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合集下载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含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 个常有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蟮的洞窟它就无处安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分外高险。

一人来坚守,万人悲伤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绩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宽泛地学习,并且每日对自己检查反思。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婪,并且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研究、思虑得深沉并且宽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裂。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世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迷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伤心,理好衣襟正直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而后按一准时间去复习,不也很快乐的吗?⑤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取新的看法与领会了。

依赖这点就能够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 假如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 , 就要帮助更正自己与他们同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文·文言虚词 18 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代而复哀后代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5、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②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可以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尔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尔后”,“才,刚刚”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

(《出师表》)3、“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而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许” 、“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责,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天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依据“以”的不一样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乎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乃1. 副词。

可译为"就""这才"等;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2.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文言虚词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语,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虚词,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以及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总结并解析古代文言虚词及常见词组的功能和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

一、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起到标志句子成分、衔接句子、表示语言情感等作用的词语。

根据功能和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文言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 助词:表示方位、时态、状态等语法关系,如“之”、“乎”、“焉”等;2. 体词:用于构成名词、代词、副词、连词等,如“者”、“之”、“以”等;3. 感叹词:用于表达情感、感叹等,如“噫”、“哀哉”等;4. 语气词:用于表示语气、语调,如“耶”、“令”等。

二、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例句1. 助词的用法(1)“之”的用法:- 表示宾语,如“见之”、“问之”;- 表示动宾结构中的动作对象,如“嘲之”、“念之”;- 表示领属关系,如“吾之物”、“弟子之言”;(2)“乎”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乎?”、“安乎?”;- 用于感叹句中,表示感叹、惋惜,如“哀乎!”、“噫乎!”;(3)“焉”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安焉”、“何焉”;- 用于陈述句中,表示存在、状态,如“所以然焉”、“焉有”。

2. 体词的用法(1)“者”的用法:- 用于名词前,表示指代,如“吾者”、“子者”;- 用于动词短语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如“行者”、“言者”;-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强调,如“且者”、“耳者”。

(2)“以”的用法:- 表示手段、方法,如“以书写”、“以言传”;- 表示原因、理由,如“以为”、“以故”;- 表示条件、前提,如“以若”、“以免”。

3. 感叹词的用法(1)“噫”的用法:- 表示悲伤、失望等情感,如“噫嚱!”、“噫嘻!”;(2)“哀哉”的用法:- 表示悲伤、哀悼等情感,如“哀哉!”、“哀哉丧乱之事!”;4. 语气词的用法(1)“耶”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耶?”、“安耶?”;(2)“令”的用法:- 表示命令、请求,如“请令”、“令行禁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xx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xx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xx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xx于众坐问xx:“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按此例询问原因,意思是“为什么”。

(2)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乎?(《墨子·兼爱下》)——按:此例是询问人,意思是“什么人”。

(3)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汉书·食货志上》)——按:此例询问事物。

意思是“什么”。

“曷”多见于《诗经》和《公羊传》。

在《诗经》里主要用来询问时间,可以翻译成“什么时候”;在《公羊传》中则主要用于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

例如:(1)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按:曷至哉,何时回来呀?(2)后子见xx,xx曰:“吾子其曷归?”对曰:“……将待嗣君。

”(《左传·昭公元年》)——按:“吾子其曷归”句xxxx:“问何时当归。

”(3)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也有用来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4)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曷”有时也写作“害”。

例如:(5)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周南·葛覃》)“恶”“安”“焉”主要用来询问处所,可以翻译成“哪里”。

“焉”在《诗经》《楚辞》里有时也作“爰”。

例如:(1)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上》)(2)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诗经·卫风·伯兮》)(3)卫公孙朝问于xx:“xx焉学?”(《论语·子[FS:PAGE]张》)——按:焉学,意思是“从哪里学习”,“向谁学习”。

(4)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诗经·墉风·桑中》)(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几”“几何”用来询问数量,可以翻译成“多少”。

例如:(1)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2)xx问xx:“xx几何?”对曰:“奉xx六万。

”(《史记·xx世家》)汉魏以后又产生“几多”“多少”“几许”“几所”。

例如:(3)复令悲此曲,红颜余几多?(《庾子山集·夜听捣衣》)(4)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何足怪之,乃传俗说!(《风俗通·正失》)(5)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颜氏家训·归心》)(6)又问:“士马多少?”应曰:“中军四十余万。

”(《三国志·魏书·李孝伯传》)第四节其它代词其它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

一、己称代词古代汉语的己称代词祗有“己”。

例如:(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二、反身代词古代汉语的反身代词有“自”“身”“躬”。

例如:(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按:讼,责备。

(2)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

(《韩非子·观行》)——按:乌获,力士名。

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3)彼身织屦,妻辟纑。

(《孟子·滕文公下》)——按:彼身织屦,意思是他自己编织麻鞋。

(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诗经·邶风·谷风》)——按:我躬不阅,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

古代汉语里“自”作反身代词很常见,“身”“躬”作反身代词用很少见,常见的是作副词,“亲自”的意思。

详见第四课语文知识。

古代汉语里“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

“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人的意思。

“自”是反身称代。

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则总是作状语。

三、旁指代词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

“他”也写作“佗”“它”,意思是“别的”。

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例如:(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左传·隐公元年》)——按:xx(yán),险要。

(2)良为他言,皆不省。

(《史记·留侯世家》)(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人”意思是“别人”。

例如:(4)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他”和“人”连起来,“人”则是名词了,意思是“别的人”。

例如:(6)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巧言》)“异”是“别的”的意思。

例如:(8)吾以汝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9)我虽异事,及尔同寮。

(《诗经·大雅·板》)“余”是“剩下的”“其它的”的意思。

例如:(1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11)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12)xxxx拜xx,主簿请讳[FS:PAGE]。

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

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

”(《世说新语·赏誉》)四、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有“或”“有”和“某”。

“或”和“有”上古语音相近,称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称代事物是“有什么东西”的意思,称代时间是“有时候”的意思。

例如:(1)或谓xx曰:“xx不为政?”(《论语·为政》)(2)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3)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

(《吕氏春秋·精通》)——按:靡,倾倒,倾斜。

軵(fǔ),通“俯”。

(4)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尚书·洪范》)——按:无有作好,即无或作好的意思。

(5)日有食之。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

例如:(6)xx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xx,某在xx。

”(7)灵公心怍焉,欲杀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

(《公羊传·宣公六年》)(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xx传》)五、否定代词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么”。

其中“莫”字最常见,这个词可能是“无”与“或”的合音。

“罔”多见于《尚书》,“靡”多见于《诗经》,“末”主要见于《论语》。

例如:(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3)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尚书·金縢》)——祗(zhī),敬。

(4)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

(《尚书·多士》)——明德,发扬光大道德。

恤,谨慎。

恤祀,慎于祭祀。

(5)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

(《国语·晋语六》)(6)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7)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史记·高祖本纪》)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

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什么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也可以出现在句首。

分指代词“各”在先秦祗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

例如:子入xx,每事问。

(《论语·八佾》)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史记·项羽本纪》)xx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论语·先进》)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

(《史记·李斯列传》)令外国客徧观各仓库府藏之积。

(《史记·大宛列传》)助动词和副词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和副词。

助动词分四类,副词分八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