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觞曲水”抒幽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品析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

《兰亭集序》鉴赏《兰亭集序》鉴赏导语:《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兰亭集序》的鉴赏,欢迎阅读!《兰亭集序》赏析熊江平【作者介绍】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lángyá)临沂(yí)(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也长于诗文,但为书法之名所掩。

他胸怀旷达,爱好山水,富有爱国思想,为当时人所敬重。

【解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

会上各人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写了这篇有名的序文。

兰亭集,就是与会41人诗作的结集。

王羲之还当场精书了这篇序文,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法帖。

手迹为行书,笔画圆润挺拔,风格流丽妩媚,是书法史上的珍品。

唐初为唐太宗所得,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现在能见到的是唐摹本。

【注评】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九年:公元353年。

岁在癸丑:这一年的干支纪年属于癸丑。

暮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会稽:古郡名,辖地包括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

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省绍兴市。

兰亭:在今绍兴西南,地名兰渚,有亭。

修禊:古代风俗,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临水而祭,以祓(fú)除不祥,称为修楔。

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禊:一种消除不吉的祭礼。

○先交待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群贤:指谢安等32位名士。

少长:指王凝之等9位本家子弟。

毕:全部。

咸:都。

○再交待与会之人。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春夜宴桃李园序 赏析

春夜宴桃李园序 赏析

原文《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唐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桃花一作:桃李)赏析全文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

作者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而且还以古人“秉烛夜游”加以佐证,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也显示了作者俯仰古今的广阔胸襟。

文章写得潇洒自然,音调铿锵,精彩的骈偶句式使文章更加生色。

本文开笔气势夺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作者感叹天地广大,无穷无尽,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

而且还以古人“秉烛夜游”加以佐证。

文章开头从对天地、光阴的思考起笔,发出对天地、万物、人生的感喟,思绪像脱缰的野马驰骋与浩瀚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表达出他潇洒出尘,超凡脱俗的风度。

李白是在用自己对自然、生命的感悟激发读者的认同,并要大家享受自然、享受生命,及时行乐。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作者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前面,进一步回答了“为何”。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

因而更应该“夜”宴。

这两句确实佳妙:第一,作者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

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惹人喜爱。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读者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

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骰,分外迷人。

那当然不是绡彀,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

“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

王羲之《兰亭集序》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甲)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即康乐公谢灵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与:结交,交好。

B.不能喻.之于怀喻:比方。

C.万物之逆.旅也逆:迎接。

D.古人秉.烛夜游秉:拿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①大块假我以.文章用①及其所之.既倦①会桃花之.芳园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亭集序》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清新疏朗,一扫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

B.《兰亭集序》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情韵绵邈;而《春夜》一文则多间接的借景抒情。

C.从修辞上看《春夜》多用典,如“惠连”“金谷酒数”,《兰亭集序》则有引用的运用。

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兰亭序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它有较高的书法参考价值。

那么,人们是如何赏析兰亭序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序的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对兰亭序的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及赏析

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及赏析

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及赏析春夜宴桃李园序原文及赏析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唐代〕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桃花一作:桃李) 译文及注释译文: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

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

况且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招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

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

清雅的赏玩不曾停止,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

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

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注释:桃花园,疑在安陆兆山桃花岩。

从:cóng(旧读zòng),堂房亲属。

从弟:堂弟。

逆旅:客舍。

逆:迎接。

旅:客。

迎客止歇,所以客舍称逆旅。

过客:过往的客人。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

”浮生若梦:意思是,死生之差异,就好像梦与醒之不同,纷纭变化,不可究诘。

秉烛夜游:谓及时行乐。

秉:执。

《古诗十九首》其十五:"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有以:有原因。

这里是说人生有限,应夜以继日的游乐。

秉,执。

以,因由,道理。

阳春:和煦的春光。

召:召唤,引申为吸引。

烟景:春天气候温润,景色似含烟雾。

大块:大地。

大自然。

假: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

全文三段,依情感变化的脉络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段写景叙事,再现欢乐场景,为第一部分。

第二、三两段抒情议论,表现人生悲痛,为第二部分。

前者叙“乐”简练,后者抒“悲”深沉。

下面结合文本对此稍加剖析:1、叙“乐”简练:第一部分描述人事景物,天时地利,文辞简约,意韵丰厚,多方点示,聚焦一“乐”。

具体分析,其“乐”有五:⑴名士济济,聚会兰亭,一乐也:这一次修禊,是42人的盛大集会,与会者大多是社会贤达,名流居士,名门望族的王氏家族来人也比较多。

作为游宴雅集,以文会友,以酒倾心,不是比赛官位,甄别穷达,所以文中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摒弃了介绍官职、地位的庸俗写法。

这也表现出王羲之清高雅致的情怀。

⑵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

耐人寻味的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可是文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竹、林、天、风而已,而且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碧绿苍翠,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

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

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竹,中通外直,不枝不蔓,劲健挺拔,节节高升,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它向来是文人雅士高风亮节的写照。

古人多有咏赞。

唐求《庭竹》写道:“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霜雪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

”郑板桥《竹石》这样赞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苏东坡亦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觞曲水”抒幽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
羲之《兰亭集序》品析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
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
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
“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一个“飞”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兄弟
们痛饮狂欢的欢乐场景。

素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酒后“雅”兴油然而生,于是,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收束全文,其乐观情怀与豁达大度的慷慨人生感染着读者。

再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是一部游宴诗集,作者借题发挥,表明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因此,这篇“序”,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

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广阔的自然风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

如叙述盛会的宴集之地,以绚烂彩笔描绘了所会之地的自然风光、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山林,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

作者将山水竹树之胜,清流飞泉之声这些景物写得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写景是为了抒情,写胜地引出饮酒,于是,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说明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这就自然而然地写出良辰美景之乐,预示了下文将在写景畅叙的基础上抒发“幽情”。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承上启下,引发作者的感慨,衔接自然。

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
“躁”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大多数人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这是因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

所以天下名士,不得不把保全性命当成头等大事。

然而,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此中现象,道出了个中原由: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念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崇尚有生之乐。

随后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而脆弱。

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观点──“死生亦大矣”这个哲学命题。

接着,作者又宕开一笔,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然后,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这充分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然后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大有余音绕梁之魅力,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总之,李白、王羲之的两篇序文,且都是诗序,皆出自大手笔,两篇序文,句句顺乎自然,情真意切。

两文的共同特点都长于写景、叙事:一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文则“会桃花之芳园”;王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李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王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李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

但王文的描写更细
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且文笔清新洗练;李文用笔恣肆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文人雅士传杯喝酒、吟诗作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但李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

而王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既然“死生之大”,我们当取高雅的人生情致,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原载《中学语文园地》
2005年第0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