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九讲
孙子兵法9:稳中求胜,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9:稳中求胜,大获全胜开始学习孙子兵法《军形》篇第1、2节。
01—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先为不可胜,可作两解。
其一,稳中求胜。
战事变化因素非常多,常人是没有超能力去提前预知的。
故而,首要之务,是将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切不可轻易置军队于险境。
其后静观其变,等待对手露出破绽,抓住战机一举取胜。
公元前229年,秦国以王翦和杨端和为将,南北夹击赵国。
李牧筑垒固守,避免与秦军决战。
两军相持一年,秦军不能取胜。
其二,兵不厌诈。
道德经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善战者,隐藏实力示弱,骄兵以待战机。
伪装出不可胜的样子,诱敌深入。
孙膑减灶,便是一例。
两种解法的本质都是先自保,再找伺机攻击。
下军旗也是一样的道理,两人对局,看谁先沉不住气,露出破绽就给对手可乘之机。
其中的心理战、情报战、排兵布阵等,便是具体的细节了。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确保自己不被敌人击败,加筑工事、训练士卒、团结人心等等。
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
至于敌人能不能被打败,则要看是否有合适的战机。
故而善战者,可以做到让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但是没法做到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毕竟,知道怎么取胜是一回事,能不能取胜,就不仅仅是事在人为了。
三国演义“武侯斗阵辱仲达”也是类似情节。
司马懿坚守,诸葛亮为了激其决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妇人衣服,并写一封信给他:今遣人送巾帼索衣,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
倘有丈夫之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乐呵呵的把衣服收下,偏偏不上当。
诸葛亮知道如何打败魏军,使用了激将法想创造机会,但是司马懿也是高手,见招拆招,棋逢对手,大概就是所谓“胜可知,不可为”吧!02—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之所以守,是因为自己没有绝对碾压对手的实力。
之所以攻,是因为敌方有破绽,出现战机。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转载:修行圈《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原文、译文(九地篇)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原文、译文(九地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战地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多种。
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这种战地称为散地。
进入敌境不远的战地,称为轻地。
我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先占领于敌有利,此为争地。
我可以前往,敌人也可以进来,此为交地。
多国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
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地方,称为重地。
山森、险阻、沼泽等大凡难行的地方,称为圮地。
进入的道路狭隘,回归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便可抗击我大部队的地方,称为围地。
迅速奋战便可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灭亡的为死地。
因而,在散地不宜交战;在轻地不要停留;在争地,敌若占据,不可进攻;在衢地则注意结交诸侯;在重地,则掠取资粮;在圮地则迅速通过;在围地则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
【原文】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孙子兵法讲解

孙子兵法讲解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专著,是中国军事经典之一,被誉为兵学宝典。
其内容包含了许多关于军事战略、战术、兵器、军
纪等方面的精华。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是“以计取胜”,强调要在战争中运用智谋,把握战争的全局,用计谋打败敌人。
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各种军
事策略,如伐谋、兵势、军胜、虚实等,以及如何组织兵力、选择战
场等。
孙子兵法的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
提供思路和方法,在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时,增强我们的
应变能力和战略眼光。
同时,孙子兵法还强调了“以人为本”,写到了军事指挥员的品
质和作用,如信、仁、勇、严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典范,督促我
们要追求高尚的人格和道德。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家必读之书,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
国际环境,提高自身的战略思维和军事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第九篇行军篇详解

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 其舍者,穷寇也。 军队中没有悬着的炊具 营房
•
用粮食喂马,杀掉拉辎重大车的牛吃
肉,收拾其炊具,部队不返营舍的,是
准备拼命突围或逃跑的穷寇。
•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 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 者,困也;
低声下气同部队讲话的,是敌将失 去人心;不断奖励的,是敌军没有办法; 不断惩罚的,是敌军处境困难;
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 轩辕—— 利,黄帝之 山、水、
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 而贱阴,
大凡驻军总是喜爱高处,而厌 喜爱 厌恶 恶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 暗;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较高的
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 地方;这样军中就没有各种疾病, 物产丰富、 驻扎地势 谓必胜。 便于生活的
尘土高而尖的,是敌人的战车来了;尘
土低而宽广的,是敌人的步兵来了;尘土
疏散飞扬的,是敌人在砍柴曳柴火;尘土
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人正在扎营。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 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 • 其侧者,陈也;
敌人派来的使者措辞谦逊却正在加紧 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敌人派来的使者 措辞强硬而摆成前进姿态的,是准备后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 足以并力、
兵力并非益多益好,只要不盲目冒 只要 冒进 集中兵力 进,而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选拔人
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 才,就行啦。只有那种毫无深思熟虑而 易敌者, 分析判 争取 无深谋远虑
断敌情 人心 又轻敌妄动 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 之至也;
先对部下凶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 将帅太不精明 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谈判措辞委婉 敌方托词派使者来谈判 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完整版全文原文译文《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
全书以谋略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编织而成。
十三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部署作战的理论,其中既有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又有对具体军事谋略的阐释。
每一篇各有特色,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生死安危,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研究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
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誓死忠君,而不害怕危险。
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
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系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
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要充分了解。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
不了解,就不能打胜仗。
要通过对双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来求得对战争形势的认识:敌我双方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兵众更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明?我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行军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君主权衡利害采纳我的方略,于是就会造成一种有利的态势,这是有助于实现军事目的的外部条件。
所谓态势,就是凭借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逆风而立的树枝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一 次战斗中,有一位哨兵被 派往前沿阵地侦察敌情。 他奉命警惕地观察着阵地 前那片树林的动静,那天 天气不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停地刮者 寒风,树林中密密麻麻的 树枝随风摆动,发出阵阵 沙沙的声音。。。。。
3.珍珠猫眼与金猫身
大卫和约翰是一对要 好的朋友,他们一同 外出旅行。到了目的 地后,约翰在酒店里 看书,大卫到街上闲 逛,他看到路边有一 个老妇人在卖一只玩 具猫。。。。。。
•[4]王进喜“出卖了大庆”
60年代,我国刚刚建设大庆油 田,当时这是保密的,国内大 都不知道它的地址,可日本人 却得知了,而且非常准确。那 么,他们是怎样掌握了了我们 的秘密的呢?是派特务,还是收 买了中国人?都不是。
•[5]垃圾的价值
东德国家安全部用重金收买下施 耐德尔,利用他收集情报。施耐德尔 每天除了烧好锅炉之外,还坚持打扫 院子,把各个角落都扫得一干二净。 工作之余,他就到垃圾箱里拣破 烂。。。。。。
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 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这是打算 拚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的 同部下说话,这表明敌将已失去人 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 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 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 将领先强暴继而又害怕部下的,说 明他实在是最不精明的统帅。敌人 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 希望休兵息战。
何谓“知”?
何谓“知” “知”什么? ? 如何“知” ?
如何“知”?
一、知己知彼
美 日 中 途 岛 海 战
二、知天知地
关于知地,对战争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驰骋 疆场的统帅还是专门研究战争的兵家学者、军 事理论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孙子兵法》 仅十三篇,其中《军争篇》、《九变篇》、 《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等五篇 中都要大量关于地形内容的阐述。特别是《孙 子兵法》之《地形篇》,与管仲的《地图篇》, 被称为我国军事地理学上的发端。
这段话的意思是
•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依仗着 他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们很远 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进入其圈 套;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 为他这样作有利可图。许多树木摇曳摆 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 遮障物,这是敌人故布疑阵;鸟雀惊飞, 这是下面有伏兵;
• 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又 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尘土低而宽 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飞扬, 这是敌人在拖曳柴薪;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 落,这是敌人正在安营扎寨。敌人使者措辞 谦卑而又加紧战备的,这是想要进攻;敌人 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 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 的,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 前来讲和的,必定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 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 人半退半进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思考题
1.举例说明“知天”对战争的重要性。 2.什么是“相敌三十二法”?举例说明 “相敌三十二法”在商战中的运用。
谢 谢 再
见
黄天荡水战
韩世忠 宋代水战图
1812年拿破仑兵败莫斯科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在鹿 耳门港突入,一是掌握 了该地的潮汛规律,即 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 潮时,水位要比平时高 五六尺,大小船只均可 驶入。郑成功从澎湖冒 风浪而进,正是为了在 初一大潮时渡鹿耳门, 二是郑成功早已探测了 从鹿耳门到赤嵌城的港 路。所以,郑成功实施 登陆作战的路线、地点 的确都是正确的。
孙子总结归纳了32种判断敌人行 动和心理状态的特点。客观地说,孙 子的这些办法,在今天已显得古老而 又比较简单,多数是在视听范围之内 所能及的一些征候,但仍含有透过现 象判明敌人情况和企图的朴素唯物主 义因素。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很大的。 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做任何判断, 都有明察秋毫,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1.波斯猫与邮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 军形成对峙,双方都企图找到对方的 指挥所,然后给以毁灭性的打击。一 天,一名德军作战参谋用望远镜搜索 法军阵地,企图发现些什么。作战参 谋缓缓地把望远镜对准了一个坟地, 忽然发现了一只可爱的波斯猫。。。。
法国抵抗部队的炮兵腓里对新婚不 久的妻子瑞拉十分眷恋,每天都要 给妻子写上一封情意绵绵的信。但 是他告诫妻子,千万不能把自己的 行踪泄露给别人,因为敌人的间谍 是无孔不入的 。。。。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 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 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 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 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 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 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 不穷。 ——《地形篇》
意思是: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 人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 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只有 一半;既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 ,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 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 ,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而不致困窘。所以说,了解 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 时,懂得地利,胜利也就可以永无穷尽了。
敌兵倚着兵器站立的,这是饥饿的 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 涸缺水的表现;敌兵明见有利而不进兵 争夺的,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 方飞鸟集结的,表明这是一座空营;敌 人夜间惊慌叫喊的,这是其恐惧的表现; 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 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的,这是敌人队伍 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 军已经疲倦;
第九讲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 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 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 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篇》
•
意思是:所以说,预知胜利的情况 有五种:凡是能看清情况知道可以打或 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多兵的用 法和少兵的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 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自己有准备 以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能够胜利; 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掣肘的, 能够胜利。凡此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 方法。所以说,即了解敌人,又了解自 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不了解敌 人而了解自己,那么胜与负的可能各有 一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那 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三、相敌三十二法
什么是“相敌三十二法”? 《孙子兵法· 行军篇》有这样一段话: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 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 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 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 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 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 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 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 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