鉴。
一、优点1. 响应迅速。
在灾害发生后,舟曲县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各级政府部门、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迅速投入救援工作,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赢得了宝贵时间。
2. 组织有力。
舟曲县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了各部门职责,确保了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确保了救援工作的有效实施。
3. 救援及时。
舟曲县在灾害发生后,立即组织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全力搜救被困群众,确保了救援工作的及时性。
4. 社会动员广泛。
舟曲县在灾害发生后,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工作,包括志愿者、企业和社会团体,形成了强大的救援合力。
5. 信息公开透明。
舟曲县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增强了公众的信心。
二、不足1. 预警能力有待提高。
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前,预警系统未能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导致救援工作滞后。
2. 防灾减灾设施不足。
舟曲县地处山区,地质条件复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灾害发生时损失惨重。
3. 灾害评估和应急演练不足。
舟曲县在灾害发生后,对灾害评估和应急演练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应对灾害的能力不足。
4. 部分救援力量不足。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救援过程中,部分救援力量存在不足,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三、建议1.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提高预警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救援工作争取时间。
2. 完善防灾减灾设施。
加大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加强灾害评估和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灾害评估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4. 加强救援力量建设。
提高救援队伍素质,加强救援设备配备,确保救援工作的效率。
5. 加强信息公开透明。
舟曲特大泥石流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建议摘要:甘肃省舟曲县 2010年 8月 8日凌晨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山洪自然灾害。
对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形成的机制进行了调查分析, 对该地区泥石流的活动状况及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
最后在对泥石流排洪沟道进行勘察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前言:2 0 1 0 年 8 月 8 日暴雨后凌晨,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北山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出沟口的固体堆积物约18 0 万 m ,形成长5 Km宽500m ,平均厚度约5m的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冲进县城截断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堰塞湖,县城大部分被淹,交通、电力、通讯中断, 5万多人受灾,泥石流经过的三眼、月圆和春场3个村庄基本被摧毁,舟曲县城三分之一严重受灾,并有1364人遇难,401人失踪, 是我国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害之一。
本文依据舟曲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等特征, 对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为其灾后重建提供地质依据。
一.地形地貌特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 属南秦岭山地,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海拔高度1173 一4504m , 山地阳坡陡峭, 阴坡稍缓, 谷峰高差1000m 以上, 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沟坡坡度大于 3 5度。
由于沟谷的强烈侵蚀, 横断面呈 V 字形或窄深的 U 字形。
三眼峪沟134 0 m , 沟头海拔828m 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 河道坡度大,舟曲县境内 2003 ~ 2007 年先后签订 5 3 个水电开发项目合同,建成或在建 4 1 个, 水电开发建设占全县各类建设项目8 0 % , 水电税收占全县税收的 5 0 % 以上。
二.地层与地质构造舟曲县城周边由老到新出露地层有: 中泥盆统道岭组上段低变质炭质泥岩、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和岩, 节理、裂隙发育; 下二叠统上段灰白、灰色中层灰岩; 上二叠统深灰色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灰岩;四系泥石流堆积物、重力堆积物、残一坡积物和黄土其中泥石流堆积物和重力堆积物广泛发育。
例析泥石流抢险救灾

例析泥石流抢险救灾一、抢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某部参与的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抢险为例进行泥石流抢险介绍。
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肃省舟曲县县城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坏,泥石流涌入白龙江,受瓦厂桥阻流影响,在白龙江内形成长约1.5km,宽100~120m,淤积厚度约9m,淤积量约140万m3的堰塞体,并在其上游形成长1.5km、宽100~120m、水深约10m,蓄水量约150万m3的堰塞湖,城区三分之一面积被淹。
经勘查,初步认定超强降雨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8·7”舟曲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因素。
本次泥石流抢险行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抢险作业面施工条件恶劣。
白龙江右岸,从原岸坡至临江房屋之间全部被掩埋,由于泥石流,该部分有2.5m 左右厚度的淤泥(个别地段达到3m),个别段覆盖一层20~30cm左右的的小块石,无法承载直接行驶在上面正常作业的设备(主要是挖掘机、自卸车),同时由于右岸大部分处于江水水面以下,抢险人员无法抵近勘查河道积淤情况。
二是抢险道路布置困难。
初期白龙江右岸(城江大桥至瓦厂桥段)重型设备无法通行,后期随着抢险道路进占修筑,白龙江右岸可通行设备及人员。
车辆设备只能由经瓦厂桥出入。
三是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复杂。
由于参加抢险的单位、人员众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综合协调,人员、物资、设备等各方面大力协同、密切合作,才能形成应急救援的合力,为救灾工作的有效、有力、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抢险过程中,和兰州军区某旅积极配合,充分利用我部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的优势,以及该旅兵员多,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
在资源上,积极协调,确保了抢险进度。
二、泥石流排险方法运用根据泥石流抢险现场实际情况,施工部队采取了以下抢险施工方案:(一)将抢险道路布置作为抢险重点。
共布置两条道路,一条是设备清淤进占道路,另一条是人员指挥观测通道。
舟曲2010年“8·8”特大泥石流灾害致灾因素

舟曲2010年“88”特大泥石流灾害致灾因素王根龙;张茂省;于国强;叶万军【摘要】甘肃省舟曲县城2010年“8·8”特大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造成1675人死亡失踪,损毁房屋200余栋,世界震惊.通过现场对舟曲三眼峪泥石流调查和研究,认为“8·8”特大泥石流灾害既是天灾(自然条件),又是人祸(人为因素).换言之,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是导致“8·8”特大泥石流的主要致灾因素.自然因素调查结果表明:1.三眼峪流域在25 km2范围内高差达2500m,且大眼峪和小眼峪沟谷纵坡降分别达到33%和36%,地形较为陡峻;2.三眼峪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总量约为26.4×106 m3,被“8·8”特大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仅为1.52×106m3,松散物源丰富;3.小时降雨量为77.3 mm,属极端强降雨.人为因素分析表明:1.城镇建设(建筑物和农田)挤占泥石流排泄通道,导致行洪能力每秒不足300 m3;2.按50 a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设计,以往防治工程设计标准显然不足.%In August 2010 the large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Sanyanyu valley and Luojiayu valley in Zhouqu county,Gansu province,northwestern China.It was the most destructive and natural disaster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The rare event destroyed more than 200 buildings and flooded about two-thirds of Zhouqu county,killing 1675 people.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tra-large scale debris flow disaster is not only a natural hazard but also a man-induced catastrophe.The natural factors for the debris flows have three conditions including steepgeomorphology,abundant loose materials and heavy rainfall.Firstly,the altitude difference of the valley is up to about 2500 m in a catchment area of 25 km2,and the channel gradients of the Dayanyu gully and Xiaoyanyugully reach 33% and 36% respectively.Secondly,the volume of the deposited loose materials in Sanyanyu valley is estimated to be 26.4 million m3 among which only 1.52 million m3 have been carried by the Zhouqu 2010 debris flows.Thirdly,the hourly rainfall from 11:00 P.M.of 7 August to 12:00 P.M.was up to 77.3 mm.Investigation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insufficient design standard of protective measures (e.g.blocking dam and drainage channel) and occupancy problem of buildings and farmland in drainage channel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eavy losses.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bris flows will be valuable for the disaster area of Zhouqu County in future disaster mitigation.【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13(031)003【总页数】7页(P349-355)【关键词】泥石流;沟道比降;强降雨;防洪标准;沟道挤占【作者】王根龙;张茂省;于国强;叶万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2010-08-07T22:00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2010-08-07T24:00许,县城北侧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同时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泥石流所经区域被夷为平地,月圆村、椿场村两村被全部淤埋、摧毁,三眼村、北门村、罗家峪村、瓦场村大部被毁,泥石流直穿县城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白龙江水位上涨10 m,舟曲县城城区三分之一被淹,大量民房及城区建筑浸泡于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此次泥石流在山谷中属于沟谷型泥石流, 从山中流出后变为面状泥石流,当遇到城 镇,行洪能力减小再次变为沟谷型泥石流。 从山上流出时,泥石流的流量为每秒 1500至2000立方米,而到县城的城关 时,由于人工改道,行洪能力每秒不足 300立方米,因此对建筑的冲击力极大。
教训
千万不要再与龙王争道,破坏龙脉了
泥石流出沟后变为面流。冲击力减小。 在后缘仅存一栋孤屋
导致泥石流出沟后变为面流。但冲击力减小。 在后缘仅存一栋孤屋
泥石流出沟后变为面流。冲击力减小。 在后缘仅存一栋孤屋
幸存女主人说,晚上十一点泥石流就来了,一直 到清晨五点。吓得腿软人瘫了
泥石流块石可达200~500m³
在下游城关镇一带,泥石流又由面流转变成“人工” 沟谷流。形似“盲肠”
泥石流在下游主要沟流断面不足50m2,过流能力不 足250m³/s。而泥石流在物源区流量最小在 1500~2000m³/s。
泥石流在下游主要沟流断面不足50m2,过流能力不 足250m³/s。而泥石流在物源区流量最小在 1500~2000m³/s。
在下游城关镇一带,泥石流又由面流转变成“人工” 沟谷流。形似“盲肠”。过流能力达不到300m³/s
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殷跃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00815
舟曲县城
三眼峪
Hale Waihona Puke 白龙江罗家峪沟长约6km,流域面积达26km2,高差达2500m.
沟谷坡降平均30%,最大达60%以上。出山后坡 降为11%。短径流,高洪峰
从泥位和地形判断,泥石流在物源区流量最小在 1500~2000m³/s。
从泥位和地形判断,泥石流在物源区流量最小在 1500~2000m³/s。
峡谷区泥位达10m以上
峡谷区泥石流行洪断面宽在70~100m
峡谷区泥石流谷坊拦挡工程也坏了
峡谷区泥石流谷坊拦挡工程也坏了
行洪区原有排导槽过流能力偏小
行洪区原有排导槽过流能力偏小,变为面状漫流。 庄稼和村庄房屋被毁
导致泥石流出沟后变为面流。冲击力减小。
在下游城关镇一带,泥石流又由面流转变成“人工” 沟谷流。形似“盲肠”。过流能力达不到300m³/s
在下游城关镇一带,泥石流又由面流转变成“人工” 沟谷流。形似“盲肠”。过流能力达不到300m³/s
在下游城关镇一带,泥石流又由面流转变成“人工” 沟谷流。形似“盲肠”。过流能力达不到300m³/s
其他沟谷隐患依存。下游沟谷变得太小了。此沟 汇水面积达15km2,还要出事的
就地形条件而言,沟口高度为1340米,但在 泥石流发源地为3828米,相差2500米,地形 极为陡峭,这种高山峡谷的地形地貌,加上 地质结构的破碎,导致山洪速度加快,从发 源处至沟口仅6公里,洪峰流量极大,容易形 成特大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